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轉載兒時的記憶</h3><h3><br></h3><h3>邢家山軍營舊事(組圖)</h3><h3>分類:郭思 | 標簽: 女兵 鐵鍋 部隊 軍營 門診部 </h3><h3>2008-05-11 13:07 閱讀(361)評論(5)</h3><h3>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邢家山的軍營雖然荒廢卻依舊還在,流水的兵們又到了何方?</h3><h3>這個五一小長假回溝里,5月2日一大早,我們三人一狗走大堂溝,過小尖村,繞馬頭山,到了陀羅山的西南,路過只有十來口人家的三道堰村(過去從來不知道馬頭山那邊還有這樣一個小村),在一位村婦指點下,北拐迂回,終于下到了位于陀羅山西邊的邢家山溝。</h3><h3>擦著邢家山村的村邊而過。村頭路邊,桃紅柳綠,溪水繞著正在春耕中的黃土地。面對人間四月、山中美景,禁不住聯想到,邢家山的戰友們,曾經陪伴著這里的四季很多年,實為青春時代的幸事。</h3><h3>一行三人中,只有我曾經在這個軍營最紅火時來過這里,不免絮叨起“想當年”來,一口一個的“我記得”“我還記得”。</h3><h3>當年我在57312部隊后勤部的門診部(也就是小醫院)當兵,邢家山是距我們司政后所在的南陀羅最近的一個處,那時我到邢家山發放過防乙肝的茵陳湯,還到邢家山找戰友玩過幾次,有一次還專門參觀了一個車間,聞了好多車間里的機油味、鐵屑味還有車床那種鋼鐵味。</h3><h3>之所以對車間印象深刻,是因為當時的我有些不明白,都說咱部隊是搞情報工作的,要那么多車間干什么?部隊里怎么還有車工、鉗工呢?還有一件事頗受刺激:在洛陽,新兵分配工作單位時人心波動,和“士兵突擊”里的情節一樣。第一批最先被挑走的七八位新兵被視為很光榮,特別是其中“來娣”、“英納”等女兵,是我們五七干校時一個連的知青。剩下的大部分新兵包括我在內都快沉不住氣了,個個覺見自己是被淘汰出局的“孬兵”。然后我來到山西大山中好長時間,才知道第一批走的戰友其實就在距我們兩三公里外,在一個小山溝里的一個不大的車間里默默勞作,當然,她們到大工廠經過了技術培訓。</h3><h3>后來部隊出了一個大事故,邢家山的同志到西溝去架設安裝大鐵鍋,支架倒了,叫英納的女兵摔成重傷,粉碎性骨盆骨折,腹腔大出血,生命垂危。從一座軍用機場用一架軍用飛機送到北京的三零幾醫院,經過全力以赴的搶救,終于保住了性命。</h3><h3>當時,我們門診部的外科宛醫生參與了往北京的護送,并且在那個三零幾醫院陪醫了一段時間,他回來后在門診部做了專題報告,講述搶救的驚險,以及英納與巨大的病痛斗爭的頑強,全體聽者無不落淚。那時我們都覺得,英納太像她父母給她起的名字了——據說,她的名字來自國際歌中的最后一句: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h3><h3>…………</h3><h3>雖然翻山越嶺已經“累成馬”了,但在這個靜悄悄的廢舊軍營漫步,講那些過去的激情往事,真是一種莫名的享受和快意。哥弟二人聽后補充說,據說那個大鐵鍋是尼克松訪華時使用的,尼克松走后就給了我們所在的部隊。于是我終于得出結論,當年邢家山車間里生產的,應該就是大鐵鍋的附屬設施。</h3><h3>當年戰友用鮮血架起幾十米高的大鐵鍋,部隊搬走后仍在西溝營區挺立二十年,成為一景。去年還是前年,鐵鍋被拆掉。這個五一節前去西溝,營區已是一所技術中專學校,年輕的中專孩子們在歡聲笑語,好像那口大鐵鍋從來沒有在那里豎立過。</h3><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蔺县|
虞城县|
高碑店市|
汤原县|
迁西县|
阿合奇县|
阿拉尔市|
景泰县|
东乡县|
兴文县|
航空|
黄石市|
呼伦贝尔市|
安新县|
辽阳市|
茌平县|
七台河市|
韶关市|
蒙山县|
景宁|
柳林县|
肥东县|
莆田市|
南靖县|
大安市|
永泰县|
嫩江县|
沽源县|
喀什市|
乌兰县|
余庆县|
毕节市|
金乡县|
舞阳县|
南城县|
屯留县|
普兰店市|
府谷县|
西林县|
肥西县|
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