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反彈琵琶</h3> <h3>按:《敦煌行》寫了創作前的積累,《瘦燕剪剪飛》是談對于經典的學習,想做好風箏,這兩方面沒有捷徑可走。《不對稱風箏》是前兩篇已發文字之行程后開始的收獲,雖屬偏門,但方向可是坦蕩正途,也是風箏創新設計的成功實踐。</h3><h3>(一)</h3><h3> 風箏的放飛是需要對稱均衡才可以成功放飛,中國傳統風箏的造型、構圖,也是講究在對稱均衡中探求其審美的情趣、放飛與觀賞的效果。“換一種思考方式”的想法,使我對不對稱形式的風箏產生了興趣,改變并開闊了對風箏二字的涵蓋與內涵所包容的認知與綜合性的理解,風箏雖屬小眾的娛樂項目,但走進去,也會發現里邊的世界很精彩。</h3><h3> 對不對稱風箏有了想動手制作的沖動,是在八十年代末敦煌回來之后,人煥發了精神,精力也很充沛,也就產生了不少的想法。但在當時來講,對于不對稱風箏沒有可見的實物以作為參照,是采用哪種骨架結構,單體還是復合體,以什么樣的結構形式來表現,如何組織不對稱各部位結構與形式在不同變化中的協調與統一,包括了提線的拴法,如何放飛等等,全都是一個未知數。不對稱風箏很具挑戰性,對其進行探索與試驗制作的念頭也就開始萌發。自己又是個不愿守成的人,對不斷的去重復已走過的路很難有動力。為此,對不對稱風箏進行了骨架結構的設計與計算,在造型方面還要達到形式上的審美效果,為此開始了努力。當然,關鍵的是要以放飛的性能保證為前提。 </h3><h3>(二)</h3><h3> 對稱,是美的一種形式,對稱之美,源于自然。</h3><h3> 而對于風箏來講,結構造型的對稱,也是風箏放飛常規的基本前提。風箏的骨架結構與畫面構圖多為對稱形式,如常見的扎燕風箏,擬形的蝴蝶、蜻蜓、鷹,或拍子或立體等類型的風箏,這些都是對稱風箏標準的表現形式。在風箏的制作中,大多采用這類的對稱骨架與畫面的形式,這是一種審美的習慣,也符合風箏受風泄風的均衡而可成功放飛。</h3><h3> 在風箏對稱結構形式的構圖中,為使畫面顯得活潑而增加了構圖的變化,是將兩邊的畫面構圖或色彩作相應的差異變化,這也會使作品更加耐看。如兩邊的構圖基本相同,但局部色彩可使之變化,如比翼燕的左右膀花型不同,色彩有別,雙魚可作藍綠配或紅綠搭配等;或在骨架結構的對稱或基本對稱中,作不對稱構圖,如米字膀的哪吒鬧海,龍舞童戲等。</h3><h3> 一件風箏作品在形式上完全對稱而缺少了變化,整體會顯得單調、呆板,所以在對稱中打破這種形式上的僵化,會使作品增加了變化而產生韻味與朝氣。維納斯雕像殘缺的雙臂上肢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或許完美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對稱,恰恰是對稱的打破帶來了完美。不對稱 “它是生命個體的差異美。美除了對稱之外,還需要蜿蜒曲折、錯落有致、此起彼伏,美是對稱與不對稱結合的表現(吳冠中語)。” 黃金分割線,則是不對稱完美的代表。實際上,在形象的對稱之中包含了不對稱,而不對稱則潛藏于對稱之中。不對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與選擇,也可創立屬于自己個性的獨一無二,這會有別于對稱風箏制作的常規思路,而可能會走出一條曲徑通幽的探索之坦途。</h3><h3> 我喜歡扎燕,扎燕也是風箏中值得重視的一個類型。其造型嚴謹端莊,有著多種不同形態的造型與構圖,在風箏多維度的造型世界中,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而扎燕的弧形凹凸造型的浮雕式圓弧雙膀,正觀反看很具形式上的美感,豐富了風箏造型多樣化中的曲線維度,為其增添了一抹亮色,又是符合起放原理的一種適宜在大小風速中放飛的骨架結構,結合于風箏的造型與起放之中,很是物盡其用,相彰得益。