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編 輯:王 奇</p> <p> 為紀念咸州古城建置1000周年(1019—2019),制作了《記住鄉愁》《咸州是故鄉》姊妹篇,以此表達對開原老城家鄉的無限眷戀和美好祝愿!</p><p> 在此,感謝開原四中畢業生袁野同學和沈陽順風集團的支持與贊助。</p> <p> 悠悠歲月,厚積流光。</p><p> 幾多蕩氣,幾多滄桑。</p><p> 都說古今同月,那遙遠的明月就是咸州千年歷史演繹的見證者,因此,在片頭我們選擇了拍攝古城中秋之月的畫面。</p><p>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在拍攝過程中,將古城迎恩門照亮,在古城千年之約的節點上,留下了珍貴的古城中秋滿月的視頻和照片。</p><p> 感謝老城東升掛面廠義務為此次拍攝提供照明設備。 </p> <p> 千禧咸州,波瀾壯闊。</p><p> 臨風把酒,當嘯長歌。</p><p> 崇壽古塔始終演奏著咸州古城文化的主旋律,那線河煙柳、黃龍北枕和清河月夜,宛如一條條色彩斑斕的絲帶在古城歷史的煙波樓臺上翩翩起舞,不知曾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也不知曾感動了多少庶民百姓。</p><p> 一代一代古城人眷戀著這塊熱土,并在此繁衍生息,也正是這些古城人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咸州千年樂章。</p><p> 清朝咸豐年間記載著“開原八景”,在今天老城就有五個,這些景觀有些已面目全非,為了能夠再現出古城昔日的景觀,開原四中60年畢業生朱照洗老師憑著童年時的記憶,特意繪制了下面五幅水彩畫,借此,表達對古城家鄉的眷戀與思念!</p> <p> 崇壽寺塔始建于遼代,遼圣宗耶律隆緒為完成其母蕭太后崇佛的心愿,興建了此佛塔,塔高45.82米,稱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寶塔”,十三層代表功德圓滿。</p><p> 契丹蕭太后(蕭燕燕)主張在郝里太保城(今開原老城)建塔,她認為此前遼宋連年征戰、殺伐過重,蕭太后支持下達成澶淵之盟之后,化止干戈,于是,她先崇佛,建塔就是要教化人民和平向善。</p><p> 公元1037年,遼興宗在咸州城內耗時8年為其祖母蕭太后建成佛塔,當時佛塔與城東東塔相對稱為西塔,明代稱石塔,民國時稱大塔,今統稱古塔,也有人稱其為崇壽寺塔。</p><p> 千年古塔蒼古悲壯,氣勢雄渾;高聳入云,朝輝夕陰;清風吹來,風鈴搖曳;旭日輝映,塔身銅鏡金光四射,“古塔朝霞”被譽為明清時開原八景之首。</p><p> 民謠流傳著“塔倒清河南、青龍靠黃龍”一說。</p><p> 古塔朝霞 (清)呈 祥</p><p> 扶余寶塔驗神工,</p><p> 籠罩朝霞氣象雄。</p><p> 高矣猶如峰特立,</p><p> 超然直似筆凌空。</p><p><br></p><p> 天開曙色微烘處,</p><p> 日出炊煙半繞中。</p><p> 崇壽寺前留勝跡,</p><p> 秋冬春夏總玲瓏。</p><p><br></p> <p class="ql-block"> 金線河是開原境內流程極短的一條袖珍河,河下泉水暗涌,雖旱不涸;兩堤綠柳,河面涓涓細流,煙籠怡人,窄處如小溝,宛若細線,陽光之下水泛金波,故稱金線河。</p><p class="ql-block"> 《鵲踏枝》線河煙柳 </p><p class="ql-block"> (清) 張峻德</p><p class="ql-block"> 遠送清流奔港口,滿徑飛花,裊裊堤邊柳。慣折柔腰迎客走,河中襯出香蓮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莫辨橫空橋左右,萬縷牽絲,鎖在煙痕厚。