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百鳥圖!(2)

程偉

<h3>普通翠鳥</h3><h3> 普通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小型鳥類,體長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體重40-45克,壽命15年。外形和斑頭大翠鳥相似。但體型較小,體色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較藍,下體較紅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鳥上體羽色較雄鳥稍淡,多藍色,少綠色。頭頂不為綠黑色而呈灰藍色。胸、腹棕紅色,但較雄鳥為淡,且胸無灰色。幼鳥羽色較蒼淡,上體較少藍色光澤,下體羽色較淡,沾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h3> <h3>北紅尾鴝</h3><h3> 北紅尾鴝(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頭頂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兩翅黑色具明顯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黑色。前額基部、頭側、頸側、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其余下體橙棕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兩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體暗黃褐色。 相似種紅腹紅尾鴝頭頂至枕羽色較淡,多為灰白色,尾全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側一對尾羽外翈不為黑色。</h3> <h3>燕鷗</h3><h3>  燕鷗因與家燕的尾型相似而得名,是鷗科中體型較小的類群。嘴形細長,嘴峰形直或幾乎直形,不成弧狀;腳短而細弱,趾間蹼不呈深凹狀;尾較長,超過翅長?,呈深叉狀。羽毛一般呈灰色或白色,頭上往往有黑色斑紋。它們的鳥喙稍長及腳有蹼。它們的身體輕盈,比鷗更流線型,飛行時的長尾巴及雙翼很優雅。燕鷗屬的尾巴開叉較深。最小的燕鷗是白額燕鷗,重42克及長23厘米;最大的是紅嘴巨燕鷗,重630克及長53厘米。它們會發出刺耳及單音的叫聲。</h3><h3> 燕鷗它是動物中的“飛遠冠軍”,可以不費力的從南極洲飛到遙遠的北極洲地區,行程17600多千米。</h3> <h3>紅耳鵯</h3><h3> 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鵯科、鵯屬的鳥類。紅耳鵯為小型鳥類,體長17-21cm。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上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白色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h3> <h3>海鷗</h3><h3> 海鷗(學名:Larus canu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鷗。體長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體重300-500克,壽命24年。[1]腿及無斑環的細嘴綠黃色,白尾,初級飛羽羽尖白色,具大塊的白色翼鏡。冬季頭及頸散見褐色細紋,有時嘴尖有黑色。海鷗身姿健美,惹人喜愛,其身體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樣晶瑩潔白。</h3> <h3>斑魚狗</h3><h3> 斑魚狗(學名:Ceryle rudis),是翠鳥科、魚狗屬的中型鳥類,體長27-31厘米。外形和冠魚狗非常相似,通體呈黑白斑雜狀,但體型較小,頭頂冠羽較短。尾白色,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翅上有寬闊的白色翅帶,飛翔時極明顯。下體白色,雄鳥有兩條黑色胸帶,前面一條較寬,后面一條較窄,雌鳥僅一條胸帶。白色頸環不完整,在后頸中斷。具白色眉紋。</h3> <h3>綠翅鴨</h3><h3> 綠翅鴨(學名:Anas crecca)是小型鴨類,體長37厘米,體重約0.5千克。嘴腳均為黑色。雄鳥頭至頸部深栗色,頭頂兩側從眼開始有一條寬闊的綠色帶斑一直延伸至頸側,尾下覆羽黑色,兩側各有一黃色三角形斑,在水中游泳時,極為醒目。飛翔時,雌雄鴨翅上具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翼鏡和翼鏡前后緣的白邊,亦非常醒目。跗鱗盾片狀;雄體氣管有不對稱的膨大部;兩者鳴聲不同,通常羽衣及行為亦異;配偶關系及家庭生活維持時間短;一年換羽2次;雄體常換“蝕羽”及鮮艷的婚羽各1次;幼雛的絨羽有明顯花紋;雌體有“逗引”表演。廣泛分布于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h3> <h3>棕背伯勞</h3><h3> 棕背伯勞(學名:Lanius schach)屬于中型鳴禽,是伯勞中體型較大者,體長23-28厘米。喙粗壯而側扁,先端具利鉤和齒突,嘴須發達;翅短圓;尾長,圓形或楔形;跗跖強健,趾具鉤爪。頭大,背棕紅色。尾長、黑色,外側尾羽皮黃褐色。兩翅黑色具白色翼斑,額、頭頂至后頸黑色或灰色、具黑色貫眼紋。下體頦、喉白色,其余下體棕白色。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闊葉林和混交林的林緣地帶。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在樹上筑碗狀巢,產卵4~9枚,由雌鳥孵化約15天,雛期約15~18天,雙親哺育。分布于西亞、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h3> <h3>紅脅藍尾鴝</h3><h3> 紅脅藍尾鴝(學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藍點岡子、藍尾巴根子、藍尾杰、藍尾歐鴝。體型略小而喉白的鴝。特征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上體從頭頂至尾上覆羽包括兩翅內側覆羽表面概灰藍色,頭頂兩側、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特別鮮亮呈輝藍色。