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的非洲行攝之辛巴紅泥人篇

嚴子健(姥記者)上海

<h3><font color="#010101">納米比亞的辛巴(Himba)族紅泥人,是近十年來互聯網發展才進入大眾視野的。美麗的辛巴族女人傳統上用紅赭石粉拌和牛羊脂肪及草藥涂抹頭發和身體,保護自己不受太陽曬傷和蚊蟲叮咬,以致其外表呈現出特有的紅色,“紅泥人”之稱由此而生。如今走訪參觀辛巴族紅泥人村落,已成為納米比亞旅游的一個主要項目,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類學家和攝影愛好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納米比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Namibia),原稱西南非洲,北同安哥拉、贊比亞為鄰,東、南毗博茨瓦納和南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600公里。西部沿海和東部內陸地區為沙漠,北部為平原。15-18世紀,荷蘭、葡萄牙、英國等殖民者先后入侵納米比亞。1890年被德國占領。1990年3月納米比亞實現獨立,成為非洲大陸最后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納米比亞旅游資源豐富,是歐美游客的高端度假目的地,主要景點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蘇絲斯黎(Sossusvlei)紅沙漠,南部非洲最大火烈鳥聚居地鯨灣港(Walvis Bay), 埃托沙國家動物園(Etosha National Park),十字角海豹灘(Cape Cross),骷髏海岸(Skeleton Coast),奧普沃辛巴族村落(Opuwo Himba Vallige)以及基特曼斯胡普箭袋樹森林莊園( Keetmanshoop Quiver Tree)等。2015年的 《Lonely Planet》將納米比亞評為年度十佳旅行目的地之一,</font>非洲排名第一。</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們的納米比亞行攝之旅是從首都溫得和克開始的。由于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的航司航段關系,我們從肯尼亞出來,必須先回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然后飛到南非的約翰內斯堡中轉,這才能到溫得和克。上圖是我們在納米比亞8天7晚的行程示意圖,最初的計劃是租車自駕游,后考慮再三決定雇車。</font></h3> <h3>由于行程關系,走納米比亞的這一圈,我們沒去最北面庫內內(Kunene)地區的奧普沃(Opuwo),那是辛巴族人的聚居地,他們至今還生活在原始社會的狀態下。我們選擇了去埃托沙國家動物園順路能到的卡馬尼亞布(Kamanjab)小鎮,附近也有辛巴族人聚居點,我們選擇走訪的是個辛巴族人的孤兒院村(Otjikandero Himba Orphan Village)。上圖攝于紅沙漠里的死亡谷。</h3> <p class="ql-block">我們也沒去納米布沙漠最南緣的基德曼斯胡普(Keetmanshoop),那里是拍攝星空下箭袋樹的絕佳之地。我們是計劃好在半路欣賞了只有在極旱地區才有的珍稀植物箭袋樹。若上述兩地都去,我們的行程至少還要增加兩天,且還很趕。如果這些地方的景點都去走一遍,那么我們這次非洲四國連游就要超過一個月。還是那句話,世界這么大,我們只能有選擇地去看看。上圖的箭袋樹攝于去紅沙漠途中。</p> <p class="ql-block">辛巴人是生活在納米比亞北部庫內內(Kunene)地區(原為Kaokoland)和安哥拉庫內內河沿岸的土著民族。原始的辛巴人是赫雷羅(Herero)游牧人的后裔,因為戰爭,他們逃到了納米比亞西北部氣候惡劣的奧普沃(Opuwo)地區。歷史變遷幾度沉浮后的辛巴族人以畜牧種植為生,至今保留著一些古老的傳統文化習俗,包括他們自己的奧吉辛巴語言、獨特的社會結構,以及獨特的生活習俗和裝束打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資料提到,由于一種神秘的種族遺傳基因,很多辛巴男孩在15歲之前就夭折了,能順利存活下來的只有五分之一左右。這導致多數辛巴族部落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差異甚至高達1:11。辛巴族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加之外來文明的同化,據說納米比亞的辛巴族人口已經從原來的5萬人,下降到目前的2萬人,是個行將消失的原始社會群族,故又有被稱之為“最后的紅泥人”和“最后的原始部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走訪拍攝辛巴族紅泥人,是我們這次行攝納米比亞的重點。</span>從西海岸到埃托沙國家動物園,走C40公路,必經卡馬尼亞布(Kamanjabu)。