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大師金庸(1924-2018)離開我們,整整一年了。<br><br>2018年的10月30日,94歲的武林盟主,隨手帶走了一個屬于武俠、屬于過往,也屬于青春的時代。 10月30日,人民日報曬出金庸作品影視合集,深切緬懷金庸先生,并重溫他筆下的武俠江湖。 10月29日晚,導演張紀中通過微博發表長文以及和金庸生前的合影,紀念先生逝世一周年。<br><br>張紀中在微博中寫道:“査先生,這一年來,我總是思念你,時常想跟你說說話。你雖離去了,可你的精神早已融入祖國的山川大地,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p>曾經跟金庸有過一番論戰的王朔說過:<br> <br>“<b>像我這樣的年齡,每年都會有親友去世,每個人去世對我都是一個打擊,二十多歲時我所有朋友都在結婚生孩子,三四十歲時都在離婚,現在每年都要死幾個,再往后只會越死越多,一代人終要前后腳死。</b>” <br></p><p><br></p><p>總歸《天龍八部》說得好:<br> <br>“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與其天涯思君,戀戀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一</font></b></h3> <p>其實,金庸早已“死”過一回。<br> <br>1976年10月,金庸19歲的大兒子<b>査傳俠</b>,在美國為情上吊自殺。接到噩耗的時候,52歲的金庸正在給報紙寫社論。他強忍著悲痛,一邊寫稿一邊流淚。后來,他一度想跟隨兒子自殺:<br> <br>“當時我有一個強烈的疑問,(他)為什么要自殺?為什么忽然厭棄了生命?我想到陰世去和傳俠會面,要他向我解釋這個疑問。”<br> <br>五個月后的1977年3月,金庸在單行本的《倚天屠龍記》后記中寫道:</p><p><br></p><p>“<b>張三豐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也太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b>”<br> <br>生命的苦痛,紙上得來終覺淺,“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br> <br>在經歷至親的離世后,他彷徨苦痛,幾欲輕生,后來,金庸將自己一手創辦的《明報》賣給于品海。有人說,那是因為于品海長得像他的兒子查傳俠。<br> <br>記者問及此事,金庸回答說:“理性上我沒這樣想。但他跟我大兒子同年,都屬猴,相貌也的確有點像,潛意識上不知不覺有親近的感覺,可能有。” <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庸與長子查傳俠(左一)、長女查傳詩(右一)</h5> 金庸沉浸在對長子的思念中難以自拔,一直到后來,他看到了《格林童話》里的一則故事。<br> <br>故事里說,有一個媽媽,死了兒子,她整日以淚洗面,她去問神父,為什么她的兒子會死,能不能讓他的兒子復活?<br> <br>神父說:“可以,你拿一只碗,一家一家去乞討。如果有一家沒死過人,就讓他們給你一粒米,你乞夠了十粒米,你的兒子就會復活。”<br> <br>那位媽媽很開心,就挨家挨戶去乞討,可一路乞討過后,她才發現,原來每家每戶都有親人去世過,最終,這位媽媽一粒米也沒有乞討到。<br> <br>她最終覺悟到,親人去世,是人世間誰也無法避免的。于是,她開始感到安慰。<br> <br>金庸說,從此后,他開始學會接受,并潛心研修佛法。<br> <br>摯愛來去匆匆,人世間,生亦何歡,死亦何苦?<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二</font></b></h3> <p>這種苦痛,金庸一再承受。<br> <br>1951年,那時還未開始寫武俠小說、還未取筆名金庸的27歲的查良鏞聽到消息,說他的父親<b>查樞卿</b>,被以“不法地主罪”的罪名槍決殺害。<br> <br>他的父親查樞卿,是上海震旦大學的早期畢業生,在他的故鄉浙江海寧周濟鄉里,在民國時曾經一次就捐出1000畝水田作為“義田”,是遠近聞名的慈善家。然而,查樞卿終究死于新時代的“鎮反”風潮。<br> <br>很多年后,金庸在自傳散文《月云》里回憶了這件事:</p><p><br></p><p>“<b>從山東來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爸爸的軍隊。因為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b>”<br> <br>“宜官”,是金庸的小名。 <br><br>后來,他在小說里寫了許多個身負殺父之仇的少年故事。故事里,那些少年總在尋找自己的父親。楊過在找父親,喬峰在找父親,段譽在找父親,虛竹在找父親,石破天在找父親,張無忌在找義父。<br> <br>那些主角,都在找父親。<br> <br>1981年,鄧小平在北京接見金庸。