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zhèn)東南部,坐落在樂安縣城西南方向38公里、贛江支流烏江之畔,四周青山環(huán)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鐘靈毓秀,被譽為“千古第一村”。是一座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有將近5000人。有保存完好明清贛派建筑及遺址260余處。流坑村明清古建筑群還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份被建設(shè)部和國家博物館評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16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br>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流坑董氏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系秩序、穩(wěn)定發(fā)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動的遺存隨處可見,特別是那版本眾多的譜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難得的人文景觀。現(xiàn)在仍保存有明萬歷十年族譜 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各種宗廟祠堂58座。大宗祠遺址更是一絕,五根高8米、直徑0 .7 米的花崗巖石柱, 傲視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br>流坑以規(guī)模宏大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獨特的村落布局而聞名遐邇。明代中葉,村子在族人的規(guī)劃、營造下,形成了七橫(東西向)一豎(南北向)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shè)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墻連接圍合的格局。巷道內(nèi)鵝卵石鋪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村中現(xiàn)有明清古建筑及遺址計 260余處,其中明代建筑、遺址19處,還有重要建筑組群18處、書屋等文化建筑14處、牌坊5座、宗祠48處、廟宇8處。另有古水井、風雨亭、碼頭、古橋、古墓葬、古塔遺址等32處。村中古建筑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質(zhì)樸而簡潔,但建筑裝飾十分講究,集木、磚、石雕(刻)及彩畫、墨繪于一體,工藝精湛。明代建筑懷德堂中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鑲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稱精品。數(shù)以百計的屋宇,堂上有匾,門旁有聯(lián),門頭、墻壁上刻有不少題榜、名額,共計682方(處)。這些匾聯(lián)皆有來歷,內(nèi)涵豐富,意境深遠,或表主人之身世,或顯家族之榮耀,或體現(xiàn)儒家傳統(tǒng)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贛式民居的典型風格和特點,面積近7萬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組群完整,街巷仍為傳統(tǒng)風貌,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人文科學價值及環(huán)境與建筑藝術(shù)價值。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經(jīng)典,是我國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人類文明的瑰寶。<br> 流坑千年古樟,樹干巨大,表皮枯黃,卻枝繁葉茂 宋時,流坑以董氏科第而興旺,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xiāng)”之美稱。 如果我們重走徐霞客江右之行的路線就會看到當年他所走過的幾百個村鎮(zhèn)不是完全埋沒,就是面目全非,唯獨流坑村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流坑董氏尊西漢董仲舒為始祖,開基祖為唐宰相董晉曾孫董合,崇文重教,尊師崇道,世第聯(lián)科,文韜武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書呆子”董仲舒,河北衡水人,其向漢武帝進獻“天人三策”鞏固的武帝的統(tǒng)治,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確立了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為后世明經(jīng)取士直至科舉制度的開創(chuàng)奠定了基礎(chǔ)。 這些住宅,前進多用人字山墻,后進用五花山墻。