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秋雨綿綿的十月,回到了陜飛北區——城固縣老莊,離開了喧鬧嘈雜的大城市,貓耳山下的家屬區靜悄悄地格外冷清,生活環境突然變化真還有些不太適應。</h1><h1> 晚飯后在寬闊的廠區大道上散步的職工家屬人來人往,彼此間招手、點頭相互問候,慢步走過紅石口,經過《治滑保廠大會戰紀念碑》時,凝視著幕色下石碑上的碑文,腦海中又浮現出人聲鼎沸,車輛川流不息,治滑大軍頂風冒雨、挖溝壘石與狂風暴雨拼博的壯觀情景。繞過新建的鍋爐房,高大的302、301部裝廠房巍然屹立,兩條鐵軌從寬暢的大門伸出通向遠方。翻過一段陡坡,幾排簡易的紅磚樓房出現在眼前,望著熟悉而陳舊的家屬樓房、雜草叢生的護坡、破損的柴棚和潮濕的道路,心中有股酸楚的難受,這就是我生活了二十余年的青蛙塘!</h1><h1> 陜飛北區原國營彤輝機械廠有三個老職工家屬區,一區建在山梁上,常年有山風吹來,職工都稱呼“迎風樓”,二區修在溝里,夏天悶熱的難受,又名“向陽溝”,三區建在半坡上也是工廠的最西邊,是北區最偏僻、路途最遠的一個家屬區,大家都叫它“青蛙塘”,住的大都是在部裝片上班職工及家屬。在這里我們第一代陜飛人成家創業、結婚生子,默默地奉獻了青年和中年時代。無論是通向青蛙塘的大路還是那山梁上彎彎曲曲的小道,無處不留下了我們激情歲月的腳印。</h1><h1> 74年末從172廠技術學習培訓回來,工廠的單身樓不夠住,部裝片幾百名青年人就住在青蛙塘6棟、9棟等家屬樓里,那時住在三區的職工家屬大都是老廠支援三線調來的老職工,主要居住在10、11、12棟,其它幾棟樓住的都是基建施工單位的人員。青蛙塘顧名思義就是青蛙多,家屬區建在半坡上,面對著溝里的稻田,夏秋季夜晚青蛙“哇哇”的嗚叫聲彼此起復,忽高忽低,一會獨唱一會合唱,夜深人靜的后半夜常常吵的人難已入睡。一大群朝氣蓬勃年輕人的來到,使寂寞的青蛙塘頓刻活躍起來,夜幕降臨燈光通明的男女宿舍里傳來一陣陣歌聲、小提琴聲,不時夾雜著吵鬧和劃拳聲。工作勞累了一天,那個年代最大的娛樂就是晚上能看上一場電視劇或球賽,所以每晚在露天電視機前,總是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記得轉播世界杯足球賽期間,我們一幫喜愛足球的年輕人,天天坐在冰涼的臺階上通宵達旦地看到半夜,大呼小叫的為中國隊加油助威,為球星的精彩射門鼓掌歡呼。</h1><h1> 青蛙塘當時的交通條件很糟糕,去比較繁華的彤輝大街要翻二個山粱,走大道路途遠時間長,走小路坡陡又太累。當年的沙土道路坑坑洼洼,晴天塵土飛揚,每逢下雨更是“寸步難行”,被雨水浸泡的黃泥巴特粘,一步踏進去,常常是腳出來了雨鞋留在了泥坑里。我們住在9棟一樓,每逢雨季來臨,山坡上泥水經常涌堵樓口,天天早晨要“搶險排澇”,除了上班和去單身食堂打飯,幾乎整月不出青蛙塘,當時每個人有“三件寶”——手電、雨衣和高沿雨鞋。直到80年,部裝片各單位職工自力更生挖排水溝、砌護坡、澆筑混凝土水泥路,才結束了青蛙塘“路難行、燈不明”的歷史。</h1> <h1>“紅石口”劈山而過,也是廠區道路的最高處,路邊樹木長的枝繁葉茂,在此散步的職工絡繹不絕。</h1> <h1>《治滑保廠大會戰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74年夏天,六千余人的治滑大軍在此處“搶晴天、戰雨天,治滑保廠做貢獻”,經過七個月的艱苦奮戰,使滑坡地帶得到控制,為保障工廠安危立下了功勛。</h1> <h1>夜幕下的部裝302廠房。</h1> <h1>高大的部裝301廠房。</h1> <h1>專用鐵路通向陜飛南區</h1> <h1>通往青蛙塘的陡坡</h1> <h1>青蛙塘10棟,11棟,12棟家屬樓。