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宣化炮兵學院

小軍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圖文/《高存信將軍》、百度百科、六六美篇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編輯制作/小軍</span></p> <p><b>宣化炮兵學院</b>即<b>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b></p><p> </p><p>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是由八路軍延安炮兵學校轉變而來的。宣化炮院坐落在素有 " 京都屏障 " 之稱的古城宣化,曾被葉劍英元帥譽為 " 塞上炮兵城 " 。她東鄰北京,西接張家口,背靠萬里長城,占地面積 300 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 74 %,是全國、全軍綠化先進單位。</p><p><br></p><p>炮院內的炮兵博物館,記載了我軍炮兵發展史的足跡,留下創建炮校初期先輩們的校史印記,“溫故知新”對了解我軍炮兵的發展、建設,發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有著深遠現實意義。</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一九五一年四月,應陳錫聯約稿,毛主席為軍委炮校題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毛主席1951年4月為軍委炮校題字手稿(影印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博物館內,毛主席題詞:人民的炮兵萬歲(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元旦獻辭中指出:“自從人民解放軍形成了超過國民黨的炮兵和工兵以后,國民黨的防御體系,連同他們的飛機和坦克就顯得渺小了。”為此,在建國前夕,他曾由衷地為東北軍區朱瑞炮兵學校(原延安炮兵學校)寫下“人民的炮兵萬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學院內的炮兵博物館部分陳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宣化炮兵學院開學典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左圖:1957年7月9日國防部發電宣告炮兵學院正式成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右圖:炮兵學院副院長高存信宣讀國防部命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7年8月3日,國防部授于學院兵團級軍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7年10月8日國防部任命軍委炮兵司令員陳錫聯兼任炮兵學院院長(博物館展覽文件影印件圖片,57級炮孩兒高存信女兒高勁松大姐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8年高存信副院長在整風中講話(展覽館內展示,勁松大姐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宣化炮兵學院大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宣化炮院辦公大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辦公大樓前影壁墻,毛澤東題詞:“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炮兵而奮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學院運動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院小學(原子弟小學,后為宣化解放路小學),在小學原址,小學大門由當年的坐北朝南改為現在的坐東朝西,原校園西操場被現代住宅取代。</span></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1】概況說明</b></p><p>學院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占地面積 1695 畝,建設面積 22 . 8 萬平方米,學院教學設施齊全,有各類模擬訓練教室、專業教室、實驗室、計算機房,有槍代炮射擊場、汽車駕駛訓練場、炮兵和防空兵綜合訓練場,器械(裝備)配套,施訓便利。圖書館藏書 30 余萬冊,期刊 500 多種。</p><p><br></p><p>學院培養層次為中專、大專、碩士研究生。學院緊密結合教學,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多項成果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其中《空炸子彈》獲全國科技大會獎。</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葉劍英元帥將炮兵學院譽為:“塞上炮兵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圖:高存信(左3)副院長陪同元帥們視察炮兵學院。賀龍(左1)、陳毅(左2)、徐向前(左4)。