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近代西方美術史中,估計同學們最熟悉和認可的就是印象派。</p><p> 在《不裝會死3------我和印象派大咖不得不說的故事!》那一堂課里,老師八卦了一批印象派大咖。</p><p> 今年春節,受馬克龍同志的邀請,哥訪問了巴黎,并在百忙之中,先后兩次赴印象派圣地---奧賽博物館打卡,觀摩了一大批館藏真跡。</p><p> 這堂課,老師整理了100多幅(尊)奧賽博物館收藏的繪畫、雕塑精品,幫助大家進一步熟悉了解這幫大神,保證下次去朝拜時不會走錯廟、燒錯香。</p><p> 不要感謝老師的心血付出,因為我們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銀,開講前,讓我們不忘初心,重溫一次班訓:</p><p> 好好學習,不裝會死!</p><p> </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奧賽博物館坐落于法國巴黎賽納河的左岸,和盧浮宮隔河相望,館內主要收藏1848年至1914年間法國近代文化藝術的精華,與盧浮宮、蓬皮杜中心一道被稱為巴黎三大藝術博物館。</p><p> 所以,到巴黎,看十八世紀前的東東掃盲,去盧浮宮;看近代藝術深造去奧賽;看現代藝術找虐就去蓬皮杜,千萬別搞岔了,尤其身邊有美女的時候!</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博物館前擺放的犀牛和駿馬不知是哪位大神的作品,反正給哥的趕腳就是:哇塞,V5,好像真的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前坪右側一排六座</font>女性雕像,代表六大洲。代表亞洲的是泰國的美女,沒搞懂這是神馬操作,芭提雅是好玩,可論選形象代表,在亞洲怎么也輪不到泰國美眉啊!</h3><div> 難怪,法國人不講政治是有傳統的。</div> <h3><font color="#010101"> 奧賽博物館前身是1900年為巴黎萬國博覽會而建的火車站,直到1977年停用。1984年在蓬皮杜總統的大力支持下,改建成博物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鐵道改成中心過道,兩側是各種展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央過道前擺放的第一尊雕塑,</font>詹姆士.普拉迪埃創作的《薩福》。 </h3><h3><font color="#010101"> 薩福是古希臘著名的女抒情詩人,那個時代,詩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所以她的身邊放著一把七弦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阿那克里翁與鴿子》,作者</font>意大利雕塑家尤金·紀堯姆</h3><h3><font color="#010101"> 阿那克里翁是古希臘詩人,為希臘九大贊美詩歌的填詞詩人之一,特別擅長于“在醉酒的狀態下填詞”和歌唱。</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文藝點說,是詩仙李白,通俗版呢,就是撒酒瘋!</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格拉古兄弟的母親科爾內利亞》 作者</font>皮埃爾-朱爾斯·卡布利爾<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作者名字記不住沒關系,但</font>“羅馬婦女的完美典范”科爾內利亞和她兒子的英勇事跡你得記住了:這位英雄媽媽教育出兩個兒子,就是格拉古兄弟,他倆先后擔任羅馬保民官并都被殺身亡,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諾言。</h3><div> 這樣的好領導,咱們不能忘記!</div> <h3><font color="#010101">《年輕的亞里士多德》作者Charles Jean Marie Degeorge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件作品大膽地把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亞里士多德,描繪成一個“十幾歲的半裸的”男孩,讓人眼睛一亮。</span></h3><h3> 這道題的考試要點是記住西方哲學“三大奠基人”的關系: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而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則是“當時已知整個世界”的征服者,將希臘文明推向了世界。</h3> <h3><font color="#010101"> 《地獄之門》 作者羅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件作品是</font>羅丹受法國政府委托,為實用美術博物館大門設計的一件規模宏大的雕刻。