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宋朝詞人宋之儀借水寄情,也道出我們在江邊佇立,翹首企盼的無盡情思。在歲月更迭中,讓滔滔江水流淌著我們思念上海知青戰友的渴望形態,流淌著我們日常微信,視頻通話,手機問候的各種方式。</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歷史鏡像成為生死絕戀</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原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40周年聚會</h1><h1> 文陳 與/制作盛 永</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那些雨滴雨落,是我們纏綿的敘述</b></p> <h1> 前幾天,重慶縉云山的秋雨,忽大忽小,以血為花,以葉為淚,我們期盼遠道而來的上海戰友盈滿一串珠簾。這一串珠簾是重慶縉云山的豐腴版圖,是我們重逢的情深千里。公元2019年10月18日,連續下雨的重慶突然放晴,盈滿了縉云山晨曦初露的大小水珠,就像我們與上海戰友聚集一起的溫暖祝語。<br></h1> <h1> 公元2019年10月19日上午,在密林深處的白云觀婭歡農莊,我們雖不見晚唐石刻,宋代牌坊、但我們的笑聲比平常多出幾倍。這里是國家級自然風景區,是一座道教圣山,也是道家養生修行基地。我們22個半的上海知青和重慶知青被時光解構的澎湃聲響,隱匿歸林。這半個是一位漂亮年輕女子,她是原40年前,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衛生員張秀瑛的暗懷珠胎。這個年輕漂亮的女子,已經40歲了,她是西南大學研究生畢業,目前在沙坪壩區從事教育工作。</h1> <h1> 我們在笑聲中聚會,但我們內心安靜,這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提升。我們凈化自己,如同我們的生命意義,在折疊,翻轉、彎曲纏繞里,我們生命的長度只是阿拉伯數碼,但我們生命的寬度,可隨物賦形,可合上打開。我們在生活里的種種磨難,有時只能遠觀不能褻玩,有時只能在眼里,在心里,在靈魂里。也許它們并不真實,也許它們過于殘酷,讓我們釋懷的人生世界,最終是塵歸塵,土歸土。</h1> <h1>(北上請愿團在天安門廣場合影)</h1> <h1> 在集體合影里,我們特意留下幾個空位,是留給先走的幾個戰友,讓他們在天之靈回到我們身邊。我們想起曾經滄桑的山川河流,整個縉云山懷著著深情的顏色。在拍照時,我們按照40幾年前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影的排式,我們再一次留出病逝戰友的站位,我們叫著他們的名字,我們內心敏感的地名呼之而出,比如云南邊疆,西雙版納、亞熱帶雨林、紅土高原,北京天安門廣場,這些地名刻骨銘心地長在我們心靈的懸崖之上,在我們崢嶸歲月里豐富飽滿,英武剛強,就像我們在茫茫夜色中行使天命的職責,那些巨大疼痛引發我們爆發性革命?</h1><h3></h3><h1> 我們雖不是遲暮夕陽,但已過花甲之年的紀事給予颶風,劃分四季。在白云觀婭歡農莊,一排排整齊的椅子,仿佛是我們一句接一句的親切話語,一盤盤瓜子花生預先進入角色,有的笑彎了腰,有的靠聽覺把握,那些甜蜜的花生糖是我們心與心的傾敘顏色。有40年前我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臥雪體溫,有40年前我們在云南小鎮楊武旅館縫制的棉襖,有40年前我們手刻宣傳單和書寫大字報的黎明蒼生。當我們所有記憶在重慶縉云山上開花之時,我們能背出1978年12月18日,那一天的所有影像圖案,我們復原的“膠林會議”在聲震南北的云氣中起身,我們不再跪著,蜷曲著,匍匐著,而是站立著,呼喊著,前進著、沖刺著。</h1> <h1>(請愿團宣傳組農林部招待所合影)</h1> <h1>(按40年前北京留影的排式,留出空位的照片)</h1> <h1>(請愿團上海宣傳組離京合影)</h1> <h1> (按40年前北京留影的排式,留出空位的照片) </h1><h1><br></h1><h1> 在一面旗幟下,在光線里的縉云山,絲竹簫管沿著竹節風骨,蕩漾山韻,我們難以掩蓋的思緒成為云卷云抒的長畫,在云中發酵。我們沒有主持者講話,沒有聚會的主題內容,只有40年前原云南西雙版權納北上請愿團的分組合照,有宣傳組、有糾察組、有直屬組、有后勤組,有請愿團上海宣傳組,有請愿團重慶宣傳組等,我們復制粘貼原北上請愿團女衛生員為傷員包腳的情節。在白云觀婭歡農莊,時間和空間遞給我們一把鑰匙,我們打開話匣子,真正的友誼就是價值意義的生死兄弟,接進我們的最初本質就是生死絕戀,就像下午把我們泡在茶杯里。我們有些答案像溫開水泡茶,慢慢地濃了,我們有些偶然像得到的禮品,帶著異常平靜的深藍,帶著沒有羈絆的澄明。