</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圖:1958年12月25日高存信副院長在畢業典禮上為畢業學員發證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炮院北門外的北山炮兵靶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訓練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參加建國三十五周年閱兵的炮兵學院方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改稱炮兵指揮學院時期的炮院大門</span></p> <p><br></p><p><b>?【2】歷史沿革</b></p><p>學院是全軍炮兵高等學府,創建于 1944 年秋,她的前身是我軍第一所炮兵學校--延安炮兵學校。半個世紀以來,學院一直受到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陳云、李富春、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來院視察。朱德總司令親自為院刊題寫《炮學雜志》刊名,徐向前元帥為學院題寫了院名和 " 延安精神育英才 " 的題詞,總參謀長遲浩田題寫了“堅定、勤奮、嚴格、創新”的八字院訓。</p><p><br></p><p>50 多年來,學院為全軍炮兵部隊培養了 4 萬余名軍政指揮員及參謀人員,其中有數百人成長為將軍,教授、副教授 200 余名,培養外國軍事留學生 200 多名,涌現出以" 獻身國防現代化的模范干部 " 蘇寧為代表的全軍著名英雄人物。</p><p><br></p><p>1955年5月,中共炮兵黨委根據中央軍委關于組建軍兵種學院的指示,成立了炮兵學院籌備委員會。</p><p>1956年6月9日,軍委5號文件批復,確定以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為基礎分建炮兵學院。除軍事學院炮兵系外,還抽調了原軍委炮校、高級炮兵學校(沈陽東大營)的部分教員骨干和炮兵學院籌備組一起,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p><p><br></p><p>1957年7月9日國防部向全軍發出電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正式成立。隸屬軍委炮兵領導,院址設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鎮。8月,授予兵團級軍旗一面。</p><p>1969年2月19日,根據中央軍委辦事組《軍隊院校調整方案》中關于“指揮院校一律撤銷”的規定,軍委炮兵于1969年12月17日撤銷了炮兵學院。</p><p><br></p><p>1970年1月,炮兵學院成立留守處。</p><p><br></p><p>1974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在原炮兵學院舊址恢復籌建炮兵軍政干部學校。同年6月15日,軍委炮兵頒發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軍政干部學校成立。并授予軍級軍旗一面。</p><p>1977年11月28日,炮兵軍政干部學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院址不變(宣化)。</p><p><br></p><p>1986年6月9日,根據中央軍委(1986)七號文件精神,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指揮學院。 根據中央軍委1992年年九號文件“全軍院校編制體系調整改革方案”,將炮兵指揮學院由中級指揮院校調整為初級院校,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宣化炮兵學院。授予師級軍旗一面。</p><p>1993年6月,總參謀部頒發命令,將宣化炮兵學院恢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指揮學院。授予軍級軍旗一面。</p><p><br></p><p>2011年11月7日,經中央軍委批準,原解放軍炮兵指揮學院與原解放軍炮兵學院南京分院合并,組建成立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學院。校址定在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級別為副軍級。</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兵學院大禮堂,57年7月建成沿用至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延安炮校: 創建于1944年秋。第一任校長為郭化若,1945年3月15日在南泥灣陶寶峪開課。1945年8月朱瑞任校長。</span></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3】炮兵早期創建者及炮院第一、二任院長</b></p> <p>朱瑞(1905~1948)是從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走出來的杰出英雄。1905年,他出生于宿城區龍河鎮朱大興莊。早年在蘇聯炮兵軍官學校學習,1930年回國后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1946年10月起先后任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1948年10月1日,在遼沈戰役攻克義縣戰斗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43歲。