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9號,來去12個小時,我們徒步登上了大別山在河南境內的最高峰———海拔1584米的平頂鋪,實現了我多年來想爬金剛臺的夙愿。</h3><h3> 迎著朝陽上山,披星戴月下山,一天里登了今生最高的山,走過今生最險的路,手機計步37238步,創不惑之年以來的記錄。關鍵還有美顏相機作記錄,不用把“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樣刻在山頂上證明此地我來過?? </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b> </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在尾子灣水庫大壩看月亮口</b></font></h3> <h3> 11月9號,這剛剛立冬的第二天,因為天氣好,秋冬之間又沒有寒流風雨之類的交接儀式,所以秋色其實是喧賓奪主的成了初冬的主色調。放眼野外,你會發現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如上帝打翻了調色板,把大地染成了五顏六色。如果能在這個天邀上三五好友來個說走就走的野外游,那該是多好啊!</h3><h3> 說來也巧,真是心想事成!早晨七點二十多分接到了小漆老師的電話,電話里問我想不想去爬金剛臺平頂鋪?那還用說!俺正求之不得呢!像我這樣的老狂熱,說風就是雨??,我不僅要去,還勸老劉作陪,經過了簡單準備,我們出發了。</h3><h3> 8點左右,兩張小車一前一后開往伏山方向。參與此次登山的有汪崗中學的梅校長、花、漆、劉、何、程、姜老師以及老劉等8人。</h3> <h3> 8點45分,梅校和花老師將車開過尾子灣水庫,將車停在水庫上面幾戶人家的稻床上,我們開始從伏山鄉七里山村向金剛臺平頂鋪方向進發。<br></h3><h3><font color="#010101"> 爬山看似簡單,其實沒有那么容易。此次登山我們大致經歷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爬山、賞景、如愿、野游、迷路、重生幾個過程。</b></font></h3><h3> </h3><h3> </h3> <h3>遠處是美麗鄉村余子店??</h3> <h3> 大約走了六里路,發現右側好大一片杉林,自己咕咚咕咚的心跳聲和呼哧呼哧的出氣聲已充斥耳膜,??汗水不自覺地順著臉頰往下淌。</h3> <h3>先上山的人總是愛炫耀自己先進,鞭策別人的落后??????</h3> <h3> 山邊的蓼藍成熟了,我們習慣稱這種植物為馬料,古人會從馬料中提取藍色用來染布,其果實可用來做酒曲,酒曲是發饃饃的酵頭。哦!馬料還能泡柿子,七天左右就能將青澀的柿子變得酸甜可口。</h3> <h3>紅房子,鐵將軍把門</h3> <h3> 山上的柞木林被人砍出了一條道,彩色柞林自然形成的彩門令人神往。</h3> <h3> 初上山時,在河南路段,是簡易的登山便道,時而臺階,時而變斜坡。一行人說笑中不忘拍美景,那剛經過的尾子灣水庫現在看起來象鑲嵌在大地上的一顆寶石。</h3><h3> 大致走了七八里路時,小花老師就氣喘吁吁,并感嘆:哎呀,怎么這累人啊!我真想變成一條蛇??爬下山??。</h3> <h3>這是我省的迎客松</h3> <h3>“蓬生麻中,不扶且直”,可惜了這一蓬青藤生錯了地方,成就不了其高大形象!</h3> <h3> 這登山便道,看上去讓人生畏,坡陡不說,還像是結了冰一樣,有的地方我都不敢下腳,在特陡處我索性下到公路的里沿走。今天我特意穿上我家寶貝孝心我的花球鞋,穿上這鞋不僅心情好,還有無窮的力量。</h3> <h3>我們的直線距離不到5米,可我怎么仿佛在探望人間呢???</h3> <h3>路邊的山坎子讓我們明白修路的不易</h3> <h3> 這里看 月亮口 已不需要仰視。</h3> <h3>看那!映山紅開在這個季節?這個是真的。</h3> <h3>休息只是短暫的</h3> <h3> 有人唱“走過了一山咧又一山嘍……”,有人唱“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敢問路在何方……”,一路歡聲笑語。