交談中,鄧主動談起金庸父親的事,并表示要“<b>團結起來向前看</b>”,金庸則回答說:<br> <br>“<b>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b>” <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1年,鄧公接見金庸</h5> <p>此次會面后,浙江省海寧縣委、縣政府開始組織調查組,對金庸父親查樞卿被殺案件進行復查。<br><br>復查結果說是“冤假錯案”,遂由浙江省海寧縣法院撤銷原判,宣告“<b>原判認定查樞卿不法地主罪的事實不能成立,判處查樞卿死刑屬錯殺</b>。”并給予平反昭雪。<br> <br>得到消息后,金庸專門寫信給浙江海寧縣委,信中說:<br> <br>“<b>大時代中變亂激烈,情況復雜,多承各位善意,審查三十余年舊案,判決家父無罪,存歿俱感,謹此奉書,著重致謝!</b>”<br></p><p><br></p><p>盡管父親的血案已過多年,他總是記得,在教會學校震旦大學畢業的父親查樞卿,有一年圣誕節,送給他一本狄更斯的小說《圣誕頌歌》作為節日禮物。<br> <br>許多年過去了,在寫張無忌、喬峰、楊過那些父親莫名失蹤或是死去的人物角色時,他身邊總是帶著父親當年送給他的那本小說《圣誕頌歌》,他總是記得父親溫和的樣子。<br> <br>誰能明白,失去父親張翠山的張無忌,和聽聞義子“死訊”的義父謝遜,那些小說里生離死別的苦痛,卻都是字字錐心的血淚之言?<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三</font></b></h3> <p>金庸的人生是一部百年中國史,而他的家族和他的小說,卻是一部千年中國史。<br> <br><b>他本是世家望族出身</b>。</p><p><br></p><p>金庸,本名查良鏞。元朝末年,金庸的先祖查瑜,從江西婺源遷居到今天的浙江嘉興海寧。根據明清兩代海寧查家的人口研究表明,查家在明清兩代,共有800多人考中生員(秀才),并有133人考中進士、舉人、貢生。<br> <br>清朝康熙年間,查家共有十人考中進士。康雍乾三個朝代中,查家更是有三人官至翰林,史稱“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當時,海寧查家是全國聞名的望族,其家門之顯赫,只有同樣是浙江海寧的陳元龍家族可與之媲美。<br> <br>對此,<b>康熙甚至為查家題寫了對聯</b>:<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寧查家,是明清以來的國內望族</h5> <p>然而康熙年間,在史上最慘烈的文字獄“<b>明史案</b>”中,查家共有70人被殺,其中被凌遲處死者18人,金庸的祖先查繼佐也差點被殺。<br> <br>雍正年間,金庸的祖先查嗣庭因為卷入隆科多案,被雍正皇帝以“諷刺時事,心懷怨望”逮捕,后來查嗣庭雖然死于獄中,仍被雍正下令戮尸斬首。查嗣庭當時16歲以上的兒子全部被判斬首,15歲以下的統統流放,史稱“<b>查嗣庭試題案</b>”。<br> <br>在清朝時接連卷入兩宗文字獄大案,這也使得整個查氏家族,從此變得謹小慎微,內斂隱忍。</p><p> <br>盡管接連遭遇兩宗大獄,但查氏家族在逆境中崛起,名人輩出。金庸的海寧十三世祖查升是大書法家,十六世祖查世官是詩人,查世璜是畫家。到了近代,金庸家族中的族兄弟查良釗是國立河南大學校長、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抗戰中還曾擔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和訓導長。<br> <br>金庸的族兄<b>查良錚</b>(1918-1977),也就是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b>穆旦</b>。此外,<b>徐志摩</b>是金庸的表哥,<b>錢學森</b>是金庸的表姐夫,著名軍事家<b>蔣百里</b>是金庸的姑父,著名作家<b>瓊瑤</b>則是金庸的表外甥女。<br> <br>在同輩兄弟中,金庸家族中還有營養學專家查良錠,醫學專家查良鎰、計算機專家查良鈿、煤礦專家查良鈺、電子學專家查良琦等人,家族中始終人才輩出。 <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庸的親屬關系圖</h5> 到1924年金庸出生時,盡管家族已經開始沒落,但那時金庸家中還是擁有多達3600多畝田地,并有100多戶佃農。金庸的弟弟回憶說,那時候,查家的宅子是五進的大院,有90多間房子,有大花園,在鎮上還有錢莊、米行和醬園店。<br> <br>在這樣文化根基深厚的家族中成長,后來金庸回憶說,早在8歲那年,他就在父親的書房中無意中看到了一本《荒江女俠》,從而無意中闖入了武俠小說的世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四</font></b></h3> <p>1937年抗戰爆發時,金庸考入了浙江嘉興中學(現嘉興一中)就讀。<br> <br>1938年,金庸跟隨嘉興中學其他師生一起,輾轉遷至浙江麗水繼續學業。然而,由于寫壁報諷刺學校訓導主任有投降主義嫌疑,金庸被學校開除,隨后轉校畢業于浙江省衢州中學。<br> <br>這是他第一次被學校開除。</p><p><br></p><p>1944年,金庸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又因為投訴校內的學生黨員,反而被學校強行退學。