毛澤東同志親筆寫到:“朱瑞同志的犧牲實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之巨大損失”。2009年9月,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朱瑞事跡被載入大型黨史人物記錄片《永遠的豐碑(黨史人物)》。</p> <p>賈陶 (1909.5.28~1976.10.22)遼寧開原縣人,開國少將。早年畢業于東北講武堂炮兵科,是東北軍軍官中較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先鋒戰士之一。</p><p>1945年9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旅旅長,1946年10月后,賈陶任東北軍區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員兼軍區炮兵學校副校長、校長。當時,炮兵在東北戰場上急需拉炮的軍馬,朱瑞與賈陶根據東北民主聯軍(四野前身)炮司”四號命令“籌建我軍第一個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此后又成立了扎蘭屯軍馬場等,大批的軍馬在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中發揮了作用,并載入解放軍炮兵發展軍戰史。</p><p>從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直至逝世,他一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及高等軍事院校、炮兵研究院的領導職務,為我軍炮兵創建和發展貢獻了全部力量。</p><p><br></p> <p>陳錫聯(1915.1.4~1999.6.10),原名陳錫廉,字廉甫,湖北省紅安縣人。開國上將。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旅長、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中,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重慶市委第一書記、軍委炮兵司令員、沈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一度主持過中央軍委日常工作。</p><p>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炮兵學院第一任院長。</p> <p>高存信(1915~1996)遼寧開原市人。開國少將。1933年考入黃埔軍校,1936年東北軍排長。1938年陜北抗日軍政大學任軍事教員,當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抗大行政干部政治隊隊長、冀中軍區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炮兵干部訓練隊隊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后任團長、旅長、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司令員等職,參加了綏遠、大同、易滿、保南、清風店、新保安以及解放張家口、太原、平津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北軍區炮兵司令員,軍委炮兵副參謀長兼華北軍區炮兵司令員,中國人民志愿軍炮兵司令員,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主任,炮兵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等職。</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4】炮院57年至69年時期的部分院領導</b></p> <p>劉春 (1918~2007.8)河北鹽山縣人,開國少將。1938年參加八路軍。解放軍七兵團22軍政治部主任,志愿軍炮兵政委,宣化炮兵學院副政委,解放軍炮兵政治部主任,駐外大使及外交學院院長。</p> <p>謝良 (1915~1991.11)江西興國縣人,開國少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30年參加紅軍,長征中曾三過草地。曾擔任西路軍三縱隊23師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任,石家莊步兵校政委,宣化炮兵學院第二任政委,解放軍炮兵副政委。</p> <p>劉友光(1917.2~1988.10)江西余都縣人,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軍銜。1932年參加紅軍歷任紅軍通信科長、四野41軍154師政治部主任,宣化炮兵學院副政委付院長、宣化炮兵學院第三任政治委員,第二炮兵52基地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p> <p>文擊 (1918~)河北霸縣人,1964年授予少將軍街。1937年參加八路軍,1944年4月任延安八路軍總部炮兵團三營政委,同年11月任延安炮校一大隊政委,1945年延安炮校到東北后任四野特種炮兵一師師長并參加抗美援朝。1957年任宣化炮兵學院訓練部部長、副院長。濟南軍區炮兵司令,軍委炮兵副司令兼參謀長,炮兵部部長。</p> <p>王星(1914~2009.10)四川古藺縣人,開國大校。1935年參加工農紅軍,歷任四野48軍430團團長,志愿軍高炮62師、64師師長,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副主任,炮兵學院高炮系主任、副院長,第七工業機械部部長(正部級)。