試問眠琴人去否,磯頭一個垂竿叟。</p> <p> 咸豐七年,城東南偶,三皇廟內有石一塊,古峭玲瓏,其白如玉。向無此石,忽于康熙初年飛來,屏列寺中。每當朝夕,如云擁護,故稱:仙石云屏。</p><p> 《鵲踏枝》 仙石云屏</p><p> (清) 張峻德</p><p> 古寺樓臺雄且壯,偏繞森林,不比尋常狀。佛殿階前風屢暢,云籠怪石為屏障。</p><p> 數丈煙痕層跌宕,朝卜甘霖,合慰蒼生望。若遇媧皇施力量,神功補就青天上。</p> <p> 黃龍北枕清朝初年稱為龍岡北枕 ,龍岡就是今天開原老城城北的黃龍崗。古時人們站在古城鐘鼓樓頂層向北眺望,可見遠處山巒蜿蜒起伏,宛如蒼龍北臥,故稱:龍崗北枕。</p><p> 龍 岡 春 望</p><p> (清)李 渥(開原縣知縣)</p><p> 北望山岡氣渾雄,</p><p> 黃龍天嬌臥長空。</p><p> 環城夜月游仙枕,</p><p> 繞郭春花簇錦幪。</p><p><br></p><p> 霧起萬家拖障幔,</p><p> 天生一幅好屏風。</p><p> 大遼藉此名都府,</p><p> 想見當年帝業隆。</p><p> (創作于康熙47年至50年期間)</p><p> 《鵲踏枝》龍岡北枕</p><p> (清)張峻德</p><p> 突起龍崗鐘秀早,首尾蜿蜒,第一蓬萊島。疊嶂層巒齊合抱,環城不隔青驄道。</p><p> 向坎還應箕宿好,枕作屏風,北護同豐鎬。聞說來游人踏草,蒼松樹下煙塵掃。</p><p>(創作于咸豐初年)</p> <p> 城南里許,有一河流,環抱古城,源發長白;燈火相映,船只航行,月印川中,上下一色,故稱:清河月夜。</p><p> 《鵲踏枝》 清河月夜</p><p> (清)張峻德</p><p> 夜半清河開薄霧,楊柳堤邊,幾個人來渡。月出東山光滿樹,一聲漁笛蓬窗住。</p><p> 浩淼金波隨岸度,萬派西流,印遍香輪兔。最是團欒三五足,挑燈愿擬蟾宮賦。</p> <p> 1913年2月,在古城孔廟原址緊鄰西側成立了一所中學,當時學校命名為開原縣普通中學校,首任校長是王作霖,當年只招收到一個教學班59名學生,從此,這些師生在古城拉開了開原教育的序幕,奏響了開原教育的動人樂章。</p><p> 咸州歷史,源遠流長 ;古校教育,悠悠百年。古城是開原教育的發祥地,幾輩教育人不負古城教育的初心,一直在這里辛勤地耕耘著,教育的花朵一直在這里耀眼地盛開。今天,可以自豪地說,開原四中為開原教育的發展和延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p><p> </p> <p> 1929年2月,這所學校開始招收高中學生,學校這時變成了完全中學,開原有高中階段教育是從這時起步的,時任校長是霍雲閣。</p><p> 上面兩張圖片是從日偽時期保存下來的學校檔案中拍攝的,可以說是兩張珍貴的圖片,這一時期學校正門的校牌——“奉天省立開原國民高等學校”,時任校長是鄭祿。</p><p> </p> <p> 學校正門這一建筑是這所百年學府的標志性建筑。建筑時間不詳,應與其東側孔廟建筑有關,建筑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建筑的上部有展翅雄鷹和坐立雄獅的雕塑,從照片上不難看出在60年代初,這個建筑保存的比較完好。</p> <p> 上面是1973年5月全體教師歡送開原四中工宣隊隊長和革委會主任吳守志同志在學校西大門的合影照片,1969年9月吳守志同志曾代表鐵嶺地區教育系統進京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并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隆重的建國20周年國慶大典,這是當時鐵嶺地區和開原四中的榮耀。