</h1> <h1>青蛙塘1棟,4棟,5棟家屬樓</h1> <h1>青蛙塘2棟,6棟,7棟家屬樓</h1> <h1>青蛙塘9棟,74年學習培訓回廠,曾在一樓住過四年多,大部分的單身時間是在這里度過的。</h1> <h1>青蛙塘4棟,80年成家后,在中間單元二樓住過近一年時間。</h1> <h1>81年搬到青蛙塘10棟,先在四樓住過5年,后搬到二樓住過11年,1996年搬離青蛙塘。</h1> <h1>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青蛙塘的“鼎盛”時期,陸續結婚的年輕人在這里“安營扎寨”,偏僻的青蛙塘變的逐漸熱鬧起來,近千戶職工的入住使得三區家屬樓也變得一房難求。糧站前小小的空地周圍曾是青蛙塘的中心,集中了幾乎所有的生活設施:糧站、煤廠、商店、食堂、郵局、儲蓄所、保健站等都設在于此。清晨工廠的大喇叭未響,小食堂油條的香味已飄進各家各戶,買早點、買菜的職工紛紛去采購所需的東西,周邊村子的村民們把剛摘下的蔬菜、瓜果和自家產的土特產、雞蛋等,沿路邊擺的滿滿的,小小的空地上人頭攢動,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混成一片,這也是青蛙塘一天中最熱鬧的時段。傍晚隨著下班號響起,這里的小市場又進入高潮,大食堂盛饅頭的大筐、送牛奶的蹦蹦車、賣鹵肉的自行車以及擺地攤的小商販,加上賣菜的村民和購物的職工,糧站空地前己是熙熙攘攘,人車難行,直到夜幕降臨喧嘩聲才漸漸的平靜。山里的村民常常把捕到的蛇、野兔、野雞、野豬肉和麂子肉拿來出售,偶爾也有熊掌和竹?(專吃竹根的小動物),十天半月品嘗一下野味也并非難事,我就曾用漂亮的長尾巴錦雞做過一個標本擺在書架上好多年。</h1><h1> 隨著一個個小生命的誕生,托兒所也人滿為患,不得不把原單身食堂加以改建容納猛增的陜飛新一代,三區小學每年的新生也增至到二個班。每逢二區露天燈光球場放映電影,青蛙塘的職工拖兒帶女全家出動,通往球場路上的人流如游行隊伍人頭攢動、浩浩蕩蕩。春天來了油菜花遍布田野,蜂飛蝶舞;夏天在雙井水庫游泳,歡笑聲伴隨著飛濺的水花;豐收的秋天黃澄澄的稻穗在微風中搖晃,三五成群結伴進山打板栗、摘毛桃享受大自然給予的饋贈;晴朗的冬天爬上洞陽宮、天臺山遠眺群峰屹立、山青水秀的巍巍秦嶺,我們在青蛙塘這四季如春的田園風光中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年又一年。</h1> <h1>青蛙塘曾經繁華過的小自由市場,如今連個人影都看不見,事過境遷,人非物是啊!</h1> <h1>青蛙塘最早的國營商店,這可是當年青蛙塘唯一供應日用商品的小賣部,記得有一年食鹽要提價,許多家屬成袋成袋的購買囤積。</h1> <h1>原青蛙塘國營糧站,在計劃經濟年代,每個月按定量買到的是發黃帶有沙粒的陳年大米。</h1> <h1>原青蛙塘小食堂,雖然早已關門,煙筒不再冒煙,窗戶中似乎還散發出早餐油餅的香味。</h1> <h1>早已荒廢的三區煤場,銹跡斑斑的大門。</h1> <h1>原三區浴池,早已停業,門前雜草叢生。</h1> <h1>破爛不堪的臺階長滿了野草;七、八十年代這里天天傍晚擠滿了看電視的職工和家屬,也曾經是我們球迷們收看世界杯足球比賽的看臺。</h1> <h1>原來的單身食堂,后改建成三區托兒所,兒子童年的快樂時光是在這里度過的,現改為物資部倉庫。路口這棵粗壯的老樹見證了這段歲月,樹旁這條荒廢的小路是何等的熟悉:它是住在青蛙塘的部裝人,每天上下班到部裝廠房必經的便道。</h1> <h1>三區小學是青蛙塘孩子們的啟蒙學校,八十年代曾有過12個班,三、四百名小學生,如今校門緊鎖、人影無蹤,再也聽不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了,現在陜飛大學和公司黨校在學校里授課。</h1> <h1>也許你熟悉這個地方?