尾主要為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具藍色羽緣,外側尾羽僅外翈羽緣稍沾藍色,愈向外側藍色愈淡。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輝藍色,其余覆羽暗褐色,羽緣沾灰藍色。飛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最內側二、三枚飛羽外翈沾藍色,其余飛羽具暗棕或淡黃褐色狹緣。眉紋白色沾棕,自前額向后延伸至眼上方的前部轉為藍色,眼先、頰黑色,耳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雜以淡褐色斑紋。下體頦、喉、胸棕白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胸側灰藍色,兩脅橙紅色或橙棕色。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藍色,尾黑褐色外表亦沾灰藍色。前額、眼先、眼周淡棕色或棕白色,其余頭側橄欖褐色,耳羽雜有棕白色羽緣。下體和雄鳥相似,但胸沾橄欖褐色,胸側無灰藍色,其余似雄鳥。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腳淡紅褐色或淡紫褐色。</h3> <h3>蒼鷺 [cāng lù]</h3><h3> 蒼鷺(學名:Ardea cinerea)又稱灰鷺,為鷺科鷺屬的一種涉禽,也是鷺屬的模式種。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濕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外側次級飛羽黑灰色,內側次級飛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淺灰色,內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淺灰色;三級飛羽暗灰色,亦具長尖而下垂的羽毛。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歐亞大陸,從英倫三島往東到遠東海岸和薩哈林島和日本,往南到朝鮮、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國和中南半島一些國家。</h3> <h3>大白鷺</h3><h3> 大白鷺(學名:Ardea alba)是大中型涉禽,成鳥的夏羽全身乳白色;鳥喙鐵銹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干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h3> <h3>普通翠鳥</h3><h3> 普通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小型鳥類,體長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體重40-45克,壽命15年。外形和斑頭大翠鳥相似。但體型較小,體色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較藍,下體較紅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鳥上體羽色較雄鳥稍淡,多藍色,少綠色。頭頂不為綠黑色而呈灰藍色。胸、腹棕紅色,但較雄鳥為淡,且胸無灰色。幼鳥羽色較蒼淡,上體較少藍色光澤,下體羽色較淡,沾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h3> <h3>白喉紅臀鵯</h3><h3> 白喉紅臀鵯(學名:Pycnonotus aurigaster ):體長18-23厘米。額至頭頂黑色而富有光澤,耳羽白色或灰白色。上體灰褐色或褐色、具灰色或灰白色羽緣。腰灰褐色,尾上覆羽近白色。下體頦和上喉黑色,下喉等其余下體白色,尾下覆羽血紅色。黑喉紅臀鵯和紅耳鵯外形、大小和該種均非常相似,但黑喉紅臀鵯頦、上喉、下喉均為黑色,上胸亦為黑褐色或黑色。耳羽紅褐色,紅耳鵯有明顯的聳立羽冠,耳區具紅白二色斑。胸側有一黑色橫帶,野外均可明顯與之區別。</h3> <h3>鸕鶿</h3><h3> 鸕鶿(學名:Phalacrocorax):有1屬39種。大型的食魚游禽,善于潛水,潛水后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干后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于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后位,趾扁,后趾較長,具全蹼。棲息于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h3><h3>每年冬春兩季,大批的鸕鶿遷徙來深圳灣越冬,給我們攝友近距離接觸這一雄勁的大鳥創造良好的機遇,本組圖片是我今年在深圳灣的掠影,水平有限,只在與大家分享。</h3> <h3>喜鵲</h3><h3> 喜鵲(學名:Pica pica)是鳥綱鴉科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后白。留鳥。<br></h3> <h3>黑領椋鳥</h3><h3> 黑領椋鳥(學名:Sturnus nigricollis):一種大型椋鳥,體長27-29cm。整個頭和下體白色,上胸黑色并向兩側延伸至后頸,形成寬闊的黑色領環,極為醒目。腰白色,其余上體、兩翅和尾黑色,尾具 白色端斑。眼周裸皮黃色,嘴黑色,腳黃色。特征極為醒目,野外不難識別。</h3> <h3>金眶鸻</h3><h3> 金眶鸻(學名:Charadrius dubius)是一種小型鸻科鳥,體重28-48克,體長153-183毫米。上體沙褐色,下體白色。有明顯的白色領圈,其下有明顯的黑色領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頭頂相連。羽毛的顏色為灰褐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h3> <h3>小鸊鷉</h3><h3> 小鸊鷉(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一種潛鳥。體長25-29厘米,翼展 40-45厘米,體重100-200克,壽命13年。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鳥上頸部具黑褐色雜棕色的皺領;上體黑褐,下體白色。</h3><h3>善于游泳和潛水,常潛水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魚、蝦等為食。