</h3> <h3>小木屋在建</h3> <h3> 此處結束便道行,開啟土路模式,進入安徽境內,一行人在此留影記念。</h3> <h3>一路風景旖旎,賞景也賞花????????</h3> <h3>加餐的,聊天的,玩自拍的,攝影的,好不熱鬧!</h3> <h3> 這巨石如刀削一般平整,我們從石壁下走過</h3> <h3>此處可看到山下的梅子河,且能聽到河那邊傳來的廣播聲。</h3> <h3>這是不是文人筆下的 “世上只有藤纏樹”?</h3> <h3>這哪里是路啊!個個都是爬上去后才挺起腰桿子做人</h3> <h3>對面是老鷹崖</h3> <h3> 每顆松都伸直了臂膀,肆意生長。</h3> <h3>馬鞍橋,其實這里沒有橋,此處正值兩山之間的洼腰故而得名,這里是古代河南安徽兩省互動的必經之地,相當于茶馬古道</h3> <h3> 梅校告訴我們這里的北面是河南,此地正是西河的發源地,而背面屬于安徽,又是安徽梅子河的發源地,此時我們站在分水嶺旁。</h3> <h3>朝陽洞邊上的殘垣斷壁</h3> <h3>朝陽洞,當年紅軍婦女排的藏身之地,這里演繹了金剛臺上紅旗三年不倒的傳奇</h3> <h3> 越過朝陽洞繼續前行才能看到對面的皇殿,據說那里是當年余思銘(余少保)的練兵之地,余思銘領導的農民起義以恢復漢人統治推翻元朝政權為目的,可惜他沒能改寫歷史,歷史傳說是他敗在了自己的女人手上,這也印證了娘們惹不得的說法。</h3> <h3>朝陽洞背面看月亮口</h3> <h3> 這照片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ω^*),給自己的拍照技術點贊??</h3> <h3> 重返朝陽洞,發現里面七米見方</h3><h3> 12點半我們從朝陽洞向平頂鋪方向出發</h3> <h3> 因為干旱,我們美麗的西河干涸了。</h3> <h3>這紅楓從天上紅到地面</h3> <h3> 這松針將巖石變得柔軟。</h3> <h3> 途中居然遇到了商城一中和二中的部分老師,有幾個我認識,他們是愛好健身的老戶外。</h3> <h3> 看到了嗎?花老師在用樹棒搟腿,他在叫喊腿抽筋。再看看這些美女們,多瀟灑!!!??????。</h3><h3> 整個旅途中花老師數次搟腿,且多次一棒同時搟兩腿,他的創新療法真把我們的嘴巴笑歪了??????</h3> <h3>穿過這片橡樹林就到平頂鋪了</h3> <h3>還得爬上這巖石才能實現登頂 平頂鋪的夙愿</h3> <h3> 有人成功了??????</h3> <h3> 下午兩點半鐘到達平頂鋪,挑戰勝利,如愿以償</h3> <h3> 這玉照好看,給自己的拍照技術點贊??</h3> <h3>無限風光在險峰</h3> <h3>那遠處的貓耳石已無法和我們比高</h3> <h3> 月亮口 掉到下面去了。</h3> <h3> 來 來 來,體驗一把觀景臺上看風景的感覺!看罷風景得趕路哦!兩點50分了啊!下山了,我們沒有原路返回,而是朝著右邊的山路前行。</h3> <h3> 返回時的心情特好,有人唱起了“大王派我來尋山咧??????……”</h3><h3> 腳踩枯葉發出的聲音和這歌聲形成了交響樂????????</h3> <h3> 我們發現野生山楂啦!彤紅的果實叫停了我們的腳步。</h3> <h3>采山楂啰??????</h3> <h3> 這山的南面是安徽,北面是河南,我們一腳跨兩省。</h3> <h3>隔山跑死馬,看似眼前,走起來小半天</h3> <h3><br></h3><h3> 莫道汗水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h3> <h3><b>返程,敢問路在 何方?</b></h3> <h3> 我們一直走在河南安徽兩省的分界線上</h3> <h3>穿過橡樹林,小心路滑</h3> <h3> 短暫休整,商討路線,到底是向河南方向走去西河村?還是走安徽路去鐵沖鄉的焦園村?我們都很盲目。一群坐辦公室的人們今天遇到了硬生生的路線問題。梅校打了數個求助電話,可由于網絡無法定位,山下接到求助電話的王老師只能遠程指導,不能位置共享,王老師有爬山經歷,可他也不確定我們具體在哪里,他總是問我們這里有路唄?我們給他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說只要有路標就可以下山。</h3><h3> 個別老師調侃說我們這是 野游!!! </h3><h3> 于是,在兩省之間的這段旅程被定義為 野游。