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早起來,羊奶、面包、果醬和雞蛋,標準化早餐。今天計劃是圣殿山和橄欖山,然后再看時間情況調整,我們背著中午的干糧就出發了。早飯后我們乘巴士又到了糞廠門,準備從哭墻旁邊的穆格拉比門進入圣殿山。剛下車就看見阿克薩清真寺的圓頂,怎么昨天晚上在燈光下金光閃閃的圓頂,今天變成這樣灰不溜秋的了,費解。</p><p><br></p> <h3>糞廠門外懶洋洋的士兵抱著槍早已開始警戒。整個耶路撒冷到處都有軍警,在大街上也能隨處看見拿著槍的男男女女年青軍人。以色列年輕人高中畢業后都得服兵役,男子3年女子2年,是全民皆兵的。他們邊當兵邊接受教育,服完兵役再去讀大學,所以在各景點和博物館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可以視為一種文化現象,看多了也就習以為常了。</h3><h3><br></h3> <p>這就是糞廠門了,白天看得更清楚。不過還沒進門就聽見城門內鼓號齊鳴,歌聲喧天,好不熱鬧。</p><p><br></p> <h3></h3><h3>只看見一大群穿白衣的男女老少,簇擁著一頂白布遮陽,他們手里拿著代表以色列國旗蘭白兩色的氣球,歌唱著,歡呼著,向著哭墻慢慢行進,老太太沿途撒著糖果,小孩們滿地爭搶著,攝像師們也忙個不停。</h3><h3>今天是星期四,是猶太人為滿13周年的兒子舉辦成年禮的日子,他們將正式成為猶太教的一員。</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當男孩長到13歲時,就要舉行成年禮,也稱受誡禮,是猶太男子13周歲時的一個慶典禮儀活動。在希伯萊語中,成年禮叫“BarMitzvah”,直譯為誡命之子,意為“負有責任的男子”。</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h3><h3>我們看到這個穿著白襯衣,頭戴猶太小帽的猶太少年,他就是今天的主角。<br></h3><h3>按希伯萊傳統,舉行過成年禮后,這個孩子便開始被當做成年人來看待了。從此他能同其他成年人一起參加會堂里的各種宗教活動,其后就必須遵守613條猶太教的誡命,同時也要承擔一個成年人的宗教和社會責任。</h3><h3><br></h3> <h3>成年禮是希伯萊人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慶祝儀式象婚禮一樣受到重視。大約14世紀才開始形成今天的禮儀:慶祝儀式一般選擇安息日在會堂里舉行。成人禮上首先是從圣約柜中取出一大卷羊皮經書《托拉》,由拉比為受禮人作一次專門的講道,向他祝福并向他闡明他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受禮人要登上誦經壇用希伯來語誦讀一段《托拉》經文并發表講演和誓言,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并表示自己將終生按猶太教義生活。然后,受禮的孩子接受父親的祝詞和贈送的猶太祈禱披巾等禮物。儀式還要邀請所有的親友,并設宴招待他們。親友們向受禮人贈送禮物和表示祝福。</h3><h3><br></h3> <p>現代女子12歲后也舉行成人禮。猶太改革派曾自1810年起一度廢除個人的成年禮,而改為男女青年集體舉行成年禮,日期多定在七七節。20世紀以來又恢復成年禮,但將年齡推遲到15或16周歲。目前,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女性在猶太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也越來越不容忽視,因此,女子成人禮開始悄然興起。在自由派的猶太社群中,女子甚至與男子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除正統派外,其他猶太教派的會堂都開始為年滿12周歲的猶太女子舉行成年禮儀式。使成年禮成為所有猶太男女慶祝跨入成年行列的一種習俗。<br></p><p><br></p> <p>以哭墻為背景,猶太少年和父親合影,和父母合影,和父母兄弟姐妹合影,和其他叔叔嬸嬸們合影,一個大家族在一起合影,和所有來祝賀的親朋好友大合影......。</p><p>歡笑之聲不絕于耳,可見哭墻也不只是用來哭的。那些今天的主角們,很多13歲的少年,他們也笑著都在與很多人合影,接受著親人們的祝福。所有的背景,自然都是哭墻。<br><br></p> 猶太人很重家庭,家庭關系緊密,往來頻繁。以色列的世俗教育中,在小孩的成人禮前后,聽說有一份很重要的“尋根”作業,在這份作業中,要把祖宗八代與親戚五十的事情都搞清楚。在以色列成立之前,“成人禮”就是個宗教儀式;而在以色列成立之后,世俗猶太人認真反省“成人禮”的意義,也思考如何用現代教育的方式,告訴孩子他們已經長大。他們找到的方式是帶領著孩子“尋根”。尋問自己的父母或伯姑舅姨對祖父母的印象與故事:他們出生在那里、長什么樣子、喜歡什么、有什么秘密與趣事……這個過程,能發掘不少有關家族與家庭中的有趣秘密。<br><br> <p>那些參加成年禮的少年們,都會穿著白襯衣,頭戴猶太小帽。可以看到頭上和手臂上帶有一個裝著圣書的小羊皮袋子,頭上的用黑色皮帶捆在腦門上,還有一個捆在手臂上,身上還會披一件特制的白色披肩。父親為他正在做著準備。</p><p><br></p> <p>已經準備好的孩子被父親興奮地扛著走向哭墻。</p><p><br></p> <p>猶太少年抱著經匣正在受戒,傾聽拉比為他作的一次專門講道,旁邊圍滿了陪伴的親友。</p><p>受戒時他會打開經匣,取出經卷,開始用希伯來語朗誦經文,其他男子佇立一旁,神情專注。受戒人要發表演講,比如:今天我是一個男人......。然后孩子的父親也會致辭,如:感謝上帝,使我解脫了對這個孩子的罪應負的責任......。<br></p><p>按猶太習俗,男孩未滿13歲,他的父親要對孩子的行為負責;男孩滿13歲,根據猶太律法他就成年了,可以結婚,從此遵循猶太傳統,恪守猶太教義和教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受戒前,孩子在贖罪日不用齋戒,受戒后他就必須遵守這一戒律了。