</h1> <h1>家屬區路上空無一人,只有孤零零的這棵大樹還再堅守著。</h1> <h1>當年通向雙井水庫的鄉村小路,如今修成的水泥路,小汽車也能暢通無阻。</h1> <h1>青蛙塘對面雙井水庫的山坡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桔子樹。</h1> <h1>深秋十月的北區,金桔掛滿了枝頭。</h1> <h1> 八十年代中期工廠在各區新建了一批封閉式家屬樓,青蛙塘符合條件的職工陸續搬進了新房,剛騰空的舊房子馬上又住進一大批“農轉非”的職工和家屬,“農轉非”的職工大都是多子女的家庭,它們的到來使青蛙塘的居住人口達到了頂峰。九十年代初有一批曾在延安插隊的“北京知青”工廠的職工,根據北京市有關政策陸續調回了首都,我的四家鄰居就有二家遷回了北京,青蛙塘蕭條的序幕由此開始。隨著工廠住房條件的不斷改善,—座座新樓房和五區的落成,又有一大批職工家屬先后搬走,人口的驟降使青蛙塘漸漸地變的冷清了,我也是在此時期告別了住了23年的青蛙塘搬到了二區。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工廠生產研發的重心向南區轉移,尤其是部裝片的全部南遷,給青蛙塘來了個“釜底抽薪”,部裝職工家屬大規模的搬遷,曾經熱鬧一時的青蛙塘幾乎是人走樓空了!</h1><h1> 今年回到北區重返青蛙塘,在偌大的家屬區內見不到幾個行人,在昔日繁華的糧站空地,只有一個簡易棚子的小賣部在營業,有幾位退休職工在聊天,遇到一位熟人才得知:自部裝下山后,青蛙塘的居住的人員少了一大半,原有的生活設施全都關閉了,孩子入托兒所、上學都要到二區,買菜買糧也要跑到二區。去我曾住過的10棟西單元一打聽,整個20套房間的單元如今只住著二戶退休職工,望著熟悉而空空蕩蕩的樓口,我茫然、彷徨、感慨!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曾經有多少地方像青蛙塘一樣崛起、繁榮、衰落直到消失。</h1><h1> 此次工廠棚戶區改造完成后,我們曾經住過的舊樓房也許不復存在?也許只留下孤零零二棟較新的樓房,真希望舊樓房改建后能另做他用,作為三線年代的見證保留下來。與之巨大反差的是鄰近的史劉灣新村,成片的白墻紅瓦小二樓逼近了青蛙塘家屬區,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附近的稻田己所剩無幾,人為的亂抓亂捕,青蛙塘己經聽不到青蛙的嗚叫聲了。</h1><h1> 青蛙沒有了,青蛙塘離消失也就不遠了。</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蛙塘墻外從東干渠附近遷移過來的史劉灣新村</span></p> <h1>告別了青蛙塘,再回來不知還能否看到昔日的舊貌?</h1> <h1><b>遠眺青蛙塘,</b></h1><h1><b>綠蔭遮樓房,</b></h1><h1><b>風雨半世紀,</b></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命運更迷茫?</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保山市|
三都|
凌云县|
余江县|
宜都市|
临湘市|
公安县|
昆明市|
济南市|
金塔县|
宝清县|
石嘴山市|
当阳市|
富宁县|
时尚|
大洼县|
华容县|
东至县|
淮南市|
昆山市|
磐石市|
蛟河市|
江川县|
梁山县|
兰溪市|
伊川县|
婺源县|
宿松县|
镇雄县|
临江市|
峨山|
尼木县|
万盛区|
兴国县|
镇雄县|
兴和县|
西和县|
长沙市|
静安区|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