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轉眼距離在鴨河農校上學時間已經40多年了!每當想起農校的往事仿佛是在昨天,在那里學習生活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多點時間,但在生命里是一座重要里程碑,終生難忘!</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招生開學</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恢復后的 “南陽農業學?!? 從1976年9月 (即毛主席逝世那一年) 開始招生。當時還沒有恢復高考,實行推薦招生制度,經過層層推薦選拔錄取,我們成為南陽農?;謴秃蟮牡谝粚脤W生。招生時學校名稱是 “南陽農學院" ?, 大概是上邊不允許,后來又改過來了。招生后遲遲等不到開學通知,聽有人說這屆推薦的學生被取消了,后來又有人說是校址定不下來,南陽農校老址部隊占著,一會兒聽說校址選鄧縣黃牛場了,停一段兒又有人說校址選在南召縣云陽工區了,說說又不聽吭聲了,終于在1977年11月份開學,所以可以說是七七級,也可以說是七六級。校址在南召縣鴨河口水庫東邊溝里 (南召老蠶校改建的)。</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學校景況</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開學時校園內一片荒草湖,中間一條南北小大路,大路北頭路兩邊有幾排紅機瓦房,南頭有兩排紅機瓦房。進大門往東看坡根有一大筒子房(座東門朝西:男生寢室),大門南有一筒子房(座西門朝東:學生歺廳),兩幢筒子房中間有一大片空地,作為操場和平時開會的場地。大門南邊筒子房與西院墻之間有一片空地,種植蔬菜,地中間有一小路通到學校大門口。舊房子,舊大門,唯有“南陽農業學校"的牌子是新做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學校是大門朝西,大門外有一南北向的水溝架一小橋,過去橋(坡根)是一條大路北邊通往南召催化劑廠,南邊通鴨河村方向,往南走100米左右向西往崗坡上走,路過一個桑杈園,走到崗上交著云陽至南陽的公路,往南走1公里左右就到鴨河村了。鴨河管理局辦事處在鴨河村,村西北是鴨河口水庫壩,崗西邊就是鴨河口水庫。我們在哪上學那段時間,降雨量少,水庫里的水位很低。上學期間同學們經常在水庫邊洗衣服。從崗上順著公路往北兩公里左右向東拐走1里左右是董莊火車站??。鴨河莊、鴨河口水庫壩、水庫邊、董莊火車??站是同學們星期天去游玩的地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剛入校時,催化劑廠殘留的強堿強酸等到處可見,布滿全校。開學后一段時間每天學校組織勞動,鏟草、平校院、卸木料等活,以縣為單位參加勞動,因房屋不夠,學校派專人搞基建,南召張清順同學的父親張海慶老師(在學校后勤處)經常到南召等地購木料學校蓋房子用。</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教室老師</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進去大門北側(小大路兩邊)頭一排有兩幢紅機瓦房,每幢9間。東邊一幢盡東頭三間是男生宿舍,中間三間是農學甲班,挨著路三間是農學乙班; 西邊一幢東頭三間(挨路邊)是農學丙班,中間三間是牧醫甲班,西邊三間(挨著院墻)是牧醫乙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剛開學時學校的老師大都是才從大學畢業的年輕老師,講植物學的王新定老師,講化學的銘新勝老師,張新慧老師、華云顯老師忘了講的啥課了?教體育的李國華老師,教數學的周恩河老師、教政治的趙富瑞老師,校長是從部隊轉業的,張校長,王校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又從鄧縣黃牛場、皇路店店農場等地把原農校老師調回來,講遺傳的李建中老師、講有機化學的崔明老師、張克州老師,講土壤肥料的周開士老師,講植保的賀家康老師,講植保的溫其莫老師,講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的劉學南老師,講土壤的鄒老師,講氣象的郭老師,講哲學的劉蘭祥老師,講小麥栽培的李世欣老師等等。教棉花的彭老師。后來調來教水稻的樊天林老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師們在極其艱苦的生活和教學條件下,為了我們這一屆特別的學生,都用心講好每門課程,課下耐心輔導。給同學們講前途,講人生,讓同學們刻苦學習。劉蘭祥老師、李世欣老師在離校前的擇優考試復習輔導中,為使同學們能考試好成績,認真出復習題,講答案,畫重點,加班加點講,苦口婆心的教,您辛苦教學的畫面,您對我們的好同學們銘記在心,終生不忘!</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課本教材</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學后啥課本都沒有,全靠記筆記。從外地院校找來一些講義、教材都是找人刻臘版油印后發給學生。1978年暑假,學校讓農甲班李士勤同學負責組織農學班幾位同學刻印專業課教材,供秋期開學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的水稻教材是從偃師岳灘農學院找來的課本,可能是學校找董莊火車站附近一個專門油印材料的人刻蠟版油印的,每人發一本。</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邊是水稻栽培書封面和內容圖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植物生理學是從遼寧熊岳農校找來的現成課本也不照是重新打印的(現在我想很可能是從人家哪兒弄來一些本,好象是鉛印的),農丙班里發了四本,對錢買或一個人買下來大家輪流看,同學們都是抄啊,抄啊,把書本都抄了下來。