到了卡鎮后再驅車20多公里土路,就能到<span style="color:inherit;">Otjikandero Himba Orphanage Village了。那是納米比亞第一個注冊在案的孤兒信托基金所在地,建點于1999年,創始人是南非白人</span>Jaco Burger。在這個孤兒院村里的辛巴人,完全保持原始的生活狀態。這個救助孤兒基金項目也從奧普沃地區招募一些辛巴族婦女志愿者,負責照看村里的孤兒,志愿者定期輪換。這些辛巴族婦女也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在這個定居點生活。項目基金提供她們糧食和醫療保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進這個辛巴族孤兒院村大門是要收費的,有向導帶你進村,然后就可以比較放松隨意地訪問和拍照了。上圖就是這個村子的現狀,辛巴人的尖頂草屋,墻是由樹棍圍起來,再抹上牛糞和泥巴。辛巴人家庭施行一夫多妻制,第一個老婆必須是族長指定的,然后才可以娶自己喜歡的第二或第三夫人,但條件是至少三頭牛的聘禮。而且多一個老婆,就要另蓋一個草屋。幾房妻室,相對集中,再由樹枝作柵欄,圍成一個大家庭。辛巴人家里十分簡陋,除了地上鋪幾張羊皮,就只有鍋碗瓢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盡管外部社會日新月異,但辛巴族人依然固守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傳統的辛巴女人,常年裸露上身,腰間系一條短小的山羊皮圍裙。她們喜歡佩戴以皮革、鐵或銅為材料的大項圈,也有用動物骨頭碎片點綴裝飾。辛巴女人最重要、最珍貴的珠寶首飾,是在她生下第一個孩子后才能得到的一條有白色大貝殼墜子的項鏈,它象征一個女人的生育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干旱貧瘠的沙土地帶,水資源極度缺乏,所以辛巴族只有已婚男子才夠資格用水洗澡。傳統上的辛巴女人確實很少洗澡,她們將一種取之山里的紅赭石(據說就是氧化鐵Red ochre、赤鐵礦石Hematite)磨成粉,并與牛羊脂肪以及芳香樹脂(omuzumba)調合成一種泥巴糊糊或油膏涂抹在頭發和身上,這種油膏被稱之為“Otjize”。</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女子涂抹這種紅色的“Otjize”在頭發和身上,以滋潤肌膚同時保護自己不受太陽曬傷和蚊蟲叮咬。據說這種護膚防曬油膏還有美容脫毛的功效,久而久之便成了辛巴族女子公認的美。如今這種文化習俗已經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關注,也令攝影師們趨之若鶩。</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會對辛巴族女子的生活習俗刨根問底。據介紹,辛巴族女人是不洗澡的,但其實她們只是換一種方式保持個人的清潔衛生。辛巴族女子每天早起后,要花大量時間“洗煙浴(smoke bath)”,我理解這應該是一種“Otjize”熏香。</p> <p class="ql-block">這種熏香具體做法是,準備一個鋪了燒紅木炭的盛器,撒上些芳香樹脂(omuzumba),也有類似的樹葉軟木等,讓其受熱后升騰起蒸汽煙霧,辛巴女人以此來熏蒸自己的身體。她們甚至還會用毯子從頭蓋到腳,把整個身子悶在蒸汽和煙霧里,邊出汗邊熏蒸,此為全身沐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回國后我查了一下有關資料,辛巴族女子用于熏蒸身體的芳香樹脂,</span>是一種<span style="color:rgb(1, 1, 1);">灌木植物“Commiphara Saxicola”,是橄欖科草藥類的沒藥屬植物“myrrhs”的一種,生長在極旱地區的巖層里,在</span>非洲的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和阿拉伯半島南部等地也有分布。沒藥<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一種樹脂乳膠,中藥用于活血化瘀。古埃及人還用沒藥制作芳香精油,殺菌消毒力強,還抗皺。上圖女孩子手里提著的兩個罐子,應該就是迷你版的熏香器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辛巴女人的發型是真正的杰作,而且隨著年齡和生理狀態的變化,辛巴女子的發型也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小女孩的頭發是向前梳束成兩條辮子,稱之為“</span>Oruzo”<span style="color:rgb(1, 1, 1);">(見上圖左邊那個小女孩);進入青春期的少女,頭發開始向兩邊梳,并編成許多小辮子,而且可以開始抹上“Otjize”泥巴糊糊。小男孩只是剃掉兩側頭發,剩下頭頂一簇,梳成辮子直接甩向后腦勺,或者干脆都剃光頭。</span></p> 婚后婦女會在頭頂綁上一個精致的(Erembe headdress)頭飾,這個像犄角的頭飾是用牛皮或山羊皮制成的。