</p><p><br></p><p>在杭州的《東南日報》短暫做過外勤記者后,金庸又轉入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就讀,并于1948年畢業后,被錄取至上海《大公報》擔任國際電訊翻譯。<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輕時的金庸</h5> <p>鑒于當時國共的激烈內戰,《大公報》被迫將陣地轉移至香港,金庸也因此被《大公報》派遣至香港工作。</p><p><br></p><p>當時,與號稱“東方巴黎”的上海相比,香港“還比較落后,有點到了鄉下地方的感覺”。但不會說廣東話的查良鏞(金庸)卻發現,與戰火紛飛和通貨膨脹劇烈的內地相比,香港“生活安定,毫無漲價威脅”,這讓他很是開心。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租界香港,無意中為中國文學庇護了一位大師</h5> 當時24歲的他沒有想到,從1948到2018年,余生的70年,他將在香港這座小島上度過。<br> <br>不甘心蝸居香港的青年金庸,此后又于1950年奔赴北京,試圖報考外交官,卻被告知,由于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屬于剝削階級,加上不是共.產.黨員,所以不能直接進入外交部。無奈下,金庸只得返回香港《大公報》,無意中卻逃開了此后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br> <br>一年后,先是金庸的父親查樞卿被以“不法地主”罪名槍殺。隨后,金庸的族兄、原名查良錚的著名詩人穆旦,也被打成“反革命分子”。<br> <br>抗戰勝利后遠赴美國留學歸來的穆旦,在南開大學擔任外文系副教授,1955年,被打成“雙重反革命分子”,此后一直到1977年他去世,一直被勒令在南開大學打掃廁所和洗澡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庸的族兄、著名詩人穆旦(查良錚),最終歷經坎坷而死</h5> 盡管如此,穆旦仍然冒著巨大風險,在白天被批斗毆打的同時,夜晚偷偷在家中翻譯英國詩人拜倫的長篇敘事詩《唐璜》。在經歷整整二十多年被毆打、被侮辱的歲月后,1977年2月,穆旦最終含恨去世。<br> <br>后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金庸說,如果1948年沒去香港,或者1950年被錄取到了外交部,“那‘反右’就反到我了,就算‘反右’反不到,‘文.革’也一定被打垮了,說不定已經死了。”<br> <br>所以說,那個快意馳騁武俠小說江湖的大俠金庸,誕生何其偶然。<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五</font></b></h3> 1952年,28歲的青年查良鏞,被調入創刊不久的《大公報》旗下的《新晚報》,擔任副刊編輯。<br> <br>1954年,香港的白鶴派與太極派由于武術門戶之爭,在香港比武干戈,此事在香港掀起了軒然大波.看到武術風潮涌起,《新晚報》負責人讓編輯陳文統開始寫作武俠小說《龍虎斗京華》,小說連載后在香港引起轟動,由此打開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門。<br> <br>而陳文統,筆名就是“梁羽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派武俠小說著名作家梁羽生</h5> 轉眼到了1955年,此時,梁羽生的新小說《草莽龍蛇傳》即將連載完畢,但梁羽生一時半會也沒想好下一部小說寫什么。無奈下,31歲的《新晚報》副刊編輯查良鏞被臨時頂到了前臺,并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5年,《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上連載</h5> 查良鏞,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b>金庸</b>”。<br> <br>此后從1955至1972年封筆,金庸一連寫下了14部長篇武俠小說,以及短篇武俠小說《越女劍》,后來,金庸將他的14部長篇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連接起來,取了一幅著名的對聯:<br> <br>“<b>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b>”。 <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庸14部長篇武俠小說名集</h5> 1959年,35歲的金庸在寫武俠小說同時,又創辦了《明報》。從此,他一手辦報,一手寫武俠小說,最終成為一代武俠小說宗師。<br> <br>到1991年,已被金庸拓展成報業集團的明報集團,盈利近一億元港幣,金庸也在當年《資本》雜志刊列的《九十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中,名列第64位。