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古代中國,從有史、物可徵的夏(距今約4000~3600年)開始,迄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產生了周、秦、漢、唐等幾個最為重要和對后世最具影響力的朝代。<br>上述諸王朝的一個共同特征是,政治中心均長期建立于今陜西省境內的關中地帶。陜西省省會西安市,古稱長安,西周、秦、西漢、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及其周邊建都,歷時長約1100年,是中國古都之首。</b></p><p><b>近代以來,陜西省境內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貴文物,彰顯出該省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令人驚嘆的作用。這些文物作為現身說法的實物證據,無疑是最能激發我們文化自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b><br><b>本展覽中,我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文物,可以看到人類歷史發展至今而呈現出的多元樣態,這是世界諸文明體系長期交融互織的結果。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有著相對獨立的發展體系,在不斷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因素的過程中,通過能動地自我調適與自我創新,描繪出一種未曾中斷且綿延至今的燦爛圖景。</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代禮樂復原組-唐代禮樂復原表演</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單元 天衢盛世</b></h1>公元618年,李淵接受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國號唐,由此開啟了一個史詩般的輝煌時代,亦被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是中國古代最鼎盛的朝代。<br>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也達到了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峰,例如唐詩成為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書法發展至唐而諸體完備;繪畫上,人物、山水、花鳥等各個畫科均發展成熟;道觀寺院壁畫和雕塑,多由名家創作,成為公開的畫廊……<br> <b>7-1 鎏金鐵芯銅龍</b><br>唐 <br>公元7~8世紀<br>高36.9cm 最寬處10.5cm 重2780g 銅、鐵<br>1975年西安市南草場坡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b>作為唐朝國都的西安,這里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這件銅龍是鐵質的,通體鎏金,非常精美,其工藝在唐代銅器制作中極為少見。其出土地位于唐長安城永樂坊,玄宗時此處是宰相燕國公張說的宅第,因此有可能是張說府的遺物。據文獻記載,法師曾告訴張說,其宅西北處有王氣,不宜取土,一個月后,法師又講,其地被取土,恐有禍事。此龍出土有一對,埋龍于地,可能就是為了恢復王氣,達到消災免禍、祈福求瑞的目的。<br>這件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牧場坡的鐵質銅龍,通體鎏金,身體細長,兩只有力的前腳緊扣地上,龍頭與上身呈“S”型,龍嘴打開,顯露牙齒和曲折的龍舌,兩只圓睜的雙眼直視前方,龍角緊貼頭部向后擴展,龍尾從高高上揚的后肢處反折向龍頭上方。整條銅龍身體流通,極富動感,表現出唐代龍的生動美與氣勢美,可謂精品。</b> <b>7-2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b><br>唐<br>公元7~8世紀<br>底邊長20.5cm 高23.5cm 重2.699kg 銀<br>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br>法門寺博物館藏 <b>函體四面分鏨四天王像,并分別刻有“北方大圣毗沙門天王” “西方毗類勒義天王” “南方毗婁博義天王”和“東方提頭賴吒天王”。</b> <p><b>7-3 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b><br>唐<br>公元7~8世紀<br>底邊長13.5cm 地邊寬12.9cm 高13.7cm 重0.973kg 金<br>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br>法門寺博物館藏<br></p><p><br></p><p><b>7-4 嵌寶石水晶槨子</b><br></p><p><b>四次參觀該展覽,均未見此物。</b></p><p><br></p> <b>7-5 鎏金銅浮屠</b><br>唐 7-8世紀 高53.5cm 底寬28×28cm 青銅<br>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br>法門寺博物館藏<br><b>法門寺地宮一開,就是半個盛唐。