</h3><h3> 在初步設計主體結構不對稱風箏時,扎燕就作為設計的主體發揮了作用。這是在看到了芭蕾舞中伸展跳躍的舞蹈動作時,受到了啟發,無意間,就聯想到了瘦燕放飛中舞臨風的纖纖舞姿,遂以扎燕造型為藍本為基礎,多方面嘗試著做了造型的變形變化。扎燕本是擬人化的形態,將瘦燕的造型以芭蕾舞演員的舞蹈動作為依托,將瘦燕擬人形態的各部位進行不同比例的增縮拉抻作變形,依次將主體骨架作左右上下不對等的大小長短的變化,視覺上明顯的感覺到一邊的膀瘦長,一邊的膀短胖;腿部也是一邊見長一邊見短,且兩邊向下的角度也根據造型的需要,有了較大的差異變化有所不同,最后,將芭蕾舞演員騰空跳躍動作將落時的優美動態身姿的一個半側面形象,作瞬間定格的捕捉,進而使所設計的主體骨架結構不對稱風箏的造型出現了新的效果,這也是此前并未出現過的一種新的風箏造型。這件不對稱風箏的設計,是要整體造型的各比例達到適宜的和諧與完善,而獲得使靜態造型的風箏可產生出動感中的效果,這和在使用對稱結構造型中采用不對稱構圖的效果完全不同。這種造型方面的變化還是很大的,風箏畫面的中心點改變了,整體也有了方向性,不像對稱構圖中的均衡構圖,是以中心位置來鋪陳開來,增加了造型中動態構圖的趨勢走向,這也使構圖會更顯活潑了。風箏“舞”是在對稱的結構造型中以不對稱構圖來獲得動感效果,而不對稱的“起舞”則走出了對稱造型的結構形式,充分的發揮出了不對稱造型的先天動感態勢,使作品自然的趨向了動感效果的畫外延伸。畫面的實驗用元素,選擇了最傳統的蝠的造型,在以色塊布局的前提下,變換題材,新意構圖,慢工細繪 ,也會增加畫面近觀的可讀性。且風箏是要放飛的,主體骨架不對稱的風箏設計,是有一定難度的一種挑戰,不單是造型或構圖等視覺的形式上變化,而是應對主體結構不對稱風箏可以放飛的可能性,其設計,既要具有造型與畫面構成效果的觀賞性,但必須要經受放飛過程的檢驗。</h3><h3> 將主體骨架結構設計成不對稱形式,是一個有意思的創意想法。后來能感覺到,當時的這件主體結構不對稱風箏的設計,其思路與后來中國在二千年的申奧標志的設計創意頗有些類似。現在看來,似乎在電腦上只是動動鼠標,將各部位作需要的變形拉抻即可。可在當時電腦還尚未普及,只能是靠鉛筆在稿紙上作不斷地演化而一步步的逐漸成形。</h3><h3>(三)</h3><h3> 既然主創思想已確定,首先是要可以正常放飛,這也是一個必須的先題條件。記得在首件不對稱風箏完工的初次試飛時,風箏的放飛,是姿勢位置與方向不變,竟然是以站立的形式橫向作飛行,這個橫向就像是人在橫著行走一樣,而不是首尾平行的橫著飛行,真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飛行畫面,感覺是一頭霧水,莫名其是。不過場面還是令人有些遐想,畢竟沒有折跟頭。橫向飛行也是一種放飛形式,或許今后會有這種橫向飛行設計的需求之時吧。現在是要弄明白未能向上正常放飛和橫向飛行的因果才是首要。</h3><h3> 經過了不斷的試錯、修正、計算、改進,前后陸續大約半年多的時間,在堅持與努力的進程中,終于經受了實踐的驗證而得以破繭,迎來了首次的成功放飛,那是在九十年代初,并且提線還是拴的正線。當時的風也很爭氣,風箏在挑桿迎風抖動后直接向上飛行,放線自行脫離了彎鉤,用線桄子就直接的放飛了,長時間的努力沒有白白的消耗,終于收到了放飛成功的回報。后在大風小風等多種不同的風速下進行試飛驗證,均收到了與對稱風箏放飛相同的效果。</h3><h3> 不對稱風箏的試飛,是在平房頂上,簡便又不用跑路。手持長竹竿一根,竿梢綁一粗銅絲彎成的類似S形彎鉤,過去也有稱作剪子股的,是一回事,但材料不同。一手持挑竿,一手拿線桄子,用彎鉤挑起風箏的放線,先將風箏調正方向,頭部向上正面迎風,在風合適的時候,逐步向后甩動挑竿,風箏就會迎風而起。受風之后,可隨著風箏的起放而逐步的放線,在風箏放到一定的高度后,可把挑竿撤離,就直接用線桄子來放飛了。這種方式,過去本是在北京的一些院子里放飛使用,風箏放飛超過房高一定的高度后,就可以用線桄子自由放飛了,效果還是不錯。