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一直篤信:祠堂,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國“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h3><h3> 在那里,我們黃皮膚的中國人,都能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無疑,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h3> <h3>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親,雖歷盡滄桑,卻總是天下兒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風氣,有我們的老規矩;在那里,供奉著祖先牌位,供奉著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脈綿延,傳承賡續,生生不息。<br></h3><h3>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四周往往有幾棵、十幾棵參天古樹簇擁,祠堂周圍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h3><h3> </h3> <h3> 走進祠堂,仿佛感覺到先人說過的家常話和他們熟悉的腳步聲,還有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他們的心跳呼吸之聲,都散布在祠堂的每個角落里,這一切充滿了家的味道。<br></h3><h3> 祠堂的院門上往往都赫然刻著:宗功祖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在這里,品質和德行是最當緊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這需要一種傳承,更期待一種希望。一直以來,耕讀傳家,清白明世,都是我們必須謹遵的家訓和深刻領會的要義。</h3><h3> </h3> <h3> 走在祠堂中,還迷戀于一種木頭的香味,這是祠堂里上了年紀的木頭發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門上,黑褐色的木墻上,在檐頭橫梁上,在樓欄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間,總纏繞著一種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緩緩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盤桓不散,揮之不去。如母親的棉布,舒緩,溫暖,軟和,親切,是親人和鄉鄰的氣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h3><h3> 祠堂里濃郁的香火味,常年經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嘗冬烝,四時八節,祭祀不斷。“祭,如在”,大伙總是認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為血脈匯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族功課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h3> <h3> 宗祠一度曾被簡單地定為反動“族權”的象征,許多祠堂紛紛被拆掉。但后來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來,一番修繕翻新,重放異彩,再顯光輝。我曾見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誠執著守望的老人,每一條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無數雙注視的眼睛。<br></h3><h3> 很多祠堂里,“族規”“家訓”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墻,多有勸誡,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復了以前的眾多功能:聚會、議事、倡學、教化等等,特別是現在,發揚光大,還有了文化活動室、書畫展覽、文藝展演、史志鄉賢英才陳列等新功能。</h3> <h3> 太平時期,建祠修譜,供人景仰,當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傳家,自是歷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讓后人學好、過好,和睦興旺,一門清正。一直以來,犯事違法的人,是不準進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譜的。當然,這是天大的事,一個人入了“譜”,心里才會踏實。</h3><h3> 現在,國家正在加大宣傳弘揚宗祠文化,我很以為然。一座座祠堂飛檐翹角,氣宇軒昂,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美輪美奐,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h3><h3>祠堂,我們的祠堂,我們的老祠堂。</h3><h3>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親。祭如在,一切在。</h3><h3> </h3><h3><br></h3> <h3>原文:周偉《人民日報》</h3><h3>編輯:仝鋒軍</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丹寨县|
宜春市|
图们市|
株洲市|
贞丰县|
兰考县|
翁牛特旗|
林周县|
应城市|
固阳县|
永仁县|
望奎县|
浦江县|
泽普县|
库尔勒市|
民乐县|
双峰县|
莫力|
贵定县|
山丹县|
岳西县|
宁夏|
荥阳市|
阿巴嘎旗|
天门市|
扶风县|
绥德县|
桐梓县|
延边|
洮南市|
嘉峪关市|
宁武县|
卫辉市|
伽师县|
丽江市|
蓝田县|
沛县|
绥芬河市|
襄汾县|
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