<br> <br>對此,早期通過武俠小說連載、帶動報紙銷售的金庸說:<br> <br>“我以小說作為賺錢與謀生的工具,談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會目標,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沒有懷抱興邦報國之志……不過我寫得興高采烈,頗有發揮想象、驅策群俠于筆底之樂。”<br> <br>說起來,盡管寫武俠小說只是金庸的副業,卻無意間成為金庸最為成功的事業,并為他博得了江湖盛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六</font></b></h3> 在香港,<b>金庸與倪匡、黃沾、蔡瀾并稱“香港四大才子”</b>,其中,金庸和倪匡私交最好,在連載《天龍八部》時,金庸有一段時間由于太忙,顧不上更新就請倪匡代筆,此前金庸特地囑咐倪匡說,千萬別把小說里的人物給寫死了。<br> <br>沒想到鬼才倪匡先是應承下來,后來他覺得很不喜歡書中阿紫這個人物,于是干脆將阿紫的眼睛給“寫瞎了”,等到金庸回來找他“興師問罪”,倪匡卻說:<br> <br>“你臨走時叫我不要弄死人嘛,我是弄傷了,打打殺殺肯定會受傷嘛。”<br> <br>金庸無奈,只好接受現實,自己接著續寫。知道這件事后,金庸的讀者就去找倪匡“算賬”,沒想到倪匡卻調皮地說:<br> <br>“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庸(左二)與林燕妮(左三)、倪匡(左四)等在一起</h5> 但時代的風暴,比“丁春秋”更猛烈。<br> <br>1966年文革開始后,極左風潮蔓延至香港,金庸在《明報》中明確反對在香港搞文革,對此,左派開始公開宣稱金庸是“豺狼鏞”,并揚言稱:<br> <br>“要消滅五個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br> <br>此后,左派甚至自制炸彈放在明報報社,并煽動《明報》內部員工“起義”襲擊報社,在極左風潮的沖擊下,《明報》發行量不減反增,從文革前的日發行5萬份飆漲至8萬份,成為當時香港堅持反對文革的輿論主陣地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2年,《明報》報道內地人民逃港潮</h5> 面對左派的刺殺威脅,金庸后來回憶說:<br> <br>“<b>我雖然成為暗殺目標,生命受到威脅,內心不免害怕,但我決不屈服于無理的壓力之下,以至被我書中的英雄瞧不起</b>。”<br> <br>在各方壓力下,1972年,正值寫作壯年的48歲的金庸,最終在寫完武俠寓言《鹿鼎記》后宣布封筆,空留下“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的無聲感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七</font></b></h3> 對于自己后期的作品,金庸將主人公們描繪成人格并非完美的人物形象,對此他說,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他開始意識到:<br> <br>“<b>年輕時崇拜的大英雄都是完美無缺的,后來才發現,真正的英雄,他也有普通甚至卑鄙的一面</b>。”<br> <br>在封筆之作《鹿鼎記》中,他筆下的韋小寶,甚至已經是一個與傳統的英雄形象截然相反的“反英雄”角色。<br> <br>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未曾不是金庸真實人生的自我寫照和觀察。<br> <br>1976年金庸的長子査傳俠自殺后,金庸也與自己的第二任妻子<b>朱玫</b>離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庸與妻子朱玫</h5> 此前,金庸的第一次婚姻由于妻子<b>杜治芬</b>出軌而破裂,與第二任妻子朱玫結婚后,朱玫共為金庸生下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就是長子查傳俠,次子查傳倜,長女查傳詩,次女查傳訥。<br> <br>在金庸創辦《明報》初期、事業最為艱難的時期,朱玫甚至窮得跟金庸一起共喝一杯咖啡,支撐金庸走過了最艱難的階段。<br> <br>但發跡后的金庸,先是愛上了電影明星<b>夏夢</b>,在被夏夢拒絕后,金庸與朱玫的感情漸趨破裂,隨后,金庸將夏夢的影子,寫成了《天龍八部》里那個段譽傾心仰慕的王語嫣。那位在現實里求之不得的人兒,他就將她化成小說里的人物,苦苦追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庸苦追影星夏夢(右)而不得,還為她專門寫作劇本</h5> 朱玫與金庸共同的長子査傳俠自殺后,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的金庸,在咖啡館結識了比他小27歲的女服務員<b>林樂怡</b>,隨后,婚內出軌的金庸與朱玫離婚。<br> <br>1998年,朱玫最終在香港灣仔律敦治醫院過世,享年63歲,而至死,金庸都沒去看望過這位曾陪伴他走過最艱難歲月的發妻。<br> <br>后來金庸回憶說:“<b>我的愛情觀是不道德的,一般的愛情道德,應該是一生一世只愛一個人,我做不到。