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原文名:弘揚鐵道兵精神必須堅持實事求是<br> 作者:原鐵道兵八師36團許鈞華<br> 鐵道兵自誕生之日到告別軍旗有整整三十五年的光輝歷程,期間涌現出楊連第、張春玉、梁忠孟等許許多多英雄模范人物,也有楊連第連(一師一團一連)等許多先進英雄模范集體。他們發揚了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鐵道兵精神,他們的事跡可謂轟轟烈烈、驚天動地。這些事跡,既可教育部隊,也可流傳后世,成為寶貴的鐵道兵文化財富代代相傳。但我們在寫這些報道時,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堅持實事求是,做到忠于事實,有據可查,有史可考;決不能人云亦云,牽強附會,情節失實,更不能想當然胡編亂造,捏造史實,這既是對傳承鐵道兵精神的歪曲,也是對鐵道兵歷史文化的極不尊重。<br> 2009年6月底,我在《中國軍網》上看到一篇由兩位云南武警部隊作者撰寫的《武警云南總隊某中隊深山守橋三十年》(發表時間:2009年 6月 25日),報道的事情發生在黑井鎮附近的成昆鐵路某大橋。文章的第一個故事的小標題是:“向7號橋墩宣誓,那里面鑄進了軍人的靈魂”。文章稱:“為了修建大橋,在施工工程中,三十六名鐵道兵戰士被埋在了塌方的隧道里。在澆灌7號橋墩時,一位年僅19歲的鐵道兵戰士由于疲勞過度,不慎跌入了30米深的橋墩柱心里。無論當時的硬件設施還是醫療條件,都無法和現在相比,沒有先進的救援設施,即使是救出了這個戰士,山上沒有路,也不能及時地把這個小戰士送到醫院進行救治。他的遺體沒有取出來,于是在一位將軍的主持下,全師官兵圍在橋墩下,向這位戰友敬了最后一個軍禮,然后戰友們滿眼飽含淚水地用水泥將大橋緊緊地澆鑄在了一起。”“每一次傳統教育,武警二支隊的官兵們都會舉起右手面對7號橋墩莊嚴宣誓:‘請放心,我們會牢記忠誠、不辱使命、為祖國守好大橋,為大橋奉獻青春!’”<br> 這個悲壯的故事情節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所在的部隊是鐵道兵八師36團。修建成昆鐵路時,團部駐地就是黑井鎮,連隊駐地就是黑井公社的大田箐村。雖然軍網的文章沒有寫出大橋名,但作為親歷參加過這段鐵路建設的我,知道這就是我團修建的大田箐特大橋。我退伍的時候,橋墩已基本建成,尚有少量的掃尾工程,還未架梁。我在部隊期間和退伍后,都沒有聽說過我團有這么一次工程事故。于是我就向十幾位戰友詢問,有與我同時退伍的,也有比我晚幾年退伍的;有作訓股的技術人員,也有親自參加大橋建設的戰友;有戰士,也有干部和在團機關工作的首長。大家均不知曉這件事,有的說:這是條假新聞;有的說:這是空穴來風。<br> 文章的作者是武警部隊的,看來他們對鐵道兵現場施工并不了解。參加過橋梁施工的戰友都知道,那時的橋墩都是一節一節分段往上施工,每節為4-5米左右,不是文章所寫的30米整體施工;為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澆灌時在作業面上,分布有擔任搗固任務的戰士,他們穿著高筒雨靴,把混凝土耙平、搗實、踩緊;隨著混凝土的注入,工作面逐漸往上升高,直至與混凝土外的模板平齊;所以根本不會發生“跌入30米深的橋墩柱心”的事故,即使發生有人因不慎跌落到混凝土作業面,擔任搗固作業的戰友也一定會及時救護。作為戰友,更絕不會發生把戰友的遺體用水泥和“大橋緊緊地澆鑄在了一起”的悲壯故事。<br> 由于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國軍網上,也有其他媒體給予轉載或引用,又加上“每一次傳統教育,武警二支隊的官兵們都會舉起右手面對7號橋墩莊嚴宣誓”,文章產生的影響很大,所以許多讀者,其中包括一些鐵道兵戰友,對該情節的真實性也深信不疑。<br> 今年上半年,在《中鐵浙江》編輯部工作的我,收到一位云南戰友的來稿,文章有5、6千字,看來是作者的精心之作。