半個盛唐的輝煌,只為供奉佛祖真身舍利。這件銅浮屠,就是為大唐皇室供奉佛指舍利專筑之塔,置于法門寺地宮前室阿育王塔內,內盛放銀棺一枚,金塔銀棺,是瘞埋佛舍利的最高規格,為首批不得出國(境)文物之一。</b><br> <p><b>7-6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爐臺</b><br>唐 <br>公元7~8世紀<br>爐:高29.5cm 口徑24.8cm<br>座:高20.8cm 口徑43.5cm 銀<br>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p><p>法門寺博物館藏<br><b>古人把“焚香”稱作十大雅事之首,到了唐代,香文化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加之對外貿易往來不斷,因而在熏爐的制作上,既富貴華麗又有異域元素的融合。</b></p> <b>7-7 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銀籠子</b><br>唐<br>公元7~8世紀 <br>口徑16.2cm 高17.5cm 重0.654kg 銀<br>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br>法門寺博物館藏<br> <b>7-8 鎏金雙鴦團花紋雙耳大銀盆</b><br>唐<br>公元7~8世紀<br>口徑46cm 高14.5cm 足徑28.5cm 重6.265kg 銀<br>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br>法門寺博物館藏 <b>7-9 鎏金“裴肅進”雙鳳紋銀盤</b><br>唐<br>公元7~8世紀<br>直徑55cm 高3.5cm 銀<br>西安市北郊坑底村出土 陜西前史博物收藏<br> <b>7-10 寶相花雙鸞鳥銀碗</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口徑21.4cm 銀<br>西安博物院藏 <p><b>7-11 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b><br>唐<br>公元7~8世紀<br>高6.7cm 口徑7.6cm </p><p>1970年10月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br></b></p><p><b>何家村是唐長安城興化坊所在地,基建施工時窖藏出土了兩個陶甕和一個提梁罐,1000多件深埋地下上千年的金銀器、玉器、貴重藥物、中外錢幣、銅器展露“真容”。</b></p><p><b>唐代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而金銀器、玉器又是唐代工藝美術的代表,盛唐時期的何家村窖藏可稱得上“皇冠上的明珠”,也有專家稱其為“何家村遺寶”、“大唐遺寶”,它與西方著名的考古發現“阿姆河遺寶”相對應,成為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鎏金伎樂八棱銀杯就是其中的一件珍品。</b></p> <b>7-12 四鸞銜綬紋金銀平脫鏡</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直徑22.7cm 銅<br>1956年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p><b>7-13 螺鈿花鳥紋平脫鏡</b><br>唐 開元二十四年<br>公元736年<br>直徑25cm 銅、貝殼<br>2001年西安理工大學新校區唐李倕(712~736)墓出土 </p><p>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br><b>“螺鈿”和“平脫”都是中國傳統工藝,并在唐代非常盛行,而這面螺鈿花鳥紋平脫鏡,可以稱得上是目前考古出土的,保存狀況最棒的一面此類鏡子。</b></p><p><b>它的主人李倕,是唐朝的宗室女,去世的時候只有25歲。按照墓志中“子在于襁褓”的記載,推測李倕去世前剛剛產下了一個嬰孩,極有可能是死于難產的。</b><br></p> <b>7-14 瑞獸葡萄羽人紋銅鏡</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直徑11.2cm 銅<br>西安歷史博物館藏 <b>7-15 雙鳳銜枝紋鏡</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直徑29cm 銀<br>1970年戶縣余下出土 <br>西安歷史博物館藏 <b>7-16 龍鳳紋琉璃璧</b><br>唐<br>公元888年<br>直徑10.4cm 琉璃<br>1995年乾縣南陵村唐僖宗(873~888年在位)靖陵出土 <br>陜西考古研究院藏 <p><b>7-17 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b><br>唐<br>公元7~8世紀<br>口徑15.7cm 高2.3cm 琉璃 <br>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p><p>法門寺博物館</p> <p><b>7-18 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b><br>唐<br>公元7~8世紀<br>口徑長10.1cm 口徑寬5.5cm 高3.8cm 軟玉<br>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p><b>7-19 玉樑金筐寶鈿珍珠裝蹀躞帶</b><br>唐 <br>公元646年<br>復原后長150cm 軟玉、金、寶石、珍珠<br>1992年長安縣南里王村竇皦(597~627)墓出土</p><p>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p><p><b>“金筐寶鈿”一詞則最早出現于唐代的文獻中,是一種將金粟與鑲嵌結合的工藝。