</h3> <h3> 我希望從河南方向下山,我主觀臆斷地認為從河南方向下山肯定方便些,我的觀點得到了小部分人的支持,大多數人想下到安徽省鐵沖鄉的焦園村,因為那路很明顯。然而就在這個節點上我發現前面有條向河南方向的環山小路,且路邊的樹上還系有引路的紅絲帶。一行人最終在我等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的指引下選擇朝河南方向前進(切莫當真,開個玩笑而已!我算老幾呀?膽敢把“路線”、“主義”這樣的大詞語用在自己頭上????)。</h3><h3> 其實,我們不知這條道的險峻,事后收獲的是后悔、后怕以及慶幸僥幸走出叢林的大功告成。</h3> <h3> 下午3點50分后我們踏上了自以為是去河南西河方向的叢林小道。</h3><h3> 現在我只能說那免強叫著做路,今天打電話給老同學說起這條路,她說那是往年這一帶的山里人采藥、挖野菜走過的道子,一般人是不敢涉足的??????</h3> <h3> 看到了么?那后面的一個大男人是前面一個人接應下來的。在這里每個人都是先蹲下來,屁股挨著地面,四足著地??,一只腳試探著找到著力點,然后重心前移,后腿跟上,向前爬下山坎,再由站在下面的那個人守護著空降到地面的??</h3> <h3> 途中走在前面的兩位女老師還還遇見了黃羊,路上也有野豬拱的土坑,生命力強的箬竹從山腳下長到了山頂,關鍵還看到了??狼的頭骷髏??,若非人多,真是嚇s人</h3> <h3> 走過了一山又一山,其實我們還在安徽境內</h3> <h3> 我們看到了兩省之間的界碑,天啊!我們我們終于進入了河南境內。之后的路更險了,我們好像在刀背上行走,山脊的兩面都是筆陡的山坡,不知深淺,再也沒有人說笑了,每個人都變成了低頭看路的低頭族。</h3> <h3> 斜陽西下,我們下山時都想一步一個腳印????踩穩當以保安全,可天不遂人愿,當你手抓藤條,注視腳下時,你踩的可能就是厚厚的枯葉下隱藏的礫石,這無根的礫石絕不保證你每一腳的四平八穩,而是隨時讓你摔個仰八叉。</h3> <h3><font color="#167efb"> 下山的路一大半是靠著山坎往前行的,而那路只有一腳寬,我說的這個寬不是從腳尖到腳跟的寬度,而是橫測腳腰的寬度。你不要以為有了靠山就安全了,任性不得的!萬一腳底下持滑了,就會像滾湯圓一樣滾下山溝。</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每個人都是貓著腰摸索前行,每一步都格外小心,耗時之長不言而喻。</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最后各人都拄著拐杖探路。</font></h3> <h3> 夜晩5點58分,此時城市街道正上演霓虹燈火,而我們正在茶山上看月亮,手機無法定位,電話??幾乎打不出去,與外界失聯了的一群人迷失在這里。</h3><h3><br></h3><h3> 我們之所以在此處茶山上折騰了半個小時,是因為我們一路從山脊到此發現前方好像是更高的荒山,荒山上的樹木合籠著掩蓋了所謂的路。借著月光發現左右兩邊都是茶山,而右側茶山下好像是盤山公路,左側茶山下有燈火闌珊的村莊。反正暑光再現了,我們選擇了從看似更近的右邊茶山下去,誰知下去以后卻找不到出路,后來聽說這里屬于蘇仙石鄉東河村的茶山,其實路依然在路那里,只不過黑夜里我們找不到它而已。</h3><h3><br></h3><h3> 我們又返回到山脊上,再下到屬于金剛臺鄉西河村的左手那片茶山里,此時我們陷入了更麻煩的困境之中。</h3> <h3> 說來也奇怪,我們進入的這第二個茶山的茶樹怎么比人還高呢?茶樹不僅是橫向密植的,而且橫排之間的間隙非常的小。茶山下面不遠處有住家戶,住家戶的燈光吸引我們前往。</h3><h3> 已有人在翻越茶林,不一會兒就有聲音傳回來說難走得很,找不到路。于是又有人不服氣地從不同的起點往下翻越,所有人都掉到茶林中去了,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往山下靠近。