整個雕塑共有186個形體,創作歷時37年之久,傾注了羅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直到他去世時還未最后完成。</h3><h3> 請注意,上方那個托著下巴的小人,是不是瞅著很面熟?</h3><h3> 沒錯,它就是羅丹雕塑名作《思想者》的原型。</h3> <h3><font color="#010101"> 《沉睡的赫柏》 作者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希臘神話中,赫柏是青春女神,自帶</font>SK2神仙水,永不衰老。她是宙斯與赫拉的女兒,負責給諸神斟酒,后來嫁給大力神赫拉克里斯。</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王子和他的狗》 作者</font>讓·巴普帝斯蒂·卡爾波</h3><h3> 卡爾波是著名的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是雕塑家弗朗索瓦·呂德的學生。羅丹雖然沒有正式拜倒在卡爾波的門下,但一直尊稱他為老師。</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心過道的盡頭擺放著這尊卡爾波的青銅雕塑《世界四極》,由象征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的四個巨人將地球托起。完成這個作品后不久,</font>卡爾波就永遠離開了法國人民。</h3> <h3><font color="#010101"> 《舞蹈》 作者讓.巴蒂斯.卡爾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件作品原來是作為</font>巴黎歌劇院正面的雕塑裝飾設計的,塑造了一群縱酒狂歡的裸體。當年這尊雕塑因為過于大膽、暴露,飽受非議。</h3><h3> 奧賽博物館這尊是原作,現在巴黎歌劇院門口那尊是仿品。</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心過道右側有一幅畫幾乎占了一堵墻的面積,名叫《羅馬帝國墮落時的羅馬人》,</font>作者托馬·庫蒂爾,是一位法國歷史畫家與教師。問了問度娘,他的名作不多,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教了一個好學生馬奈。</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畫室》 作者居斯塔夫·庫爾貝</h3><h3> 一提到庫爾貝,熟悉他的人馬上會想起他那幅驚世駭俗之作:《世界的起源》。老師在館里轉了半天,也沒發現這幅畫,一問才知道,外展了!</h3> 請不要在課堂上問老師這是一幅什么樣子的畫,實在好奇可以自己問度娘,或問教生理衛生的趙老師!<br> 唉,看在你們這么好奇的份上,老師就再八卦一下吧。<br> 2011年,法國教師貝薩在臉書上傳了《世界的起源》這幅畫的圖片,結果被臉書認定是張貼色情影像,封了他的帳號。申訴無效后,貝薩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臉書恢復其賬號,并賠償精神傷害費2萬歐元。<br> 2015年,法官宣判貝薩勝訴,并支持其全部訴求!<br> 別羨慕貝老師發張圖掙2萬歐,你們就洗洗睡吧,夢里什么都有。 <p> 《奧爾南的葬禮》 作者庫爾貝 </p><p> 這幅畫問世時,受到官方評論的指責,說它不懂得起碼的繪畫規則,然而卻受到青年畫家們的歡迎,認為畫家以紀實的形式,不加任何修飾和美化,描繪了這真實而平凡的生活場面,評價這幅畫是“浪漫主義的葬禮”。<br><br></p>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灰與黑的協奏曲:畫家母親肖像》 惠斯勒 </h3><h3> 這幅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肖像畫之一的畫作,很多同學都熟悉,是美國畫家惠斯勒的代表作。作者以滿腔熱忱與崇敬之情塑造了一個嚴肅虔敬、質樸無華的典型的美國母親的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h3><h3> 惠斯勒堪稱是一個有故事的男同學。</h3><h3> 他父親是一個鐵路工程師,受沙皇尼古拉一世所聘,來到俄羅斯修鐵路,就這樣惠斯勒進入俄國帝國美術學院學習。父親在俄羅斯病逝后,惠斯勒回到美國,考入了西點軍校,前途貌似一片光明。</h3><h3> 熱愛藝術的人都有個壞毛病,不喜歡受約束。好不容易熬到三年級,惠同學終于因為紀律松懈,屢教不改被西點軍校除名了。</h3><h3> 我們黨的一貫宗旨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學校雖然開除了惠斯勒,但還是在陸軍部地圖處給他安排了一份差事。