通常單獨或成分散小群活動。繁殖時在水上相互追逐并發出叫聲,有占據一定地盤的習性。繁殖期在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的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營巢,每窩產卵4-7枚,卵形鈍圓,污白色,雌雄輪流孵卵。留鳥及部分候鳥。</h3> <h3>烏鶇</h3><h3> 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是鳥綱、鶇科的鳥類。體重55-126克,體長210-296毫米;雄性的烏鶇除了黃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烏鶇沒有黃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h3><h3> 棲息于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從數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見,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昆蟲、蚯蚓、種子和漿果。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烏鶇是瑞典國鳥。</h3> <h3>普通翠鳥</h3><h3> 普通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小型鳥類,體長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體重40-45克,壽命15年。外形和斑頭大翠鳥相似。但體型較小,體色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較藍,下體較紅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鳥上體羽色較雄鳥稍淡,多藍色,少綠色。頭頂不為綠黑色而呈灰藍色。胸、腹棕紅色,但較雄鳥為淡,且胸無灰色。幼鳥羽色較蒼淡,上體較少藍色光澤,下體羽色較淡,沾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h3> <h3>黑卷尾</h3><h3> 黑卷尾(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鳥類。全長約30cm。通體黑色,上體、胸部及尾羽具輝藍色光澤。尾長為深凹形,最外側一對尾羽向外上方卷曲。棲息活動于開闊地區,繁殖期有非常強的領域行為,性兇猛,非繁殖期喜結群打斗。主要取食昆蟲。平時棲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樹頂上,在開闊地常落在電線上。數量多,常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動作敏捷,邊飛邊叫。主要從空中捕食飛蟲,主要以夜蛾、蝽象、螞蟻、螻蛄、蝗蟲等害蟲為食。分布范圍是伊朗至印度、中國、東南亞、爪哇及巴厘島。</h3> <h3>白鹡鸰</h3><h3> 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h3> <h3>太陽鳥</h3><h3> 太陽鳥雀形目、太陽鳥科、太陽鳥屬鳥類的通稱。體型纖細,嘴細長而下彎,嘴緣先端具細小的鋸齒;雄鳥中央尾羽特別長;兩性異色。世界共有14種,分布于亞洲南部、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中國有6種。被譽為"東方的蜂鳥"。</h3> <h3>巴哥</h3><h3> 八哥(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體長23-28cm。通體黑色,前額有長而豎直的羽簇,有如冠狀,翅具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黃色,腳黃色。</h3> <h3>紅尾水鴝</h3><h3> 紅尾水鴝(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雄鳥通體大都暗灰藍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紅色。雌鳥上體灰褐色;翅褐色,具兩道白色點狀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緣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純白;下體灰色,雜以不規則的白色細斑。</h3> <h3>黑臉噪鹛</h3><h3> 黑臉噪鹛(學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中型鳥類,體長27-32cm。頭頂至后頸褐灰色,額、眼先、眼周、頰、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圍繞額部至頭側的寬闊黑帶,狀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鏡,極為醒目。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轉為土褐色。頦、喉褐灰色,胸、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黃色。</h3> <h3>黑水雞</h3><h3> 黑水雞(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12個亞種。中型涉禽,體長24-35厘米。嘴長度適中,鼻孔狹長;頭具額甲,后緣圓鈍;嘴和額甲色彩鮮艷。翅圓形,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或第2枚和第3枚初級飛羽等長,第1枚約與第5枚或第6枚等長。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長,中趾不連爪約與跗蹠等長。趾具狹窄的直緣膜或蹼。通體黑褐色,嘴黃色,嘴基與額甲紅色,兩脅具寬闊的白色縱紋,尾下覆羽兩側亦為白色,中間黑色,黑白分明,甚為醒目。腳黃綠色,腳上部有一鮮紅色環帶,亦甚醒目。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尾向上翹,露出尾后兩團白斑很遠即能看見。棲息于灌木叢,蒲草,葦叢,善潛水,多成對活動,以水草,小魚蝦,水生昆蟲等為食。