文章也是描寫鐵道兵奮戰成昆線,主要情節發生在成昆鐵路的白虎山隧道,擔任該隧道施工的是鐵道兵一師一團,文章的主要人物是一連連長,最壯烈的情節是:因白虎山隧道塌方,搶險時,一連長受傷,為保護戰友,他在最后時刻,用肩扛住那根頂住洞頂搖搖欲墜巨石并快要倒下的支撐木,大聲呼喊:快用混凝土把我和支撐木一起封堵。在外指揮搶險的一營長,是和一連長同赴朝鮮戰場、生死與共的親密戰友,他在一連長再三要求下,含著熱淚,下令戰士們用混凝土灌進了洞頂,把一連長永遠地留在白虎山隧道里。<br> 我看了稿件,心感隱痛,沉思良久。 我知道一師一團一連就是鐵道兵赫赫有名的“楊連第連”,為核實這情節的真實性,我打電話給遠在四川的原楊連第連指導員。他電話里回答說:“在和平時期,楊連第連的連級干部,沒有發生過因隧道塌方而犧牲的事故。”我繼而與作者通了電話, 我首先問:“你這篇文章是報告文學還是小說?”作者答:“小說。”我問:“文章里關于一連長犧牲的情節是真實的嗎?”作者答:“是我從大田箐大橋有戰士被封在橋墩里的情節移植過來的。”我說:“我是 36 團的,大田箐大橋就是我團建造的;你說的那件事,我作了調查,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是一條假新聞。”我還說:“虛構的小說怎么能用楊連第英雄連的真實番號呢?”<br> 今年 8月,我多次收到云南戰友的來信、來電、傳真。他們為調查鐵道兵修建成昆鐵路時在云南犧牲多少鐵道兵,今年清明前夕,自費專程到云南境內的十座鐵道兵烈士陵園祭掃。在黑井陵園祭掃時得知在大田箐大橋上“發生過這么壯烈的故事”,他們非常感動,在錄制的光盤中,敘述了這個情節。北京的鐵道兵戰友看到后,請一位老將軍題寫了“漢俊之橋”,準備在大田箐大橋旁立碑。“漢俊”就是他們所認為那位犧牲并灌注在橋墩里的烈士的名字。云南戰友希望我能在浙江戰友中間對此事作宣傳,并為立碑費用發動募捐。<br> 收到他們的來信、來電,我對他們深厚的鐵道兵情結表示敬佩后,向云南戰友解釋:據我了解,這件事的真實性可疑。我還復信說“為慎重起見,我將繼續了解這位戰友犧牲的具體經過,有確切消息再告訴你們。”<br> 隨后,我進行了又一輪的調查工作。這次除了向原 36 團的戰友了解,還擴大到八師其他團戰友,向師級領導、師職能部門的領導調查,結論是:此事系子虛烏有,根本沒有“在一位將軍的主持下,全師官兵圍在橋墩下,向這位戰友敬了最后一個軍禮”這件事。我又向擔任 36團所有烈士安葬工作的18連老連長調查;老連長說:“我連擔任了全團所有烈士的初次和再次安葬任務,初次安葬的墓地就是我選定的,離我們連隊的營房很近;陵園也是我們連修建的,靈柩的遷移和再次安葬,我都親自全程參加。”對云南戰友電話里所說的那位被灌注在橋墩里那位烈士的墓是衣冠冢,老連長說:“我用黨性保證,我們團36位烈士的陵墓,沒有衣冠冢,都是有烈士遺體的。”<br> 此時,云南戰友也在作調查,他們查到了成昆線 36 團烈士的記載資料,那位叫漢俊的江西籍戰友,是因隧道事故而犧牲的,與大橋并無關系。但此時有將軍題字的石碑已經鐫刻完成,后來他們就在石碑題字的兩旁,加刻了“漢表神州遼闊大地”“俊現華夏錦繡河山”兩行字,此時“漢俊”兩字的的含義,不是特指某位烈士,而是泛指犧牲在成昆鐵路沿線的全部鐵道兵烈士。 9月 26日,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黑井鎮政府部門的代表,武警守橋部隊,各地鐵道兵戰友 60 余人舉行了揭碑儀式。<br> 我對云南戰友深厚的鐵道兵感情表示非常的崇敬,他們懷著對烈士的緬懷,對當年成昆線戰斗生活的懷念,一次又一次地自費追尋烈士的蹤跡。這次到黑井和其他烈士陵園所在地,有的戰友已經是第三次或第四次了;可以說,沒有一點精神是不可能鍥而不舍地堅持的。這精神,就是我們的鐵道兵精神,這精神鼓舞著他們,也鼓舞著你、我、他,鼓舞著所有鐵道兵人。<br> 在這里我要提出,我們要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敘述、記錄、撰寫、整理鐵道兵的軍史。