蹀躞帶從北方游牧民族的腰帶演變而來,是隋唐時期盛行的一種功能型腰帶,并逐漸演變成為等級身份的象征。這條腰帶,因為“金鑲玉”華麗的外觀和精細的做工,每次亮相于臨展之時,都會吸引無數的目光。</b><br></p> <p><b>7-20 石榴花紋玉簪飾</b><br>唐<br>公元8~9世紀<br>長10cm 軟玉<br>西安交通大學校內興慶宮遺址出土</p><p>西安博物院藏</p> <b>7-21 鴛鴦海棠紋玉簪飾</b><br>唐<br>公元8~9世紀<br>長11.5 cm 寬4 cm 厚0.15 cm 軟玉<br>西安交通大學校內興慶宮遺址出土<br>西安博物院藏<br> <p><b>7-22 鴻雁紋玉梳背</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寬15cm 高5.1cm 軟玉<br>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 </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p><b>7-23 鎏金銀首飾</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長23cm 最寬17cm<br>長27.5cm 最寬11cm<br>長30.5cm 最寬6.5cm 銀<br>2003年西安市長安區紫薇花園出土</p><p>陜西考古研究院藏</p> <b>7-24 金蔓草花</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長6.8cm 寬4.2cm 金<br>西安博物院藏<br> <p><b>7-25 金樹</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12.5cm 金<br>1971年西安東郊郭家灘出土 </p><p>西安博物院藏</p> <p><b>7-26 鑲寶石金雁</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2.7cm 金<br>1971年西安東郊郭家灘出土 </p><p>西安博物院藏</p> <p><b>7-27 波斯薩珊王朝銀幣</b><br>薩珊王朝 <br>庫思老二世 公元590~628在位<br>直徑2.4cm 銀<br>1965年長安縣國清寺塔出土 </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p><b>7-28 波斯薩珊王朝銀幣</b><br>薩珊王朝 <br>庫思老二世 公元590~628在位<br>直徑3.1cm 銀<br>1965年長安縣國清寺塔出土</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p>7-29 波斯薩珊王朝銀幣<br>薩珊王朝 <br>布倫杜赫特女皇 公元629~630 631~632年在位<br>直徑2cm 銀<br>1965年長安縣國清寺塔出土 </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p><b>7-30 “和同開珎”錢幣</b><br>日本<br>和銅元年 公元708年<br>直徑2.3cm <br>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b>7-31 阿拉伯金幣</b><br>倭馬亞王朝<br>公元661~750年<br>直徑1.9cm 金<br>1964年西安西窯頭村唐墓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p><b>7-32 金開元通寶</b><br>唐<br>開元通寶 公元713~741年<br>直徑2.5cm<br>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br></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p> <b>7-33 鎏金銅阿彌陀三尊坐像</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總高24cm 寬20cm<br>1977年西安土門李家村出土<br>西安博物院藏 <p><b>7-34 鎏金觀音菩薩銅像</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26.5cm 青銅<br>1960年西安市西郊棗園出土 <br></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p> <p><b>7-35 藥師如來坐像</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總高173cm 像高94cm 大理石<br>陜西麟游縣九成宮鎮太平寺遺址出土 <br></p><p>麟游縣博物館藏<br></p> <p><b>7-36 觀音菩薩坐像</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總高73cm 