處長本海姆剛開始還以為撿到了寶,惠同學畫圖又快又好,可沒多久,他就哭了:幾乎每一張經過惠斯勒之手的地圖,在空隙處都畫滿了奇形怪狀的人頭和動物。</h3><h3> 就這樣惠斯勒憑著才華成功砸掉了自己的飯碗。</h3><h3> 1855年惠斯勒來到巴黎,進入格萊爾的畫室中學習素描和油畫,算是和梵高同門師兄弟。</h3><h3> 功成名就后,出于對祖國的懷念,惠斯勒決定將上圖這幅得意之作獻給美國,結果大都會博物館長拒絕接受不算,還怒罵惠斯勒算不上畫家,將畫退回巴黎。識貨的法國牛咖詩人馬拉美利用自己的名望迫使法國政府買下這幅畫。</h3><h3> 就這樣,這幅偉大的肖像畫變成了法國的寶貝。</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吹笛少年》 作者馬奈</h3><h3> 在馬奈所在的那個年代,這幅明顯帶浮世繪風格,沒有陰影、視平線、輪廓線,無景深的畫,無疑是十分叛逆,不合傳統的。反對者評價“呆板得像撲克牌”,支持者則贊嘆:“我相信不可能用更簡單的手段獲得比這更強烈的效果了。”</h3><h3> 不出意外,正統的官方沙龍展的評委們拒絕了這幅作品。100多年后,這幅畫作為馬奈的代表作之一被拍賣,拍賣價超過億元美金。收藏者去世前,將此畫捐贈給了國家。</h3> <h3><font color="#010101"> 《奧林匹亞》 作者馬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這幅《奧林匹亞》完成于1863年,1865年5月在官方沙龍首次展出,隨即遭到強烈批評并封殺。原因你懂的!</h3><h3> “奧林匹亞”是圖中女子的化名,1876年,她用獨特的方式解開了自己的面紗。</h3><h3> 她畫了一幅自畫像送官方沙龍展出,簽名是“維多琳·默蘭,馬奈的學生兼模特兒,曾為《奧林匹亞》的模特兒”。她以真名示人,并希望通過馬奈獲得身份認同。</h3><h3> 其實,大家早都知道《奧林匹亞》中的女子是誰,默蘭的此番舉動只是證實了大家的猜測而已。</h3><h3> 在巴黎藝術家聚居的蒙馬特區,默蘭實在是太有名了!</h3><h3> 跳舞、酗酒、搞基.....什么離經叛道,她就干什么。</h3><h3> 馬奈死后,為了防止《奧林匹亞》這幅畫流落國外,莫奈和其他幾個人集資買下捐贈給了國家。</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馬奈父母肖像》 作者 馬奈 </h3><h3> 這是馬奈第一次參加官方沙龍展出的畫。</h3><h3> 馬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高富帥。父親是法國內務部首席司法官,母親是法國駐荷蘭公使的女兒,還曾被瑞典國王認作干女兒。父母起初希望他學法律,將來好接班,可馬奈偏偏喜歡繪畫,可憐天下父母心,萬般無奈之下還是接受了兒子的選擇。</h3><h3> 畫中,馬奈父母眼光旁落,表情嚴肅,一肚子的不高興,但是我們想想,能給“不務正業”的兒子當模特兒這已經是最大的支持和認可了。</h3><div> 點個贊先!</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洛拉·德·瓦朗斯像》 作者馬奈 </h3><h3> 這雖然不是一幅真正意義上的印象派畫作,但在大面積明暗對比中,展示出馬奈技藝高超的古典繪畫技法,普遍被人們認為是代表馬奈爐火純青藝術水準的標志性作品。</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陽臺》 作者馬奈</h3><h3> 這是馬奈為參加官方沙龍展創作的一件作品。畫中有四個人物:</h3><h3> 左邊,把胳膊放在陽臺欄桿上目光憂郁的女人是女畫家貝爾特·莫里索,后來嫁給了馬奈的弟弟。</h3><h3> 右邊,脫手套那位是小提琴演奏家芬尼·克勞斯。</h3><h3> 后排中間躊躇滿志的帥哥是風景畫家安東尼·基勒梅。</h3><h3> 不仔細看,會以為畫中只有三個人,其實陰暗處,還有個隱約出現的男孩,正是被馬奈稱為“小弟弟”的萊昂。</h3><div> 萊昂是誰?別急,老師接下來會慢慢八卦。</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手持紫羅蘭花束的貝爾特·莫里索》 作者馬奈 </h3><h3> 莫里索是法國印象派團體中最出色的女畫家。19歲的莫里索在盧浮宮臨摹畫作時邂逅了年長她9歲的馬奈,一下就迷上了這個才華橫溢、一臉滄桑的帥哥,從此視馬奈為人生導師,并甘心成為他的模特。</h3><h3> 按劇本寫下去,本會是一個美好的師生戀故事。不好意思,劇情轉彎了。馬奈和他家的鋼琴家庭教師熱戀中,還是堅貞不渝那種。</h3><h3> 后來,莫里索嫁給了馬奈的弟弟尤金,做不了你的老婆,就當你的弟妹,反正我要嫁到你家里!</h3><div> 請允許我獻給莫里索小姐姐一個大寫的服!</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朗讀》 作者馬奈 </h3><h3> 這幅畫女主角是馬奈夫人,她叫蘇珊娜·蕾荷芙,原是荷蘭鋼琴家,1851年馬奈的父親雇傭她教馬奈兩個弟弟彈鋼琴。那時馬奈19歲,不可救藥地迷上這個來自荷蘭、大他兩歲的漂亮小姐姐,不久兩人就瞞著所有人偷偷相愛了。