<br></p><p><br></p> <p>另一個受戒的紅帽少年和父親抱著從圣約柜中拿出的裝有《托拉》經匣,面前拉比拿著圣經為他講道。過程中以哭墻為背景合影留念,后面的眾多照相機像機關槍一樣響個不停。</p><p>為了表示對受戒禮的重視,孩子們提前幾年就開始準備了。他們到希伯來宗教學校學習猶太風俗、歷史和文化,練習誦讀《圣經》和祈禱詞,同時,還得思考“守戒”的真正涵義,如何將《圣經》中的教義應用到生活中等。</p><p><br></p> <p>猶太少年在父親的指導下認真讀誦經文。</p><p><br></p> <p>完成儀式的猶太少年又被父親托著回來,準備進行熱鬧的慶祝聚會。</p><p><br></p> <p>哭墻見證著猶太少年的成長,見證著少年的幸福快樂,也見證著家族的希望和未來。</p><p><br></p> <p>家里女人不能進入男人區域,只能隔著矮墻為其祝福。</p><p>據說猶太人成年禮上父母都會給自己的孩子三個問題:1.你在哪里?2.你要去哪里?3.你怎么去那里?然后叫他們把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保存起來,直到這些問題問下一代。<br></p><p><br></p> <p>她們甚至把小女孩送過來近距離感受難忘時光。矮墻的隔離又怎能擋住親情的擁抱。</p><p>現在,受戒禮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政治色彩日益濃厚。舉行受戒禮的場所除了傳統的猶太會堂、西墻等地,父母也會選擇大屠殺紀念館、以色列國會等地,讓孩子接受猶太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p><p>猶太人失去家園的兩千多年里,他們不曾失去自己的文字和語言,雖流離在世界各地,一部《托拉》經是他們的靈魂所向,靠著這本經書,他們得以在失國以及復國之后,一直保留著他們的文字和語言:希伯來語。<br></p><p><br></p> <h3>今天過成年禮的少年很多,廣場上很是熱鬧,女人們都只能這樣隔墻圍觀,但也是歡樂幸福著。</h3><h3>對于13歲的少年來說,能夠正式加入“大人”的行列,是使他們深深激動的時刻,同時也自然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自豪感和責任感。經由這樣的儀式一定會令他心底擁有更多的作為男人的責任與擔當,胸臆間應該也會升騰起作為男人的驕傲和角色。</h3><h3>今天的哭墻,一改昨天晚上的悲慟哀怨,陡然間變成了歡聲笑語的嘉年華。</h3><h3>這兒的成年儀式周一和周四進行,如果你特別關注,一定要安排好日子。</h3><h3><br></h3> <p>離開哭墻,重新經過旁邊另一個安檢,走上這條跨過西墻的木棧道,木棧道通向西墻上的穆格拉比門。我們將進入圣殿山,踏上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的神圣之地。</p><p>如果你找不到路上山,你不要去問猶太人,他們都會說不知道這個地方,你甚至指著山頂問他,他們也會說沒看見不知道。因為金頂寺和圣殿山現在算是巴勒斯坦的領土。</p><p><br></p> <h3>進入穆格拉比門,里面也有以色列軍人在執勤。如果你穿的短褲,守門的阿拉伯穆斯林會給你一條裙子,女士不能穿得太艷麗,否則會給你一件深色大罩布捂上,還有可能會收費才放你進去。即便如此,非穆斯林也是不準進入清真寺內部的。圣殿山由穆斯林管理,猶太人禁止入內。這里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沖突中心,也是中東阿拉伯穆斯林和以色列猶太人的沖突引爆點,地球上最敏感地之一。</h3><h3><br></h3> <h3>走進圣殿山左邊是沿著西墻頂部建的石長廊。</h3><h3>圣殿山又叫做摩利亞山。在《圣經》中,上帝耶和華就是在這里用六天創造了世界。根據猶太傳說,世界是以“基石”為基礎并由其建造而成,而“基石”則是圣殿山山頂巖床的一部分。“基石”也是亞伯拉汗把他的兒子以撒綁在這里向神獻祭的地方。<br>摩利亞山也是上帝所選建造圣殿之處。在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時期這里曾是至圣所的所在之地。所以說這里首先是猶太教的圣地。</h3><h3><br></h3> <h3>圣殿在這里建造了兩次,被摧毀了兩次。<br>猶太王國的建立者和耶路撒冷的征服者大衛王渴望建造圣殿,但實際上是由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在大約公元前950年建造的。所羅門王的圣殿被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摧毀,400多年后又重建。第一圣殿因邪神崇拜、謀殺以及禁欲等罪被毀。在錫安流亡70年之后的返回者在第一圣殿的廢墟上建造了第二圣殿。在第二圣殿被毀之前的兩個世代,希律王對圣殿進行了翻修,將其打造為當時最華麗的建筑之一。<br></h3><h3><br></h3> <p>但是當羅馬人摧毀第二圣殿后就再也沒有被重建。這次破壞成就了基督徒,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社團在耶穌堂兄弟西蒙的領導下仍保留了在圣殿邊祈禱的傳統,他們認為猶太人已經失去了上帝的恩寵,耶穌的追隨者徹底脫離母教,聲稱自己是猶太遺產的正當繼承人。</p><p>耶穌曾經在這里布道,稱贊殿宇的雄偉壯麗,并且早就預見到:“你們將看到耶路撒冷被軍隊包圍”圣殿被毀“沒有一塊石頭留下”。</p><p>基督徒要的是一個新的、天國的耶路撒冷。這里的石頭上留有耶穌足跡,所以這里也是基督教的圣地。<br><br></p> <p>走進圣殿山的右手邊是穆斯林博物館。</p><p>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1年7月一個夜晚乘飛馬從麥加飛到耶路撒冷,他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從這里的一塊巨石夜行登霄,到天堂聆聽真主安拉的啟示。