寬31cm 石<br>西安市東關景龍池廟宇出土<br></p><p>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p> <p><b>7-37 降三師明王坐像</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76cm 寬35cm 石<br>1959年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 <br></p><p>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p> <p><b>7-38 金剛坐像</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長47cm 寬36cm 高70cm 大理石<br>1959年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 <br>西安碑林博物館藏</p> <p><b>7-39 盝(lù)頂舍利函</b></p><p>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長47cm 寬36cm 高70cm 大理石<br>1959年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 <br></p><p>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p><p><b>盝頂: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頂部有四個正脊圍成為平頂,下接廡殿頂。</b><br></p> <b>石函立面上的雕刻栩栩如生。</b> <p><b>7-40 彩繪陶天王俑</b><br>唐 開元十二年<br>公元724年<br>高74.4cm 陶<br>1991年西安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 <br></p><p>西安博物院藏<br></p> <p><b>7-41 彩繪陶天王俑</b><br>唐 開元十二年<br>公元724年<br>高77cm 陶<br></p><p>1991年西安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 <br>西安博物院藏<br></p> <p><b>7-42 彩繪陶女俑</b><br>公元664年 <br>高36.5cm 陶<br>1985年長武縣棗園鄉張臣合(592~664年)墓出土</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p><p><b>這件女俑頭梳超過二尺的唐代流行發式雙環望仙髻,是研究唐代舞蹈藝術和服飾文化的重要資料。</b></p> <b>雙環望仙髻是古代漢族婦女發式之一,當是一種高狀作雙環形的發髻。其形將頭發分成兩股,用絲絳束縛成環形,高聳于頭頂或頭之兩側,有瞻然望仙之狀,謂“雙環望仙髻”。據唐段成式《髻環品》載,唐玄宗時,宮中盛行雙環望仙髻,后為貴族婦女所喜尚,宋時仍流行。</b> <p><b>7-43 三彩釉陶女俑</b><br>唐<br>公元八世紀<br>高42cm 釉陶<br>1959年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 <br></p><p>陜西歷史博物館<br></p><p><b>當我看到展品中這座少女陶女俑,不禁聯想到早期看過的資料。這尊陶女俑和資料中的陶女俑十分相像。下面我就講講有關我看到的故事。</b></p><p><b>1948年,陜西長安縣神禾原賈里村發現一座古墓,墓主人竟是唐朝的一位17歲少女,在花一樣的年齡就香消玉殞,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這位生活于一千多年前的女孩,她是誰?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經歷過什么?<br>從墓中出土的一塊墓志——唐故裴氏小娘子志銘,全文212字,如泣如訴,向考古學家和我們“講述”了一切。<br></b></p><p><b>唐故裴氏小娘子志銘<br>外兄鄉貢進士盧獻卿撰<br>裴氏小娘子小字太,其先河東聞喜人。余外祖故相國郇國公諱均之孫,今河中解梁令裴銷之季女。幼而婉惠,祥淑早聞,以是舉族奇之,意為閨閫之儀范也。<br>噫!花暮落,卿云不留。未逮笄,而天奪其壽。奄以大中肆年伍月捌日終于解縣之公署,年拾有柒。親愛惋惜,為之奈何!定以其年后壹月拾陸日歸葬于長安里御宿川神禾原,先之側也。余以中外之重,尤增其懷。搦管茹悲,聊次其年月云爾?;h月墮,玉折蘭萎,螓首未斂,魚軒莫期。遽怨藏壑,長辭結縭,秀而不實,宜其痛哉!悲夫悲夫!</b><br></p> <b>原來女孩姓裴,小名為太,今山西聞喜人,裴家一直是河東的名門望族,小女孩的六世祖就是赫赫有名的軍事家裴行儉,祖父就是唐朝相國裴均之,父親當時任山西解縣縣令,她是家中的第四個女兒。出生于這樣的大戶人家,裴氏小娘子并沒有養成驕縱的性格,而是“幼而婉惠,詳淑早聞,以是舉族奇之,意為閨閫之儀范也”,她自幼溫文爾雅、知書達理,堪稱整個裴氏家族的典范。<br>很不幸,就在大中四年的夏天,小姑娘在父親工作的縣衙公署里離世,之后家人忍痛將她的遺體送回長安裴氏祖墳安葬,那一年小姑娘年僅17歲。墓志中沒有說明死因,“未逮笄,而天奪其壽”,花兒一樣的生命,就這樣香消玉殞,令人痛心。<br>墓中除了出土一塊墓志、一枚銅鏡外,還有48枚陶俑,有少女俑、侍女俑、昆侖奴俑。侍女和昆侖奴是派去照顧小姑娘的,銅鏡定是她生前“臭美”用的。