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最近幾天,博山的自媒體和網友們紛紛轉發一篇報道,據稱該照片來自于:“日本人拍攝的1910年代博山社會人文歷史影像,照片來自于《山東風景寫真帖》由日本守備軍、民政部鐵道部編纂,1920年由博文館印刷出版”。圖片共有十四幀,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為方便起見,下圖中帶有圖1至圖14照片,均按自媒體發出時的編排排定。</b></h1> <h3>圖4</h3> <h1><b> 我認為有二張照片是有據可查的,分別是圖八、圖九。我們且不論拍攝者出自誰手,也不論是什么年代拍攝,起碼他們是真實的,是博山的。</b></h1> <h3>圖八</h3> <h3>圖九</h3> <h1><b> 圖八是怡園外景,怡園俗稱北亭子,是清初趙執信的叔父趙盡美的私家花園。因為我從小在東關長大,在北亭子小學讀書,對這里的景色非常熟悉,怡園墻外的范河,小時候就在這里堵灣(Wai)在河里洗澡,在河里游泳嘻戲玩耍,岸上的院墻花磚,一直到八零年還有保留。圖九是博山七孔橋及紅門,這里的地形地貌都沒有改變,只是橋的兩邊公路擴建,其中的兩孔被埋在地下了。這兩張照片可以說是千真萬確,不管是什么時候拍攝,不管是什么人拍攝都無關緊要了。圖10到圖14,因為這些照片上都有拍攝者的圖片說明,又是在室內拍攝,我們可以相信,或許是真的。</b></h1> <h3>圖11</h3> <h3>圖12</h3> <h3>圖13</h3> <h3>圖14</h3> <h1><b> 我認為主要有問題的是圖1至圖6,這些城墻巍偉高大,城墻上箭樓、甕城、護城河、長橋應有皆有,完全不符合博山的地形地貌特征,也完全不符合區志、縣志、顏神志等史書中對博山城墻中的描述,也完全不符合博山健在的老人們的追憶。</b></h1> <h3>圖1</h3> <h3>圖2</h3> <h3>圖3</h3> <h3>圖4</h3> <h3>圖5</h3> <h3>圖6</h3> <h1><b> 實際上,博山作為縣城是很晚的,是清代雍正年間建縣的,屬于一般的小縣城,而博山的城墻則還在顏神鎮的時候修建的,在“明朝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建石城四門”,(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在清代雍正年間建縣時稍作修繕而以。現在的博山新建一、二、三、四路就是原來的城墻拆除后修建的,別看現在的中心路也就是原來的新建二路那么寬大,那是歷次的擴建、改建才成了現在的樣子,新建四路也是連原來的公路加上范河河床一齊棚住,修成了現在的樣子,也就是說原來的城墻基礎最多也就是七、八米左右,城墻頂上的寬度最多也不超過5米。而東西南北關,就是博山城的四個城門。</b><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博山的文化學者李福源先生所著巜遠去的城墻——博山古城墻尋跡》引用的乾隆版《博山縣志》在第二卷“城池”里介 紹說:其規模如何?</span></h1><h1><b>城周圍三里,雉堞七百三十,高二丈三尺,廣五百一十八丈五尺。門四,南曰‘龍泉’,北曰‘范河’,東曰‘荊山’,西曰‘禹石’。 </b></h1> <h3>肖成順先生拍攝的新建一路二路及西關</h3> <h1><b> 博山的東、西、南、北關就是博山城的四個城門,聽父輩們講,這四關的城門都不算高大,比著核桃園的圩子門大,但大不到那里去。博山的城墻是一九四九年拆除的,博山剛解放不久,當時的淄博市委在博山,一九四九年十月五日淄博市召開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拆除舊城墻,改建環城路,四九年冬季博山舊城墻開始拆除,翌年十二月拆除完畢,一九五一年沿舊城墻基礎擴建成博山的新建一、二、三、四路。也就是說,現在70歲以上的博山人都有幸見過博山城墻和城門。</b></h1><h1><b> 我是一九五五年出生的,那時的城墻早以拆光了,但是博山還有為數不少的圩子墻和圩墻門。(1)東關的“通谷橋”圩墻門,以及東圩圩墻大段保持完好,(2)李家窯北窯口圩墻門,(3)大街街外姚家胡同口的圩墻門,(4)大核桃園的圩墻門,(5)范河口香市街的圩墻門,我所見過和我能記住的就是這些了。</b></h1><h1><b> 圩墻和城墻可是有很大區別的,在戰爭年代,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城墻那可是關系到一城軍民的生死安危的。城墻頂上都有寬暢的路和其他防御設施,在箭樓甕城等地段,從城下到城上都有匝道直通城頂,當戰爭來臨,需要打仗時,城中的士兵和百姓都要上城抵抗的。而圩墻的功能就稍弱一點了,就是一堵高墻,它分布在城的周圍,保護部分街道與村莊,主要就是防賊和一般小股土匪的,博山的圩墻也有防洪水的功能。</b></h1> <h3>東關“通谷橋”圩墻門及圩墻,年代不詳。</h3> <h3>大街姚家胡同口,文中的圩墻門在胡同以北。</h3> <h1><b> 綜上所述,我認為圖片中的1至6基本不是博山城墻及城門。這些城墻巍偉高大,箭樓、甕城、護城河上的長橋都不是博山的,特別是圖4,博山的東西南北關,那里有這樣的大橋,從博山的歷史及區志縣志上也查不到有如此大的橋梁。我覺的這張照片到挺象是青州的六龍橋和濟南桿石橋城門。(也屬猜想)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圖5,按照圖片說明,照片是在1910年拍攝的,須知那時還是清朝的宣統二年,男人是要留辮子的,雖然到了清朝末期,仍然是“留發不留頭”的社會,不剃發不留辮子也是要殺頭的。而圖片中的裝飾、發型都是與今人無異。另外,城門上有哈德門香煙的廣告那就更不對了;查,哈德門香煙是“英美煙草公司”生產的,1919年才在中國注冊,1910年怎么會有1919以后的廣告呢。所以說,從吋間上也推翻了這些照片的真實性。</b></h1><h1><b> 我個人認為:從圖1到圖6的所謂博山城墻及城門都不是博山的。</b></h1><h3><b> </b></h3> <h3>青州六龍橋</h3> <h3>濟南桿石橋</h3> <h1><b> 我們對待歷史,不知道的可以等待,挖掘,整理,但是切忌誤導,博山那么點小城,相隔的時間不過百年,還有那么多熟悉這段歷史老人健在,現在這些照片一出現,網上就山呼一片,不辨真偽,盲目跟風,以經有文章使用這些照片,我認為是不妥的。以上見解,算是一家之言,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批評指正。</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瑞丽市|
合作市|
武陟县|
伊宁市|
缙云县|
永城市|
防城港市|
同仁县|
章丘市|
宣威市|
萨迦县|
南宫市|
宁化县|
东莞市|
新丰县|
商城县|
五河县|
公主岭市|
朝阳县|
梨树县|
沧州市|
东城区|
边坝县|
安岳县|
天峻县|
遂宁市|
治县。|
连江县|
金山区|
阿勒泰市|
原平市|
富平县|
古蔺县|
微山县|
苏尼特右旗|
溧水县|
翁源县|
达尔|
汤阴县|
广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