穆罕默德創立新宗教時,他先接受了猶太傳統面朝耶路撒冷祈禱并尊崇猶太先知,對他來說圣殿被毀證明上帝已經收回了對猶太人的祝福,并把它賜給了伊斯蘭教。所以說這里又是伊斯蘭教的圣地。<br></p><p><br></p> <p>這座灰色圓頂的建筑,就是阿克薩清真寺。</p><p>阿克薩清真寺(al—Masjid al—Aqsa)是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寺。僅次于麥加禁寺和麥地那先知寺。阿拉伯語“阿克薩”,意為“極遠”,故又稱“遠寺”。該寺于705年始建,于709年建成。該寺建在原圣殿教堂殘存的基墻上,圣殿教堂的完好部分也被修建在寺中。 780年毀于地震,后幾經翻修,現保存的大部分建筑為10世紀留下的。</p><p><br></p> <p>該寺建筑宏偉,氣勢壯觀。禮拜大殿長90米,高88米,寬36米,其內聳立有53根大理石圓柱和49根方柱相擎。圓頂和北門為11世紀增建。清真寺的北門這高大的門廊,是阿尤布王朝素丹伊薩于1217年所建,由7個獨立的拱門組成,每一座拱門又與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門相對。</p><p><br></p> <p>1099年,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后,將該寺的一部分改為教堂,另一部分當作神廟及騎士團的營房和武器庫。1187年,埃及阿尤布王朝素丹薩拉丁從十字軍占領下收復耶路撒冷后,下令修復該寺,用彩石鑲嵌的圖案修飾圓頂,重建凹壁,殿內安裝精制木刻宣教臺。寺內還有一座長方形的禮拜殿,內有大小廳堂各1間,大廳稱阿齊茲廳,小廳極華麗,內設凹壁,稱宰凱里雅凹壁。西方歷史學家稱該寺是“地球上最豪華最優美的建筑物和歷史遺產。</p><p><br></p> <p>清真寺大門緊閉,徹底斷絕了從門縫窺探的念頭。找到一張內部照片,可以略略感受內飾之豪華。</p><p><br></p> <p>按伊斯蘭教習慣說法,“阿克薩清真寺”是包括了阿克薩清真寺、薩赫萊(金頂)清真寺及寺周圍的廣場、建筑物以至院墻的總稱,金頂清真寺是其中心。單獨講的阿克薩清真寺只是指灰頂清真寺。</p><p><br></p> <p>寺前有“卡斯”水池,為人們禮拜前作小凈處。</p><p><br></p> <h3>伊斯蘭風格的水龍頭也非常獨特很不一般。</h3><h3>1969年8月,一名自稱“上帝密使”的澳大利亞游客Michael Dennis Rohan(天主教徒)被強烈的神圣使命所壓倒,前往阿克薩清真寺縱火,燒毀了阿克薩清真寺里的一座公元680年的原裝木質布道臺。聽說后來他被以色列有關部門在精神病醫院里關了好幾年送回了澳大利亞,最后死在了澳洲的一個精神病院里。<br></h3><h3><br></h3> <p>阿克薩清真寺北門正對著的是耶路撒冷的地標建筑“金頂清真寺”。這是一棟八角形的建筑,金色的圓頂是以色列出鏡最多的第一明星。它就是在傳說中穆罕默德登天的石頭上、也就是上帝創造世界的基石上建立起的“圓頂清真寺”。</p><p><br></p> <h3>“圓頂清真寺”也叫薩赫萊清真寺,該寺由第九任哈里發阿卜杜拉·馬利克與687年到691年間建造。穆斯林稱為“薩赫萊”,意為“巖石”,故亦稱“巖石清真寺”;猶太人和基督徒稱為圣殿山;數百年來,歐洲游客稱之為奧馬爾清真寺。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標志之一。 </h3><h3><br></h3> 阿卜杜拉·馬利克想建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帝國,并把帝國建立在圣石之上。這塊基石,曾經是亞當的伊甸園、亞伯拉汗的圣壇所在地,大衛和所羅門也曾計劃在此建造神殿,石頭上曾留下耶穌基督的腳印,穆罕默德在夜行時也曾拜訪過此地。為了獲得伊斯蘭教安拉的真正啟示,阿卜杜拉·馬利克重建了猶太圣殿。他利用埃及7年的稅收,建造巖石圓頂清真寺。<h3><br></h3> <p>他要建的是一個直徑為65英尺(約19.8米)的圓頂,由鼓狀柱支撐,重量全部依靠在八角形的墻面上。圓頂的美妙、力量和簡約足以與它的神秘相比美。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個清真寺,而是一個圣殿。它的八邊形設計與基督教的尋道者遺物陳列所相似,而且圓頂確實有圣母大教堂和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影子,而它的圓形走道乃是為了繞行祈禱而設計,這又使人想起了麥加。最終它建成了穹頂高54米、直徑24米,也是少有的沒有高聳得直逼云霄的宣禮塔的清真寺。<br></p><p><br></p> <h3>這里是世界的中心,圓頂本身就是天堂,是人類和上帝之間的連接。金光燦燦的圓頂和奢華的裝飾以及耀眼的白色大理石都表明這里是新的伊甸園。建筑上的馬賽克據說是由拜占庭工匠所做,上面有約243米長的銘文環繞,非常迷人,說是銘文直接抨擊耶穌的神圣性,可以發現兩大宗教信仰的緊密聯系。</h3><h3>大殿的門虛掩著,有人看管,但我們想靠近一點門都不被允許。</h3><h3><br></h3> <h3>找到一張大殿內登宵石的照片,以解好奇之心。<br></h3><h3>除了建筑之美,巖石圓頂清真寺內只有這塊鎮寺之寶:一塊淡藍色的巨石,被放置在寺的中央,長17.7米、寬13.5米、高出地面1.2米,以銀、銅鑲嵌,銅欄桿圍著。這塊巖石上有一個大凹坑,相傳是耶穌留下的足跡,但現在認為是先知穆罕默德在此處“登霄”留下的馬蹄印。現在的巖石寺里面不大,中間就這個巨大的登宵石,可以下到登宵石下面去,傳說那是穆罕默德登天前祈禱的地方,但是整體空間小。大殿不像傳統的清真寺,所以被認為當時就是為了覆蓋那個巖石而修建的伊斯蘭教圣殿。<br></h3><h3>這個圣殿里的儀式主要有凈化、受膏以及圍繞圣石行走。三大宗教對這塊巖石的每個裂隙孔洞以及痕跡都有各自的典故和傳說。</h3><h3><br></h3> <h3>我們只能圍著圣殿走上一圈,既欣賞它及周圍的建筑之美,也算是對圣石進行了一次繞行。