</h3><h3> 而一般風箏的試飛,是要將欲試飛的風箏擺好姿態,趁著風勢,用力向后甩動挑竿,使風箏猛然受力,類似于在大風下的放飛,一兩個回合,一般就可大致的知曉這件風箏的實際性能。前些年為參加全國賽事,參賽風箏做好后,多是采用此法試其放飛性能。這種使猛勁的將挑竿向后甩動,是為驗證在大風天風箏的抗風能力,也是為檢驗風箏整體與各部位的設計性能的檢驗,包括制作與用材是否合理。實際在平地上放飛也是一樣,風不大時,用力的向后猛勁拽幾個回合放線,風箏各部位的受泄風情況基本都已表現了出來。不對稱結構多次的試放飛,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采用了這種方式而完成的。當然,一件風箏性能的測試,還是在開闊地帶進行為好,這樣會更全面的進行驗證。不對稱風箏對風力大小的要求實際上也不苛刻,與常規風箏的放飛無異,這是一次成功的設計與實踐,由此也獲得寶貴的創意經歷與探索經驗的積累。</h3><h3> 下面是北京電視臺在九十年代中期所拍專題片中,拍攝的不對稱風箏的放飛視頻,因當時還是磁帶模擬信號的錄像,所以截取的畫面圖片效果不是很好。</h3> <h3>福兆</h3> <h3> 在對稱風箏的放飛中,風速大小的變化,會使風箏的兩邊竹條骨架隨之做相同的變形變化,其前提是,兩邊骨架竹條各位置的長短粗細軟硬均相同,這保持了在受泄風后的整體均衡狀態。而不對稱風箏,如左右一邊大一邊小一邊長一邊短或一邊單結構一邊多結構,關鍵的是,這種骨架結構在變化的風速中須隨之適應這種變化而保持整體的受泄風均衡。為了確保風箏的放飛,在實際制作中,兩膀左右竹條的粗細是有變化有差異的,這種差異體現在不同位置上的粗細軟硬的變化上,什么地方見粗,什么地方該細,在什么位置開始軟硬的變化,都是要細心的去計算并以實踐作檢驗,這里面也包括了兩邊膀兜受泄風的深淺與兩膀形式上的美觀的把握。而兩邊腿部竹條在使用上也是有著很大的不同,所用竹條長短的比例多少為合適,可一邊使用方條,另一邊則采用扁條,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風箏保形的需要,也是為放飛中保證整體受泄風均衡的需要。而不同長短的腿部,需要與上面大小不同的左右兩膀的不同受泄風相對應,并上下結合使之保持整體的和諧與均衡。而且所用竹條不同位置的軟硬粗細,也必須與造型的變化需要保持一致性。在試飛和調理的過程中,一直是在調整并確認放飛的中心位置點,這可沒有捷徑可走。其關要之處,是要對所用骨架竹條各不同位置粗細軟硬的這個‘度’的適宜把控,當然,這需要細心的去體悟,在實踐中去把握,并應用于風箏的設計與制作的具體過程之中。</h3><h3>(四)</h3><h3> 風箏骨架結構的對稱或不對稱與受泄風的均衡,這完全是兩個不同概念。骨架結構的對稱或不對稱,這是形式上的差異變化和對造型審美理解的不同;而受泄風的均衡則是每件風箏可以成功放飛的根本。不論哪種結構,何種形式的造型,在受泄風的要求上,都同樣是必須要保持整體的均衡,才可以成功放飛。</h3><h3> 有些結構對稱的風箏,會因在制作中的大意或失誤而放不起來,雖保持了形式上看起來的對稱,但因整體的受泄風失去了均衡而放飛失敗。對于有些是以尾下加墜的方法來使風箏在空中獲得均衡穩定,這也是最為簡單且實用的一種方法,但多限于硬拍子風箏。如果將不對稱風箏下面系一尾墜以求穩定,這似乎對形式上美感的表現是一種拖累,有礙觀瞻,也有違不對稱風箏設計的初衷了。</h3><h3> 風箏骨架的制作,直接關系著放飛的性能。既講究在制作過程中的細心到位,在造型設計的過程中,也要關照安排好不同部位之間受泄風的均衡。在骨架竹條的加工中,竹條的粗細與位置變化的薄厚軟硬的適宜度均要到位,尤其是吃風受力的部位。有時在制作過程中,會由于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可能是一個很小的節點,但它影響的卻是整體的放飛性能。所以說,風箏的制作,是一個綜合性整體的把握,只有各個環節的適度到位,才可保證放飛時整體受泄風的均衡。