</h3><h3> 一年后,蘇珊娜生了個兒子,盡管這樣,他們的相愛無法得到父母的同意,直到父親去世后,馬奈才正式和蘇珊娜正式結婚。</h3><h3> 奇怪的是,馬奈一生都沒有承認自己是這個名叫萊昂·蕾荷芙孩子的父親,即使是面對最親近的朋友,對外聲稱是自己的弟弟。</h3><h3> 這種反常,不得不讓喜歡八卦的人浮想聯翩:蘇珊娜其實是馬奈父親的情婦,萊昂也許是馬奈的父親所生。</h3><h3> 請讓我多背幾遍24個字,不然三觀太受刺激了!</h3><h3> 咱們還是說說這幅畫吧。</h3><h3> 這幅畫1880年第一次展出后,被美國勝家縫紉機公司繼承人埃德蒙公主收藏,她去世前,立下遺囑,將畫作為禮物送給法國政府。</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粉色的裙子》 作者巴齊耶</h3><h3> 這幅《粉色的裙子》是巴齊耶的代表作,原本巴齊耶是要在自己鄉村別墅的大露臺上畫一幅家鄉的風景畫,可當他看到小表妹泰雷絲坐在露臺上,穿著粉色條紋的裙子,迷人至極,馬上改變了想法,畫下了這幅畫。</h3><h3> 關于巴齊耶,老師在第三堂課已經介紹了,不再啰嗦,請同學們記住兩點:</h3><h3> 1、巴齊耶家境富有,雖然畫技和成就比不上莫奈和雷諾阿,但他慷慨大方,是兩人包括很多印象派畫家繪畫事業上最大的經濟支持者。</h3><h3> 2、遺憾的是,被認為是天才的巴齊耶在1970年的普法戰爭時毅然報名從軍,報效祖國,不幸中彈身亡,年僅二十九歲。</h3><div> 老師在這和大家一起,對巴齊耶致以崇高的敬意!</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通往盧弗西埃恩之路》<font color="#010101"> 作者畢沙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和馬奈始終尋求官方沙龍肯定、</font>從未參加印象派畫展不同,老大哥<font color="#010101">畢莎羅是惟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介紹詳見《</font>不裝會死3------我和印象派大咖不得不說的故事!》。</h3><div> 上面這幅畫被公認為畢沙羅的出師之作。</div> <h3> 《花園里的女人們》作者<font color="#010101"> 莫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別看莫奈晚年住著鄉村別墅,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早年沒成名前,他每天幾乎就只干兩件事:畫畫和借錢。</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他的朋友圈里,除了自己,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債主。</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關于這幅畫,請允許老師我重復第三課的內容:</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font>這幅《花園里的女人》有多大呢? 2米5長、2米3寬。整個畫作都是在戶外陽光下完成。</h3> 這么大的畫幅怎么畫啊?一點也難不倒莫奈。<br> 畫架太高?挖個大坑就是。把畫架放到坑里,想要多高就填多高的土。<br> 畫布太大?組裝滑輪裝置就是。你們負責把畫布升旗樣扯上來。<br> 沒錢請模特?讓女友卡米爾變化不同的發型、換上不同衣服、擺出4種不同POSE就是,只要正臉這位是俺心愛的卡米爾就行。<br> 風花雪月是很浪漫,茶米油鹽也很現實。為了養活一家人,他把這幅畫低價賣給了他的朋友:巴齊耶。<br> 唉,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隆弗洛爾雪天的馬車》 作者莫奈</h3><h3> 相對其他作品,這幅畫知名度不高。</h3><h3> 為了創作這幅畫,看看他的鄰居是怎么說的吧:</h3><h3> “我看到一個小手爐,然后是一個畫架,然后是一位裹著三層大衣,戴著手套,快要被凍僵的先生,就是莫奈先生,一位雪景效果的研究者。”</h3><div> 每一個成功的背后,真的都是不為人知的心血付出!</div> <h3><font color="#010101"> 老師曾經見過一本畫冊,封面就是上圖這幅莫奈1870年的作品《黑石酒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個酒店是莫奈和他的妻子卡米爾度蜜月的地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畫面上是溫暖的陽光,藍天,白云,紅白藍花紋的國旗,和沿岸悠閑散漫的人群……</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滿滿的都是幸福。