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7日,江山冬泳第三組15名隊員外加2名家屬,分乘四輛車,一大早從城區出發,前往雙溪口,準備攀登金衢第一高峰--大龍崗。<br></h3><h3> 6點40分,林政委帶領全體成員,到達雙合豐村村委,參加了村部新房的啟用儀式。</h3> <h3>按照傳統風俗,熱情好客的村民用打麻糍形式迎接賓客親朋。小廣場上,四個石臼一溜兒排開,村民們從四面八方陸續趕來,打麻糍的打麻糍,吃麻糍的吃麻糍,異常熱鬧。</h3> <h3>隊員們個個興高采烈,吃了麻糍后,紛紛上前,小試身手。怎奈“業務”生疏,鮮有得心應手的。雖然意猶未盡,無奈旅途遙遠,只好忍痛割愛,走為上策。</h3> <h3> 8點45分,到達洪巖頂停車場,碰到了兩車準備去平覆坑自然村祭祀的村民,兩班人馬集結,給原本寧靜的山谷帶來一絲小小的騷動。收拾好登山裝備,比預定時間提前了5分鐘。</h3> <h3> 一段還算平緩的機耕路,轉過一個急彎不久,看到了木頭搭成的小橋。路旁一石碑上,“紅軍路”三個鮮紅的大字分外醒目。在這具有特殊意義的起點,隊員們駐足留影。</h3> <h3>我作為本次活動的發起人,已是第三次過橋了,我深知過了此橋,意味著什么。</h3> <h3>每次打這里經過,心底總會涌起陣陣感動,為洪巖頂村先輩們的吃苦耐勞精神所折服。因為從此開始,到洪巖頂海拔1100多米的上山道路,絕大部分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出的羊腸小道,一邊是壁立千仞,一邊有萬丈深淵。</h3> <h3> 天公作美,竟然給了一個難得的多云天氣。四位女生象四只輕盈的小山雀,不一會就從我的視野里消失得無影無蹤。</h3> <h3>倒是冬泳隊號稱野牛般強壯的“肌肉男”老三,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遠遠地落在后面。</h3> <h3>我負責殿后,正好可以欣賞山區的景色。已近寒露的節氣,深綠的森林已顯現出赤紫、橙黃的斑斕色彩。</h3> <h3>只是今年的秋景有點特別,森林一些植物比往年早早地卸下秋裝,露出一樹禿枝,森林中不時夾雜著東一塊、西一條的焦黃顏色,那是近兩個月的干旱帶來的死亡色彩。</h3> <h3>但也有特別耐旱的木蘭科、殼斗科植物,依然挺立著,發出鮮綠的光亮,向世人昭示著“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勃發生機和自然力量。秋老虎的余威尚在,為崎嶇的山路作踐我們推波助瀾。偶而駐足甩汗,回望身后的階石,轉頭間,眼光掠過路邊的一棵檀樹,滿樹微黃的樹葉,在逆光中轉為鮮黃,個中些許病斑透著紅黃色的光暈,仿佛印在山間黛綠色森林畫布上的一幅油畫。</h3> <h3> 山路步步抬升,厚重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山路崎嶇險,從容步山徑”,不時出現的提示牌與路邊山石的冷峻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人感到絲絲的溫情。</h3> <h3>仙霞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把一路上的部分植物,掛上了“紅楠”“繼木”等學名分類牌,使我這個林業出身的學生又有了一次重新學習的機會。</h3> <h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語錄對老三這個非黨人士來說毫無激勵作用。還未過第一個紅軍棚,就一路問個不停:“快到沒有?</h3> <h3>”好不容易到了紅軍棚,七七、志國在那里等著。山塢的大石頭旁邊,竹澗澗下的一股山泉汩汩地流著,老三見了,急不可耐地沖上去,喝個過癮,看他舒坦的樣子,那一定是“農夫山泉有點甜”。七七拍攝的照片可以作證。</h3> <h3> 太陽出來了,山路更加的崎嶇、險峻,有的峭壁處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抬頭間,一座森林茂密的山體象一塊巨大的彩色屏風擋在面前,小路也消失在叢林深處。</h3> <h3>可到了跟前,路回山轉,又是山石鑿成的山路,幾番“之”字形的折回后,好不容易到了第二個紅軍棚,總共用時約55分鐘。此時絕大部分隊員可能有點累了,一起在紅軍棚休息。</h3> <h3>茅草搭成的紅軍棚內涼氣陣陣,棚外小橋流水,原生態的景致養心養眼,讓人不忍移步。我順便看了下紅軍棚的來歷:1936年9月江浦縣委書記宣恩金、組織部長肖國標以收購茶葉、桐籽等山貨為掩護,宣傳紅軍政策,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劣紳,反對抽丁拉夫,反對苛捐雜稅,成立貧農團,建立紅軍秘密聯絡點22個,發展聯絡員達32人。在如此遙遠的地方,在白色恐怖的環境下,依然進行艱苦卓絕的對敵斗爭,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信念的力量。</h3> <h3> 過了去下洋口的交叉路口,路面狀況稍有改變。純巖石的道路變成了黃泥路上鋪些稍微象樣的塊石,在杉木林中穿行。