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1962年,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西線的喀喇昆侖山上,有一支少數民族騎兵部隊,新疆軍區獨立騎兵第三團。整個西線參戰部隊規模約6300人,其中,騎三團就有800人參戰,是整個西線部隊唯一以團為建制參戰的部隊。</h1> <h1><font color="#010101"> 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徐國賢(前中)在收復拉干赫爾的山頭上觀察印軍動向,他左為騎三團團長哈斯木,右為騎三團政委蔚福恭。</font></h1> <h1> 騎三團的前身是三區民族軍改編的解放軍第五軍13師,1952年1月5日,毛主席批準了《軍事整編計劃》,決定國防軍精簡28.3%,公安部隊精簡31.6%將部分陸軍師改為工程建筑部隊、農業建設、水利建設等經濟建設師,負擔經濟建設任務,2月1日毛主席發布了部分部隊集體轉業的命令。為了貫徹中央的決定,新疆軍區決定,將新疆部隊分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h1><h1> 按照方案,駐南疆地區的5軍13師縮編為新疆軍區獨立騎兵第三團。繼續駐喀什,由南疆軍區領導。騎三團編制由團首長、司令部、政治處、5個騎兵連,機炮連、警衛通信連、團衛生隊、軍馬獸醫所等分隊。全團1100人,干部戰士大多是從原13師37、38、39團挑選來的,連長指導員多數是優秀的副營長、副教導員中選拔的,排級干部和士兵的年齡都在25 歲以下。騎三團官兵絕大多數由維吾爾、哈薩克、回等少數民族組成。</h1> <h1> 1962年5月,中印邊界形勢緊張,我軍開始進入臨戰準備階段,騎三團除留少數人員留守以外,全部上山參戰,從伊犁軍區獨立營調來兩個連,阿勒泰騎兵團調來兩個連,加強了騎三團的戰斗力。</h1><h1> 西線作戰部隊分兩部分,一部分守防,由阿里支隊、步二團負責,兵力約2000人,四師和騎三團其他部隊擔任機動作戰,兵力約4300人。</h1><h1> 冬季來臨,高寒缺氧,部隊還住在單帳篷里受凍,為緩解后勤物資運輸緊張的矛盾,總參謀部通知新疆軍區和康指抽調1/3的部隊下山過冬。10月5日第一批部隊,騎兵三團3個連下山。 </h1> <h1> 10月6日總參謀部急電新疆軍區和康西瓦指揮部:根據最近情況,印度又在東線大打一下的企圖,現已做了部署。黨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假如印軍向我進攻,要狠狠的打它一下,除東線西藏在做準備外,西線也要準備配合,為此決定部隊暫緩下山。要求騎三團已下山的機炮連和三個步兵連務于11日出發,晝夜兼程趕到天防區,執行阻援任務。</h1> <h1> 剛剛適應了山下高氧環境的官兵,接到命令后又緊急上山,三天三夜,13日趕到天文點防區。由海拔1000米地區上到海拔5000米的高原,30%的官兵出現了嚴重的高山反應,但戰士們強忍痛苦,又投入了反擊天文點地區印軍的戰斗。</h1> <h1>偵察敵情</h1> <h1>騎三團俘虜的6個印軍士兵</h1> <h1></h1><h1> 一、光腳追擊印軍<br> 10月20日,部隊反擊天文點印軍6號據點,上級交給騎三團2連2排一個打援任務,就是要堵住敵人的后路,不讓敵人增援。天文點海拔5000到6000米,空氣稀薄。為了減輕負重,戰士們把自己的皮大衣,干糧留在了山下,吃飽了肚子,輕裝上陣。走了一會,看到公路上來了一輛印軍的軍車,2排立即開火射擊,將其打壞,印軍立即下車撒開丫子就跑。 </h1> <h1> 印軍很狡猾,為躲避我軍追擊,放著平坦的路不跑,向山里跑。戰士們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緊追不舍,鞋襪跑掉了,腳板被尖石劃破了口子,追了幾公里,最后印軍這些“胡子兵”終于跑不過中國軍隊的“娃娃兵”,只好束手待擒,舉手投降。