</p> <p> 文革時期開原高中停課十年,1978年開始復課,開原四中校長李家錡同志被任命為開原高中校長,同時,這一年開原四中開始招收高中班,成為了一所完全中學。上面是學校歡送李家錡和郭淑琴兩位同志、歡迎潘秀澤同志的合影照片,拍攝時間是1978年3月7日,上面兩張老照片對于開原四中記錄學校歷史是非常珍貴的。 </p><p> 回顧百年教育,一代代老師就是夜空里的一顆顆星,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化作成了一束束光,無私地去照亮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也正是因為無數顆星星的閃爍,今天,我們才能領略這所古校璀璨的百年歷史時空。</p><p> 一束光是微弱的,可映耀在教育書卷的一頁字行里,就是為人師表的一生榮光。</p> <p> 從上面的照片不難看出,這一建筑在文革時期受到了嚴重損壞,到20世紀末此建筑已成危房,學校無奈將其拆除,這一百年建筑成為了歷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在老城東南隅,即今天開原四中校園孔子像位置再次重建孔廟,經過多任開原知縣組織募捐修建,最終建成占地9000平方米的“五進”院落孔廟。</p><p class="ql-block"> 孔廟里標志性建筑是大成殿,大成殿內主要供奉孔子畫像,此建筑風格獨特,飛檐起脊、多重檐構架、覆以金色琉璃瓦,造型美輪美奐,巍峨壯觀。</p><p class="ql-block"> 在孔廟最南面是大成門,它東西兩側各立一座上馬牌坊,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漢文武官員旗民人等至此下馬”。</p><p class="ql-block"> 孔廟內不住僧侶和道士,廟務有縣署設專人管理,祭祀活動每年兩次,分別在農歷二月、八月的上丁日舉行,祭祀穿戴以紅黑色為主調,打擊樂、管弦樂、吹奏樂齊鳴,演奏古典專門祭祀的樂譜。</p> <p> 清平樂 開原孔廟</p><p> </p><p> 清建孔廟。</p><p> 成殿飛檐俏。</p><p> 五進庭園門璧照。</p><p> 下馬石坊牌告。</p><p><br></p><p> 吟誦論語篇章。</p><p> 傳承禮信仁良。</p><p> 花鳥碑存古校,</p><p> 宣圣思想流光。</p><p> </p><p><br></p> <p> 老城孔廟從金朝興建,地址在今老城西關村的羅成,當時叫宣圣廟;元朝時孔廟又建在老城的北部,明朝時進行了多次修繕,明清交替之際,明朝古城總兵馬林戰敗,清兵屠城,孔廟毀于戰火。</p><p><br></p><p> 孔廟歷經元、明、清達到了鼎盛時期,從民國初年開始逐步衰落,民國十八年即1929年,當時的開原中學創辦了新學制,學校開始設置高中班,孔廟所占土地全部劃給開原中學。</p> <p><br></p><p> 至此,古城孔廟歷經846年被拆除,孔廟中的眾多牌位、祭品及各種物品,一律搬到當時的老城第二小學倉庫封存 ,后來孔廟里的這些物品不知去向,這所老城第二小學就因此改稱為文廟小學。</p><p> 上面是1965年文廟小學六年二班的畢業照片,二層小樓是文廟小學的標志性建筑,外廊樓梯在建筑的東側。睹物思人,這里曾留下了很多人少年時期的天真和夢想。</p><p> 在古城內小學就曾有9所:文廟小學、線河小學、石塔小學、扶余小學、東關小學、西關小學、北關小學、南關(朝鮮族)小學和回民小學。</p><p> </p> <p> 2019年是建國70周年,同時又是咸州古城建制1000周年,古老的開原四中舉辦了一場大型的文藝匯演,以示慶祝。</p><p> 學校特意邀請了王子珉退休老教師組建的合唱隊、四中70年代軍樂隊和文藝宣傳隊的老畢業生,與在校全體師生同臺同慶,師生們群情振奮、載歌載舞、歌唱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可愛的家鄉。