</h3> <h3>褐翅鴉鵑</h3><h3> 褐翅鴉鵑(學名:Centropus sinensis),是鴉鵑科、鴉鵑屬的中型鳥類,體長40-52cm,嘴粗厚、黑色,尾長而寬,凸尾,通體除兩翅、肩和肩內側為栗色外全為黑色。</h3><h3> 褐翅鴉鵑廣泛分布于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棲息于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林緣灌叢、稀樹草坡、河谷灌叢、草叢和蘆葦叢中,單個或成對活動,善于隱蔽,飛行時急撲雙翅,尾羽張開,上下擺動,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還吃一些雜草種子和果實等植物性食物。<br></h3> <h3>暗綠繡眼鳥</h3><h3> 暗綠繡眼鳥(學名:Zosterops japonicus):共有9個亞種,小型鳥類,體長9-11cm。上體綠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極為醒目。下體白色,頦、喉和尾下覆羽淡黃色。</h3><h3> 此鳥性活潑,在林間的樹枝間敏捷地穿飛跳躍。鳴叫聲似“滑兒,滑-兒,滑-兒”,婉轉動聽。非繁殖季節亦有集群之習性,冬季能達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闊葉林營巢,巢小而精致,為吊籃式,隱藏在濃密的枝葉間,不易發現。主要以昆蟲和一些植物為食物。<br></h3> <h3>黑臉琵鷺</h3><h3>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屬于鸛形目、鹮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于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注其過冬狀況并統計數A。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于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僅見于亞洲東部,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體上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腳,前額、眼線、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鮮明的“黑臉”。</h3> <h3>紅嘴藍鵲</h3><h3> 紅嘴藍鵲(學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1]:是大型鴉類,體長54-65厘米。嘴、腳紅色,頭、頸、喉和胸黑色,頭頂至后頸有一塊白色至淡藍白色或紫灰色塊斑,其余上體紫藍灰色或淡藍灰褐色。尾長呈凸狀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下體白色。 黃嘴藍鵲外形和羽色和該種非常相似,但黃嘴藍鵲嘴為黃色,頭部僅枕有白色塊斑。區別仍很明顯,野外不難識別。</h3> <h3>黑耳鳶</h3><h3> 黑耳鳶(學名:Milvus migrans lineatus)為鷹科齒鷹亞科的鳥類,是一種體型略大的猛禽,體長約65厘米,體羽深褐色,尾略顯分叉,腿爪灰白色有黑爪尖。飛行時初級飛羽基部具明顯的淺色次端斑紋。似黑鳶但耳羽黑色,體型較大,翼上斑塊較白。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藍灰;腳灰色。叫聲同黑鳶。</h3> <h3>鵲鴝</h3><h3></h3><h3> 鵲鴝(學名:Copsychus saularis)為雀形目鶇科鵲鴝屬的鳥類,體長約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長度約為頭長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長;尾呈凸尾狀,尾與翅幾乎等長或較翅稍長;兩性羽色相異,雄鳥上體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體前黑后白。但雌鳥則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鳥的黑色部分。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墻鳴唱,因此在中國內地有“四喜兒”之稱。出沒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園圃,栽培地帶或樹旁灌叢,也常見于城市庭園中。食物以昆蟲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h3><h3>?</h3> <h3>文鳥</h3><h3> 文鳥是若干侏形雀(mannikin)與梅花雀(waxbill)等似雀類的通稱,原產亞洲。在原產地曾經危及當地的農作物,被視為害鳥,如今經過飼鳥者的繁殖育種,除了原種的灰文外,已經成功地育成白文、駝文,目前又有新的變種發生,黑文和銀文,銀文事實上并不是銀色的,它只是很淡很淡的灰色,它身體的顏色是由原種灰文的灰色變成淺灰色,原本黑色的區域則變成中灰色。</h3> <h3>白鹡鸰</h3><h3> 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h3> <h3>普通翠鳥</h3><h3> 普通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小型鳥類,體長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體重40-45克,壽命15年。外形和斑頭大翠鳥相似。但體型較小,體色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較藍,下體較紅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鳥上體羽色較雄鳥稍淡,多藍色,少綠色。頭頂不為綠黑色而呈灰藍色。胸、腹棕紅色,但較雄鳥為淡,且胸無灰色。幼鳥羽色較蒼淡,上體較少藍色光澤,下體羽色較淡,沾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br></h3> <h3>池鷺 [chí lù]</h3><h3> 池鷺(學名:Ardeola bacchus)系典型涉禽類,體長約47厘米,翼白色、身體具褐色縱紋的鷺。繁殖羽:頭及頸深栗色,胸紫醬色。冬季:站立時具褐色縱紋,飛行時體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黃色(冬季);腿及腳綠灰色。