</h1> <h1> 擔任打援任務的騎三團在月牙山布防時受印軍“天印31號”據點威脅。團長艾則佐夫.哈斯木,政委蔚福恭指揮突擊分隊拔掉了這一據點。</h1> <h1>騎三團高原千里徒步示意圖</h1> <h1>餓了啃干糧,渴了吃冰塊。</h1> <h1>行軍露宿戈壁灘。</h1> <h1></h1><h1> 二、高原千里徒步行軍8晝夜。天文點防區的戰斗結束之后,10月22日總參謀部來電:東面的部隊已插到“麥克馬洪線”以南去了,西線要配合,準備要把班公湖兩岸,巴里加斯的敵人一齊掃掉。時間不能拖得太長,否則,印軍可能增援。要求騎三團和兄弟部隊掃除天文點據點后,迅速向甜水海集中,準備向阿里機動。<br></h1> <h1> 1962年10月23日,騎三團從喀喇昆侖山天文點防區向西藏阿里轉移,距離500多公里,時間緊任務重,海拔高(5000米),沒有汽車保障,部隊只能徒步行軍。由于高原缺氧,體力消耗大,行軍速度慢,每天只能走約幾十多公里,為了不誤軍機,部隊晝夜行軍,戰士們沒有脫過衣服,沒有打開被子睡過覺。行軍時戰士們走著走著就睡著了,行軍休息10分鐘,戰士把槍一抱就睡著了。晚上實在瞌睡了,就規定睡半小時,干部們則撿一些干草燒火為戰士們取暖。</h1> <h1> 10月28日,部隊到達獅泉河,河面寬60米,水深1米,河面結了一層薄冰。水流非常急,大家一天多沒有吃飯,又行了一夜軍。戰斗任務緊迫,等不及工兵部隊架橋,干部和黨員率先下水,其他同志緊緊跟上,把衣服武器頂在頭上,光著下身跳進河里,戰士們的屁股被冰劃出了一道道口子,鮮血染紅了河水,個子小的戰士棉衣被水浸濕了。上岸后,戰士們擦干凍紫了的身體,穿上衣服繼續前進,在規定的時間里占領了陣地,完成了支援任務。</h1> <h3><font color="#010101">司馬義買買提生前所在班</font></h3> <h1>司馬義買買提所在班在行軍途中</h1> <h1></h1><h3></h3><h3></h3><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羌山口戰斗。</span> </h1> <h1> 機動部隊由天防區進入阿里后,奉命兵分兩路,右翼沿甲崗——且坎——方向迂回包圍,插入側后切斷印軍退路,左翼沿獅泉河谷實施主攻,圍殲印軍于巴里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 </h1> <h1> 10月26日22時,騎三團第一連、第三連、機槍連和兄弟部隊先后到達甲崗,分頭前進。</h1> <h1> 騎三團受領了奔襲羌山口"阿印16號”據點的任務后,27日零時向戰地開進,由甲崗至羌山口40余公里,為東西走向的河谷草原,地形較為開闊,汽車可通行,到達預定位置未發現敵情,便乘車搜索前進。</h1> <h1> 入侵印軍查漠.克什米爾國民軍114旅第7營約兩個班(16人)的兵力,在我羌山口(海拔4200米)建立據點(我編為16號),據點設在一個小山包上,側后有地堡,其陣地構筑有戰壕(300米),立射掩體和沙袋構成的地堡,觀察射角較開闊,十分隱蔽。</h1> <h1> 當第一輛車(搭載機槍一個班,步兵兩個班)在距一座藏式石頭民房100米處,突然遭到埋伏印軍猛烈掃射,地方駕駛員鄧松青當即中彈犧牲,汽車輪胎也被打壞,車上戰士難以下車。重機槍原來架在駕駛室頂上,射向正前方,現在敵人在側方,重機槍需要調整射向。</h1> <h1> 為了吸引敵人火力,掩護戰友,班長司馬義.買買提,挺身而出,在車廂后端用沖鋒槍向敵射擊,被印軍子彈打中。在司馬義買買提的掩護下,重機槍開始射擊,將印軍壓制在塹壕內,不敢抬頭。</h1> <h1> 戰士們迅速跳車,投入戰斗。過了一會,重機槍槍管通紅,被迫停止射擊,需要換槍管。司馬義買買提又站立起來,向敵人射擊,身中數彈,光榮犧牲。