</h1> <h1>(請愿團重慶宣傳組離京合影)</h1> <h1>(按40年前北京留影的排式,留出空位的照片)</h1> <h1>(團聚的請愿團糾察組合影)</h1> <h1> 這群人的口音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在特定的歷史的環境中,高山與大海在一個地方凝結,就會衍變成充盈膨脹的固體,可以沉浮,可以上升,即使高山一腳踏空,整座山峰塌陷了,形成深不見底的空洞,也會被大海納入兄弟姐妹。即使大海干涸了,或被結構變成旱地,或一無所有,也會被高山攬胸入懷。所以,我們不約而同地想起,40年前的冬季,想起公元1978年12月提前到來的光明春潮。</h1><h3><br></h3><h3><br></h3><h1><b>舊時光裂開了躁動的光陰.</b></h1> <h1> 在午餐時,原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糾察組長李長壽提議,全體聚會者起立,為我們病逝的戰友默哀。隨后,原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宣傳組的曾永慶,為我們演唱了他最喜歡的歌曲《我們這一輩》,他聲情并茂的演唱贏利我們一陣陣掌聲。在他淚水在眼眶里翻滾時,李長壽又唱起了前蘇聯歌曲《共青團員之歌》,把我們帶入云南邊疆的莽莽叢林,我們揮砍刀舞銀鋤向荒山要膠的激情歲月。<br></h1> <h1> 在一片“冬哥,水水水”的敬酒聲中,我們嘴嚅咀嚼著美味佳肴,但我們內心卻飛到了云南邊疆。在云南邊疆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澎湃聲響越過寧靜的祈禱緬寺,從空曠的云霧蒸騰中,那聲震南北的“我們要回家”怒吼來自橡膠林里。上海知青丁惠民寫出三封給鄧副總理的聯名信,在紅土高原,在云南邊疆,在瀾滄江畔,如同橫空出世的新銳火焰,引爆一座座火山,一把把閃亮的鋤頭膠刀,一雙雙螞蟥襪和一頂頂斗笠,它們波濤洶涌地集合在口號之中。</h1><h1> 在鮮艷的“云南西雙版納知青赴京請愿團”的旗幟下,這群“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男男女女,以20幾歲的青春生命作為絕地訴求的春色時間,冒著砍頭坐牢判刑流放荒野的誓死決心,為奮斗掙扎的夜晚鑲上了一道道鮮亮的邊沿,喚醒我們不再孤獨而燦爛的深刻,喚醒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群麻木肖像者。</h1><h1> 三封聯名信和北上請愿的大旗,是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凝固的最高方向,它的形體不再是脆弱紙張和綢緞錦繡,那是生與死結合的使命所需,是遙望星辰擁有日月劈破開地的氣魄,公元1978年12月18日,一代人的歷史由一群20幾歲的男男女女扛起了紅土高原向北隆起伸延的奔騰不息。從南到北,遙遠的征程有深淵張開的黑暗大口,有云南邊疆普文勞改農場的溝壑枷鎖,有消失這群血肉骨骼的秘密沼澤。在他們的前方,黑暗妖魔是云霧繚繞的寒露吻痕,是一個沒有指南針只有末日的命運布署?</h1> <h1> 前兩天,從他們這群人走出去的一群激奮者,在昆明火車站臥軌趴路,這群激奮者身上的棍傷被一群人施以拳打腳踢,出腿壓腕,他們的流血內心是看不見的黑洞,在黑洞中的血色黃昏如冰冷鋼軌輔向的遠方,這群激奮者身上滲透的血液在寒冬里召引淚腺。在云南邊陲通關鎮遭遇不測,仿佛是命運中的鬼門關,不會輕易讓他們通關。在中午,他們在午餐中,那賴以生存的人民幣和糧票,那5萬名西雙版納各地知青捐獻他們帶走的那部分資金,不翼而飛。他們一路跌跌撞撞,他們一路饑腸轆轆,到達昆明時,不明就里的人誤會他們是一群乞丐。由于無錢購買車票(即使有錢也不會賣給他們),這群激奮者以極端方式被極端執行者施行極端的殘忍手段。</h1> <h1>(前40年請愿團團長丁惠民、副團長劉先國在北京合影)</h1> <h1> “云南西雙版納知青第二批北上請愿團”成員住宿的楊武鎮,離昆明只有半天路程,此時的他們會不會重蹈覆轍,落入首批北上請愿團的怪圈?落入萬劫不覆的深淵地獄?在命運前途難以掌握的殘瓷碎片中,他們每個人在楊武鎮自制棉背心、自制棉褲,用于抵抗京城的冬寒。一個“金蟬脫殼”的計劃在一針一線里迅速縫合,從楊武鎮秘密到達峨山縣,那里有從云南抵達成都的火車,如果坐上這列火車,完全甩開諸多系列的麻煩和多事之冬。</h1> <h1> 在昆明的云南省農墾局,會同云南省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在商量如何接待西雙版納知青第二批北上請愿團的工作?組織有關人員擬訂“抓革命促生產”的會談紀要等,他們不知的是,西雙版納知青第二批北上請愿團在成都站臺,登上了北去列車。