</p> <p>張英(1916~2015.9)遼寧蓋縣人,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36年參加革命,37年9月在延安入伍,歷任延安八路軍炮兵團營政委,延安炮兵學校二大隊政委。隨延安炮校到東北后任炮二團政委,炮一師政委,高射炮學校政委,高級炮校政委,炮兵學院第四任政治委員。</p> <p><br></p><p><b>?【5】56年至66年炮院成立前后籌備建設與教學回顧</b></p><p>炮兵學院是由延安炮校轉變而來是追根溯源、不忘初心,“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傳承與比喻。實則是以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為基礎于一九五五年開始籌備,一九五七年七月下旬建設完畢投入運轉的全軍第一個學院制炮兵院校(此前在各地的均為炮兵學校)。</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南京軍事學院建院五周年前夕,毛主席親臨學院與在職干部合影。第二排左起第四為高存信(源自《高存信畫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7年7月下旬,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北遷河北宣化完畢。在宣化站的學院領導們(源自《高存信畫冊》)。</span></p> <p><br></p><p><b>?據高勁松大姐回憶:</b></p><p>1954年我父親從朝鮮回到祖國,就到了南京軍事學院的炮兵系任主任。1955年軍委就決定以南京軍事學院的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通信兵等各軍、兵種系為基礎擴建各軍、兵種學院,所以從這時才開始考慮建設炮兵學院的問題。關于籌建工作從選定地址做起,到確定學院的規劃、規模、等級,教學管理、教學人員、教學大綱、基礎建設、后勤保障、職工隊伍、教職工生活,家屬的安置、孩子的上學、幼兒園等等,我父親與劉春政委下了很大功夫與精力。在全體籌備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建成招生了。延安炮校是其前身,是從建設炮兵發展炮兵的革命精神上說的,而且延安精神也是炮兵發展的精神,八路軍、解放軍都是在黨的統一下的有革命傳統的軍隊。</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圖:1959年11月20日,高存信(右1)陪同中央軍委副主席賀龍元帥(右3)、陳毅元帥(右2)、徐向前元帥(右4)、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右5)等在炮兵學院參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圖:中央軍委領導與學院領導及師生合影。右二起為高存信、譚政、陸定一、陳毅、康生、賀龍、徐向前、羅瑞卿、邱創成、肖華(源自《高存信畫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7年12月31日,高存信(中)與劉春(右)副政委在蘇聯專家家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圖:1960年,學院領導合影。前排右起為劉友光、謝良、高存信、王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圖: 1960年,高存信(二排左5)等院領導與蘇聯專家及夫人合影(源自《高存信畫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5年,學院領導與身邊工作人員留影。前排右一:王星,中排右起劉友光、高存信、謝良、?后排右起文擊、宋乃耕、趙再生、程遠(勁松大姐提供)。</span></p> <p><br></p><p><b>?據《高存信將軍3往事回憶》第十八 工作在炮兵教育戰線記載:</b></p><p>1954年9月14日,我從朝鮮前線回到北京軍區炮兵司令部。</p><p><br></p><p><b>1在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b></p><p>1954年10月,軍委調我到南京軍事學院任炮兵系主任。</p><p>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組建于1952年12月。建院時,在系學員雖然只有500余人,卻分一、二、三、四期和高速班,教員隊伍教學領導組織機構已基本健全。我到任后,原系主任張書祥調基本系,副主任是黃登保和張百令,分別管教學和政治工作,后又有幾位副主任相繼調來,一個是楊國治從炮十四師調來,分管行政和后勤工作;一個是王星從高炮六十四師調來,也分管教學工作。1956年9月,劉春兼任政委,主要分管炮兵學院籌建工作,任籌建處主任。系設辦公室、教務處和地射、偵察、通信、兵器、牽引車、高戰、高射等教授會,以及四期干部學員隊。當時的教學條件,包括教學文件、規章制度經過幾年的施訓,在教學組織領導、制定教學大綱和訓練計劃、組織施訓(包括講課、作業、演習)等方面,我們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創建炮兵學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炮兵系有蘇聯專家,這對于我們借鑒蘇軍炮兵學院的經驗來辦學,起了很大作用。</p> <p><br></p><p><b>?2籌建炮兵學院</b></p><p>(一)成立籌建處</p><p>炮兵學院是以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為基礎創建的。1955年10月軍委炮兵成立籌建處,劉春任籌建處主任。1956年9月他又兼任炮兵系政委,我任籌建處副主任。