1連2、3班及時趕到,在重機槍掩護下,從敵人右側投入戰斗,歷時3分鐘,敵人大部被殲。共計斃敵4名(內軍官一名),俘敵7名。騎三團犧牲兩人,傷7人。</h1> <h1> 四、騎三團 炮兵連57毫米無后坐力炮配合反擊印軍8、9號據點。</h1> <h3><font color="#010101">騎三團 炮兵連57毫米無后坐力炮排</font></h3> <h1>騎三團 炮兵連57毫米無后坐力炮向印軍據點射擊</h1> <h1> 在印軍挑起大規模邊境武裝沖突,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作戰并取得節節勝利時,中國政府于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三項建議。尼赫魯政府拒絕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建議,繼續擴大武裝沖突。中共中央決定,在西線反擊入侵西藏阿里班公洛地區(斯潘古爾湖以西)的印軍。由新疆軍區康前指擔負前線的反擊作戰任務。中央軍委指示,在西線同時殲滅入侵班公洛地區印軍8、9、16號據點</h1> <h1></h1><h3></h3><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印軍在8號據點的約40多人,配51迫擊炮1門,機槍4挺,共有大小碉堡5個。<br></span> 騎兵三團炮兵連57無后坐力炮排11月17日配屬步兵11團3營9連進入陣地。次日凌晨3時30分迂回到敵據點后約200米處占領發射陣地。敵人地堡出來3個巡邏兵,走到距我10米處發現我部行動,亂喊亂叫,鳴槍回逃,我右翼步兵將其擊斃。 </h1><h3></h3> <h1> 此時,敵據點所有掩體向我射擊,敵后方炮兵也向我射擊。11團三營參謀長命我無后坐力炮立即開始射擊。當時由于夜暗,不易觀察。敵火力點尚未判明,我火炮瞄準鏡因結冰霜,看不清分劃,射管內也結了一層薄冰,不能馬上射擊,排長建議推遲10分鐘,參謀長同意了這個建議。炮手將炮管放在懷里,把冰霜暖化,用布把炮管內 的薄冰除去。占領陣地準備射擊。4班準備打右邊的指揮部,遭到敵左面火力點的射擊,排長立即命令4班向左變換陣地,向敵進行射擊。在步兵的掩護下,排長帶領兩個班向右前方200米處占領陣地,兩炮5發5中將敵指揮所擊垮,我步兵順利地占領了敵人的陣地。</h1> <h1> 這時,又發現前方300米處有敵帳篷兩頂,兩炮各用一發消滅了目標。殘敵向山頂上最后一個碉堡潰逃,排長命令表尺500對敵碉堡射擊,1發未中,排長帶領炮班向前運動200米,一發未中,4班一發命中,目標被摧毀。整個戰斗歷時15分鐘,18發炮彈命中15發,摧毀了7個目標,完成了支援步兵殲敵的任務。</h1> <h1> 此時攻打9號據點(9號據點右后方2公里處)的8連,遭到敵指揮所的頑抗,戰斗在激烈的進行。排長奉命帶領3班趕去支援,兩發一中摧毀了敵彈藥庫,又以8發炮彈擊中摧毀了敵指揮所。殲滅了頑抗之敵。</h1> <h1> 五、拔除“阿印16號”據點,不怕犧牲穿越雷區。</h1> 騎三團一連攻打印軍16號據點示意圖,藍色箭頭指示印軍的雷區。 <h1> 康西瓦指揮部決定,阿里支隊第4連為第一梯隊,擔任主攻。騎三團第一連為二梯隊,視情況投入戰斗或執行警戒和搶救傷員等任務。 </h1> <h1> 印軍16號據點位于莫爾多通道的北山上,印軍在據點周圍布置了三道雷區,縱深達到600米。</h1> <h3><font color="#010101"><h1> </h1><h1> 由于我軍事先對印軍雷區的情況不了解,爆破掃雷器材準備不足, 步兵和工兵戰友被地雷炸死炸傷,傷亡比較大。擔任搶救傷員任務的騎三團一連心急如焚,馬上沖進雷區搶救戰友, 掃雷的工兵連長勸他們不要前進了,騎三團一連1排同志堅決要求前進,工兵連長告訴他們一定踩著石頭前進,才可以避開雷區。前面22個人都過去了,艾力肉遜因為身體弱,沒有踩到石頭上,被地雷炸傷,班長司地庫爾班去搶救不幸觸雷犧牲了。