這種前進都必須是先用雙腳踩下樹棵子,再用雙手牢牢抓住沒踩下的樹枝,整個人就像猴子一樣站在樹上晃悠,當放在樹棵子上的一只腳正想跨出一步時,就試到腳頸子被藤條絆住了,然后又騰出一只手去扯藤條,當你只剩一只手拽住樹枝一只腳站立之時,你的地位更加不穩了,此時你整個人下意識的要跨越茶樹,因山坡太陡,你倉促之間邁出的一只腳還沒站穩當時,身體已不受控制地導致另一只腳又猛跟過來了,那被抓住的樹枝隨之向山下彎曲,當你明白怎么回事時,你已經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并因為手上抓的樹枝的牽引,以致你的臉已轉向了山坡的上方而脊背正對準山坡的下方來了個180度角的華麗轉身????,你立馬想站起來,談何容易!當你歪歪茬茬地免強站起,繼續你的翻越行動時,你的狼狽形象又在上演,幾個回合以后你就會惱火??。畢竟人不是猴子,在樹上蕩秋千的動作沒有它們輕盈。</h3><h3> 只聽到茶樹林中相互問候的聲音,看不到人都在哪里,反正都沒走遠。約摸1個小時后,人員才聚攏到了一起,這時,有打電話求助的,有發愣的,有擔心要在山上過夜的,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掛了些彩,透過月光發現黑色的褲子上臟兮兮的。這些都是次要的,關鍵是手機定位知道這個地方叫楊洞,就是發不出去位置,幸好電話打得通,然而山上的人望月興嘆,山下的人無法施救。</h3><h3> 遠處燈光在村莊里閃爍,透過月光發現茶樹上好多小白花靜默在那里,無人欣賞。</h3><h3> 各人都在想著辦法,再次分頭尋找,終于發現有兩橫排茶樹之間的間隙稍大,我們從這縫隙中橫穿向右側山頭,在山頭中找到了小路,十分鐘后,下到第三個茶山,這里已能聽到狗叫聲,每顆懸著的心都放到肚子里了,二十多分鐘后我們下山了。</h3><h3> 后來從金剛臺鄉西河村當地人那里得知了楊洞茶山是怎么回事,那里種的茶不是喝的那種綠茶,而是用來打茶油的油茶樹,便明白了我們為什么身陷其中難以自拔。</h3><h3> </h3> <h3> 晚八點鐘才走出茶山,兵分兩路坐上了前來接應的肖宏江老師和曹剛老師的車前往城關方向,在車上我不想說話,只想靜養片刻。近九點,快到家了,打電話聯系后一張車上的人,他們紛紛表示不愿去街上吃飯了,于是各自回家尋自己的活路。</h3><h3> 回到家我和老劉只想吃稀飯,現煮飯,吃罷了即十點半鐘。飯后發現臉上結滿了汗霜,用手一摸有硌手的小顆粒,一張臉洗黑一盆水;兩只手像是燒炭的,又洗黑一盆水。由于身體過度疲勞,大腦也特別緊張,想休息好卻不是那么容易!眼一閉,就是懸崖、窄道、腳在往路上試探、一不小心就會滑落到山下的情景在大腦中反復出現,最后是徹夜難眠,幸好我看到了今朝太陽照樣升起。</h3><h3> 對于這次登頂金剛臺平頂鋪,我只想說:我負責講述過程,讀者負責評說。</h3> <h3> 看到了嗎?????????????落葉繽紛妝扮著秋色,也將給我們留下美好回憶,那必將是經年不忘。</h3> <h3> 爬山的微信朋友圈效應是這樣的??????。</h3> <h3> 感謝我所有的微友和美友們,希望你們把身體鍛煉好,也能在挑戰中取勝??????。</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iwfph6e?share_from=self&user_id=11272744&uuid=15ccd43cdc6832aae11b26d18bb362e7&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1272744&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3894823608f4df850970f76ee73020dd"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冬游帽頂山</a><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石泉县|
长沙县|
高州市|
金川县|
平塘县|
镇巴县|
道孚县|
合作市|
江川县|
德兴市|
灵石县|
延安市|
原阳县|
凉城县|
利川市|
徐汇区|
亚东县|
永嘉县|
会宁县|
宁远县|
黑山县|
绵竹市|
铁岭市|
封开县|
白河县|
朝阳县|
广饶县|
乌兰县|
嘉定区|
舞钢市|
古浪县|
赤城县|
饶平县|
泾源县|
将乐县|
仙桃市|
兰州市|
巴楚县|
平顺县|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