</h3><h3>巖石寺被3層建筑包圍。第1層是外墻,緊接著是個八邊形的拱廊,而正對圓頂下方的是沐浴在陽光下環繞圓頂本身的拱廊:彰顯了這兒就是世界的中心。</h3><h3><br></h3> <p>巖石寺四周的通道和出口都建有這樣的門拱,感覺有一點羅馬風格,很有滄桑感。</p><p><br></p> <h3>圣殿山今天除了游客,只有很少的穆斯林前來,顯得到處空曠而清靜,處處都是圣物,覺得自己走路應該特別小心,以免一不小心就踏上了穆斯林的禁地而褻瀆了神靈。</h3><h3><br></h3> <p>大殿旁邊的這個禮拜用的圓頂八角亭,就像是一個清真寺的縮小版,外緣為八角形,內緣為六角形。同大殿一樣外墻裝飾有美麗的馬賽克圖案,光彩照人。</p><p><br></p> <p>穹頂也是用馬賽克作裝飾,紅藍相間的大理石石柱光滑圓潤,做工精細。</p><p><br></p> <p>地面也是使用不同顏色的大理石鑲嵌而成,經歷歲月的磨礪,它已是光亮如鏡一塵不染。</p><p><br></p> <p>圓頂清真寺以前和前面一樣也是灰色的屋頂,1994年由約旦國王侯賽因出資650萬美元為圓頂覆蓋上了24公斤純金箔,使它徹底名揚天下,從此金色光芒照亮了整個耶路撒冷。</p><p>圓頂清真寺屬于建筑藝術上最為恒久的杰作之一,一個人無論在耶路撒冷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會被它的光彩所吸引。它的光芒令它看起來宛如從空中升起的一座神秘宮殿,<br><br></p> <h3>圣殿周圍非常開闊,猶如<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為一個巨大的露天清真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周圍所有的空間都變得神圣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欖樹林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處靜謐的場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圣殿山頃刻之間就變成了一個休憩和放松的地方。它將世間的安寧美好和來世的神圣結合起來,這正是它的精神。</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圣殿周圍都有一些這樣的帶冷凍機的飲水機,為到這兒禮拜的眾多信徒和游客時時刻刻免費供應冰水。</span></h3><h3><br></h3> <p>看看這張穆斯林祈禱的照片,足以感受到金頂清真寺的神秘魅力。這是2002年10萬多名穆斯林匯聚在耶路撒冷老城的阿克薩清真寺廣場,參加齋月第一個星期的禱告儀式。據說這個廣場是第二圣殿的休憩廣場保留至今。</p><p>進入21世紀,它成為最世俗的旅游象征,它既是伊斯蘭復興的圣祠,也是巴勒斯坦的民族主義的圖騰,巖石圓頂清真寺至今仍然是耶路撒冷的代名詞。<br></p><p><br></p> <p>清真寺東邊穿過橄欖林,就是圣殿山的東城墻,現在保護非常完好。</p><p>隨著現代科技發展,有些人提出來似乎訪問地球的不是上帝而是外星生物,而一些學者相信圣殿山是早期的星系通道之一,但太空旅行者真的曾經在數萬年以前登陸地球嗎?看起來耶路撒冷圣地很可能起源于一個宇航中心,一個巨大的外星停機坪,這才是為何所羅門王將他的圣殿建造于此,而后來穆斯林又建造了圓頂清真寺的真正原因。圣殿山實際上會不會是遠古外星人第一次與人類接觸的地方?或許那些與上帝有關的意義非凡的幫助,為它獨一無二的外星歷史提供了證據呢!</p><p><br></p> <p>城墻上有這樣一些瞭望射擊孔,內寬外窄易于防守。</p><p><br></p> <h3><font color="#010101">透過孔洞可以看到</font>汲淪峽谷<font color="#010101">和橄欖山。</font></h3><h3>汲淪溪谷<font color="#010101">位于橄欖山和錫安山之間,是耶路撒冷最古老的地區之一,谷底被認為代表地獄。猶太人和穆斯林都相信,最后的審判將在這里進行,一條繩索將從圣殿山的城垛中延伸出來,越過山谷到達橄欖山,好人將在他們的守護天使的支持下越過重生。罪人將被詛咒掉下地獄。</font></h3><div><br></div> <p>橄欖山上大片的猶太墓地十分顯眼。整座橄欖山聚集了大量自第一圣殿時期至今的猶太人的墓穴和墓碑,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場面非常震撼。這是因為人們都希望在彌賽亞降臨時做第一個被拯救的亡靈。</p><p><br></p> <p>看見一個猶太人孤獨的在墓前禱告,如大海孤舟。<br><br></p> <p>拉近了看見這是一塊很特殊的墓穴,只有它是藍色。也不知道是否是什么圣人或先知之墓,這位猶太大爺非常虔誠地禱告著。</p><p><br></p> <h3>準備離開圣殿山,經過這是圣殿山金門的內殿慈憫門,一些穆斯林在這里祈禱,本想進去看看,被守衛的士兵攔了下來,一步石梯也不能下去。</h3><h3>金門是1541年由土耳其穆斯林統治者關閉的,但那是從外面封住,里面其實持續使用,作為穆斯林的禮拜空間。但在2003年,因為安全的緣故,以色列在發現哈瑪斯組織使用這空間作為集會場地后,便禁止穆斯林繼續使用這個空間,把金門從里面也鎖住了。聽說它的開放也就是前不久的事。</h3><h3>金門是在耶路撒冷的東面城墻也是阿克薩清真寺的東墻上,包括慈憫門和懺悔門兩拱門組成,猶太教基督教時期是進入圣殿的主要通道,耶穌曾經也是由此進入圣殿山。在薩拉丁時代已經從外部封閉,不再使用。門外臨近城墻是穆斯林公墓,山谷里基督教公墓,對面橄欖山上是猶太人公墓,人們相信末日復生將從這里開始,那時金門將再次開啟。</h3><h3><br></h3> <h3>根據聯合國的決議,阿克薩清真寺永遠屬于巴勒斯坦穆斯林,但自從被以色列占領以來,出現無數事端。猶太人認為:阿克薩清真寺地下原是猶太人祖先所羅門皇帝建造的猶太神廟,是他們將來迎接猶太人救世主“彌賽亞”從天而降的地點。