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font>帕米爾高原上的“王冠” 塔吉克族<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b></h3> 塔吉克族是我國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老民族,現在我國境內有3萬多人,其中60%聚居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厙爾干塔吉克族自治縣,其余主要分布在附近的莎車、澤普、阿克陶和皮山等縣,這些縣里都設有塔吉克民族鄉。自古繁衍生息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吉克人和不同時期從帕米爾高原西部東遷的塔吉克人構成了我國境內的塔吉克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塔吉克族人家】</b></h3> 塔吉克族的村莊坐落在高山雪水沖刷而成的草原地帶,獨門獨院,土夯院墻,周圍栽種柳樹、楊樹和杏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房屋墻底部用石塊砌成,上面的部分用土坯與石頭砌就。門很小,朝東或朝南,以避西北風。 主屋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一般為三面相連的土炕,一面為灶臺。 炕是靠墻砌成的實心長方土臺,上鋪氈子、羊皮或粗毛毯,白天把被褥疊起來放在墻邊即可接待客人,用餐時,全家人盤腿圍坐在炕上,別有情趣。 有些人家還在土炕的墻壁上掏出一個小壁爐,用于煮茶或生火取暖。 屋內四壁無窗,只在灶臺上方的屋頂建有一米見方的大天窗,可采光和通風。 整個爐灶一米多高,中間為灶堂,三面為灶臺,放置各種炊具,也是婦女做飯的全部空間。灶堂深而大,既可做飯又可取暖,還是馕坑,可用于烤馕。 馕是一種圓形面餅,是新疆各族喜愛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先以麥面或玉米面發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馕坑中烤熟。 熱情好客的塔吉克族人現場烤制馕來招待遠方的客人。 灶臺也成為孩子們玩耍的地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塔吉克族婚俗】</b></font></h3> 塔吉克民族是個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民族,他們的生活富有神秘的色彩,而他們的婚禮也是別具一格的。娶親當天,新郎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早晨兩位新人同乘一騎,新郎在前,新娘在后,返回男家。路上經過誰家門口,女主人就要端一碗酥油拌奶子給新郎喝,并把面粉撒在他身上,表示祝賀,到婆家時,婆婆在門口放上新毛巾,新人雙雙踩毛巾進門,表示從此以后,倆人將開始新的生活。 新郎、新娘身上的面粉是群鄉親對他(她)們的美好祝福。 這里沒有專門的樂隊,每個塔吉克族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是一名樂手,竹笛、手鼓便是主要樂器,互相傳遞一個眼神就能將不同樂器演奏的非常合拍。 親友們會自發的在院中載歌載舞,小院到處充滿喜慶色彩。 各種當地美食也是婚禮的亮點之一。 親友們圍坐在一起品茶、享用美食,拉拉家常。 這種場合是孩子們的最愛! 這位小塔吉克族美女的到來,為婚禮增添了更多的歡樂。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塔吉克族叼羊】</font></b></h1> 叼羊是中國新疆民間普遍盛行的體育項目之一,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被譽為“草原上勇敢者運動”。叼羊活動通常由村民組織,是一種對抗性強、爭奪劇烈的運動。一般都在節慶或表演時進行。2008年6月7日,叼羊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叼羊活動起源于中世紀。當時,狼對牲畜的危害很大,牧民對狼特別仇恨,一旦獵獲了狼,便將它馱于馬上奔跑。此時大家一擁而上,爭相搶奪,以此開心娛樂。后來這種活動就發展成一種專門的娛樂形式,并由叼狼演變成叼羊。 比賽時,主持人把羊身放在草場中心,參加比賽的先分成兩隊,一般數十人,多時上百人,每人騎一頭高頭大馬,排列在草原上。主持人一聲令下,英姿颯爽的騎手個個如離弦之箭,快馬加鞭,向放山羊的地方沖去。誰在馬上抓起地面的羊,或者從對方手里奪得羊, 以主持人指定的目的地,誰就是勝利者。 在比賽中,勝負的決戰風起云涌。只要一隊拿到羊,幾十名騎手就會窮追不舍,奮力堵截,合力拼搶。每一隊都有沖群叼奪,掩護馱道和追趕阻擋等分工。一人如果搶先奪得羊,本方隊員就要想方設法掩護,追趕阻擋,不讓對方奪走。它既需要個人嫻熟的技巧,也需要集體嚴密的配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宁县|
孟村|
荣昌县|
札达县|
茌平县|
龙南县|
天津市|
大厂|
封丘县|
富裕县|
屏东市|
台南市|
平利县|
新蔡县|
抚远县|
廊坊市|
万荣县|
临洮县|
栾城县|
青海省|
神池县|
江油市|
黑水县|
平南县|
雷州市|
平湖市|
准格尔旗|
兰坪|
井研县|
威信县|
浙江省|
新闻|
元江|
徐州市|
宁强县|
湘阴县|
额尔古纳市|
金塔县|
永安市|
尖扎县|
平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