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0月,正值秋高氣爽、山花爛漫的中秋時節,我和曹宏、高源、孫力爭一行四人,來到了晉察冀邊區首府——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來參觀《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尋訪革命先輩的遺蹤。</h3> <h3>這是城南莊新建的“元帥街”。我小的時候,這兒是一片沙灘,每到雨季,山洪爆發,這里就會變成一條滔滔大河。如今,這兒成了一條繁華的街道。</h3> <h3>標志牌上,箭頭指向了革命紀念館</h3> <h3>站在街頭,可以看到遠處太行山頂上一輪蓬勃欲出的紅日。這讓人不由自主地會想起《太行山上》里的歌詞“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會聯想到當年“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壯烈場面。</h3> <h3>淙淙的胭脂河從村前流過。50多年前,我曾在這條河里抓魚,玩水,洗衣服。在岸邊沙灘上逮螞蚱,捉知了(liao)。</h3> <h3>如今,胭脂河水已不那么清澈。過度的開發,讓河水變得渾濁。干旱少雨使原本寬闊的水面變成了窄窄的小溪。看來,環境治理任重道遠。</h3> <h3>站在河邊合個影。從右至左:高源、曹宏、馬玉萍。</h3> <h3>和曹宏合個影,沾一點兒毛家的豪氣。</h3> <h3>回到家鄉,由內向外地透著開心!</h3> <h3>坐在胭脂河畔的沙灘上,腦子里是滿滿的兒時記憶。72年前,我的身為解放軍干部的父親母親,他們因戰爭需要,在我出生7天時,把我送給了這里的老鄉,我在這里一直生活到17歲,和這條河結下了不解之緣。是這里的人民養育了我,是這片土地滋潤了我,才使我長大成人。我17歲離開這里,至今已55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再次回到胭脂河邊,依然會感覺格外的親切。</h3> <h3>這就是“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h3> <h3>當年毛主席親筆題詞“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察冀邊區”。</h3> <h3>70年大慶的歡樂氣氛余溫尚在。</h3> <h3>紀念館前繁花似錦,巨幅的國旗造型蔚為壯觀。</h3> <h3>在紀念館前合影留念。從右至左:高源、曹宏、孫力爭、馬玉萍。</h3> <h3>右1和左1是紀念館的工作人員。</h3> <h3>紀念館大廳的雕塑</h3> <h3>展室圖片:1937年11月,聶榮臻司令員率領八路軍115師的一部進入阜平。</h3> <h3>創建了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h3> <h3>聶榮臻在阜平坐鎮十年,指揮了華北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h3> <h3>展室圖片:解說員在講解當年抗戰的故事。</h3> <h3>展室圖片:創建根據地</h3> <h3>展室圖片:初創時期</h3> <h3>展室圖片:抗戰時期的阜平縣城門樓。</h3> <h3>展室圖片:當年的軍區主要領導人。</h3> <h3>展室圖片:1948年春季,毛主席來到阜平城南莊,在此規劃了建立新中國的藍圖。圖為毛主席在進入阜平的途中。</h3> <h3>展室圖片:毛主席在發表演講</h3> <h3>展室圖片:著名的城南莊會議</h3> <h3>這個小院是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是當年晉察冀軍區機關辦公的地方。1948年毛主席帶領中央機關來到阜平,也住在這里。</h3> <h3>院內共有三排房屋。1948年春季,毛主席來到城南莊,就住在最后一排左邊第一間的屋子里,共住了36天。是年5月的一天,國民黨的飛機轟炸了這所房子,幸虧工作人員及時讓毛主席轉移到房后的防空洞內,才躲過一劫。隨后,毛主席轉移到了距此5公里的花山村,10天后,移師西柏坡。圖中槐樹下白色標牌處就是炸彈落地的地方。</h3> <h3>毛主席宿辦室</h3> <h3>毛主席工作之余會走出院子,走進村子,和老百姓交談,聊天,體察民情。</h3> <h3>周恩來宿辦室</h3> <h3>任弼時宿辦室</h3> <h3>聶榮臻宿辦室</h3> <h3>趙爾陸宿辦室</h3> <h3>胡喬木、陸定一、葉子龍住室</h3> <h3>曹宏站在作戰室前,似乎看到了當年父母在此戰斗的身影。1948年,他的父親曹全夫曾在作戰室工作。他的母親毛遠志(毛澤民之女)也在城南莊,而他則正在母腹中。轉眼70多年過去了,讓人不禁感嘆歲月的飛逝。</h3> <h3>曹宏和高源在作戰室聆聽解說講解當年的故事。</h3> <h3>在毛主席住室前留個影。從右至左:</h3><h3>曹宏、高源、馬玉萍、孫力爭。</h3> <h3>屋后山上的防空洞,它有數百米長,一直通往山梁背面的山溝里。敵機轟炸時,毛主席就隱蔽在這里。