</h3><h3> 即使對于對稱風箏的制作,竹條的粗細位置變化,面料的粘糊松緊平整度的差異或提線長短的稍許變化等,都會對放飛性能產生影響。有些制作者,會將加工的竹條過秤,以期兩邊的重量相等,這有些過于注重形式上的對稱,而竹條兩邊強度與彈性對稱的一致性,我認為要作為重點來對待。需要強調的是,制作中均應以竹條所處位置需要的粗細軟硬到位為標準,這個粗細軟硬“度”的把握,因使用的是竹材而無法作量化,其中包括了竹材的品種與生長年限、竹材的質量與韌度、干濕的不同、竹質粗細的適用與所用竹材的不同位置、骨架用竹位置的變化等等。竹條的使用,如過粗過硬,未能借用竹材本身彈性的這一特性,會使受風與泄風失去均衡而難以放飛(前提是不加尾墜類型),如竹條太細太軟,減少了受風而增加了泄風量,會對風速的要求增高,對風箏放飛所需風力的范圍就會變窄,只能適宜一般的小風天氣,有違設計時希望增大風箏的放飛環境的變量,既一般大小風天氣均可適應的初衷。同時,也會使風箏的造型受風速影響而變形過大,而失去了需要保持的形式上的美感與放飛的質量。</h3><h3> 實際上,對風箏的放飛來講,骨架結構整體上還是有著一定的寬容度,即使在制作過程中,像兩邊竹條的粗細軟硬稍有不同,或膀兜、畫面的粘糊平整度存在著些許差異等,一般對風箏放飛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它在放飛的過程中會進行一定的自身調整。像有些風箏在主體外的局部,會出現不大的不對稱形式,這些均在其寬容的范圍之內,可以講,一般于放飛無礙。有些是因為制作時的未在意,出現了不規矩或小毛病,有時反而會補救了另一些在制作時不在意而出現的一些不規矩或小毛病,兩者無意中起到了互為補充的作用,倒使整體的受泄風被改變而得以均衡和諧了,這多是帶有偶然性的一種寬容。當然,有些也可在提線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作糾正。我們常見到一些看似做工不太規矩的風箏,可以正常的放飛,就是因其寬容了這些在制作中被忽視或未意識到而出現的一些不足,但這種寬容是有限度的,超出了這個范圍,就會使風箏的放飛要接受失敗的結果,這就是整體的均衡被打破后而出現的病態癥狀。所以,在不對稱風箏的設計制作中,要盡量的做到左右上下各部位受泄風的均衡到位,而對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這種寬容性來講,絕不能作為設計中偷懶的一種方法來使用,這會有違設計的初衷,也會因偶然間的不經意而出現的小差異被無限放大,轉而會成為了作品內在的一種硬傷。度的把握到位與寬容都是相對的,風箏制作則應作綜合性的考量,是要以整體的把握為原則。</h3><h3>(五)</h3><h3> 主體骨架結構這種不對稱形式,是以實踐證明了風箏本身的放飛,并非結構形式必須是絲毫不差的精準的對稱形式。風箏可成功的放飛,與骨架的上下左右結構如何作變化,與不同的結構形式、數量的大與小、多與少的變化等無關。當然,對稱形式骨架結構對放飛來講,更易于得到保障。</h3><h3> 一件不對稱風箏作品,可以一邊是一個膀或一個結構,另一邊可以是兩個三個膀或多個不同結構的組合,兩邊的大小與多少都可相應作任意變化,但兩邊的受泄風必須保持均衡,即一邊單一結構的受泄風量,等同于另一邊多種組合結構的每個受泄風量的相加之和,也就是兩邊的受風泄風必須要等同,且還必須要適應在大小不同的風速下,骨架產生變化后需保持受泄風的均衡,這是不對稱風箏可以放飛成功的前提條件。</h3><h3> 整體結構不對稱風箏所需要的,就是要找準兩邊、上下受泄風均衡中心的位置點并加以確認,這不也是中國哲學中“中庸”的核心嗎?即“舍其兩端而執其中”的取中。宏觀整體的來看,兩端是局部,而執其中就是整體的中心位置點,且要準確定位,就是要找到受泄風的中心位置而執其中,切不可錯位。先抓住了這個點,再做整體范圍的安排與調動,相對的就容易按序理順了。這就像秤與砣的關系,秤盤上每增加重物時,秤砣就會相應的要向后移動,這就保持了二者間相互的均衡或稱為平衡,秤盤增加的重物越多,秤砣退后的距離就越遠。