在我的革命經歷中,這一段是我遇到問題和困難最多的時期,是難以忘懷的一段日子。創建炮兵學院的一開始,工作就十分繁重而緊張,要在籌備、營建、教學準備等三條戰線上作戰,全面鋪開,晝夜奮斗。從炮兵學院開始籌建到“文化大革命”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這里工作。這其中花費的心血、付出的辛勞,是不言而喻的。</p><p><br></p><p>(二)勘察和決定院址</p><p>確定院址,當時考慮要有四個條件:一是要有一個理想的、能實施戰術實彈射擊的靶場;二是要有適于炮兵訓練的場地和良好的訓練地形;三是要靠近首都,便于接受領導和信息;四是一旦發生戰爭,學院要有安全保證。經過籌建處對幾個位置的勘察,認為宣化的地形、地理位置比較合適。因為當時和蘇蒙關系很好,認為西北是可靠的大后方。除此之外,離宣化不遠的洋河南黃洋灘有大片土地可作為靶場。最后選定了宣化城的西北角,西北借原城墻,東南筑新墻,長寬各一公里,占地1平方公里。靶場位于宣化縣洋河南,占地80平方公里。另有彈藥庫在西八里。</p><p><br></p><p>(三)學院規模和總體設計</p><p>(1)學院的編制實質就體現了學院規模和任務。</p><p><br></p><p>(2)根據學院編制草案,擬定營建計劃一一辦公樓、宿舍樓、教學樓、附屬設備、服務保障和設備規劃,并擬出營建總面積。</p><p><br></p><p>(3)營建的總體設計與營房的具體配置。炮兵學院自西向東為教練團區、教學區和生活區。教學區自南向北又分辦公樓區、教室區(含禮堂)和學員區;生活區有各級干部宿舍、門珍部、服務社和子弟小學等。北部還有生產區,有好幾百畝地和葡萄園。出北城墻門約一里地有一座北山,山上有射擊場。全院經緯分明,互相協調,互不干擾。就是現在看,炮兵學院的規劃設計還是相當科學的,現被稱為炮兵城。</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院部分家屬區、辦公區樓房分布示意草圖,蔣萌繪制。</span></p> <p>(四)實施營建</p><p>(五)教學準備</p><p><br></p><p>(六)炮兵學院正式成立</p><p>1957年7月9日,國防部發電通告全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正式成立。7月下旬學院由南京北遷宣化完畢。8月8日,炮兵學院借用一九三師禮堂舉行授旗儀式,國防部副部長肖克授予炮兵學院兵團級“八一”軍旗,由我上前接旗,學院就此正式宣布成立。</p><p><br></p><p>中央軍委批準炮兵學院的編制序列:在學院首長下轄三個部、三個系、一個練習團:即訓練部,轄四個處、八個軍事教研室,附屬教材資料室,印刷模型廠;政治部,轄四個部,一個政治教研室,附屬俱樂部,代管《炮學報》;物保部(后更名為院務部),轄五個處,附屬門珍部、軍人服務社、專家招待所和農場;高炮系,轄三個學員班;地炮系,轄四個學員班;速成系,轄三個學員班。還有外生班。練習團即第38團。</p><p><br></p><p>建院初期,實際上都由我和劉春副政委負責。1959年9月,謝良從高級步校調來任政委,1965年調炮兵任副政委。1960年陳司令不再兼院長,由我擔任院長,一直到十年動亂。1960年劉春調炮兵政治部,劉有光被任命為副政委。1965年底張英調來任政委。</p><p>炮兵學院的正式建立,表明我軍炮兵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p> <p><br></p><p><b>?3以教學為中心</b></p><p>自學院組建后,在軍委各總部、軍委炮兵關懷和領導下,在蘇聯專家組的幫助下,不斷發展和成長。1960年以前是打基礎的階段,在教學上還有很多地方不夠完善,一方面需要不斷改進,充實和提高,另一方面又需要隨著形勢、任務和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加以改革和發展。1963年以后是大發展的時期。</p><p><br></p><p>(一) 明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的指導思想</p><p>學校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基地,教學工作是學校整個工作的基點,沒有教學即不成為學校。明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是學校的使命所決定的,能否培養出合格干部,是衡量學校工作好壞的最基本的標志,因為學校最中心的工作就是通過教學完成培養干部的任務。這一點應使所有辦校人員都必須明確,緊緊抓住教學這個中心。但是在整個辦院過程中也經常受到干擾。</p><p><br></p><p>炮兵學院“以教學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應該說從建院一開始,在領導和群眾中,都是明確的。但是,由于建院一開始,就遇上了全國、全軍性的整風和反教條主義兩大運動,且持續時間達一年之久。而我們領導忙于運動,無暇顧及,致使中心得不到保證。如有的教員備課時間嚴重不足,講課與備課時間之比竟少到1:0.3,因此,教學矛盾特別突出。</p><p>……</p><p>1960年7月25日,劉春在院黨委擴大會議的報告中講過“以教學為中心”的問題,我在29日的總結發言中也再次強調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問題。具體指出了體現教學為中心的六個方面:一是各級黨委首長抓教學,定期討論教學情況,并親自參加教學工作;二是保證教員有必要的備課時間,一般規定1:3到1:5的原則,教學活動和科學研究的時間應給予必要的保障;三是院、系機關要抓教學;四是抓教學保障工作,要求做到既保障教學,又厲行節約;五是抓教員的充實培養工作;六是抓教學工作的經驗總結與及時推廣。</p><p><br></p><p>1960年11月28日,謝良在院黨委擴大會議的報告中強調指出:“炮兵學院經常的根本任務是教學。