穆斯林卻認為:猶太人在清真寺高臺之下挖掘深坑和地道的“考古”,重型機械在清真寺地基下作業,震動地面上所有伊斯蘭古跡,會破壞歷史文物,毀掉伊斯蘭圣地而建立猶太第三圣殿。又聽說: 阿克薩清真寺在以軍的包圍之中,曾經對進入圣地禮拜和祈禱的穆斯林嚴加限制,例如外地穆斯林一律禁止入境,而本地穆斯林限制在四十歲以上,而且清真寺周圍設立很多的關卡和路障,對穆斯林重重驗證和搜查。還聽說:以色列前總理沙龍,為了表示他奪取全部圣殿山的決心,在他競選中率領大批軍人和衛隊闖入阿克薩清真寺,遭到穆斯林抗議,而且引發了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義。因為猶太人和巴勒斯坦穆斯林各執一詞,所以在此處經常引發宗教沖突。</h3><h3>這是一場曠世日久房地產爭奪的世紀大戰,各自都有自己的房產證和土地使用權證,都是兩證齊全,互不相讓,就聯合國也沒有辦法。美國想管也力不從心。也不要寄希望于天國的城管。既然是上帝發的房地產證,那么最終只能交給上帝來裁決,那就等待“最后的審判”吧。<br><br></h3> <p>圣殿雖然是羅馬人毀的與穆斯林無關。但是猶太人離散了2000年,圣殿故地成為了別人家的場所,而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是很執著強烈,猶太人在伊斯蘭環伺的迦南復國,也可能需要通過一些血腥和暴力的手段,這里面涉及到太復雜的原因。耶路撒冷被猶太人獨占了一千年,又被基督徒獨占了大約四百年,再被伊斯蘭教徒獨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都是依靠刀劍、投石器或榴彈炮獲得耶路撒冷的。耶路撒冷又是三大宗教的圣城,要講道理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只是讓人感覺到,耶路撒冷有很多的教堂和清真寺,猶太人卻只有一面哭墻,似乎有點不太平衡。</p><p>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進入圣殿山以及在山上,我們從沒有感受到一丁點緊張、敵對、歧視或者任何的不愉快,而是相反。<br></p><p>我們走出圣殿山北面的城墻緩解門(REMISSION GATE),但是它應該叫羊門,向神獻祭用的羔羊洗凈后從這兒送進圣殿,它北通向獅子門路,出口處同樣有以色列士兵嚴加把守。</p><p><br></p> <p>通往獅子門路的民居及街道狹窄而古老,走在其間恍如身在石器時代。這種隔世的感覺會一直伴隨著我們這次旅程。</p><p><br></p> <p>穿出這個小巷子就是獅子門街,沒幾步就到了圣亞納教堂(法語:Eglise Sainte-Anne),位于穆斯林區,靠近畢士大池考古遺址。目前分配給白衣神父會(Pères blancs)。它是法國在耶路撒冷的四塊領地之一,</p><p><br></p> <p>教堂的大門莊嚴而簡樸,沒有些許奢華,走進教堂內部也有同感。圣亞納教堂是少數幾個未在十二世紀的浩劫中被摧毀的教堂之一。教堂內傳來陣陣渾厚的歌聲,悠揚通透宛如天籟。</p><p><br></p> <p>圣亞納教堂(Saint Anne's Church),又叫圣安妮教堂。相傳圣母誕生在這里。這座教堂坐落在一處據說是耶穌的外祖母圣亞納的出生地的巖窟上,這里也是圣母瑪利亞的童年家園。教堂為羅曼式,這座教堂和其他教堂不同,里面幾乎沒有任何圣經故事的畫,樸素簡單大方。</p><p>圣安妮教堂穹頂深邃,回聲特別響亮、特別好聽,是圣安妮教堂的一大特點。每個游客都希望能在此齊唱贊美詩,使其直達天庭獲得不一樣的感受。</p><p><br></p> <p>一個神父在瑪利亞的雕像前靜靜的點著蠟燭,畫面盡顯基督教的圣潔之美。</p><p>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因為法國支持土耳其,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將這座教堂贈送給法國。1877年,法國政府將其委托給拉維熱里主教和白衣神父會。1882年到1946年之間,這里是培訓希臘天主教神職人員的神學院。如今,教堂的上空還繼續飄揚著法國國旗。<br></p><p><br></p> <p>教堂外面就是畢士達考古遺址。是靠近耶路撒冷羊門的一個有神水的可以治病的池子,此名原義為“橄欖之家”;池子周圍有5條廊子,是有拱頂的通道;許多殘疾人、病人抱著希望而來,盼望在適當的時候進入池子,以得到奇跡醫治。圣經記載耶穌曾在此顯出神跡:醫好一位三十八年未愈的瘸子。故事說當時間一到病人們都下到池子里了,只剩下一人沒去,耶穌問他,他說自己是瘸子下不去,耶穌對他說:你起來吧,回家去。他真的就站了起來,走回家去了。</p><p>根據建筑風格及銘文,該池之建筑屬希律王朝時期許多宏偉壯麗的建筑之一。數個世紀堆積的殘磚破瓦,早已將池子及廊柱覆蓋。經過各樣文字和考古研究,畢士達現已被確認離羊市不遠,原義為“兩池之地”,即很可能是圣殿時期的“羊池”,即把“替罪羔羊”洗干凈獻祭給上帝的洗羊處。</p><p><br></p> <p>靠近獅子門的地方,就是圣母瑪利亞的出生地。門口的牌子就是這樣寫的。但是出生地好像應該是在拿撒勒,那里是她的故鄉。</p><p><br></p> <p>里面不大,就是圣母瑪利亞在此出生啦。簡單而古老的神龕說明著這一切。</p><p>看看就出來了,我們要出獅子門上橄欖山。<br></p><p><br></p> <p>獅子門 是耶路撒冷舊城東側的一座城門。獅子門外,烈日下沒有什么人,門角上一邊兩個小獅子幾乎讓你看不見,這就是獅子門了。</p><p><br></p> <h3>獅子門正面就是橄欖山,我們要上橄欖山,可是路過的巴士就是不停,于是就沿著這條停滿旅游巴士的路走了上去,但是我們走錯了路,又得重新找路了。</h3><h3><br></h3> <p>我們正在看地圖,突然聽到有人用普通話問,你們想到哪里?需要幫助嗎?一看是一個以色列小哥哥,他告訴我們,他到過廣州、上海和北京,在廣州學習過中文,他會說很多國語言,非常熱愛和喜歡中國。聽見說中文就想過來幫助我們,我們問上山的路該怎么走,他要求用車免費送我們上山,不用再去找路了。