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萬里長城十三關尋訪</h3><h3>"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世界十大奇跡之一。昔日,虎踞龍盤的長城是我國古代保境安民的軍事性工程。今日,長城首要的軍事防御功能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成為了各地的旅游景點供人們攬勝懷古。</h3><h3>萬里長城究竟有多長?<br></h3><h3>長城之長,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中國北方。國家文物局在公布的《中國長城保護報告》里,首次曬出了長城的“家底兒”——墻壕遺存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于現今北京、河北、山西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br></h3><h3>長城有多長知道了,可長城十三關指的是哪十三關呢?</h3><h3>第一關 山海關<br></h3><h3>秦皇島山海關<br></h3><h3>山海關又稱“榆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關,這里遂成為了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秦皇島山海關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牌匾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h3><h3>第二關 黃崖關<br></h3><h3>薊縣小雁門關<br></h3><h3>黃崖關又稱“小雁門關”,始建于北齊時期,為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黃崖關位于現今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br></h3><h3>黃崖關城東側山崖的巖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黃崖關游覽區包括“黃崖夕照”、"二龍戲珠”和“云海煙波”三大奇觀,具有雄、險、秀、古四大特色。<br></h3><h3>第三關 居庸關<br></h3><h3>“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br></h3><h3>居庸關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位于北京昌平區內,得名始于秦代。燕國時已成為軍事要隘,漢代已經頗具規模。此后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關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成吉思汗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口建于明洪武年間。</h3><h3>第四關 紫荊關<br></h3><h3>河北省易縣城紫荊關,紫荊關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被稱為“畿南第一雄關”。紫荊關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紫荊關南面以十八盤道為險阻,北面近以浮圖隘口為門戶,一關雄踞中間,群險翼庇于外。山谷崎嶇,易于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h3><h3>河北省易縣城紫荊關</h3><h3>第五關 倒馬關<br></h3><h3>河北省唐縣倒馬關,倒馬關城東門、西門已在修公路時拆毀倒馬關位于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間,與居庸關、紫荊關合稱為“內三關”。倒馬關城東門、西門已在修公路時拆毀,北門亦在早年被拆,關城城墻僅西面城墻大體斷續殘存。通過倒馬關遺跡可辨認出外側為青磚包砌,內側為卵石砌筑,其余三面均被拆毀,只局部可略辨殘跡。</h3><h3>河北省唐縣倒馬關<br></h3><h3>第六關 平型關<br></h3><h3>山西省平型關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周圍900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明正德年間修筑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后改今名。</h3><h3>第七關 偏頭關<br></h3><h3>偏關縣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現存建筑為明洪武年間修筑,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h3><h3>第八關 雁門關<br></h3><h3>“中華第一關”雁門關<br></h3><h3>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br></h3><h3><br></h3><h3>第九關 娘子關<br></h3><h3>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br></h3><h3>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于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現存關城建于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br></h3><h3>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br></h3><h3>第十關 殺虎口關<br></h3><h3>明王朝派兵出長城作戰,也多由殺虎口關出入<br></h3><h3>殺虎口關位于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殺虎口關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后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殺虎口”關。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br></h3><h3>第十一關 嘉峪關<br></h3><h3>甘肅省嘉峪關<br></h3><h3>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br></h3><h3>甘肅省嘉峪關<br></h3><h3>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和戈壁。嘉峪關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h3><h3>第十二關 陽關甘 肅陽關故址</h3><h3>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陽關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于西漢置關,在玉門關之南,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br></h3><h3>第十三關 玉門關<br></h3><h3>玉門關遺址說起玉門關 ,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向往。</h3><h3>玉門關遺址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筑,開西北兩門。城墻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墻,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h3><h3>玉門關遺址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h3> <h3>山海關位于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1]</h3><h3>歷史沿革</h3><h3>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古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非常險要,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現的明長城的起點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虎山長城)。</h3><h3>隋開皇三年(583年),筑渝關關城。</h3><h3>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麗,自臨渝還。