培養又紅又專的中級炮兵指揮員是學院經常的中心任務。”并且再一次提出:“根據我們的經驗,學院經常任務的提法應該是‘政治是統帥,教學是中心,群眾是靠山’。”經過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且在實際工作中加以積極體現,以“教學為中心”的指導累想和“為學員服務”的問題,即在全院教職員工中明確地樹立起來,因而炮兵學院的教學工作也就開始向深度和廣度方面進軍了。</p> <p><br></p><p>(二)培養強有力的教員隊伍</p><p>學院初建之時,教員隊伍的業務水平不能完全適應學院的訓練任務。真正較全面而又能拿得出來的教員是少數,多數則是“章節”教員,即只能講本專業的一節或一章,且新手多,知識面窄。這就難免形成教與學之間的矛盾,而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問題。教員在教學中起著主導的作用,他們是傳播知識的橋梁,沒有高水平的“尖子”教員,便不可能訓練出好的炮兵指揮干部,所以,不斷培養提高和充實教員就成了一個關健,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學院黨委在認識一致的基礎上,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把培養、提高教員的問題列入了自己經常的議事日程。</p><p><br></p><p>我們培養和提高教員的方法有:一是提高文化水平,加強專業集訓;二是開展學術研究,交流教學經驗;三是提高教員知識面,即有重點學習,又博學相關之學術知識;四是加強備課試教,組織教學觀摩;五是深入炮兵部隊,實行調查研究;六是走訪兄弟院校,吸取有益經驗。</p><p><br></p><p>經過幾年的努力,確實受益匪淺。1963年一年之中,院組織了以教員為主要對象的合同戰斗條令集訓共六期,每期集訓時間為10一14個訓練日,有237名教員參加了學習,占應集訓教員人數的74.1%。通過集訓,教員一致反映收獲很大。全年組織了93次共153人到兄弟院校學習,開擴了眼界,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學術水平,充實了教學內容。全院有63名教員擔任了過去沒有講過的新課題。在大膽使用新教員時,我們注意教學質量,如兵牽教研室為了幫助某汽車教員講好兵器課,專門指定了兩名教員對他進行幫助,在講課之前,教研室組織了驗收,認為合乎要求之后,才允許正式登臺講課。地射教研室的教員,多數過去只能擔任某節某章的授課,經過幾年的培養和提高,到1963年已基本上能包一個學員組的教學任務了。偵察教研室,也有些戰術教員能上技術課,有些技術教員也能教戰術課了。</p><p><br></p><p>(三)實事求是地進行教學改革</p><p>(1)適時修改教學大綱</p><p>(2)編寫適合我軍的教材</p><p>炮兵學院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天起,到搞“文化大革命”止,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教材的編寫、修改和改革。明確提出了編寫教材的方針是:以毛主席軍事思想為指針,以保衛祖國的戰略方針為依據,以總結我軍經驗為主,參考蘇軍和其他兄弟國家的先進經驗,認真研究敵人的作戰規律,從我軍現實情況出發,照顧到未來發展,以編寫出適合學院訓練的各種教材。</p><p><br></p><p>(3)積極改進教學方法</p><p>(4)訓練高標準、嚴要求</p><p><br></p><p>(四)作好各項保障工作</p><p>(五)蘇聯專家組的幫助</p> <p><br></p><p><b>4全軍軍以上干部集訓班</b></p><p>1960年6月至8月,軍委在宣化炮兵學院舉辦了全軍軍以上干部訓練班。共辦五期,每期學20天,11天半學習炮兵技術知識,8天半學習通信兵技術知識。這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全軍軍以上干部來宣化集訓,我們必須把這個任務完成好。</p><p><br></p><p>我根據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員的特點,12個課題從內容選定到制定計劃,從挑選教員到編寫教案,從反復試教到正式授課,我都親自率領著學院各級領導和教員、參謀、干事們深入到各教研室、教室、操場、練習團,聽試教,看野外演習操作,逐課驗收,確保授課質量。此期間我們選定了徐永牟講牽引車,只給予他半小時的時間,他認真負責地備課,抓住牽引車與汽車不同這個重點,他試講的不錯,我組織了教研組,召開了觀摩會,推動了各教研組的教學。由于作了充分準備,徐永牟正式授課時,抓住重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獲得好評和李志民、李聚奎的熱烈鼓掌,稱贊他講得好。國防大學宋時倫帶來了一大批研究員也聽了這堂課,他們也都向我齊聲稱贊。徐永牟還表演了在圓綱軌上開汽車,技術是過硬的,表演是成功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好教員在“文化大革命”中竟被處理復員回家(注:高存信將軍平反恢復工作后,徐永牟等教員也被召回恢復炮兵院校工作,徐被安置在合肥炮兵學院任教)。</p><p><br></p><p><b>編外語:關于優秀教員,高存信將軍多次例舉除永牟,如在反教條主義、不迷信蘇聯專家、在“大比武”中都曾提起。除此外,優秀教員還有后來成為地射教研室主任、南京炮兵學院院長段彬禮,也幾次以地射教研室教學改進而提及。</b></p><p><br></p><p><b>5渡過三年困難時期(略)</b></p><p><br></p><p><b>6炮院十年工作成就</b></p><p>炮兵學院從1957年到1960年,經過三年的奮戰,學院已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的規模,原計劃三年打基礎的目標基本實現,可以說是一個組織完整、訓練系統成龍配套,全院干部、教職員工、學員、部隊朝氣勃勃的盛期,當時形勢是很可觀的。