</h3><h3></h3> <h3>到第三個紅軍棚后,山路又與眾不同。勤勞智慧的山民,在方便自己出行的同時,盡量減少對林木生長環境的破壞,就地取材,用三根杉木棍,兩根打進地里做樁,橫放一根做成一級級臺階,裸露的樹根盤根錯節,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別致圖畫。</h3> <h3> 終于登上一個平臺,看到一大片村民下山移民后被茅草占據了的廢棄農田,白色的茅草花穗在藍天的映襯下隨風搖曳,似乎對著遠山搖旗吶喊,勾起人們對秋天的絲絲回憶。</h3> <h3>只是大部隊已經遠去,我和老三只有緊追慢趕。又踏上塊石砌成的山道,轉過一道山岡有一條小溪,三根廢棄的水泥電桿搭成過溪小橋,望著小溪里成堆的石塊,回頭看看身后的山道,再次被山民們的聰明才智折服、感動。</h3> <h3> 一路喊累的老三,注定是我今天照片中的主角。接近洪巖頂的大柳杉樹時又出狀況,腳底被石子頂痛了,問我要衛生巾。哈哈哈,我預先準備的衛生巾還真派上了用場,還一下子用了三包。</h3> <h3>趁著老三墊鞋的當兒,我發現一旁的板栗樹下掉落的栗子,趕緊撿了幾粒充饑。附近的小溪旁,雪雄也在撿栗子,并且還撿了不少,三人一起,一邊分享著成果,一邊追趕大部隊去。</h3><h3></h3> <h3>在去江浦縣委舊址和大龍崗的分叉口,大隊人馬正等著我們,10點38分,全體會合后,我看了下海拔高度:1104米,根據經驗,到達頂峰還有近一小時的路程。</h3><h3></h3> <h3> 登頂的山路沿著山體的一側在森林中蜿蜒攀升,路面的泥土有些濕潤,老三扛起一面五星紅旗向前沖,我和慶龍緊隨其后。</h3> <h3>出了一片杉木林,前頭出現了一片毛竹林,職業的敏感讓我又一次測量海拔高度:1134米,這應該是江山分布海拔最高的竹林了。走了一會,慶龍說腳上有點痛,好象有東西在咬。他蹲下身,扒開襪子查找,我隨口說了句:“會不會是山螞蝗咬呢”,話音未落,慶龍厲聲叫了起來,真的是山螞蝗。只見一條山螞蝗一頭虰在他的腳踝上,一頭張牙舞爪向四周快速地探伸,慶龍迅速地扒拉了幾下,沒有扒下,他驚恐地用手一提一甩,老三聞訊轉過身詢問,想看看山螞蝗長什么模樣。可地上怎么也找不到它。正疑惑間,我發現我的鞋幫上山螞蝗囂張地揮舞著身子,老三看過,立刻把它滅了。30多年前,也是在這里我領教過山螞蝗的厲害,提醒同伴們,遇到水濕的地方盡快通過。</h3><h3><br></h3> <h3> 跨過一條小山塢后,小路在接近大龍崗主峰一側延伸,上到一個山坳,左側就是主峰。</h3><h3></h3> <h3>老三鉚足了勁,扛著五星紅旗向主峰沖鋒,11點37分,全體隊員登上海拔1500.3米的大龍崗頂峰。大家雀躍歡呼,紛紛攝影留念。當然大合影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只是忘記帶三角架了,趕緊找幾個背包疊起充當三角架,用上了單反機的延時拍照功能,效果還算不錯。</h3><h3></h3> <h3> 12點12分開始下撤,到達江浦縣委舊址時已經近1點多鐘。金芳老總拿出速熱米飯分發給大家。趁著熱飯的空隙,大伙在這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攝影留念。</h3> <h3>只一會兒功夫,這新一代野戰“神器”讓饑腸轆轆的隊員們在短時間內就吃上了可口的飯菜。</h3><h3></h3> <h3>飯后稍作休整,雖然有些疲倦,下山的步伐不由自主,明顯地加快了速度。但到達白水坑渡船碼頭時已是3點45分,比預定的時間遲到了一個半小時。</h3> <h3> 換上泳裝,隊員們或蛙泳,或自由泳,或仰漂打水,沉浸在碧波蕩漾的湖水中,任由清涼的湖水滑過全身,疲憊的身體得以徹底放松,那個舒服勁,非拙筆可以言表。</h3> <h3> 回到城里,林政委為紀念“失身”冬泳一周年,晚上在飯店設宴款待大家,加上洋森、伍總和節清三人,全組大團圓。</h3> <h3>席間,你來我往,推杯換盞,好不熱鬧。</h3> <h3>面紅耳熱時分,仁生同志提議玩飛花令游戲喝酒:每人必須以“霹靂一聲震天響”開頭,吟詩四句,不能完成的罰酒一杯。此言一出,群情激奮,你唱罷來我登場,飛花令飛得是五花八門,粗俚雅語,雅俗共賞,令人忍俊不禁,笑飛了眼淚,笑痛了肚子。</h3> <h3>最后,羅大的一段飛花令道出了大家的心聲:“霹靂一聲震天響,今天三組過重陽,多謝鄉長丈母娘,天光咥到麻糍糖,黃昏咥得咣咣響,小酒一杯敬鄉長”,意義非凡的重陽節在一片歡呼聲中圓滿結束。</h3><h3> 2019.10.28</h3> <h3>隊員風采和高山風景</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瓦房店市|
和田县|
彭阳县|
钟祥市|
大城县|
英吉沙县|
咸宁市|
岚皋县|
阳西县|
化德县|
连城县|
海林市|
渭南市|
白朗县|
洛扎县|
平远县|
海林市|
会泽县|
昌平区|
浦江县|
岗巴县|
宜宾县|
农安县|
颍上县|
泸州市|
岳普湖县|
崇义县|
固原市|
紫阳县|
武定县|
大英县|
安龙县|
溧阳市|
抚远县|
揭西县|
莱州市|
平顶山市|
沭阳县|
遵化市|
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