通常無聲,爭吵時發出低沉的呱呱叫聲。棲息于稻田、池塘、沼澤、喜單只或3~5只結小群在水田或沼澤地中覓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魚類、蛙、昆蟲為主,幼雛與成鳥的食物成分相類似。繁殖期營巢于樹上或竹林間,巢呈淺圓盤狀,由樹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樹枝及菝葜藤等組成,巢內無其他鋪墊物。5月上、中旬產卵,每窩產卵3~6枚。分布于孟加拉國至中國及東南亞。越冬至馬來半島、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島。</h3> <h3>灰鹡鸰</h3><h3> 灰鹡鸰(學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中小型鳴禽,體長約19厘米。與黃鹡鸰的區別在上背灰色,飛行時白色翼斑和黃色的腰顯現,且尾較長。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后趾具長爪,適于在地面行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分布于歐亞大陸和非洲,從英國、挪威南部、瑞典南部,往南到地中海沿岸以及大西洋中的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往東經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中亞、西伯利亞南部、蒙古,一直到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島、俄羅斯遠東、薩林島、千島群島、朝鮮和日本等地;越冬于非洲、南亞和東南亞。</h3> <h3>鵲鴝</h3><h3> 鵲鴝(學名:Copsychus saularis)為雀形目鶇科鵲鴝屬的鳥類,體長約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長度約為頭長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長;尾呈凸尾狀,尾與翅幾乎等長或較翅稍長;兩性羽色相異,雄鳥上體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體前黑后白。但雌鳥則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鳥的黑色部分。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墻鳴唱,因此在中國內地有“四喜兒”之稱。出沒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園圃,栽培地帶或樹旁灌叢,也常見于城市庭園中。食物以昆蟲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h3> <h3>白頭鵯</h3><h3> 白頭鵯(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臺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臺灣亞種于臺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白頭翁常見于東亞,臺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性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后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h3> <h3>普通翠鳥</h3><h3> 普通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小型鳥類,體長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體重40-45克,壽命15年。外形和斑頭大翠鳥相似。但體型較小,體色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較藍,下體較紅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鳥上體羽色較雄鳥稍淡,多藍色,少綠色。頭頂不為綠黑色而呈灰藍色。胸、腹棕紅色,但較雄鳥為淡,且胸無灰色。幼鳥羽色較蒼淡,上體較少藍色光澤,下體羽色較淡,沾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h3> <h3>大山雀</h3><h3> 大山雀(學名:Parus major):中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整個頭呈黑色,頭兩側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細狀,便于捕食。上體為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h3> <h3>白鹡鸰</h3><h3> 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h3> <h3>珠頸斑鳩</h3><h3> 珠頸斑鳩[1](學名:Spilopelia chinensis),又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甲,是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常見的斑鳩。</h3><h3>中文學名:珠頸斑鳩</h3><h3>拉丁學名:Spilopelia chinensis</h3><h3>別稱: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h3><h3>界:動物界</h3><h3>門:脊索動物門</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米林县| 凤翔县| 永福县| 文水县| 句容市| 图片| 富平县| 金华市| 安陆市| 达日县| 贞丰县| 宣化县| 南靖县| 三穗县| 台前县| 垫江县| 焉耆| 紫阳县| 镶黄旗| 松滋市| 夏河县| 承德市| 竹溪县| 长垣县| 灌阳县| 江油市| 浪卡子县| 观塘区| 新乐市| 广宗县| 黄梅县| 兴仁县| 云浮市| 扶绥县| 通山县| 张家港市| 瑞昌市| 南安市| 宁海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