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條驛道,布滿苔蘚,沉默的驛道,從山下到山頂再到山下,一條穿越了許多歷史煙云的汀漳古道,忘記了曾經的繁華與喧囂,唯一片靜謐無聲在大山之中,歲月的沉淀,忘記了它的存在。<br></h3> <h3>驛道篇</h3> <h3> 驛道也被稱為古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要通道,同時也是屬于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用于中央與地方的各種政務、經濟、軍事等各種信息傳遞,包含物資運輸、軍隊調動、轉運軍用糧草物資,以及官員的調任和巡查,而驛站則是沿驛道設立的負責官方接待、信息傳遞、道路管理和軍隊供給的機構。古代的驛道,也稱官道,就像今天的國道,由中央政府直接撥款按統一標準修建的通道。</h3> <h3> 適中位于市區(qū)西南方向,與南靖為鄰,是古汀州乃至贛南通往閩南沿海地區(qū)的必經之地,也是聯系沿海與內地主要的物資集散地。適中鎮(zhèn)古稱上坪,地處龍巖城與漳州城中間,明嘉靖年間在此設驛站,故取名適中驛,地名由此而來。和溪路就是明清時期,汀州通往漳州驛道,適中到和溪的一段,全程21公里,上下陡坡占了三分之二,路寬六尺,用鵝卵石鋪就而成,陡峭的地方砌成臺階,在古代,官道和商道有些是合在一起的,那時從和溪到適中就只一條路線。因此,和溪古道也就成為一條民間運輸物資的重要商道,古代和溪也是商業(yè)來往和貨物集散地,“擔和溪”便應運而生,勤勞的適中人,除了農業(yè)生產以外有了另一種謀生手段,他們把煙葉、石灰、松脂、土紙、茶葉等挑到和溪,返回時把食鹽、洋油、布匹、日用百貨挑回適中。 </h3> <h3>藍田新村篇</h3> <h3>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村村道路硬化,驛道僅剩10來公里。我們從和溪的林中村開始徒步,來到尖峰山下的碧云巖,門前兩棵古榕枝繁葉茂,碧云巖的上方百米高的巨石依山聳立,巨石下有始建于明正統年間的“文昌閣”、“棣華書院”,經清康熙和光緒年間幾經重建修復,亭臺樓閣參差錯落有致。巖中存有清乾隆年間漳州總兵單德漠石刻“凌云”,知縣姚循義題詩及清道光十年知縣馬逢皋書“問渠”石刻。1932年4月,毛澤東、聶榮臻等率紅軍攻打漳州時在此休整,因此這里還是一條紅色的道路。轉過彎到達半山的菜園,翠竹綠意盎然,近觀山下村莊似珍珠鑲嵌在大山之中,眺望遠方群山巍峨峰巒疊嶂,不時云霧飄來,正如文昌閣的對聯:“白石巖邊柴架閣,云山亭下嶺連巒”,把周圍的景色描寫的淋漓盡致。</h3> <h3> 雖然走在古驛道上,因拓荒種植視嘢開闊,只是腳下的青石還能看出古道,從菜地的右側鉆進尖峰山樹林,才真正感覺行走在驛道上,路寬約2米,灌木叢林遮天蔽日,地面由大石頭與鵝卵石砌成,枯枝落葉掉在路上,偶爾腐木倒下攔住我們前行的腳步。走在我邊上的林大哥,地道的適中人,今年62歲,他告訴我們,10歲前后走過幾趟,那時大人晚上就把要挑的東西裝好,下半夜雞鳴動身,也就是三點多出門,來回八十里路很辛苦,晚上八九點鐘才回到家,以前祖輩為了生計“擔和溪”,在他描述的記憶中,這條古道注滿了許多鄉(xiāng)愁。古道一路向上拔高,還好林大哥一路講著“擔和溪”的往事,聊著聊著到了南靖與龍巖的分界線,大家紛紛在此一腳跨兩地的界碑留下到此一走的記憶。</h3> <h3> 休息過后,按界碑指路往龍巖方向走出樹林,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到適中啦!穿過茅草來到一片荒地,沒有管護的茶樹依然翠綠勃勃生機,但見青山隱隱,白云悠悠。藍天下微風吹拂甚是涼爽,前面引路的 “片片居”大聲說,這里就是“林田堡”。</h3> <h3>適中土樓篇</h3> <h3> 林田堡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登臨山頂漳州和適中兩邊群山一覽無遺,是龍巖的戰(zhàn)略要地之一。據史料記載,明崇禎年間,龍巖知縣鄧潘錫在此設林田堡,作為扼守龍巖的重要兵防,立有“林田堡”花崗巖石碑,該碑除林田堡三個大字外,還刻有小字載明落款人以及落款年月,清朝順治十一年重修林田堡,至嘉慶二年,設分防關塘汛,千總1名,配備馬戰(zhàn)兵、步戰(zhàn)兵、守兵共46名,官兵戰(zhàn)馬7匹,在崇山峻嶺配備如此齊全的兵力和裝備,可見當時官府對林田堡的重視。一眼望去,昔日威嚴的兵營已經蕩然無存,如今草木叢生蘆葦飄絮,唯有2017年林天平、謝炎周、謝志杰等人,在吳氏祠堂后的草叢找到的“林田堡”石碑,見證過去的歷史。</h3> <h3> 過了林田堡來到林田自然村(適中方言俗稱溪仔灘),是適中與和溪交界的小山村,距離適中鎮(zhèn)15公里,南靖縣和溪鎮(zhèn)6公里,原有居民20多戶100多人。