特別引起考古學家注意的是那套少女俑,一共有6尊,卻是同一張面孔,穿著不同的衣服。</b> <p><br><b>當看到拿著銅鏡的綠衣少女俑時,考古學家恍然大悟,她手中的鏡子與墓中出土的銅鏡很是相似,這套少女俑莫不是父母根據小女孩的樣貌,請人捏制的?!想必小女孩也是個愛美的豬精少女,她的猝然離世,令父母痛心不已,悲痛之余小女孩的父母根據女兒的容貌捏成了陶俑,并為其穿上小女孩生前最喜歡的六套衣服,還有那面銅鏡,一直陪伴著她。</b></p><p><b>從那套少女俑我們可以發現,裴氏小娘子是個微微胖的女孩,嘴角總浮著一抹淺笑,再加上額前的劉海兒,甚是俏皮可愛。她跟著在縣政府上班的父母一起生活,喜歡看書、照鏡子,還有買買買,衣服多的都放不下。她的父母肯定很愛很愛她,只可惜美好的生命在17歲戛然而止,一句“親愛惋惜,為之奈何”道盡了父母無盡的悲痛。<br></b></p><p><b><br></b></p><p><b>我們不難發現,特展中的這座少女陶女俑和裴氏小娘子墓出土的時間和地點均不同,我大膽猜測,可能那個時代的少女俑都是按照這個模樣制作的吧?</b></p> <b>7-44 三彩釉陶女俑</b><br>唐<br>公元八世紀<br>高50cm 釉陶<br>西安西郊紡織廠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 <b>7-45 彩繪騎馬女俑</b><br>唐 麟德元年<br>公元664年<br>高37.3cm 長26cm 陶<br>1972年禮泉縣鄭仁泰(?~664)墓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b>鄭仁泰,參與玄武門之變、東征高麗、西平鐵勒。</b> <p><b>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身穿窄袖緊身白上衣,外套裝飾黑碎花寬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b><br></p> <p><b>7-46 彩繪騎馬女俑</b><br>唐 開元十二年<br>公元724年<br>長33cm 高34.5cm 陶<br>1991年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 <br></p><p>西安博物院藏<br></p> <p><b>7-47 三彩釉陶武官俑</b><br>唐<br>高49.2cm 釉陶<br>2002年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 <br></p><p>西安博物院藏<br></p> <p><b>7-48 彩繪胡人立俑</b><br>唐<br>高40.5cm 陶<br>1991年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 <br></p><p>西安博物院藏<br></p> <p><b>7-49 三彩釉陶胡人立俑</b><br>唐<br>神龍二年<br>公元7.6年<br>高18cm 釉陶<br>1960年乾縣永泰公主(684~701)墓(706年遷葬)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b>7-50 彩繪陶胡人騎馬俑</b><br>唐<br>神龍二年<br>公元706年<br>高30cm 陶<br>1960年乾縣永泰公主(684~701)墓(706年遷葬)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br> <p><b>7-51 絞胎騎射</b><br>唐<br>神龍二年<br>公元706年<br>高36.5cm 釉陶<br>1972年陜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682~701)墓(706年遷葬)出土 </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b>絞胎:是將兩種不同顏色的泥料加以混合攪拌,再使用手工模制或塑制作出所要造型,不能用輪制。由于絞胎紋理獨特絢麗,有似自然樹木大理石紋理,因此倍受青睞。</b></p> <b>7-52 三彩釉陶騎馬狩獵俑</b><br>唐<br>神龍二年<br>公元706年<br>高35.5cm 長28.5cm 釉陶<br>1960年乾縣永泰公主(684~701)墓(706年遷葬)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b>7-53 三彩釉陶騎馬狩獵俑</b><br>唐<br>神龍二年<br>公元706年<br>高39cm 長32cm 釉陶<br>1972年乾縣章懷太子(655~684)墓(706年遷葬)出土 <br>乾陵博物館藏 <p><b>7-54 彩繪陶騎駝俑</b><br>唐<br>公元741年<br>駱駝高48.2cm 長83cm 陶<br>2000年蒲城縣三合鄉李寬(679~742)墓出土 <br></p><p>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br></p> <p><b>7-55 三彩釉陶立駝</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51cm 長45cm 釉陶<br>1983年西安機械化養雞場出土 <br>西安博物院藏</p> <b>7-56 三彩釉陶臥駝</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29.1cm 長45cm 釉陶<br>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唐墓M31出土 <br>西安博物院藏<br><b>這件精美的唐三彩除了造型精美、色彩艷麗外,因駱駝背上有一個鳳首壺,所以它還常常被拿來佐證鳳首壺的用途。