1960年到1966年,雖然有三年困難時期的干擾,但炮兵學院的發展與成長仍然是繼續向上的,其建設規模相當喜人。有完整的教學體系和服務單位,有相當的營房營具維修能力,有自己的農副業生產的基地等。總之,學院經過幾年的建設,已經打下了較為良好的基礎,基本上可獨立地完成學院的各項任務了。</p><p><br></p><p>(一)制定“炮兵學院訓練工作組織細則”</p><p>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問題,結合著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炮兵學院訓練工作組織細則”。這個“細則”共7章319條,內容比較完整,規定比較具體,要求比較明確,成了我們領導教學、組織教學、整頓教學秩序的基本法規,對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起了重要作用。</p><p><br></p><p>(二)編出了一套完整、系統的培訓炮兵指揮員的教材。</p><p><br></p><p>(三)造就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優秀教員</p><p>經過幾年的實際工作,學院培養出了一批軍政素質較好,既有教學工作能力,又有部隊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員隊伍。1964年,全院有8個軍事教研室,共有教員337名;一個政治教研室,有教員40名。在這377名教員中,絕大多數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有較強教學能力和實際工作經驗,為完成學院培訓干部的任務,做出了重要的貢獻。</p><p><br></p><p>(四)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炮兵干部</p><p>從1957年開學起,到1966年“文革”時止,全院共培訓和訓練了干部6764名,還有宣化集訓班五期,培訓軍以上干部1051名;有越南班六期,學員75人;有老撾班一期,學員12人。據我平時了解,這些干部絕大多數在部隊和院校工作中,是比較稱職的。他們合成思想樹立得牢靠,有好的炮兵戰術和技術素養,能夠組織和領導部隊的訓練,基本上成了炮兵部隊的骨干。有些干部經過實戰考驗,完成任務也較出色,是炮兵建設的骨干。例如,1979年在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處在廣西同登、諒山方向上的我軍五十五軍及其擔任主攻的一六三師,負責指揮炮兵作戰的軍、師指揮員,都是炮兵學院畢業的。他們運用了在炮兵學院學到的知識,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成功地組織了這次戰役戰斗的炮兵行動,出色地完成了支援步兵、坦克的戰斗任務,一舉攻克了同登、諒山,炮兵受到了很高的評價。</p><p><br></p><p>(此節摘選自《高存信將軍》第3集《往事回憶》十八、工作在炮兵教育戰線)</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1年8月,攝于炮兵指揮學院,左起張學箴、高存信、白竟凡、陳東華(源自《高存信畫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沈陽東大營的軍委高級炮兵學校、沈陽高級炮兵學校、第二地面炮兵學校以及現在的沈陽士官學校均在此。</span></p> <p>1960年沈陽高級炮校在原址(東大營)變更為炮兵研究院,部分教職工分流至各大炮兵院校,其中一部分到宣化炮兵學院(這也是宣化炮院是由延安轉變而來的一種說法)。</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陽高級炮兵學校戰術教研室全體同志留影1960年11月13日(66級炮小孩門明華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陽炮兵學校營團干部 毛主席軍事著作集訓留影紀念1960年8月19日(同上)</span></p> <p><br></p><p><b>?【6】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六年炮院各系、各屆部分畢業留影?照片</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58年冬與炮院高炮射擊教研室部分教員(六六《炮孩與父輩系列相冊5》)。</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兵學院高炮系第一期畢業全體留影1959年9月(六六《炮小孩與父輩系列相冊2》)。</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兵偵察教范審修委員會閉幕全體同志合影60.3(高勁松大姐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兵學院地炮三期七組畢業照1960年8月31日留念(60級炮孩李秋月大姐提供,前排左二為其父李振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兵學院地炮速成系三期二組畢業留念1963年9月(源自公眾號秋天紅了:向父母致敬——炮二師人物故事.父輩篇(作者李小六,圖中前排左三為父親李覺先,曾為炮二師第九任政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覺先政委就讀宣化炮兵學院的畢業證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炮兵學院參教系通信參謀十二班全體學員畢業留念。(照片提供者:陳定江,入學前為武漢軍區炮二師正連級參謀)。