</p> <p><br></p><p> 開原四中當年的軍樂隊學生依舊風度翩翩,在離開50年后,又重新地登上了母校開原四中的舞臺,昔日雄壯的軍樂曲再次奏響在古老的校園,響亮的鼓號聲劃破了沉寂的古城天空,花甲之年的畢業生用美妙的音符也為家鄉古城建置1000周年獻上了一份禮物!</p> <p><br></p><p> 南清水、北龍崗,石塔映朝陽,線河煙柳風飄香,晨鐘傳遠方……</p><p>從歌詞中可以看出這里曾是一座美麗的古城。</p><p> 由十位四中老畢業生深情演唱《咸州是故鄉》的歌曲,把古城人又帶回了童年的家鄉;這里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這里有嬉戲的童年、青澀的時光,這里有美麗的傳說、動人的故事,這里有古老的四合院、淳樸的民風…… </p><p> 因此,今天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不能忘記這里,因為咸州是我們的故鄉!</p> <p> 咸 州 是 故 鄉</p><p> 作 詞:王 奇 </p><p> 古箏伴奏:劉 麗</p><p> 領 唱:劉 鳳 賢</p><p> 音樂制作:王 峰</p><p>南清水,北龍崗,石塔映朝陽,線河煙柳風飄香,晨鐘傳遠方。</p><p>亭樓閣,四合院,城墻十二里,黃龍府上鎖龍樁,徽欽拂淚光。</p><p><br></p><p>淵泉豐,老市場,玫瑰酒名揚,清時孔廟今學堂,教育寫輝煌。</p><p>千年城,歷風雨,繁花已零落,夢中依舊盼芬芳,咸州是故鄉。</p> <p> 大蒜是老城地區的土特產,多年前通過臺灣商人曾舍近求遠來老城高價收購大蒜,才知道老城的大蒜含有豐富的蒜辣素(臺商化驗),對于人體有很強的消毒殺菌作用。</p><p> 多少年來大蒜曾經是老城農民的一項收入,可惜老城的優質大蒜沒有創出品牌,大蒜價格低廉,農民收入甚微,可是,這里的農民依然耕種著、經營著,這也是在傳承古城的物質文化,讓我們為家鄉的農民兄弟點贊!</p> <p><br></p><p> 都說老城是風水寶地,那是因為它南撫清水、北枕龍崗,古時的南清河曾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塞外碼頭。在清朝光緒年間,古城內老字號“淵泉豐”的商鋪與俄、朝等外國商人開展邊貿,寄運貨物和糧食的商船就從這里順流而下。</p> <p> 明代大將軍藍玉率領回族將領和回族子弟兵,因收復東北地區立下戰功,經朝廷皇帝審批,于明永樂四年在此興建了東北名氣最大的清真寺,可以說這是當時“國家級”建筑,因此,600多年過去了,宮殿式建筑依然穩若磐石,建筑物上的“斗拱”結構就是佐證。</p><p> 老城東街至今還保留著“前營子”、“后營子”的說法,因為這里在明朝曾是回族軍隊的營地,后來變成了古城內回族人的聚居區,可見,開原回族人在這里也創造了自己燦爛的文化。</p><p> </p> <p> 上面圖片是老城城內古時眾多廟宇的示意圖,每一座寺廟都有一段自己的歷史和故事。今天,這些古建筑保存下來的很少,除了戰火、人為拆除和損壞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建筑當時都是民間興建,建筑工藝和質量級別較低,無法與清真寺建筑相比。</p> <p><br></p><p> 老店鋪少了,老工藝少了,可還有一些手藝人在這里留守著,日出日落,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自己樸實而愜意的生活。</p><p><br></p> <p> 現在老城的老房子少了,小孩子也少了,童真無瑕,這些孩子們的臉上并沒有缺少歡樂,在冬雪西落暖陽里正跑跳追逐著,遠處的古塔也深情地凝望著,攝影愛好者拍下了這一畫面,也許若干年之后,它會成為記錄古城歷史的一張珍貴圖片。