這種唐朝新出現的器物,極具西域特色,根據這件唐三彩,有人認為鳳首壺很有可能是商人在商旅途中飲酒或者飲水的用具,但有人覺得這個解釋有些牽強。另一種更合理的解釋是,就像駱駝所載絲綢不是用來穿戴一樣,鳳首壺也是用于交易的商品。</b> <p><b>7-57 白陶舞馬</b><br>唐 顯慶二年<br>公元657年<br>高49cm 長46cm 陶<br>1972年禮縣張世貴(586~657年)墓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p> <p><b>7-58 三彩馬</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41.4cm 長45.4cm 釉陶<br>2002年西安南郊陜西師范大學唐墓出土 <br></p><p>西安博物院藏<br></p> <p><b>7-59 三彩釉陶騾</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長32.5cm 高26cm 釉陶<br>1966年西安市制藥廠出土 <br></p><p>西安博物院藏<br></p> <p><b>7-60 綠釉陶博山爐</b><br>唐<br>武德六年 <br>高34.4cm 釉陶<br>1990年西安市長安區隋豐寧公主與附馬韋曲照合葬墓出土 <br></p><p>陜西考古研究院藏<br></p> <b>7-61 三彩釉陶鳳首壺</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31cm 釉陶<br>1959年西安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 <b>7-62 三彩釉陶雙魚壺</b><br>唐<br>公元627年<br>高28cm 口徑9cm 釉陶<br>1992年長安縣南里王村竇皦(597~627)墓出土 <br>陜西考古研究院藏 <b>7-63 三彩蓋罐</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21cm 腹徑19cm 口徑9cm 釉陶<br>西安出土 陜西考古研究院藏 <b>7-64 三彩釉陶獸首杯</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8cm 口徑5.5~7cm 釉陶<br>1957年西安南郊唐墓出土 <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b>7-65 白瓷雙龍柄瓷壺</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51.1cm 瓷<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 <p><b>7-66 白瓷堆花高足缽</b><br>唐<br>乾封二年<br>高22.7cm 口徑18cm 瓷<br>1956年西安韓森寨段伯陽(581~661)墓(667年遷葬)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b>7-67 “官”字款花口碟</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口徑14.4cm 高3.4cm 瓷<br>西安北郊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br> <p><b>7-68 “盈”字款白釉帶蓋執壺</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高23.5cm 最大徑10.2cm 瓷<br>2002年西安市雁塔區唐青龍寺遺址出土 <br></p><p>西安博物院藏<br></p> <p><b>7-69 胡人備馬圖壁畫</b><br>唐 麟德二年<br>公元665年<br>尺寸114×176cm 白灰<br>1990年禮泉縣唐太宗(626~649年在位)昭陵韋貴妃(597~665)墓出土</p><p>昭陵博物館藏 <br><b>昭陵博物館作為唐墓壁畫的收藏重鎮,因條件有限,大批壁畫長期都處于秘不示人的狀態。這件是僅有的幾件對外展出的壁畫。畫中,兩個胡人牽著一匹白馬,其中一著紅色袖衫的卷發高鼻男,一手抱住馬頭,一手上轡頭。另一著土黃色袖袍的男子,高鼻大目顴骨突出,正緊緊挽住韁繩。畫面表現了二人合力制服駿馬的過程。</b></p> <p><b>7-70 侍女圖壁畫</b><br>唐 景云元年<br>公元710年<br>138.5×148.5cm 白灰<br>1995年富平縣宮里鎮節愍太子(?~707)墓出土 <br></p><p>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br></p> <p><b>7-71 巖樹圖壁畫 </b><br>唐 景云元年<br>公元710年<br>114×105cm 白灰<br>1995年富平縣宮里鎮節愍太子(?~707)墓出土</p><p>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br><b>這幅出土于節閔太子李重俊墓的巖樹圖壁畫,以古樹、山石、小草為內容,組合成一幅蒼古幽深的風景畫。它的主人李重俊,雖然被立為太子,但因為不是嫡出,一直被韋皇后所輕視。加之有一個野心想當皇太女的妹妹安樂公主的逼迫,最終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但最終兵敗被殺。