啊!每每一到異國他鄉,總會遇到這樣熱愛中國的朋友,視你為兄弟姐妹,主動地幫助你或尋求你的幫助。他載著我們一路到達山頂,我們邀請他以圣殿山為背景合影,留下了這美好的記憶。因為這里是阿拉伯居住區,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阿拉伯朋友,愿主、安拉、上帝保佑他和他的家人,阿門!</p><p><br></p> <p>站在橄欖山高處遠眺,耶路撒冷的城市風貌盡收眼底。橄欖山是耶路撒冷最高的山,該山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山,是耶穌曾經布道的地方,在《圣經》及以后宗教文獻中屢見記載。周圍遍植橄欖木。據記載,耶穌在死前一周從這里進入耶路撒冷。4世紀起相繼落成多座基督教教堂和圣徒紀念堂。橄欖山雖遍布基督教圣跡,但是幾百年來埋葬猶太人的古老墓園也在山上,因此對猶太民族來說,此地亦是神圣之地。根據古猶太傳說,彌賽亞時代將從此山開始。因此,數世紀以來,該山坡成為猶太人最神圣的墓地。</p><p><br></p> <p>這里可以非常清楚地看見圣殿山東墻中間已經被封閉金門和門前大片的穆斯林墓地。</p><p>金門(Golden Gate)是耶路撒冷一座古老的城門,在阿拉伯語中,該門稱為“永生門”。在古代,該門稱為“美門”上帝來人間總是通過這座門。金門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建于公元520年,也被認為是由阿拉伯帝國雇用的拜占庭工匠興建于7世紀下半葉。根據猶太教徒的說法,當世界末日來臨之時,救世主彌賽亞將從金門進入耶路撒冷,帶領猶太人上天堂,這個對象既包括活著的人,也包括已死去的。基督教也延續了這個預言,他們認為作為彌賽亞的耶穌將再次來到人間,通過金門進入耶路撒冷,開始末日審判。末日審判后,人間這個中間地帶將消失,所有人的人都會上天堂或者下地獄。</p><p><br></p> <p> 以上這個說法,在傳說是世界末日的千禧年,讓不少基督徒深信不疑。1999年底有不少基督徒在金門附近搭起帳篷等待。BBC、CNN等全球各大媒體準備記錄這一歷史性時刻。最后救世主并未出現。信徒們抱怨那些宣揚末世論的神學家們沒有很好的領會精神。1541年,奧斯曼帝國蘇萊曼大帝封閉了金門以防止彌賽亞進入。為了惡心猶太人穆斯林也在門前修建了墓地進行阻擋,因為穆斯林們相信彌賽亞的先導以利亞祭司將無法通過。但猶太教徒和基督徒不以為然,顯然這倆磚頭連天朝城管都攔不住。</p><p>這里能清楚看見圓頂清真寺的雄姿。</p><br> <p>阿克薩清真寺也完整地呈現在眼前。它南面的墻下還繼續進行著大范圍的考古活動。<br></p><p>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多時間,教導他的門徒并且說預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欖山住宿,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如此。<br>根據圣經,耶穌站在橄欖山上看著圣殿為耶路撒冷悲嘆。</p><p><br></p> <h3><font color="#010101">繼續向南看過去可以看到耶路撒冷“錫安門”外的錫安山,山上的圣母安眠堂、大衛王墓非常醒目。</font></h3><div><br></div> <p>在這里又遇上過成人禮的人群,他們也到了這兒,還是那么激動那么歡快。他們把孩子扶上駱駝轉著圈,唱著歌為他喝彩,并且邀請我們游客和他們一起瘋狂起舞。</p><p><br></p> <p>鬧到高興處就把國旗顏色的氣球放飛上天。瘋狂快樂的情緒感染著這里的每一個人。</p><p><br></p> <h3>圣殿山就這樣永遠地留在了這幸福的一家人生命中。</h3><h3>這就是猶太人的“成年禮”!</h3><h3><br></h3> <p>吃完了作為午餐的面包飲料水果,我們準備下山了。這一條非常陡的小路才是上山正確之道,叫做棕樹主日路。當年耶穌從橄欖山進入耶路撒冷城的時候,就是騎著驢走的這山路去受死。需要特別小心過往的汽車,因為路太窄太陡,車速又很快,非常危險。就在這旁邊有個院子,埋葬著希伯來最后三位先知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院門沒開進不去。</p><p><br></p> <p>沿著陡斜的小路向下前進,左邊矮墻內就是密密麻麻的猶太人墓葬,只要有人來祭拜,就會在墓葬上扔一塊石頭,猶太人相信靈魂每年會回來一次,是會數這些石頭的。可以發現他們圈粉的級別大不一樣,粉絲的崇拜程度一目了然。</p><p>其實,這山上的墓地中埋葬著很多各個時期猶太教先知,只是我們無從得知,我想,上面應該有堆放不下的石子吧。<br></p><p><br></p> <p>路的右邊有個小門,沿小路進去就是這個“主哭耶京堂”(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也叫主泣教堂,俗稱“眼淚堂”。是一個羅馬天主教教堂,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征耶穌的眼淚。圣經記載,耶穌曾站在橄欖山上,震驚于第二圣殿的美麗,并預測自己被處死后猶太人將背負罪孽而受到懲罰,以及圣殿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他為耶路撒冷悲嘆落淚,當眾哀哭。</p><p>教堂外圍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個淚瓶裝飾物,表示的就是耶穌的哭泣。 </p><p><br></p> <p>教堂很小,這是一個布魯日家族從600年前開始建造的內部教堂,據說到現在已經是17代繼承人了。這個古老的小教堂歷史上一直是家族的四人教堂,如今成為家庭博物館,有豐富有趣的家族歷史記載和文物展示。牧師自己在這里還準備了幾間客房。<br></p><p><br></p> <h3>教堂很精致,最經典的是這個窗戶,祭壇上的十字架準確地對著圣殿山清真寺的金頂。