</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阿基里.翁波埃爾》 作者塞尚</h3><h3> 塞尚畫的這個畸形人物及背景看上去有些恐怖。</h3><h3> “人體的比例整個地錯誤了,腿太短,臂膊太短,而兩只悠悠下垂的手卻又是很長,那白削的骨節與背后的花布椅套相襯下,產生一種微妙的、文明的恐怖。”(張愛玲語)</h3><h3> 翁波埃爾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老師問過度娘,度娘也不清楚,只知道這畫是塞尚早期的名作。</h3> <h3><font color="#010101"> 《萊塔河附近的水手婦女》 作者保羅·塞律西埃</font></h3><div> 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律西埃和大多畫家不同的是,他不但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而且專研繪畫理論,早在朱利安美術學院讀書的時候,就和同伴們依照自己對繪畫藝術的理論見解組織了一個獨立派藝術團體,取名為“納比派”,在希伯來語中意為“先知”。</div><div> 后來,納比派畫家深受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加深色彩,簡化形式”的影響,把高更奉為本畫派的偶像,主張藝術的裝飾性作用,用平坦的色塊表現現代都市生活中的各個側面,畫作在具有裝飾美感的同時還應該有一種看不見的精神性。</div><div> 簡單說人話就是,在印象派注重色彩和感受的基礎上,加入思想性,讓繪畫變成兼具日常性與神秘性的藝術。</div><div> 別看“納比派”只存在了十年,后來分裂為分離派、綜合派、新傳統派,它的興起蘊藏著20世紀美術革新的預兆。<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保羅·蘭森的肖像》 作者 保羅·塞律西埃</h3><h3> 在保羅·塞律西埃筆下,和他同為納比派畫家的保羅.蘭森被打扮成一個圣徒先知。</h3><h3> 因為塞律西埃繪畫理論太出色,常常使人忘記他的畫家身份,把他視為文藝理論家。</h3><div> 而他畫作中大量平坦色塊的運用,也使得人們很容易把他的作品和高更的畫混為一談。</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家庭院落》 作者 皮埃爾·博納爾</h3><div> 納比派畫家中,皮埃爾·博納爾被公認是藝術成就最高的杰出的代表,由于深愛浮世繪,有個外號叫“日本納比派”。</div><div> 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博納爾比不僅關注自然景物,而且熱衷表達記憶中的世界。</div><div> “回憶本身就是使愿望得到一種滿足,這種愿望也必定是誕生新思維的主旨”。</div><div> 這種思維引導下,博納爾用迷人的色彩和詩意的暗喻充盈整個畫面,看似雜亂無章、瑣碎的筆觸卻把色彩的對比度、音樂感、神秘性發揮到了極致。</div><div> 因此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獨特氣質的偉大畫家"。</div> <h3><font color="#010101"> 《化妝間》 作者</font>皮埃爾·博納爾</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2010年4月28日,<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博納爾</span>這幅1908年創作的畫作,和其他六幅名畫一起,作為代表法國文化藝術的“國寶”,亮相上海世博園展出。</h3> <h3><font color="#010101"> 《向塞尚致敬》 作者 莫里斯·德尼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畫面上,許多人,包括博納爾、雷頓、魯塞爾、塞呂西爾和德尼斯本人,圍繞在</font>塞尚中期完成的一幅靜物畫《有高腳盤的靜物》周圍,恭敬認真地傾聽一個老人對畫作的解讀分析。</h3><h3> 德尼斯用這種畫面設計向“現代藝術之父”塞尚表達了深深的敬意。</h3> <h3><font color="#010101"><p> 《男子肖像畫》 作者亨利.盧梭</p><p> 亨利·盧梭在法國卓越成就的偉大畫家中,絕對算是一個天才,因為他沒有經過任何專業學習,完全靠自學,用他自己的話說“除了自然之外,我沒有老師。”</p><p> 青年時期他當過軍樂隊隊員,退役后在巴黎海關當一個征稅的小公務員,只有星期天才有完整的時間安心創作,人們戲稱他為“星期日畫家”。</p><p> 盧梭完全是因為喜歡而作畫,這種與生俱來的愛幻想的天真性格,沒有任何規律約束,只有純樸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種原始和純樸率真的美感,充滿原始童話般的魅力。