</b></p> <p><b>7-72a 樂舞圖壁畫(復制品)</b><br>唐 開元二十八年<br>公元740年<br>440×220cm<br>2014年西安長安區大兆街辦郭辛莊村的韓休(673~740年)墓出土 <br></p><p>陜西考古研究院藏<br></p><p><b>唐韓休墓位于西安市長安區郭莊村,2005年曾被盜,2014年發掘。樂舞圖占據墓室整個東壁,寬3.92米,高2.27米,是迄今所知唐墓壁畫同類題材中規模最大的一幅。在這幅壁畫中甚至可以看到題材和畫法的錯誤對接,由此導致了畫面的一改再改。盡管如此,韓休墓樂舞圖在結構和細節上,還是呈現了唐代同類壁畫中最為華美絢麗的一種圖式。</b><br></p> <b>在這張樂舞圖壁畫右側,我們可以看到有五個演奏者正在吹彈打鈸 ,一個胡人正在揚臂高歌,每個人的表情都生動活潑......</b> <p><b><font color="#333333">7-72b 山水圖壁畫(未見到展品)</font></b><br>唐<br>公元618年~907年<br>114×105cm<br>陜西省富平縣節愍太子墓 <br></p><p>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藏<br></p> <p><b>7-73 唐興慶宮地圖拓片</b><br>宋 元豐三年<br>公元1080年<br>64×38cm 紙<br>1934年在西安小湘子廟街發掘出土?<br></p><p>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p> <p><b>7-74 李建成墓志拓片</b><br>唐 貞觀二年<br>公元627年<br>63×53cm<br>2005年西安長安區郭杜鎮李建成墓出土 <br>西安博物院藏<br></p><p><b>2005年,陜西西安的一處建筑工地正在緊張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工人挖出了兩塊石碑,石碑一大一小,上面刻有文字,工人們以為挖到了寶貝,趁著沒人注意就把兩塊石碑藏了起來。后來,這位工人聯系上了文物販子,很快就把兩塊石碑給賣了,但是幾年后西安市公安局抓獲了這伙文物販子,并追回了這兩塊石碑。經過專家的仔細研究,發現了這兩塊石碑竟然是墓志。<br>李建成墓志,蓋為盝頂形,陽文篆書“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銘”。志為方形,邊長52厘米,高11厘米,四側無紋飾。其志文僅55字:“大唐故息隱王墓志 王諱建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 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 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br>作為太子的墓志,55個字實在太過簡短了。寥寥幾句只告訴世人,李建成死于武德九年六月,貞觀二年正月葬于雍州長安縣高陽原(如今西安市丈八溝、郭杜鎮一帶)。內容僅記載死者名字、謚號、死亡時間、下葬時間和地點,沒有一般墓志應記載的生平、功績、評價等。 </b></p> <b>經專家對該墓志進行了研究后認為,該墓志顯著特征為志文“隱”(謚號)字為重刻,證明“隱”字之前為另外一字。 <br>專家參照《唐會要》對李建成所上謚號爭議一事的記載,結合墓志磨損后殘留筆畫推斷,修改前謚號為“靈”字,改為“隱”謚,既沒有貶低建成政變失敗者的命運,又有一種對建成結局的憐憫,沒有步入失敗者必然被抹黑的必然結局,脫離了世人的慣性思維,唐太宗的高明之處正在于此。<br>一個“隱”字包含唐太宗對政變有隱蔽的心態,他對政變的定性,除了體現出寬廣的仁君胸懷之外,更希望臣下和民眾隱諱的談及以至于不談,從民眾的心中徹底根除,這應該是太宗將謚號改“靈”為“隱”的根本態度。除此心理需求以外,唐太宗不想因李建成和玄武門事件而影響深遠,在政治上“隱”表明態度,凡事歸隱、蔽去,既往不咎,以江山社稷為重,以民眾福祉為重。這也是其苦心踟躕后藉李建成謚號向民眾表達的政治主張。學者們認為,李建成墓志的出土,將唐太宗對政變后建成的評價體現出的進退兩難的態度真實地反映出來,其同意謚為“靈”字后覺不妥的心態,雖然史書不載,卻以墓志的真實存在保留了下來,反映出太宗對玄武門事件后的惻隱之心和政治立場,可彌補史料之不足。</b> <b>7-75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未見展出。網上蕩的照片)</b><br>唐 貞觀六年<br>公元632年<br>由魏征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碑刻者不可考) 陜西麟游縣博物館藏<br><b>九成宮醴泉銘(醴音lǐ, 醴泉意甜美的泉水)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于麟游(今陜西寶雞麟游縣)?,F位于麟游縣杜水之陽九成宮遺址,建有碑亭,現為中國國寶級文物。碑高2.7米,厚0.27米,上寬0.87米,下寬0.93米,碑料為石灰石。碑身、碑首連成一體,碑座已破損,碑首有六龍盤繞,碑身陽面碑額刻“九成宮醴泉銘”六個大字,陽文篆書。正文24行,滿行50字(由于原碑在宋代碑座破損,最后一行字已完全不可見,故有滿行49字的誤傳)。楷書。碑身的側面、背面刻滿了文字,字跡已無從辨認。</b><br> <p><b>7-76 歐陽詢《皇甫誕碑》拓片</b></p><p>唐</p><p>六世紀晚期~七世紀初期</p><p>240×96cm 紙<b> <br></b>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p><p><b>唐于志寧撰文,唐歐陽詢書。