</span></p> <p>炮兵學院三系第十三隊地面炮兵射擊理論班結業留影1981年11月。照片提供者王克海,入學前為第二地面炮兵學校(即現在的沈陽士官學校)射擊教研室教員。</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炮系第一班(戰斗骨干班)1981年6月學員全部來自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炮兵戰斗骨干。</span></p> <p>戰時,我是廣州軍區炮兵第1師第209團第2營第4連連長兼營先遣偵察組組長,入校后我被分配到宣化炮兵學院地炮系第一班(戰斗骨干班)第二大組第六小組。我們班共90名學員,分3個大組、9個小組。系主任(正師職)林忠、政委(正師職)錢洪福;一班班主任(正團職)房久友、政委(正團職)余國正、副主任(副團職)許子槐、副政委(副團職)陳四平;一班二大組大組長是來自昆明軍區、祖籍四川威遠的詹光貴,副大組長是來自成都軍區、祖籍湖南永興的曹重躍,小組長是來自武漢軍區、祖籍湖北鄂城的牛忠凡,小組副組長是來自成都軍區、祖籍河北清苑的李啟明。小組成員還有,來自廣州軍區的劉學貞、魏丕強,昆明軍區的王甸富、黃世術,武漢軍區的唐滿正,福州軍區的邱廣富,成都軍區的張群英、譚月貴。</p><p><br></p><p>第一大組組長是來自廣州軍區、祖籍湖南新邵的蔡方甫,副大組長是來自廣州軍區、祖籍河南南陽的鄧盛恩;第三大組組長是來自福州軍區、祖籍福建仙游的顏文強,副大組長是來自昆明軍區、祖籍湖南永興的李兵田。</p><p><br></p><p>我們90名學員百分之百的參加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的對越作戰,百分之百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百分之百的通過全軍文化考試入取。記得剛入學時宣化區政府得悉宣化炮兵學院有一批戰斗骨干學員在校,經常邀請我們座談。每逢節假日同學們按照校規,3人以上結伴出行時,宣化市民一旦得悉我們是參戰學員,他們就毫不吝嗇地向我們遞送葵花籽等當地土特產。我們始終感動著,我們始終把宣化作為我們的第二故鄉。(摘自宣化在線《在宣化炮兵學院就學那幾年.作者魏丕強》)</p><p><br></p> <p><b>?【7】當年在特殊場景和有特殊像征意義的部分炮小孩們的留影。</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革時期,炮院小伙伴們在大門口拍照留影。有當年的你嗎?上圖是1973年炮訓大隊王永昌叔叔拍攝(63級炮孩兒門強華回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與炮院成立同年入學的57級炮孩六三屆畢業生(六六《炮小孩與父輩系列相冊2》)。</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與炮院成立同年出生的64級炮小孩于69年11月留影(同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炮院門珍部,我們上學和放學的必經之處(63級炮孩劉淑云攝于2017年7月)。</span></p> <p><b>后記</b></p><p>如果說六六的《炮小孩與父輩的炮兵情懷》記錄了炮小孩與父輩、與炮院的六十年來的真摯情懷。而本篇則收集記載了炮兵學院的歷史發展與沿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炮兵的發展與壯大。炮兵由冷兵器軍馬炮兵、機械化炮兵發展至今天的高科技戰略導彈火箭軍,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炮兵教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隨著國防科技壯大與發展,宣化炮兵學院已完成其使命。在人民解放軍炮兵發展史上,宣化炮兵學院將永載史冊。</p><p>今年7月9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建院63周年,在紀念日到來前夕,為了紀念和緬懷我們的父輩,了解當年他們在各個時期,為炮兵建設事業教書育人所做出的奉獻,特收集整理編輯此文。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圖片參閱百度中的:《延安炮兵學校》、《宣化炮兵學院》、《沈陽炮兵學院》及《高存信將軍》、《高存信畫冊》。</p><p>感謝在編輯過程中炮院發小同學們各盡所能地幫助與關注,尤其得到高長平大哥和高勁松大姐的關注,提供了高存信將軍與白竟凡阿姨倆位革命伉儷、前輩生前對炮兵教育事傾注了畢生心血而撰寫編輯的《高存信將軍》1至4卷。為了解宣化炮兵學院與炮兵建設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科。</p><p>因本人經歷所限,難免在理解上有偏差而摘錄整理不祥。敬請有興趣的前輩們、朋友們賜教斧正。</p><p><br></p><p><br></p><p> 六三級趙雅玲于2020年5月12日(庚子年四月二十日)初稿。6月27日(庚子年五月初七)更新。</p> <p><br></p><p> </p><p>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尼县| 苏尼特右旗| 体育| 三都| 南部县| 衡阳县| 溧水县| 盐津县| 高雄县| 华容县| 易门县| 崇文区| 合江县| 宜良县| 岗巴县| 堆龙德庆县| 大连市| 大宁县| 榆社县| 桃园县| 呼图壁县| 凤阳县| 五常市| 海林市| 榆社县| 墨脱县| 偃师市| 宁波市| 鄂托克旗| 容城县| 巴里| 海阳市| 衢州市| 巴彦淖尔市| 长丰县| 涞源县| 许昌县| 呼伦贝尔市| 蓬安县| 乌拉特后旗|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