由于后進屋面前坡大于后坡,也常有山墻前面起山比后面多一兩級的。山墻頭高高翹起,墀頭上有豐富的灰塑。因此,住宅的側(cè)面輪廓比較有變化。 “州司馬第”匾,道光二十二年(1842)兵部侍郎江西巡撫錢福昌為候選州左堂董光裕所立。<br> 明經(jīng)巷內(nèi)的“大賓第”。門前兩對旗桿石,大賓第牌匾落款有“皇清雍正二年”、“耳孫士標沐手恭書并識”等字樣,匾寫于1724年,董士標為清代著名書畫家。<br> 住宅中,主體通常建筑部分高大規(guī)整,輔助房則因地段的原因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很不規(guī)整,它們簇擁圍合在主體建筑兩則,使住宅外形多變化。由于住宅沿巷子密集排列,互相之間多有側(cè)門貫通,遇有緊急情況,能很快疏散。有的住宅之間相隔,形成一條條垂直于大巷的小巷。<br><br> 流坑古村的一線天除了在形式上符合一線天的特征以外,它的特殊性在于:一巷隔兩朝。因為在流坑古村一線天,深幽小巷的一側(cè)是明朝遺留下來的建筑:墻面由兩磚橫砌后再一磚豎砌建成;另一側(cè)則是清朝遺留下來的建筑:墻面是一磚橫砌后再一磚豎砌而成。由此形成了兩個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房屋建筑物共同存留于同一個村子、甚至相距不到一米的天下奇觀。 行走在村中鵝卵石鋪成的古村道上,情不由衷的有種懷古之情油然升起。 仰山廟戲臺<br> “旌表節(jié)孝坊”,為清代晚期流坑張、陳兩位貞節(jié)之婦所建。 張氏為州司馬、奉直大夫董學華四子董朝杰之妻,陳氏為其養(yǎng)子之妻,又是一段悲慘故事。 從“里仁門”入口可以通往棋盤街 村中古建筑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樓房,質(zhì)樸而簡潔,但建筑裝飾十分講究。 “克繩祖武”宅,據(jù)傳為武狀元、太子太保董藻后裔的宅第。董藻于靖康元年(1126),以舉人入太學,應(yīng)朝廷謀略特科取士,中第一,時稱武狀元。靖康之難死于南退途中。門梁上有民國元年樂安縣令的題字。 流坑現(xiàn)有明代建筑20余所,清代建筑約200余所。這當中絕大部分是住宅,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宗祠,這些宗祠中有許多本來也是住宅,宅主過世后,由子孫專祀這位祖先,既為住宅又是祠堂。 一個有夢有戲的地方 流坑村崇爵堂 仁愛謙讓的仁讓堂 流坑木雕圍屏 全村現(xiàn)有家藏文物321件,其中重要文物24件,多為精品 “友恭”的意思是家族之中、兄弟之間應(yīng)上友下恭,兄應(yīng)愛其弟,弟則敬其兄,延及父子長幼之間同樣如此,這樣便能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從而產(chǎn)生家族凝聚力。“友恭”源自儒家倫理思想文化,大廳中懸掛的“友恭堂”匾額和“孝義傳家政,詩書裕后昆”堂聯(lián)上下呼應(yīng),點出“友恭”的真正內(nèi)涵。 流坑為董氏單姓聚族而居血緣村落,全村以董姓為多,家族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 龍湖位于流坑村西側(cè),由七口由南而北,緊密相連,綿延如龍的池塘組成。古代湖中有六條鵝卵石路相向橫穿,每條路上均有一石拱橋貫通。<br> 狀元樓”位于棋盤街旁,地處流坑村落的制高點,坐西朝東,為一幢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重樓。“狀元樓”始建于南宋年間,為紀念南宋初年恩科狀元董德元而建,歷代有修茸,現(xiàn)存的狀元樓是晚清重修之物。董德元(1096-1163),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恩榜狀元,官至參知政事。<br> 狀元樓<br> 五王靈廟,一副楹聯(lián)頗具興味,斷句不同,其意也變:“廟宇朝朝朝朝朝朝朝應(yīng),河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 “董公中岡先生祠”匾由明嘉靖進士羅汝芳題寫(羅汝芳,號近溪,明中后期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詩人,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匾右款“萬歷五年冬月吉”,左款“盱江近溪羅汝芳書”,可知羅汝芳于1577年因首輔張居正疏劾罷官,歸南城故里時所書。 龍湖是村中的內(nèi)湖,四周的古建筑倒影在水中。 樂安流坑雙壽坊為四柱三樓的磚石木混合結(jié)構(gòu),通高6.1米,面闊5.4米。四個八邊形石質(zhì)柱礎(chǔ)呈一字形排列,礎(chǔ)上各立一石柱,柱均以六七段抹角四邊形花崗巖條石疊砌而成,徑25釐米。明間石柱上段續(xù)之以三橫兩豎特制青磚,形成假箍頭,直至定枋底皮。 流坑雙壽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社县|
承德县|
宿松县|
资讯
|
佛坪县|
岚皋县|
延寿县|
黔西县|
新泰市|
武冈市|
香格里拉县|
远安县|
江达县|
海晏县|
定南县|
友谊县|
扬州市|
潍坊市|
夹江县|
灵川县|
罗山县|
恩施市|
铜鼓县|
滨海县|
合水县|
贺州市|
微山县|
乳源|
东海县|
宜兰市|
曲水县|
六安市|
北宁市|
五家渠市|
六枝特区|
临武县|
合肥市|
巴中市|
苏尼特左旗|
桐梓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