無書寫年月??瑫?8行,行59字。碑額篆書“隋柱國弘義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赌挚焓隆分^此碑立于隋朝,當為歐陽詢(557年~641年)早年所書,另有一說《皇甫誕碑》刻立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50年)。此碑在明代已斷為兩截。</b></p> <b>7-77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拓片</b><br>唐 貞觀七年<br>公元633年<br>280×110cm 紙<br>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 <b>7-78 僧懷仁集王羲之書《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片</b><br>唐 高宗咸亨三年<br>公元672年<br>350×100cm 紙(此碑螭首方座,高350cm 寬100cm)<br>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b>《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先是由初唐楷書名家褚遂良書寫,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分《序》和《記》兩方碑石立于慈恩寺塔臺南門兩側龕內,名為《雁塔三藏圣教序碑》。而碑林所藏之石是長安修德坊弘福寺高僧懷仁有感于朝廷對佛門之恩寵,太宗對王羲之書法之崇尚,潛心二十四年集王羲之字刻碑予以銘。</b><br> <p><b>7-79 李邕《唐故右武衛大將軍李府君碑(云麾將軍李思訓碑)》拓片(未見展出。網上蕩的照片)</b></p><p>唐 開元八年<br>公元720年<br>螭首龜趺 寬130cm 高320cm<br>陜西蒲城橋陵藏<br><b>《李思訓碑》,唐碑刻。又稱《云麾將軍碑》、《云麾將軍李思訓碑》,全稱為《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開元八年(720年)六月刻立。碑為豎方形,高400厘米,為唐碑中之巨制。李邕撰文并書。行書,30行,行70字。碑現存陜西蒲城縣西7公里的麥田中。碑下截已漫漶不清,上截亦布滿石花。碑文內容為李邕為其叔伯、唐代著名將軍兼畫家李思訓立的神道碑。<br>書作者李邕(678—747年)工書法,以行書著名。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后獨創其體,以雄肆豪放勝,被譽為“書中仙手”。傳世書作尤以此《李思訓碑》為著名。</b></p> <b>7-80 顏真卿《多寶塔碑》拓片</b><br>唐 天寶十一年<br>公元752年<br>280×102cm 紙<br>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 <b>7-81 顏真卿《顏勤禮碑》拓片(未見展出。網上蕩的照片)</b><br>唐 大歷十四年<br>公元779年<br>268×92cm 紙<br>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b>唐代顏真卿晚年書法代表作《顏勤禮碑》舊拓,1922年10月在西安出土,現在西安碑林?!额伹诙Y碑》是顏真卿大歷十四年為其曾祖顏勤禮所書的神道碑(墓碑),四面刻字,現存兩面及一側。碑陽19行,碑陰20行,每行各38字。其書法藝術已進入完全成熟時期,通篇氣勢磅礴,用筆蒼勁有力,是學習顏體書法的好范本。<br>顏真卿的碑石因后人的不斷臨習,多少都有一些損害,這件顏真卿71歲寫給自己曾祖父顏勤禮的《顏勤禮碑》保存的卻非常完好,是國寶級文物。</b><br> <b>7-82 柳公權《玄秘塔碑》拓片</b><br>唐 會昌元年<br>公元841年<br>386×120cm 紙<br>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 <b>歷時兩月,先后五次參觀展覽,終于完成了“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美篇系列。希望看到這個系列的朋友們,有時間到清華藝術博物館,你可以從“民之初生”“創制垂法”“秦國崛起”“皇帝臨位”“天子居中”“多元融匯”“天衢盛世”七個單元中,看到集中展示的周、秦、漢、唐等歷朝精品文物。肯定不虛此行。</b> <p><b>展覽日期:2019.9.10~2019.12.17(周一休息)</b></p><p><b> 9:00-17:00(16:30停止入館)<br></b></p><p><b>藝博官網<br>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b><br></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大埔区|
石屏县|
蓬安县|
昌黎县|
望都县|
启东市|
临泽县|
读书|
建始县|
台州市|
平山县|
香格里拉县|
交城县|
辽阳县|
奉节县|
东港市|
林口县|
金沙县|
图片|
双城市|
东莞市|
鸡泽县|
和顺县|
濮阳县|
贡觉县|
阿克|
湖口县|
西昌市|
台南市|
张北县|
黔西|
镶黄旗|
迁西县|
盐池县|
敦化市|
新丰县|
平武县|
贵州省|
哈尔滨市|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