</h3> <h3>大家鉆過山洞,從另一個出口出來了。</h3> <h3>孫力爭老師站在紀念館后面的山崗上舉目遠眺。</h3> <h3>來到花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主席在花山推碾子的巨幅畫像。城南莊被國民黨飛機轟炸之后,毛主席緊急轉移到了花山。花山距離城南莊約4公里,這里溝深林密,便于隱蔽。毛主席在花山居住了10天,然后移師西柏坡。毛主席在這里留下了很多親民愛民的美麗故事,一直流傳至今。</h3> <h3>走進毛主席的住室。門口站立者是房東張文同。他的父親張冀新是本村一位小學教師。在一次放學的路上,遇到了正在散步的毛主席。毛主席和他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并囑咐他要教好學生,培養好下一代。</h3> <h3>張文同講述當年他的父親張冀新和毛主席相遇時的情景。</h3> <h3>張文同在朗讀他親筆寫的歌頌毛主席的詩歌。</h3> <h3>張文同(左1)在講述當年推碾子的故事。</h3> <h3>張文同講述毛主席當年讓警衛員幫助他母親推碾子的情景。</h3> <h3>曹宏和房東在推碾子。</h3> <h3>使勁兒推!</h3> <h3>高源:俺也來試試一把!</h3> <h3>推不動!</h3> <h3>一看就是在擺樣子。</h3> <h3>干脆坐這兒歇會兒!</h3> <h3>我們來到了距城南莊2.5公里的易家莊。這兒是四十年代劉瀾濤和彭真住過的院子。房屋已破舊不堪。</h3> <h3>這間屋子或許是當年軍委二局辦公的地方。</h3> <h3>阜平縣八一希望小學。</h3> <h3>這所學校原來叫“城南莊完小”,她是我的母校,50年代,我曾在這里讀完了6年小學。這里曾經是北京八一中學的發祥地。如今,北京八一中學和她建立了手拉手幫扶關系,并改名為“八一希望小學”。</h3> <h3>校園已舊貌換新顏,漂亮的教學大樓,取代了簡陋的土坯屋子。</h3> <h3>校訓“發揚革命傳統 托舉發展希望”激勵著教師和孩子們努力地奮進。</h3> <h3>把孩子送進這所小學讀書,成為當地家長們的最大心愿。</h3> <h3>忙里偷閑,轉了一下城南莊的老街。老街的門面也比過去整齊多了,富起來的人們日子好過了。</h3> <h3>小小村衛生室方便人們小災小病的醫治。</h3> <h3>這所老房子曾是我的發小栗桂琴的家。</h3> <h3>這是燕虎子家開的浴室。</h3> <h3>老街中段的南側的菜地,建起了一排高樓。</h3> <h3>住在城南莊周圍的深山溝里的人家將被安置在這些高樓里居住,為的是孩子的教育和脫貧。</h3> <h3>高樓仍在施工中,入住尚待時日。</h3> <h3>這是進入我家的夾道。</h3> <h3>這就是我的家。我從小跟著我的爹(養父),在這個院子里生活了17年。不過,那時候的房子可沒這么好,那是土坯的。現在已經翻建,由弟弟小三兒住著。</h3> <h3>紅紅的油漆大門,看上去很氣派。當地農民的房子都是這種樣式。</h3> <h3>在家門口留個影吧!</h3> <h3>這個小棚子曾是我爹打鐵的爐棚,現在是弟弟家的面包車的車庫。它的變遷,展示著人們生活改善的幅度。</h3> <h3>出門向東,是我上小學必走的小路,過去是泥濘的土路,現在已用水泥硬化。那條路上布滿我童年的足跡。</h3> <h3>出門向西,是我少年時代上中學常走的路,也比過去平整多了,</h3> <h3>走進小院,首先看到的是西屋。</h3> <h3>然后是一排北屋。</h3> <h3>來了尊貴的客人,弟弟熱情的迎進家門。</h3> <h3>弟媳婦張羅了一桌豐盛的農家飯。</h3> <h3>和弟弟一家人合影。</h3> <h3>再來一張。</h3> <h3>農村的文化生活也異彩紛呈,我們到來的當天晚上,還趕上了國慶文藝演出的最后一場。圖為舞蹈“大紅棗兒甜又香”一幕。</h3> <h3>就要離開的那天,適逢城南莊大集,大家決定趕完集再走。</h3> <h3>賣山貨的大爺大娘們。</h3> <h3>高源像不像咱農家的閨女?</h3> <h3>體驗一下鄉村味道</h3> <h3>咱也來感受一下!</h3> <h3>趕集時遇到了鄉親們。</h3> <h3>看見你們格外親!</h3> <h3>合影留念</h3> <h3>這串葡萄個兒真大!</h3> <h3>來兩斤!</h3> <h3>籃子快滿了。</h3> <h3>這把香菜真新鮮!</h3> <h3>一陣穿梭忙碌之后,大家買了蘋果、土豆、葡萄、香菜、小米、西紅柿等農特產品。我弟弟還給大家送來了紅棗、核桃、栗子、燒餅。大家高高興興結束了這次晉察冀之行,滿載而歸返回了北京。</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和县|
凌云县|
建昌县|
宁蒗|
永宁县|
南汇区|
古蔺县|
白城市|
桂阳县|
丽水市|
富阳市|
巫溪县|
道真|
天镇县|
同仁县|
镶黄旗|
炎陵县|
云南省|
岳阳县|
钦州市|
平武县|
兰考县|
龙川县|
徐闻县|
张家界市|
从江县|
西昌市|
安龙县|
长垣县|
龙南县|
莱西市|
郎溪县|
临夏县|
宜君县|
呈贡县|
马鞍山市|
汾西县|
连南|
汉阴县|
彭州市|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