就因為它,如今這兒成了旅游打卡之地,每一個來人都得這么照上一張才解氣。</h3><h3>我們的以色列朋友特地告訴我們,這個教堂還有不同與其它教堂的特別之處,大多數教堂是迎著升起的太陽方向祈禱,因為那是正義的太陽,隱喻主耶穌,所以祭壇在教堂內的東方,<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就是耶穌基督在審判之日將會升起出現方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而主泣教堂正相反,祈禱者面向祭壇祭拜時,會看見太陽在耶路撒冷和圣殿山后面徐徐落下,也隱喻了耶穌看到自己將會隕落,在這里死去,而圣城和圣殿將被毀,不忍而泣。</span></h3> <p>教堂前面地勢很好,把整個圣殿山和圣殿最美的一面就呈現在眼前,難怪耶穌看見這一切會在這兒哭泣。就是任何人知道這一切將毀,在這兒也都是會哭的。</p><p><br></p> <p>從教堂往左上看,有猶太人在山上祭拜亡靈,看似雜亂實則有序,幾千年他們都是這樣過來的。現在祭拜的很可能就是一個猶太先知。</p><p><br></p> <h3>從教堂往右下看,山腰是俄羅斯式的教堂建筑:圣·瑪麗神女教堂,內部供奉的是耶穌女門徒抹大拉的馬利亞。</h3><h3>耶穌曾經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鬼(醫好了她的病),她也加入了門徒的行列,耶穌受難時,她守在十字架之下,并且觀看耶穌的安葬,她是最早看到耶穌復活的人。</h3><h3>很久以來這個女人一直以一個被耶穌拯救的妓女形象出現在基督教的傳說里:她用懺悔的眼淚為耶穌洗腳,用密軟的黑發來把它們擦干; 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行刑的日日夜夜里哀哭祈禱喂他喝水;耶穌死后她進入停尸的墓穴預備親自為其用油脂凈身,卻意外發現耶穌死而復活,這些故事非常動人,引人好奇。以至于后來有人認為她就是耶穌的妻子。</h3><h3><br></h3> <p>教堂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興建,紀念他的母親瑪麗亞,使它成了一座東正教建筑。</p><p>開放時間周二和周四 上午10:00 - 12:00 不收門票,但是門邊有捐款箱。我們到的時候已經關門,沒能進入。</p><p><br></p> <p>繼續前行剛轉過彎,院墻邊有一個不大的門,一位當地大叔異常熱情與我們大聲打招呼,以至于被他嚇了一跳,原來他已經看出我們是中國人了。熱情邀請我們一定要進去看一看,哦!原來是到了客西馬尼園了。大爺悄悄對我們說現在里面那些日本人和韓國人他不喜歡,他更愿意和喜歡的中國人交朋友,他給我們介紹這園子里這些橄欖樹幾千年了,一定要看看。</p><p>橄欖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綠蔭環抱。園子因為有八棵巨大的橄欖樹聞名于世。“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榨橄欖”。被精心護理的橄欖園里這些樹,都是與耶穌同一時代的,有的還更早,他們甚至比一些古老建筑更為古老,經歷的風風雨雨卻讓他們更堅定地在這里生根發芽,一刻不停息。 千年風霜磨礪的橄欖樹冠幾乎垂地,老邁的樹杈被木桿支撐著,像似顫顫悠悠老人。</p><p><br></p> <p>這就是旁邊的客西馬尼萬國教堂,又叫苦悶大教堂,祭壇前的巖石磚說是耶穌被出賣后渡過最后一夜的地方。這座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得到許多不同國家的資助因而得名。每個國家的標志放置于天花板的玻璃上,每一個都放在一個小穹頂上。教堂的前面有一排列柱 。上面是現代的鑲嵌圖案,描繪耶穌基督象征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連接,教堂為拜占庭風格建筑,有圓頂、粗大的列柱和鑲嵌圖案。該教堂的建筑師是意大利人安東尼奧·巴魯齊。</p><br> <p>教堂正門上面這幅巨大的馬賽克畫,在中間的耶穌作為人和上帝之間的紐帶,身著紅袍頭頂光環,跪在地上向上帝禱告,身旁的人們用希望的眼神望著他。上帝手中的希臘字母阿爾法和歐米伽源自《啟示錄》的一句話:“上帝說,我是阿爾法,我是歐米伽,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p><p><br></p> <p>公元一世紀左右,在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地區出現了一個小的猶太教派別——拿撒勒派,意思是堅守教規教義的人。耶穌是該派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繼承了猶太教的教規和倫理思想,卻反對教中繁瑣的教規、禮儀和戒律,并認為這些是有悖于先知的教誨,無益于人們心靈的凈化。當時以色列全境都處于羅馬皇帝愷撒的獨裁統治之下,耶穌的傳教引起了設在以色列各省執政掌權的羅馬官員和猶太領袖的注意。猶太祭司長用30枚銀幣買通了耶穌的門徒猶大,伺機抓捕耶穌。</p><p>教堂前方祭壇旁的三幅巨大馬賽克彩畫特別醒目。</p><p><br></p> <h3>這祭壇上方的馬賽克畫名為《痛苦中的耶穌》。</h3><h3>傳說耶穌用完了‘最后的晚餐’,他預感到自己受難的時刻臨近了開始膽怯,便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他極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對上帝做了三次禱告后,逐漸恢復了勇氣和自信,決心坦然地接受未來的苦難。</h3><h3><br></h3> <p>這時,猶大帶著祭司長等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按照約定的暗號:與誰親吻誰就是耶穌。當他走到耶穌跟前叫了一聲‘老師!’