對一些重大事件,一定要作調查研究,盡可能向事件的親歷者、知情者了解,還歷史的本來面貌;對一時不能搞清的,寧可暫時不寫,待日后在廣泛深入、細致調研的基礎上,再寫出來;對一些有疑問的,發現有問題的,就要進行追問,以免謬誤流傳;在創作紀實文學、報告文學、通訊報道時,一定要忠于事實,忠于史實;對英雄事跡的歌頌,要對歷史負責,對英雄負責,寫作時可以作藝術加工,但不能任意拔高;即使在創作小說,拍攝電影、電視劇時,也要有生活基礎,要合情合理,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不能脫離生活,不能寫成“戲說”或“演義”,更不能以訛傳訛,歪曲歷史。只有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創作,才能有生動真實、形象鮮明、能經受歷史檢驗的作品問世,其可信度更強、影響力更大。<br> 今天,傳承鐵道兵文化,弘揚鐵道兵精神活動正在全國的鐵道兵人、中國鐵建人中廣泛開展。我相信,我們繼續實事求是地宣傳鐵道兵的戰斗史實和英雄模范人物,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魂一個組成部分的鐵道兵的精神定能發揚光大,作為中國紅色文化一個支脈的鐵道兵文化定能大放光彩。<br> 寫于2012年10月</h1><h3></h3><h3></h3> <h1> 熱血灑黑井 英魂昭日月<br> ——紀念熊漢俊烈士犧牲47周年<br> 趙錦坤 胡士良 口述 許鈞華整理<br> 熊漢俊烈士離開我們已經整整47年了。想起烈士犧牲那天的情景,我們不由得心潮起伏,感慨萬千。<br> 熊漢俊烈士犧牲的經過,網上流傳說他是“由于疲勞過度,不慎跌入了30米深的橋墩柱心里”“他的遺體沒有取出來,于是在一位將軍的主持下,全師官兵圍在橋墩下,向這位戰友敬了最后一個軍禮,然后戰友們滿眼飽含淚水地用水泥將大橋緊緊地澆鑄在了一起。”(見:中國軍網2009年6月25日《武警云南總隊某中隊深山守橋三十年》一文中的有關文字);2013年6月15日,《中國鐵道建筑報》第八版的“大路攝影”欄目,有關成昆鐵路大田箐特大橋照片的文字說明中,又提到了熊漢俊烈士被澆注在橋墩里的事。<br> 熊漢俊烈士是我們同在鐵八師36團17連四排的親密戰友,我們是這次事故的親歷者和搶救者,我們有責任把熊漢俊犧牲的真實情況寫出來,既是對流傳的不確之詞給予澄清,也是表達對熊漢俊烈士的深切悼念。<br> 熊漢俊,江西省樟樹縣人,1963年3月入伍,共青團員。1965年,鐵道兵部隊擴編,17連是新組建的連隊,熊漢俊與我倆,從三個不同的連隊來到一起。趙錦坤任17連四排長,胡士良是四排14班班長,熊漢俊雖入伍剛滿二年,由于工作踏實、積極負責,擔任四排13班班長。<br> 熊漢俊,一米七零左右的個子,略偏瘦,人很機靈。 <br> 在修建黑井隧道時,四排14班、15班是木工班,隧道里的豎排架、立拱圈、制作混凝土模型板等是木工班的任務;13班的工作較雜,可以說是四排的機動隊,哪里需要,他們就出現在哪里,哪個崗位缺人,他們就派人頂替;13班戰士們沒有因工作雜而有半句怨言,熊班長的帶頭表率作用很好地體現在各項工作上。<br> 打過隧道的人都知道,巖層越堅硬的隧道施工安全性越高。黑井隧道地質復雜巖層松軟,所以在爆破上只能是用多炮眼、淺炮眼、小藥量進行。在成昆鐵路要大干快上的口號激勵下, 我們36團四營在黑井隧道施工中,克服重重困難,在人工開挖條件下,創造了月百米成峒的好成績。<br> 1965年8月24日,連隊晚飯后要去團部操場看電影,今天的晚飯是平時很少吃的糯米飯;14班班長胡士良對要去黑井隧道上夜班的13班班長熊漢俊說:“漢俊,你上夜班夜里肚子餓,多吃一點吧。”熊漢俊感激地應答說:“好的。”<br> 在隧道里忙了一天的四排長趙錦坤,對今天隧道里的情況有些放心不下,想到在運渣的翻斗車推過時,下導坑軌道邊的支撐排架有些抖動;當連隊走出營區門口時,他停住了腳步,向連長說明情況,不去看電影了;又交代胡士良班長,要他帶好全排看電影,胡士良從口袋里掏出一個梨子交給趙排長,說:“趙排長你放心吧,排里我會幫助照顧的,這個梨子你帶上,口干時潤潤喉。