回歸到主體不對稱風箏上,一邊的變化會引起另一邊必需隨之作相對應的變化,才不會使整體失去均衡,所以找準相互間本已存在的這個平衡點,就是可以保持整體受泄風均衡而可作把握的中心點。</h3><h3> 不對稱風箏的放飛成功,也說明骨架結構的對稱與不對稱,不是風箏可以成功放飛的必要條件,二者在整體均衡方面同處于一個起跑線,而非形式上的是否對稱。</h3><h3> 不對稱風箏,在這里是指主體骨架結構的不對稱,均可單獨放飛而不需任何附加物。雖有些風箏為不對稱形式,但如其自身不具備獨立的放飛能力,需結合其它方式或綴以尾墜方可放飛,則不歸在此列。</h3><h3> 主體結構不對稱風箏,一種是扎燕變體的不對稱風箏。</h3> <h3>轉輪</h3> <h3>生命</h3> <h3> 這兩件不對稱風箏是九十年代初的作品,與精靈風箏是一類,都是敦煌回來后有感而作,也是不對稱首件賦予畫面完成的作品。因在實驗階段過程中,都是白紙糊就而進行放飛驗證的,同時也在試飛過程中不斷的尋找最佳造型效果的表現。</h3><h3> 將常規正裝的瘦燕造型作不對稱變換的一次實驗,效果還是不錯。</h3> <h3>不對稱瘦燕</h3> <h3>起舞</h3> <h3>舞(對稱結構)</h3> <h3> 這是借用了傳統風箏中使用最多的蝠的造型元素,配以鮮亮的色彩,擬人的構圖與奔放的造型融合于不對稱形式之中,使靜態風箏產生了動感效果,也體現出了現代感,這是一種新的風箏形式。</h3><h3> 以下是幾件飛天不對稱風箏。</h3> <h3>樂奏飛天</h3> <h3>飛天舞</h3> <h3> 另一種是下面以多種不同結構形式做組合的不對稱造型風箏。</h3> <h3>行船</h3> <h3> “行船”其采用了抽象的構成造型,骨架結構是以大小不同的立體、硬膀、拍子、陰瓦、陽瓦、軟膀等多種結構做組合而成。這也是在以各種不同的結構做不對稱造型組合的探索實驗,取得了放飛的成功。而扎燕風箏就是多種結構組合造型的成功范例。</h3><h3> 從傳統意義上講,不對稱風箏的表現形式,是將主體骨架結構做了根本性的改變,在骨架結構變化創新上有了不小的變化,這不單單是在造型上的左右或上下打破了對稱模式而產生的變化,它改變了人們已經形成固化的風箏主體必須是對稱結構才可放飛成功的定向思維模式,帶來了在創作上更大的自由度,也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形式。這一點用實踐已經得到證明,可以說在風箏的創作探索方面邁出了實際的一步。回歸到風箏放飛原理的本初位置:風箏的放飛,不在于結構與形式或重量(大約)的對稱,而是在風的作用下,風箏整體的受風泄風需保持均衡才是其空中放飛保證的根本。對于風箏本體來講,是打開了幽居多年的一扇門,可以說主體不對稱這種風箏形式其自身本就存在,只不過我們以前未曾去發現而已。不對稱是一種具有發現創意的一種新的風箏形式,依托于新的骨架結構,并將動態凝歇于靜態的不對稱風箏造型之中,呈現了靜態風箏的一種動感效果。</h3><h3> 風箏雖屬小藝,只要你是真心的喜歡,不論其大與小,貴與賤,或喜歡制作,或喜歡放飛,亦或喜歡留言寫上幾行,它都會成為你生活中常規的一部分,你就會愿意為此而付出,并于其中享受到快樂。這,已經足夠了。</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海淀区|
易门县|
岳阳县|
重庆市|
佳木斯市|
陆川县|
历史|
响水县|
河北省|
上高县|
汉寿县|
邹城市|
黄平县|
嘉黎县|
天水市|
石狮市|
福鼎市|
方城县|
文水县|
汾阳市|
罗平县|
永德县|
息烽县|
梧州市|
夏津县|
融水|
青铜峡市|
玛沁县|
德令哈市|
湖口县|
收藏|
临夏市|
道孚县|
广州市|
文登市|
怀来县|
洪江市|
滨州市|
彰化市|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