</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宴會》 作者 波蒂尼.喬瓦尼</h3><h3> 波蒂尼.喬瓦尼身為意大利當時最有地位和聲望的印象派肖像人物畫家,但是長期生活在巴黎一直到去世。</h3><h3> 他的畫作喜歡描述巴黎的風俗和人物,尤其是為上層階級貴婦們創作的肖像畫,妖媚時尚、風情萬千,就算是今天看,都像是時裝設計師筆下的時裝效果圖。 </h3> <h3><font color="#010101"><p> 《巴黎街景》 作者 讓·貝勞德</p><p> 貝勞德的目光始終關注著光怪陸離的巴黎市井景象。他創作了許多表現巴黎人民日常生活的畫作,這些作品兼具學院派和印象派的風格。</p><p> 1894年,他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后,退隱江湖,專心經營畫廊。</p><p> </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泉》 作者安格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 安格爾的這幅名作,可能是在中國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人體畫,也是西方美術史上最負盛名的人體畫。</h3><h3> 反正哥是初中的時候就見過,還記住了作者的名字,姓安,名格爾。</h3><h3>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安格爾以自己的小女兒為模特,開始創作這幅畫,完成卻是在26年以后,安格爾已76歲高齡。1857年被當時的內政部長以2.5萬法郎購下,放在盧浮宮,1986年轉掛在奧賽博物館。</h3> <h3><font color="#010101"> 《溫水浴室》</font> 作者 夏塞里奧 </h3><h3> 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畫家夏塞里奧,11歲時進入安格爾畫室接受系統而嚴格的學院派藝術教育,他15歲時,安格爾重返意大利,夏同學轉投到德拉克洛瓦的門下。</h3><h3> 兩位巨咖的指點使得他是綜合安格爾新古典主義畫風和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義色彩最有代表性的繼承者。</h3><h3> 遺憾的是他的藝術生涯太短,由于肺結核,37歲時離開了人世。</h3> <p> 《維納斯的誕生》 作者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br> 這幅作品作于1879年。布格羅年輕時曾經仿作過拉斐爾的《Galatea》,令評委們難辨真假而獲得了羅馬大獎。后來,布格羅一生都以這類作品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精美的畫作。</p><p> 當時的富豪們,爭先恐后地高價訂購布格羅的作品,以擁有布格羅此類題材畫作而覺得倍有面子。</p><p><br></p> <p> 《維納斯的誕生》作者 亞歷山大·卡巴內爾</p><p> 卡巴內爾這幅作品1863年在官方沙龍展出時,引起轟動,拿破侖三世立刻購買,作為私人收藏。</p><p> 當時展出引發轟動的同時,也飽受爭議,被批評為“畫了一個粉嫩光滑,放蕩而又肉感的裸體。”</p><p> 不管怎么著,這幅畫出名了!</p><p> 精明的卡巴內爾將這幅畫的復制權賣給畫商古比爾。古比爾請一位私人畫家將此畫復制為兩份略小的版本,隨后讓卡巴內爾潤色并簽名,作為卡巴內爾的原作復制品賣給了紐約達西什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賺了一筆。<br></p> <h3><font color="#010101"> 《真理》作者</font> 朱爾斯·約瑟夫·勒菲弗爾</h3><h3> 這幅畫遠比它的作者著名,原因很簡單,它是美國自由女神像的最初原型。</h3><div> 難怪,我瞅著它怎么那么眼熟!</div> <h3><font color="#010101"> 《宴會上的女子》 作者 雅姆?蒂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雅姆?蒂索早年在巴黎學畫,受巴黎公社建立的影響,雅姆?蒂索一家搬到倫敦居住。為生活所迫,他需要盡快掙錢養家糊口。因此,雅姆?蒂索開始繪制一些高度完美的反映倫敦社會生活的</font>畫作,很快受到追捧,被譽為“時尚歌者”。</h3><h3> </h3> <p> 《侯爵一家》 作者 雅姆?蒂索</p><p> 和他的事業成功相比,蒂索的感情生活更為人津津樂道。1876年,他遇見了一個有夫之婦凱瑟琳.牛頓,這個女人背叛了在印度服役的老公,和別的男人生下一個孩子。</p> 藝術家的思維就是那么與眾不同,蒂索對她一見傾心,讓她搬進了自己在倫敦的家。為此,他還不惜和倫敦的社交圈割裂。<br> 遺憾的是,凱瑟琳.牛頓28歲因病香消玉殞,一周后,蒂索賣掉倫敦的房子回到巴黎,從此不再接觸任何浪漫的女人,以宗教題材的繪畫為生。