</h3><h3>五代后梁乾化年間,渝關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關三面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牧于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h3><h3>后唐清泰末年,趙德鈞鎮守盧龍,石敬瑭在太原叛亂,并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許之,其母述律后曰:“若盧龍軍北向渝關,亟須引還,太原不可救也。”</h3><h3>宋宣和末年,渝關為女真所得。</h3><h3>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于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2]</h3><h3>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歷、天啟、崇禎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h3><h3>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3]</h3><h3>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山海關。</h3><h3>民國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軍閥大戰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戰于山海關外的關家墳、威遠城、姜女廟一帶。</h3><h3>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領山海關。</h3><h3>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軍冀熱遼部隊配合蘇聯紅軍攻占并解放了山海關城。</h3><h3>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山海關保衛戰。所有這些戰爭,對山海關關城和東羅城城墻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壞。</h3><h3>1958年,在山海關南門西260米的南城墻上,開21米寬的城墻豁口作為通道。</h3><h3>山海關[天下第一關]</h3><h3>1961年,山海關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h3><h3>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墻體內修建互相連通防空洞,墻體現有磚砌洞口。</h3><h3>從1956年到1994年,先后修復了鎮東樓至威遠堂和鎮東樓至靖邊樓的城墻,修復了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城墻主要修復內容為:修復了靖邊樓和鎮東樓之間青磚內墻及鎮東樓和威遠堂之間的毛石內墻,修復了垛口墻和宇墻,修復了靖邊樓和臨閭樓之間外墻體,補墁靖邊樓到鎮東樓之間的城面。</h3><h3>為便于前往天下第一關,1980年在南門東正對一關路開35米的城墻豁口一處。</h3><h3>1987年為協調古城風貌,在豁口處修建券門洞四座,中間二座相同,洞高6.8米、寬6米,長16米;兩邊二座相同,洞高5.9米、寬5米、長16米。</h3><h3>1987年,包括山海關在內的中國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br></h3><h3>1985年,山海關被列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br></h3><h3>2000年,被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稱號;<br></h3><h3>2007年,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審核批準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br></h3><h3>2015年10月09日,山海關景區被國家旅游局通報批評,取消5A級資質。[5]<br></h3><h3>建筑形制<br></h3><h3>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并有多種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筑。</h3><h3><br></h3><h3><br></h3> <h3>黃崖關長城</h3><h3>黃崖關長城在薊州區北28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歷史上,薊州城共有守營墩臺十八座,黃崖關為其一,也是最為重要的關隘。始建于公元556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h3> 居庸關長城<div><h3>居庸關長城,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旅游局評定的國家AAAA級景區。位于昌平縣城以北20千米的峽谷中,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達嶺長城20公里,地形險要,是長城重要的關隘。2013年2月居庸關景區泮宮牌坊處的兩個漢白玉的柱頭獸被盜走,2013年5月趙某等四人因涉嫌盜竊罪,已被批準逮捕。居庸關長城建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郁,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的中心,還保存著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臺“云臺”。在元朝時,臺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毀。三塔被毀后,在此臺上又建一院“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間</h3><h3><br></h3></div> <h3>紫荊關長城</h3><h3>紫荊關位于河北省易縣西北45公里處,因關城居于紫荊嶺上而得名。關東依萬仞山,西據犀牛山,拒馬河寬闊的河床橫列于長城之北,其形勢極為險要。位于易縣城西45公里的紫荊關上,南面以十八盤為險阻,北面近以浮圖隘口門戶,遠以宣化、大同為蕃籬,一關雄踞中間,群險翼庇于外,峰疊巒矗,如屏如障,為長城內三關重鎮之一。紫荊關是長城千百座雄關險隘中歷史最悠久的幾座之一,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關于紫荊關的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當時稱為“五阮關”,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h3> <h3>倒馬關</h3><h3>倒馬關位于河北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倒馬關最初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h3> 平型關大捷<div><h3>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h3><h3><br></h3><h3><br></h3></div> <h3>偏頭關</h3><h3>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h3> <h3>雁門關</h3><h3>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雁門關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歷史標志,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自建雁門關后,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h3> <h3>娘子關 現存關城建于明代,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臺、點將臺、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傳說為唐代平陽公主駐防時所。</h3> <h3>殺虎口</h3><h3>殺虎口,也稱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h3> <h3>未完待續……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澄迈县|
白河县|
石柱|
勐海县|
合江县|
深州市|
河津市|
双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固阳县|
台北县|
获嘉县|
富宁县|
宝坻区|
贵德县|
五莲县|
大安市|
河南省|
凤山市|
新营市|
千阳县|
乐都县|
宣汉县|
名山县|
玉树县|
德令哈市|
靖安县|
镇江市|
大足县|
玉屏|
泰州市|
乐昌市|
阿拉尔市|
天全县|
乌兰察布市|
黑水县|
福安市|
得荣县|
锡林浩特市|
辽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