<br> 13班今夜的任務是擴邊墻,就是為保證邊墻混凝土的厚度,在立邊墻模型板之前,用鐵鎬、鋼釬把突出的巖土刨去。趙排長進了隧道,看到熊班長帶領全班戰士,正在緊張地施工。對熊漢俊說:“熊班長,今天我有個感覺,好像翻斗車推過時,支撐排架的晃動要比以前大,你們要注意安全呀!”然后要熊班長停止擴邊墻,改做加固支撐排架的工作。<br> 趙排長繼續向隧道里走去,找到正在指揮施工的四營羅喜教導員,得知有險情后,羅教導員即派營技術員袁運重,與趙排長一起到那晃動最大的地段,研究具體加固方案。<br> 趙排長他們正在商量方案,排架的另一邊,熊班長他們已經在給松動最大的支撐排架加楔塞。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到轟隆一聲巨響,20多米的排架連同排架上面的上下導坑之間的夾層巖石一起倒下,整個隧道里塵土彌漫,低壓照明線斷了,漆黑一片。趙排長頓時失去知覺,他和熊漢俊班長、袁技術員和其他四位戰士被壓在坍下來的排架和巖土里。班里沒有被壓住的戰士,立即挖的挖、耙的耙,展開搶救工作,一位戰士飛快地跑向電影場求援。<br> 團部操場上,四營的官兵和團機關人員正在看電影,突然喇叭里傳出呼叫聲:“請17連14班立即到黑井隧道工地,有緊急事情處理!”胡士良班長下達口令:“14班全體起立,跑步走!”戰士們跑到公路邊,攔住了一輛開往工地的汽車,跳上車,急急地往黑井隧道開去。<br> 胡班長他們跳下車,直向隧道奔去。隧道里還是黑漆漆的,顧不了腳下的磕磕絆絆,一邊跑一邊叫:“趙排長!熊班長!”正在坍方處搜救的13班戰士急忙答應。他們會合一起,爭分奪秒地清理倒下的排架和巖石,終于把七位戰友找到,把他們一個個抬出隧道口。<br> 團衛生隊的救護車已經在隧道口待命,抬出來一位,軍醫就馬上進行急救處理,然后抬上救護車。七名傷員全部上車后,救護車拉響報警器,飛快開往衛生隊。胡班長目送救護車遠去,心里還是忐忑不安,他默默地為受傷戰友們祈禱。<br> 七位傷員中,熊漢俊傷勢最重,他被倒下的排架直接砸中,夾層的巖石又紛紛壓在他受傷的身上,送到衛生隊不久,因搶救無效,離我們而去。趙排長在衛生隊的救治下從昏迷中醒來,得知熊漢俊犧牲的消息,熱淚淋濕了病床的白床單。<br> 熊班長犧牲的消息傳來時,連隊已經吹了熄燈號,但胡班長因這突然的變故,心中難以平靜,尚未睡下。他馬上帶領半個班戰士,到工地木工棚里挑選木材制作靈柩。熊漢俊的遺體被送回連隊,胡班長參加了整容收殮工作。他們輕輕地擦拭掉烈士身上的的泥土,戴上有紅五星的新式軍帽,換上綴有紅領章的新軍裝;胡班長還從烈士的遺物中找出一枚五好戰士證章,莊嚴地掛在烈士胸前。當夜他們護送烈士的靈柩,到部隊的烈士墓地安葬。<br> 熊漢俊同志血灑黑井山,犧牲時年僅23周歲,他是為祖國的鐵路建設事業犧牲的。他雖沒有像董存瑞、黃繼光那樣壯烈事跡,但是,他是為人民而死,是死得其所,是重于泰山。<br> 今天,我倆把熊漢俊烈士犧牲的經過披露出來,為了讓后人知道,在和平建設時期,有幾千名鐵道兵戰士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光榮犧牲,鐵道兵是偉大的,鐵道兵的功績與世長存。<br> 烈士的熱血灑大地,烈士的英魂昭日月!<br> 寫于2013年7月</h1><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山市|
重庆市|
临高县|
安岳县|
揭阳市|
云和县|
宜川县|
双城市|
苏尼特左旗|
新宁县|
蓬溪县|
田林县|
襄城县|
莱阳市|
固镇县|
达拉特旗|
溧水县|
淅川县|
南昌市|
沁源县|
金平|
横山县|
洪雅县|
招远市|
成安县|
金沙县|
高州市|
娄烦县|
门头沟区|
榕江县|
楚雄市|
井研县|
济源市|
镇原县|
呼伦贝尔市|
久治县|
靖安县|
西乌|
微山县|
环江|
公主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