<br> 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與他美麗墮落的女人悲慘的愛情故事。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貝列里一家》 作者埃德加·德加</h3><h3> 這是德加青年時期最出名的一幅作品,畫中畫的是德加舅父母和兩個表妹。</h3> <h3><font color="#010101"> 《維魯瑪提》作者 </font>保羅·高更</h3><div> 同樣都是半路出家,起步較晚,個人認為,高更的藝術天賦應該在梵高之上,盡管哥是梵高的粉絲,且極度鄙視高更的人品。</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沙灘上的塔希提女人》 作者 高更</h3><h3> 1891年6月,高更逃離巴黎,來到太平洋中的大溪地,在瑪泰亞的農村租了一個小房子開始作畫。當地生活成為他靈感的泉源,繁茂的植物和豐富、鮮艷色彩的居民服飾,大大豐富了他筆下的色彩,他的多數杰作都在這一時期完成。</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悠閑》 作者 高更</h3><h3> 這是高更最優美的一幅描繪南太平洋島嶼的風情畫,原畫名為《阿里阿里阿》,塔希提語“消遣”的意思。</h3><h3> 高更描繪塔希提女子題材的畫作,近10年的拍賣價不斷攀升,直至世界最高價。2015年2月,高更的油畫《你何時出嫁》以3億美元成交,創下當時藝術品最昂貴價格成交紀錄。</h3> <h3><font color="#010101"> 《午歇》 讓·弗朗索瓦·米勒 收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font></h3> <h3> 《午歇》<font color="#010101"> 作者 梵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梵高<font color="#010101">這幅畫是他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治療期間,臨摹米勒同名畫創作的作品。</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梵高一生把米勒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時不時,臨摹米勒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來表達自己的敬意。</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加歇醫生》 作者 梵高</h3><h3> 關于梵高與加歇醫生的故事,哥已經在《不裝會死2------天啊,我一定認識了假的梵高先生!》和《“向日葵”盛開的春天(一)-----致愛梵高之奧維爾小鎮》里詳細介紹了。</h3><h3> 唯一要重復敲黑板的就是,《加歇醫生》有兩幅,另外一幅在1990年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3分鐘內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被日本第二大造紙商拍得私人收藏。</h3><h3> 兩幅畫的區別就是這幅桌子上畫的是洋地黃,那幅畫的桌上擺了兩本黃顏色的書。</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自畫像》 作者 梵高 </h3><h3> 這幅畫經常被奧賽博物館作為廣告宣傳畫,也是梵高生前倒數第二幅自畫像,梵高把這幅自畫像看作自己神志清醒、精神正常的標志。</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奧維爾的茅草農舍》 作者 梵高</h3><h3> 梵高在去世前一個月,畫下了這幅最美的茅草農舍。柔軟的筆觸時而強、時而輕,緩急輕重,揮灑自如,整個畫面讓人驚嘆不已。</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奧維爾的教堂》 作者 梵高</h3><h3> 這幅畫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代表作,畫中左下角,他留下了記憶中媽媽的背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羅納河上的星空》 作者 梵高</h3><h3> 這幅1888年作品《羅納河上的星空》創作于南法的阿爾勒,是梵高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h3> <h3> 《阿爾勒的臥室》 作者 梵高</h3><div><h3> 這幅畫梵高一共畫過三個版本。老師再一次幫大家把這三幅《阿爾勒的臥室》總結一遍。</h3>《阿爾勒的臥室》版本一是給母親的:墻上掛的梵高自畫像。<br>《阿爾勒的臥室》版本二是給弟弟的:墻上掛的畫模糊不清。