</p><p> </p> <p> 鐘鼓樓始建于明代,1484年因地震而塌毀。</p><p> 1782年開原古城復建磚城墻將即將竣工時,城內商民捐資重新修建,并將崇壽寺3000斤重的銅鐘移掛于樓上,清末毀于火災。</p><p> 同治八年,城內商民再次捐資重建高七丈三層鐘鼓樓,并新鑄4000多斤重銅鐘一口,在頂樓可俯瞰全城。</p><p> 1970年,開原縣革委會以鐘鼓樓妨礙戰備交通為由將其拆除,銅鐘被砸碎。</p><p> 現存鐘鼓樓是1991年捐資重建。</p> <p><br></p><p> 昔日的鐘鼓樓東北角設置外樓梯,可以攀登,古城內“十”字形主要道路在此交叉,車水馬龍的車輛和行人都要在鐘鼓樓下穿行而過,70年代102國道的車輛也要在鐘鼓樓下通過,這些場景已成了人們的記憶。</p><p> 鐘鼓樓在古城地勢最高,四周的城墻和城門地勢較低,即使千年之后的今天,古城無論雨量多大,城內都不會積水,雨水會自然地流進城外的護城河、南清河,這也許是古人選此建城的一個重要原因。</p> <p><br></p><p> 這是一條從古至今都非常熱鬧和興隆的商業老街,雖然老街窄小,但是老字號店鋪如林;淵泉豐果子店、何益誠糧店、英華公金店、增益昌水果店、李家鐘表、王眼鏡店、紅房子、趙家皮鋪、王碗坨小吃、袁糖球、賈家車店、曾溢涌燒鍋等。</p><p> 每逢元宵佳節,各家店鋪都要掛出自作的各式燈籠,小孩們都要在燈下歡呼雀躍……</p> <p> 街道還是原來老街,房子還是原來的老房,只是人走城空,缺少了古城往日的繁華和幾分熱鬧!今天還有一些古城人依舊不離不棄地老守田園,過著簡單的快樂生活,其實我們真應感謝這些人,因為正是這些古城人在續寫著古城今天的歷史。</p> <p> 這是古城內的塔子胡同,也可以把它叫古城的“文化路”,清時的孔廟、女子中學、開原中學、開原高中、開原四中、鐵嶺師范、石塔小學、文廟小學和朝鮮族小學都建在這條路上。</p><p> 這是一條彎曲不平的老路。時光荏苒,今天,誰都不知從這條路上走出了多少仁人志士,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條求學的路上一定留下過無數學生的歡聲笑語和成長足跡。</p><p> 今天,古城已是淚流滿面,所剩無幾,“文化路”幾乎是古城的全部希望,這條老路如一根壓彎的扁擔,西邊挑著千年古塔,東邊擔著百年古校,古城在風雪中艱難而行……</p><p> 照片中四中的學生在清掃著路上的積雪,在塔子胡同里依然奏響著古塔文化和古校教育的動人旋律。凝望古塔朝霞,讓我們衷心地祝愿開原四中秉承厚重文化,續寫百年教育的新篇!</p><p> </p> <p><br></p><p> 念奴嬌 四中昂首前進</p><p> 百年學府,育桃李,無數精英才俊。古塔千年,仍矗立,訴說咸州故事。廟宇如林,荷香飄逸,登賞城墻月。清水龍崗,鼓鐘聲喚八方。</p><p> 回首學校征程,薪火相傳去,寒窗苦讀。幾輩耕耘,風吹綠,繁花裝點大地。百年風霜,從容而踏過,紅梅傲雪。初心難忘,四中昂首前進。</p> <p> 這里是老城西關古城墻和護城河遺址,古城北側城墻外護城河在此向南轉向,河道保持基本完好。</p><p> 青磚的城墻不見了,堅實的夯土還在,河道內依然流著城里的雨水和積水,十三里多長的護城河水都向南流淌,最終流進南清河。</p> <p> 有戶人家在護城河上架起了一個小橋、柵欄的小門,真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感覺!</p><p> 這里雖然讓人感到有些荒涼,但在堅實的夯土里深藏著古城歷盡風雨的真實歷史,在護城河里也許流淌的還有古城人傷心的淚水……</p><p> 浮云已忘咸州史,夯土依存蕩古風。