</b>”<br> <br>“<b>我一生就覺得對不住那個太太,主要是我對不起她,她一直待我很好,我很感激,但我對不起她,不應該做的,我都做了。</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庸與第三任太太林樂怡</h5> 此前,金庸最討厭的人之一,就是自己的表哥徐志摩,因為徐志摩對發妻張幼儀始亂終棄,甚至強迫張幼儀墮胎,以配合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因此,在金庸的小說中,作為“表哥”出場的《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復,《倚天屠龍記》里的衛壁,《連城訣》里的汪嘯風,都被金庸刻畫成生性涼薄的人物。<br> <br>只是世道輪回,在感情世界里,金庸最終也變成了他討厭的“表哥”徐志摩之類的人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八</font></b></h3> 盡管被李敖批評“有利的,就信;不利的,就佯裝不見”,但家族在清代經歷過兩次政治大考,懂得明哲保身之道的金庸,最終選擇了在武俠小說的世界里揮斥方遒。<br> <br>在《天龍八部》里,他借助慕容博之口說道:<br> <br>“<b>庶民如塵土,帝.王亦如塵土。大燕不復國是空,復國亦空</b>。”<br> <br>2004年底,在當了五年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后,金庸宣布辭去在浙江大學的任職,他公開對外說:“<b>我這個人當官,不行。拜師,我很愿意,讓我教別人,我就不愿意,也教不來。</b>”<br> <br>離開浙大后,2005年,已經81歲、獲得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金庸,堅持到英國劍橋大學實地求學,并從碩士讀起,最終在耗費五年時間后,于2010年以86歲的高齡,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br> <br>對此,這位80多歲的武俠小說巨匠說:“<b>我不為學位,只為學問。</b>” 另外有一次,他向香港大學捐贈100萬元港幣,在捐贈儀式上,港大校長開了句玩笑說:“查先生,您忙得寫漏了個‘零’吧?”<br> <br>沒想到金庸二話不說,馬上又叫人給香港大學送去了900萬元港幣。<br> <br>后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金庸說:<br> <br>“<b>武俠是一個夢想,武俠小說是很羅曼蒂克的</b>。”<br> <br>那位羅曼蒂克的一代宗師,悄悄地,在2018年10月30日下午,走了。<br> <br>他或許將化為《天龍八部》里的鳩摩智,在他那不朽的書中喃喃說道:<br> <br>“<b>世外閑人,豈再為這等俗事縈懷?老衲今后行止無定,隨遇而安,心安樂處,便是身安樂處</b>。” <p>或許,正如影片《笑傲江湖》里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中所唱:<br> <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滄海一聲笑 滔滔兩岸潮</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浮沉隨浪 只記今朝</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誰負誰勝出 天知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山笑 煙雨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風笑 竟若寂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蒼生笑 不再寂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豪情仍在癡癡笑笑”</b></div> <br>一路走好,摯愛的絕代宗師。<p></p><p><br></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Ar7KATymnXK_0T2LTkD3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查看原文</a> 原文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呈贡县|
衡阳县|
林州市|
浠水县|
奈曼旗|
辰溪县|
囊谦县|
吉隆县|
余干县|
赣州市|
兴义市|
包头市|
潮安县|
新建县|
比如县|
偏关县|
囊谦县|
阿克苏市|
安乡县|
清河县|
怀化市|
盐边县|
德保县|
三台县|
桑日县|
佛学|
宁城县|
门头沟区|
巴楚县|
博客|
图木舒克市|
乡城县|
叶城县|
修文县|
江川县|
彭州市|
高州市|
河南省|
上栗县|
成安县|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