工兵連長立即叫他們停止前進,并挖出來10個地雷給他們看,讓他們繞道前進。一排同志不畏艱險,在石頭上一跳一跳的前進,終于通過雷區。<br></h1><h1> </h1></font></h3> <h1> 阿里支隊軍務股長陳正中在火線傳達命令途中被地雷炸倒在雷區,騎三團一連排長哈德爾、班長艾合買提.托乎提和衛生員貝克衣木趕來搶救,并用擔架抬他下山時,一發炮彈落地,排長負傷,兩名維吾爾族戰友犧牲,接著柯爾克孜族戰士居瑪.艾里趕來背起了陳股長,沒走多遠踩響了地雷,他和漢族股長一起犧牲在雷區里。</h1> <h1> 此次戰斗中,騎三團機炮連戰士依馬木沙,騎三團1連戰士艾西拉.依毛拉、艾克拜.烏斯滿、吐爾遜.麻木提(柯爾克孜族),為搶救傷員觸雷光榮犧牲。</h1> <h1>部隊乘車行軍</h1> <h1></h1><h1> 六、支前民工英勇頑強。<br> 騎三團是一支騎兵部隊,沒有汽車。軍馬不適應高海拔山區作戰,都留在營房里。部隊人員物資運輸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機運處和喀什地區運輸公司棉運公司等單位保障。司機們聽說山上要打仗紛紛報名參加。很快組織了一支運輸隊。喀什運輸公司的車隊運載騎三團部隊追擊印軍時,遭到突然襲擊車輛被打壞,駕駛員鄧松青身中四彈犧牲。其他司機勇敢反擊,葛少傲捂住流血的傷口和黃玉和、朱宗喜拿起烈士的槍沖向印軍。騎三團黨委給他們各記了三等功。司機們一到戰場什么都干,搶著扛彈藥、卸物資、運送烈士遺體和傷員。一位老司機回憶說:當時烈士的遺體都是送到山下葉城,每一輛卡車運五位烈士遺體,遺體都用軍用棉被包裹。后來運到第三天,上級通知停止往下運烈士遺體,在康西瓦安葬。印軍空投武器物資的降落傘也運到和田的空軍場站,回收使用。</h1><h3><br></h3> <h1> 騎三團英雄譜</h1> <h1> </h1><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p> <h1> 司馬義.買買提,新疆英吉沙縣人,騎三團機槍連班長,戰后被追認中共正式黨員,新疆軍區黨委追記一等功,國防部1963年3月9日授予“戰斗英雄”稱號。</h1> <h3> 騎三團機炮連無后坐力炮排排長艾買提.托乎提(右),和騎三團機炮連炮排副班長阿不拉.麻木提(左)研究訓練。</h3> <h1> 艾買提.托乎提,新疆葉城縣人,中共黨員,騎三團機炮連無后坐力炮排排長。1963年1月新疆軍區黨委批準他記一等功。<br><br> 阿不拉.麻木提,騎三團機炮連炮排副班長,1962年11月18日作戰中,以熟練地操作技能和準確地瞄準,和另外1門炮共發射28發炮彈,25發命中目標,為步兵沖擊和拔點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戰后,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方指揮部批準記一等功。</h1> <h1></h1><h1> 阿不都.熱依木.阿不都瓦依提,騎三團機槍連副班長,在羌山口的反擊戰中,機智利用司馬義.買買提的掩護,用重機槍向印軍據點猛烈掃射,掩護1連攻下羌山口印軍據點,英勇作戰,出色地完成任務。戰后,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方指揮部批準記二等功。<br> </h1><h1> 依馬木沙,騎三團機炮連戰士,在莫爾多山脊反擊戰中,英勇作戰,搶救傷員,光榮犧牲,戰后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方指揮部批準記二等功。<br> </h1><h1> 艾西拉.依毛拉,騎三團1連戰士,在莫爾多山脊反擊戰中,英勇作戰,搶救傷員,光榮犧牲,戰后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方指揮部批準記二等功。