</p> <p> 上面兩張照片相隔約一二百年,昔日的古城,千里之遙的外地人風塵仆仆地擠進這里謀發展,今天的古城,人們紛紛步履匆匆地離開這里……</p><p> 穿越時空,回望這“一進一出”的場景,我們看到了古城曾經的興盛與今日的衰落,照片也在默默地記錄著古城滄桑歷史的演變。</p><p> 在咸州古城建置1000周年時空隧道的路口,我們有幸與之相遇,想要呈上一籃鮮花,可面對眼前的此情此景,似乎顯得蒼白無濟,于是,我們只好彎下腰拾起地上掉落的瓦片,別再讓它繼續破碎……</p> <p> 鄉 愁</p><p><br></p><p>城墻的夯土筑起了咸州的希望,</p><p>遼建的古塔寓意著人們對和平的向往,</p><p>可曾聞鼓樓鐘鳴、可曾見黃龍北枕,</p><p>咸州古城伴著歲月的鐘聲逐步地走向了輝煌。</p><p><br></p><p>“淵泉豐”店鋪的伙計們在里外地奔忙,</p><p>“增益涌”燒鍋時而飄來陣陣酒香,</p><p>看……古城東街車水馬龍、商鋪熱鬧,</p><p>誰又在四合院里吟著小調清唱。</p><p><br></p><p>“趙氏虹橋”點綴在天然的金線河上,</p><p>在夕陽的煙柳中,人們悠閑地品著荷香,</p><p>古城不知感動了多少文人墨客,</p><p>為今天古城留下了再現歷史的詩詞篇章。</p><p><br></p><p>遼圣祖是否有過千年的夢想?</p><p>可想過古城千年時的模樣,</p><p>塔胡同里還有一所百年學府在與古塔相伴,</p><p>她為傳承古城文脈正奮發圖強。</p><p><br></p><p>一代代古城人都會在“清河月夜”下談論著這里發生的故事,</p><p>星空中仿佛也在演繹著古城千年歷史的滄桑,</p><p>又是一個風清滿月,</p><p>聽……有一曲《鄉愁》在古城上空回蕩。</p><p> </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清平樂 . 咸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風雨澆注。</p><p class="ql-block"> 千載咸州樹。</p><p class="ql-block"> 誰見滄桑添榮辱。</p><p class="ql-block"> 枝上吐新曲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崗清水鄉愁。</p><p class="ql-block"> 塔高鐘遠情柔。</p><p class="ql-block"> 春綠鋪平原野,</p><p class="ql-block"> 游子潑墨思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庚子年四月</p> <p> 鵲橋仙 線河煙柳</p><p><br></p><p> 水天青碧,</p><p> 波光泉涌,</p><p> 河岸樹彎蒼老。</p><p> 小橋依舊綴池塘,</p><p> 映美景、初冬猶俏。</p><p><br></p><p> 風霜雨冷,</p><p> 荷香花褪,</p><p> 誰盼晨雞催曉。</p><p> 千絲煙柳待琴人,</p><p> 唱古韻、清蓮還笑。</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达市|
玛纳斯县|
鄢陵县|
刚察县|
阳高县|
德州市|
莫力|
金寨县|
酒泉市|
泽州县|
敦化市|
正镶白旗|
通榆县|
青州市|
工布江达县|
黑水县|
越西县|
绵阳市|
南宁市|
武穴市|
玉山县|
渭南市|
开远市|
叙永县|
武冈市|
通化市|
浑源县|
定安县|
印江|
阿坝县|
永丰县|
克山县|
秀山|
台南县|
来安县|
财经|
高陵县|
红原县|
萍乡市|
澳门|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