“紅泥人”是納米比亞辛巴族女人的特征,辛巴人認為這種紅顏色很漂亮,正好是與他們腳下紅色的土地和身上流淌著的紅色血液一致,是生命的象征。辛巴族男人身上不抹“Otjize”。<br> 辛巴女人梳理頭發過程可謂真正的工藝制作過程。我們走訪的這個定居點,看到最多的情形就是女人們坐在庇蔭處一起梳頭發編辮子。由于過程繁復,據說一個人做一次頭發大約需要三天才能完成,所以大多數辛巴女人上午都在做家務,到了下午才開始互幫互助做頭發,這也成為辛巴人的一種社交形式。<br> <h3><font color="#010101">一個辛巴女人做一次頭發,幾乎是通過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有一個人專門是梳頭發編辮子的,另外幾個人負責捻線,因為編辮子還需要大量的線來纏繞,這樣編成的辮子才能長久保持形狀,不至于很快松散掉。從上圖還能看到,成年婦女戴環狀腳鐲,據說它們的作用是保護腳踝不被毒蟲和野獸叮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們也發現,辛巴女人辮子的上半部分是自己的真頭發,而下半部分則是假發,這真假兩截頭發要接起來,也是件很費功夫的事情。這讓我理解和相信,為什么說辛巴女子做一次頭發要三天時間,而且需要多人合作、互幫互助才能完成。</font></h3> 那些社會地位高的辛巴族婦女,有時會在頭飾或頸項掛上小跳羚羊角,以示與別的婦女之區別。有些婦女也可能佩戴金屬手鐲,據說這象征著她們與祖先的神圣聯系。<br> <h3><font color="#010101">辛巴人種莊稼也飼養牛和山羊,據說他們習慣一天三頓吃面糊糊。由于我們去的時候不是飯點,所以我們沒能拍到他們吃飯的情形。向導告訴我們,這里的辛巴族人保持傳統的飲食習慣,口糧主要是玉米,根本不用擔心災難和饑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辛巴族</font>村里很少見到男人,他們通常都到山里放牧或狩獵。如今大多數男人都進城里打工,所以辛巴族女人在家里,除了承擔撫養孩子的重任外,還包攬了給牛羊擠奶、擔水、做飯、撿柴火等一切家務,甚至還包括和泥抹墻,維修房屋這樣的重活兒。</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納米比亞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將生態法寫進憲法的國家之一,他們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傳統文化保護,有嚴格的法律法規。從這兩位姑娘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到,至少在Otjikandero Himba Orphan Village這個孤兒院村里的辛巴族人,生活得還比較滿足平和。他們至今固守自己的傳統文化習俗,但也開始接受來訪者的提問和拍攝,不反對現代社會的贈予和影響。</span></p> <h3>由一些私人慈善機構或非營利性組織建立這樣的少數民族定居點,是現代社會幫助原始辛巴族人保留和保持傳統文化習俗的一種有效方式。<font color="#010101">這位辛巴族姑娘對來訪者拍的照片很感興趣,</font>喜歡吃糖果,也愿意接受來訪者的贈予。</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人批評這樣的參觀訪問方式,認為不該收門票,應該把辛巴族人放在完全的自然狀態下。也有專家表示,任其自生自然的想法太過天真理想化,由于辛巴族人本身的習俗和現代社會的影響,這個原始社會群族用不了幾十年就將不復存在,若不組織起來幫助他們,那么未來旅游者所能看到的,只有是更商業化的民俗村和表演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何保留和傳承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一直是現代人類社會的熱門話題。歐洲經濟發達國家,如今已很難找到完全生活在原始狀態的土著人。我曾到過的芬蘭古城圖爾庫,那里有個原始村子雇傭專人穿16世紀古裝上班開門待客。相比之下,我認為現在納米比亞仍能訪問到辛巴族紅泥人,應該是很幸運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走訪拍攝納米比亞辛巴族紅泥人村,無疑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全文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兰县| 宁蒗| 镇江市| 抚远县| 宿松县| 澳门| 安塞县| 灵石县| 大冶市| 博罗县| 海口市| 云林县| 昌平区| 高淳县| 清水河县| 江津市| 泗水县| 琼海市| 瑞安市| 舒兰市| 民县| 宁波市| 荥经县| 齐河县| 珲春市| 饶河县| 阳朔县| 嘉禾县| 额敏县| 望城县| 鄢陵县| 钟山县| 灵丘县| 玉山县| 衡东县| 阿城市| 台中市| 广南县| 犍为县| 交口县|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