在蒸汽機和煙霧繚繞中,南來北往的旅客好奇地打量著不像學生,不像工人,不像農民,不像知識分子的這群人,他們服裝各異,有的穿棉襖,有的穿棉褲,有的戴棉帽,有的套棉手套,從他們散發的《告全國人民書》中,眾旅客得知他們來自云南邊疆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許多敬畏的眼光如同照相機,按下一連串的閃光快門。</h1><h1> 長達2千字的《告全國人民書》,詳細闡述了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的原因?《告全國人民書》的每一個字都撕裂著亞熱帶雨林的呼號,像凝重的紅土,蒼穹、空氣和一片橡膠林,變成一顆顆淚珠。每一句話是血紅落日在山崖間的自白,像失望塑形的孤獨在瀾滄江畔期待?在向往里守望遙遠的回家路線。每一個標點符號因呼嘯降生,因回家必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像耕田的犁鏵,不知有多少需要承受的苦痛?不知有多少未了情,需要承受多少煎熬?</h1> <h1><b>不能忘記的名字,是一個個血肉之軀</b></h1> <h1> 云南西雙版納知青第二批北上請愿團,帶著亞熱帶雨林的嘩然之翼,帶著紅土高原的情斷炊煙,在望穿千秋歲月的旗幟下來到北京,來到天安門廣場。北京以洗禮般的圣潔白雪迎接綠樹成蔭的云南橡膠林?這是久違的大愛還是東方之韻的情懷?寒影空蒙,在云南橡膠林的眸中,廝守西雙版納各地知青呼聲的責任,化作嚴密的組織紀律性,沒有悲嘆的凄婉,沒有空留一片玄秘的幻想,只有鎮守雪夜的天邊寒沏,只有與“我們要回家”的生命翹首垂天瘦影,只有版納眾知青的要求:“如果接收請愿書的黨中央領導太忙,必須是政治局委員身份的中央首長轉交,這一點任何人無權另作更改。”<br></h1><h1> 在中南海會議廳,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10名成員。見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北上請愿團向王震副總理呈上了云南西雙版納5萬名各地知青的請愿書時,云南西雙版納已經在為奮不顧身的最后絕決作殊死搏斗?在血與火,生與死,在黎明最黑暗的時候,一聲春雷在不屬于西雙版納旱季時響徹山山水水,千溝萬壑,“我們可以回家了”的特大號外,最好是一場傾盆大雨或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讓我們哭泣和長發匯成淚水血液,成為我們醉態的顯現,我們空虛的身體能夠填滿喜悅的高山。</h1> <h1> 40年過去了,原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部份成員相逢重慶縉云山,我們中的劉先國已抵達天堂,不知在天之靈的他有沒有心靈感應,在天堂為我們趕走云霧雨水,讓我們在陽光里拍照時更清楚一些,他們一直在我們心中,從未離開。當初,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有28個,如今已經去世4人,他們墜落消融間,化為旗幟的顏色,通向更遠的遠方。</h1><h1> 在上海戰友即將離開我們的時候,重慶又會連續暴雨,這是天意安排,這是我們送別上海戰友的綿綿長哭,我們透聲地哭,一會小雨把我們離別的傷痛洗凈,如一朵朵血染桃花,一會大雨會把我們的思念加深,如一朵朵潔白梨花,它們帶來我們體內的綠色,帶來我們靈魂的清新沉靜。公元2019年10月19日,在重慶縉云山聚會的原云南西雙版納知青北上請愿團部份成員,他們的名字是上海知青:丁惠民、朱一平,陳允龍、胡寅康、凌正龍、翟榮智、孫璉、趙國富、顧新華、鄭國芳。重慶知青鄒盛永,李長壽、譚德超、謝繼紅、張秀瑛、蒲文偉、王慶、趙兵、潘方林、黃有志、劉勝、曾永慶。</h1> <h1><b>紀錄云南版納知青爭取大返城的三部書籍</b></h1> <h1>費生著 《熱血冷淚》</h1> <h1>劉曉航著 《我們要回家》</h1> <h1>李長壽著 《在命運的博擊中突圍》</h1> <h1> 本文作者陳 與(重慶市渝中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在2003年8月在重慶晚報整版報道了云南知青爭取大返城事件。</h1> <h1> 感謝本文中(歷史照片)照片的攝影者胡寅康、陳允龍、鄒盛永及提供照片的攝影者們。</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鄂州市|
乌拉特中旗|
开原市|
文水县|
信丰县|
治县。|
曲靖市|
宁明县|
六盘水市|
延边|
河东区|
安达市|
孙吴县|
麦盖提县|
景宁|
长宁县|
玉屏|
张家川|
长子县|
西藏|
营山县|
新化县|
新泰市|
临安市|
安泽县|
托克逊县|
民丰县|
剑河县|
南川市|
新蔡县|
沭阳县|
印江|
阳新县|
收藏|
中宁县|
宣汉县|
深州市|
皋兰县|
洛宁县|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