<br>《阿爾勒的臥室》版本三是給自己的:墻上掛的是好朋友的像。<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h3> 對比這個要點,你們不難發現,奧賽博物館掛的版本一。</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尤金·博赫的肖像》 作者 梵高</h3><h3> 很多人都把這幅畫誤認為是梵高的自畫像,其實畫中這人叫尤金·博赫,是比利時人,他和勞特累克曾經是法國畫家柯爾蒙的學生。</h3><div> 還記得梵高生前唯一賣出的那幅《紅色葡萄園》嗎?出價400法郎買下它的就是尤金·博赫的妹妹。</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意大利女子》 作者 梵高</h3><h3> 畫作采用象征性的背景構圖風格,人物的裝束和手上兩枝垂頭的康乃馨都表現了這是一個來自鄉下的姑娘,裙子顏色紅配綠、背景黃配金色都表現出活力。</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收割者的報酬》 作者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h3><h3> 畫家以現實主義的目光、對生活現實進行敏銳觀察,捕捉到了這一富于特色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刻劃出辛苦一天的農民,在等待勞動報酬時的畫面。</h3> <h3><font color="#010101"><p> 《克羅斯橋》 作者 安德烈.德朗</p><p> 德朗19歲時結識馬蒂斯,和馬蒂斯在法國南部一帶旅行作畫,深受馬蒂斯影響,是野獸派的先驅者。</p><p> 德朗的野獸派畫作融會貫通了大量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的元素,這使他的畫作明顯比馬蒂斯的多了一份理性,少了一份狂野。</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農婦們》 作者 埃內斯特·埃貝爾</p><p> 埃貝爾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吉卜賽的農婦們在生活的重壓下不失樂觀本色。迎面而來的漂亮農婦,頭頂水罐,健步走下臺階,顯得大方而有風度,細看下,甚至還有一絲調皮。</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拾穗者》 作者 米勒</h3><h3> 哥讀小學時,美術課上講過的畫中,我只記得兩幅,一幅是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另一幅就是米勒的《拾穗者》。</h3> <h3><font color="#010101"><p> 《晚鐘(晚禱)》 作者 米勒</p><p> 這是和《拾穗者》齊名的米勒代表作。</p><p> 畫作描述了一對農民夫婦在夕陽暮色中,隨著遠處教堂的鐘聲虔誠祈禱的情境。整個畫面安靜而莊重,人物形象樸實、容忍、寬厚、善良。作品中所蘊涵的莊嚴和崇高深深地打動了世人的心。</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顛谷者》 作者 米勒</p><p> 米勒作為巴比松派的代表畫家,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一生創作農村題材。</p><p> 在他眼里“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沒有看到過,我只想盡我的能力把它們表現出來 。”</p><p> 人們稱米勒是“鄉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開朗琪羅”。</p> 評選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哥投米勒一票,必須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奧賽博物館0樓和2樓哥認識和了解的作品大致介紹完了,因為美篇的篇幅限制,只能忍痛刪去一部分不利于裝13的非著名畫家和非著名畫作,下節課我將介紹5樓的印象派專題展廳。</p><p> 下課!</p></font></h3> <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磐石市|
信丰县|
抚州市|
晋城|
满洲里市|
永安市|
乌兰县|
探索|
安泽县|
监利县|
龙陵县|
大同县|
平原县|
宜城市|
上饶市|
泗水县|
浠水县|
临湘市|
新乡市|
肥东县|
常熟市|
阳城县|
阜平县|
房产|
柳林县|
革吉县|
马关县|
恩平市|
卢氏县|
霍山县|
普洱|
惠水县|
罗田县|
屯留县|
通江县|
秭归县|
新巴尔虎右旗|
萍乡市|
馆陶县|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