<br> </h1><h1> 艾克拜烏斯滿,騎三團1連戰士,在莫爾多山脊反擊戰中,英勇作戰,為搶救傷員而犧牲,戰后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方指揮部批準記二等功。<br> </h1><h1> 吐爾遜.麻木提,騎三團1連柯爾克孜族戰士,在莫爾多山脊反擊戰中,英勇作戰,為搶救傷員而犧牲,戰后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方指揮部批準記二等功。<br> </h1><h1> 吾布力木沙,騎三團機槍連連長 ,在羌山口戰斗中,為掩護司馬義.買買提腿部負傷 ,戰后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方指揮部批準記二等功。</h1> 1964年總參謀長羅瑞卿視察騎兵第三團。 <p></p><h1> 到11月18日,新疆邊防部隊勝利完成自衛反擊作戰任務。共計擊斃印軍293人,俘虜印軍165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拔除印軍據點43個,把印軍全部趕出了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一側的我方地區,并收復了被印軍侵占我方領土。</h1><div><br></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中國政府1962年11月21日發表聲明,從12月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面停火。將從中印雙方之間的控制線后撤20公里。按照中央軍委命令,新疆邊防部隊陸續分批下山,回到山下的營房里,沿途受到地方黨政軍民的熱烈歡迎。</span><br></div><p></p> 騎三團部隊凱旋還鄉 <h1>騎三團部隊勝利歸來,受到各界群眾的歡迎。</h1> <h1> 1969年9月24日,新疆軍區發出《關于騎兵3團編入陸軍6師的整編指示》:“遵照中央軍委1969年9月16日電示......騎兵三團現編944人,士兵整編成6個各138人的步兵連(多余的士兵超編在6個連隊內),分別編入陸軍6師的6個步兵營,加強各級人民武裝部364人。........”。按照南疆軍區的安排,整編工作于10月初開始,10月底結束。陸軍六師決定,騎三團1連編為16團3連,騎三團機炮連編為16團6連,騎三團2連編為17團6連,騎三團4連編為17團9連,騎三團3連編為18團3連,騎三團通信連編為18團6連。</h1> <h1> 1991年1月,中央軍委授予步兵六師18團六連(原騎三團通信連)“衛國英雄連”榮譽稱號。</h1> <h1> 2014年4月,習近平主席來到六師18團六連(原騎三團通信連),親切看望了各族官兵。</h1> <h1> 騎三團的番號雖然撤銷了,編入了陸軍六師,但這支部隊的官兵還在,光榮傳統還在。整編五十年來,少數民族連隊在完成訓練、守防、施工、生產、做群眾工作等方面成績顯著。特別在平息幾起暴亂事件中,堅決果斷,認真執行政策紀律起了重大作用。</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荥经县|
诸城市|
波密县|
陇南市|
万山特区|
太仆寺旗|
桂林市|
金平|
额尔古纳市|
乌什县|
灯塔市|
肥东县|
漯河市|
邵阳市|
望城县|
昭平县|
南澳县|
太康县|
阳朔县|
石城县|
嘉荫县|
巴林左旗|
阿城市|
望都县|
武清区|
隆林|
兰考县|
临海市|
方城县|
海淀区|
措勤县|
乳山市|
乌拉特后旗|
化德县|
新宾|
荥经县|
包头市|
咸阳市|
崇文区|
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