</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校長講話</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張廣榮校長講話生動風趣,在全校學生會上多次講:同學們都好好學,將來找個姓卡的(即商品糧)……,牧醫班的同學將來能坐專機等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余澤盼校長多次在學生大會上講擇優錄用之事: 擇著你怎么怎么…擇不著你怎么怎么。同學們忍不住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記得,有位校長好幾次在全校學生集合開會講話時老是說,就你們這批學生在家都是反擊右傾翻案風、批鄧的先鋒,不然你們上不了學!心想,你開會就是開會的嘛,老說這些話干啥哩,當然,同學們都不吭聲。其實他哪里知道,我們這批學生都是在農村苦干實干出來的呀,有的在家當了多年大隊黨支部書記、武裝營長、生產隊長、婦女主任、團支部書記、企業領導等,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是因為優秀才被推薦上學的,只不過是趕著這個時代罷了,總感覺他說話叫人不耐煩聽。</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分配風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本來招生的時候就說是社來社去,哪兒來哪兒去的,不過開學后不久有人說省里說要統一分配,沒多長時間又有人說省里說了,原來社來社去的不能改為統一分配,這下學生們坐不住了,派代表上省里去請示,大概這不僅是南陽農校,全省各地區都會有這批學生,因此省里又答復說畢業后擇優分配,給了一線希望,但無形中學習的壓力就重重的壓在了肩上。</span></p> <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寒窗苦讀</b></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上半年學基礎課,植物學、植物生理、農業氣象等等,下半年開始學專業課。1979年春季恢復高考后南陽農校第一屆統招學生(1978年招生)報到,我們成為另類,不能統一分配,畢業后要面臨擇優考試,就只有苦讀了。不少同學整天都是三點式作息,寢室一教室一餐廳,很少出門。有的同學為了不浪費開飯排隊時間總是在別人吃完飯了,他才去餐廳,所以老是遇到沒菜了,沒飯了,或者是啥都沒有了的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三、五個一起到鴨河大壩上、水庫邊、校院前邊坡上、南邊桑杈園里或者東邊坡根等清氣的地方,空氣又新鮮,坐哪兒學習。</span></h1> <h1><br></h1><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狼狽離校</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5月份我們這屆學生面臨畢業擇優考試,老蠶校的校舍要騰出來迎接新生,把我們趕到南院原林校,不上課,條件更差住宿差,伙食差的很,心情不好,學校幾乎都不管了,一片混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離校的。在老院生活好,每周末炸油條而且還送一頓免費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這批奇特的1977級或叫1976級沒有隆重的畢業典禮,沒有難舍難分的揮淚泣別,1979年7月背著行李灰不溜秋地離開學校,回家復習迎接考試。</span></h1> <p class="ql-block">南陽農校七九屆學生畢業合影</p> <p class="ql-block">南陽農校七九屆農丙班同學畢業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這批學生由于經過多年社會鍛煉,有一定實踐經驗,在學校艱苦條件下苦讀,到社會上一部分走上縣、鄉領導崗位,一部分在農業戰線,干什么工作都發揚求真務實作風,發揚螺絲釘精神,在哪里都是中堅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懷念母校</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的母校盡管是座落在偏僻的山溝溝里,盡管破舊,盡管不起眼,但那里是我們成就夢想的地方,我們與那里的山水房屋,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深深的感情,畢業四十多年了,我們這一屆同學還惦記著母校校址,李春蓮同學說每逢從鴨河口路過總要往東邊原農校那個地方看看,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在那一片土地上建起了鴨河火電廠。我們的母校——1977年重建之初的 “南陽農業學校” 的模樣,就只留在記憶中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南陽農校七七級農丙班同學</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鴨河農校時巜南陽農校》校徽,紅底黃字是老師佩戴的,白底紅字是學生佩戴的,畢業時學校讓上繳,少數同學珍藏作紀念至今。</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在母校原址上建起的鴨河電廠外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脂县|
马鞍山市|
乌鲁木齐县|
健康|
张家港市|
孝昌县|
玉门市|
民丰县|
娱乐|
隆化县|
深州市|
望都县|
邯郸县|
峨边|
广河县|
凤翔县|
阳江市|
新郑市|
穆棱市|
迁西县|
和平县|
福鼎市|
乌审旗|
平安县|
东阿县|
陵川县|
乐昌市|
龙井市|
卢龙县|
汉川市|
垣曲县|
凤凰县|
扎鲁特旗|
铜梁县|
漳平市|
乐都县|
铜山县|
玛曲县|
阿拉善盟|
新田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