并上前親吻后,耶穌說:‘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隨后他就被捕……</p><p>祭壇左右各有一幅馬賽克畫,左邊這幅名為《猶大之吻》。右邊那幅稱為《基督被捕》共同敘述著這個故事。</p><p><br></p> <p>現在祭壇前的巖石被這樣圍了起來,耶穌被出賣后就在這個石頭上禱告,渡過了最后一夜,也被稱之為“痛苦之石”。<br></p><p>按《圣經·新約》和《福音書》中的敘述,耶穌的被害是猶太祭司長用30枚銀幣買通了耶穌的門徒猶大,和羅馬總督彼拉多合謀殺害了耶穌。耶穌受難之后,其十二門徒繼續他的傳教,受難事件被賦予以更大的宗教意義。門徒中影響最大的保羅,沖破了傳教猶太教的狹隘性,使拿撒勒教派發展成為一門新的宗教,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就此而生。從基督教的誕生之日起就對猶太教和猶太人產生了極強的宗教敵對情緒,這種對峙局面一直延續至今。</p><p><br></p> <p>公元4世紀,信徒在客西馬尼園建了這個圣壇,12世紀十字軍對它進行擴建,后圣壇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壞。現客西馬尼教堂是上世紀初在原來建筑的遺址上修建的。</p><p>教堂重建時得到許多不同國家的資助,教堂頂部由12個小穹頂組成,每一個拱頂代表一個捐資國家。整個大頂猶如布滿繁星的天際。</p><p><br></p> <p>這是教堂轉角處的一塊耶穌禱告石,盡顯耶穌禱告時的痛苦狀。<br></p><p><br></p> <h3>參觀完畢,我們告別熱情的大叔,沿著這條路離開,從前面小門出去不遠的路對面,就是“圣母瑪利亞之墓教堂”。</h3><h3><br></h3> <p>橄欖山的山底,這個帶有拱門的建筑,被稱之為圣母瑪利亞之墓。教堂關著門,問了問開放時間早上5點至12點,下午2點半至5點。</p><p>這座像石窟一樣的教堂最早可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期。雖然圣經里并沒有記載圣母具體被埋葬在什么位置,但自從公元2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相信這個位置不會有錯。連穆斯林們也會來這里朝拜,因為在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記載中,提到他曾在旅途中看到一束光從瑪利亞之墓升起。</p><p><br></p> <p>圣母瑪麗亞,耶穌之母。她被天主教、東正教奉為童貞圣母,也被視為教徒的典范。圣母瑪麗婭是耶穌的親人中第一個認定耶穌是圣子上帝的人,在耶穌基督釘十字架時在場,被耶穌托付給了使徒約翰照看;耶穌基督復活后,圣母是第一批趕赴空墳墓的人之一。</p><p>這是圣母瑪利亞之墓教堂旁橄欖樹林里的顏色非常特別的雕塑。</p><p><br></p> <h3>圣母墓教堂旁邊還有這么一個掛著希臘國旗和英格蘭國旗的小教堂很有特點,但也是大門緊閉。</h3><h3><br></h3> <p>等到時間,大門打開了。<br></p><p>這是個地下“洞穴”,需要沿著這條又長有寬的樓梯走到“洞穴”底部,瑪利亞的墓穴就在這里,墻上掛滿了瑪利亞和耶穌的畫像,銀質燈飾裝布滿了洞穴的頂部,有信徒在此做禱告。</p><p><br></p> <p>這里是圣母之墓。人們可以從石墓中鉆進去,在里面祈禱。石棺前面是一幅最后的晚餐。<br></p><p>但是耶穌死后,瑪麗亞究竟去了哪里,爭論很多。是橄欖山腳下的這里,還是錫安山上的圣母安眠堂?這也是希臘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會的爭論之一。我到土耳其旅行時,曾經到過在塞爾丘克以佛所附近的夜鶯山上,那里也有圣母瑪利亞在耶穌基督死后建的一座小屋,并在那兒度過了余生,約翰也曾經在那里陪伴過她,如今那里也是天主教的圣地。看來這個問題是爭不清楚的了。但肯定的是圣母死后升天了!</p><p><br></p> <p>其內有一個巖洞禮拜堂,顯得非常簡單。</p><p>據考證這里公元五世紀曾建有教堂,后經多次毀壞和重建,波斯人614年入侵時摧毀。之后數百年又多次重建和損毀,但地下洞穴保持完好。1130年十字軍東征時期給予重建,1187年被埃及和敘利亞第一位蘇丹薩拉丁再次損毀,但地下洞穴依舊幸免于難。1757年希臘東正教會強行從羅馬天主教方濟各會手中接管,目前這個墓穴由希臘東正教會和亞美尼亞耶路撒冷使徒教會共同管理。而旁邊的客西馬尼洞穴則由方濟各會擁有。</p><p><br></p> <h3>洞內非常涼爽,讓人忘記了外邊烈日下的酷熱。由于時間還早,我們休息休息準備離開,開始我們的苦路行程。由于今天行走景點較多,所以將下午的苦路行單獨敘述,敬請等待下一集 《苦路》。</h3><h3><br></h3> 已經發表的游記專集, 請鑒賞。(可復制粘貼下面的網址,從瀏覽器閱讀。)<br>http://www.xsjgww.com/c/10270336/1?user_id=10270336&uuid=d0144ec0f000b4cecb384aab91934e3b&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0270336&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f8526769c41af094501de4c99ad60c11 <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祁连县|
汉川市|
奉新县|
华安县|
新沂市|
宽甸|
阳春市|
珠海市|
闵行区|
富宁县|
安义县|
张北县|
广水市|
特克斯县|
胶州市|
广宗县|
始兴县|
和静县|
湖州市|
黔西县|
耿马|
浦江县|
建宁县|
工布江达县|
江阴市|
义马市|
会东县|
军事|
彭泽县|
平潭县|
甘洛县|
克拉玛依市|
乌苏市|
通榆县|
应城市|
麻城市|
永春县|
普陀区|
荣昌县|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