改革開放后國家實施“造福工程”,村民陸續(xù)搬遷到適中或和溪洋底片居住,現村中只有幾位老人留守,古時驛道就在村中經過,無論往那個方向,林田都是連續(xù)上陡坡后的最高點,接著就是另一方向的下陡坡,因此路人都會在此停留,聰明的林田人便建起了許多商鋪客棧,供來往汀漳的客人在此過夜歇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里已是一片菜地,佇立在當年繁華于世的菜園,依舊能看到一些殘存的痕跡,時過境遷斗轉星移,曾經喧鬧的“集市”,歲月輪回變成遠離城鎮(zhèn)交通不便的邊緣山村。</h3> <h3> 在路邊一座寬敞的屋子我們走了進去,應該算是當地的“別墅”了,房子整潔清楚,淳樸的主人燒好開水,拿出適中綠茶招待我們,泡上一壺熱茶,喝上一口清香甘甜,若是穿越時空回到從前,開個茶館生意一定紅火,謝謝您好客的主人。</h3> <h3> 轉過幾個彎,路過三夫人廟,廟的由來很少人知道,不過很遠就能聞到香燭的氣味,看來香火盛旺。據說此廟曽有一個鐫刻乾隆35年的巨大青石香爐,早些年被盜,由此推算三夫人廟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h3> <h3>田園篇</h3> <h3> 一條云集了歷史的古道,怎能讓人不能用心來細細觀賞。從三夫人廟一直到鎮(zhèn)上都鋪上了水泥路,我們還是選擇走官道,沿著藏在小樹林里的石階而下,一步一步走著兩腿有點哆嗦起來,原生態(tài)古樹高聳藤條纏繞,光線從樹梢折射進來,如同開在山野的小花,下到半山谷落葉厚積,踩在上面如海綿舒適,樹林里鳥兒歡唱飛來飛去,再向前由遠到近聽到潺潺流水的聲音,來到一座石橋,只見山泉清澈見底,無論是路程、水質和數量,這里是最好的補給點了。過了小橋沿著山腰橫向翻越,古道就像一條酣睡的銀蛇在山間蜿蜒千年,“擔和溪”的足跡,把一塊塊石頭都磨得光滑蹭亮,途中出現一斷殘墻原來是個亭子,給過往行人遮風擋雨休息之用,聯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的歌,一種長亭外,古道滄,青石嘆息,芳草連天晚風揚的景象。</h3> <h3> 走過亭子,抬頭望去路中有一道石門,那不就是建安關嗎?建安關歷經風雨牢固地把守著驛道,迎來送往路過的客人,特別是“擔和溪”的適中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倚靠門框去體會“擔和溪”的艱辛,擔不動的憂愁。據說,建安關是汀漳驛道進入汀州府的第一道關卡,常年有官兵巡邏。這里地勢險要地形復雜,官兵一走土匪就在九車溪谷底出沒,由此一來,那些外出經商以及“擔和溪”的適中人,是如何躲過隱藏的土匪,至今都是眾說紛紜。</h3> <h3> 穿過建安門,又是直線下行的石階,下踏的腳步聲,心情難以平靜,可以想象適中的先輩要有多大的毅力,付出多大的勞累才能“擔和溪”。來到九車溪谷底,古老的石拱橋因現代基礎建設被掩埋的沒有蹤跡,九車溪也已異道,靜靜流淌的水聲,仿佛在訴說自己和與它朝夕相處的伙伴,多么古老的石拱橋,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h3> <h3> 跨過九車溪,附坡上面就是廈龍高速,穿過涵洞爬上山頂,遙望拾階而上的驛道,從此難以相忘。眼前的高速公路就像兩條巨龍,騰飛在群山之中。是啊,今天的適中,早已結束了“擔和溪”的驛道,交通四通八達,龍廈高速設有互通出口,廈成國道G319縱貫全鎮(zhèn),另有縣道適峰線、適南線直達永定、南靖,龍廈快速鐵路境內穿過,適中鎮(zhèn)被列為第二批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盂蘭盆節(jié)”迄今歷時近800年,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作為龍巖市的南大門,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再一次成為貿易貨物的集散地,吸引著外界的目光。</h3> <h3> 作者 編輯 制作 亮哥</h3><h3> 二0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水县|
友谊县|
西吉县|
阿城市|
祥云县|
兴隆县|
渭源县|
神池县|
岳西县|
麻江县|
平果县|
衢州市|
桂林市|
安龙县|
贞丰县|
屏边|
云和县|
乾安县|
胶南市|
商丘市|
简阳市|
德钦县|
平南县|
海丰县|
德格县|
白玉县|
龙口市|
石家庄市|
陈巴尔虎旗|
昌平区|
元氏县|
晋宁县|
梓潼县|
德保县|
龙游县|
青铜峡市|
玉溪市|
青冈县|
商都县|
清水县|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