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span>虹口是上海開埠后最早開放的區域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重要區域之一。1949年5月27日,隨著上海解放,處于中西文化交匯之地的虹口經歷戰火洗禮、迎來新生,在歷史長河中開啟了新的征程。</h3><h3><br></h3><h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相關部門、單位編纂《虹口相冊:70年70個瞬間》一書,以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擷取了虹口區70年發展歷程中70個在全區乃至在全市有影響的創新做法、生動事例和重要瞬間,旨在通過具體生動的影像和文字,以小見大,以圖說史,共同回顧緬懷70年來虹口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動力,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h3><div><br></div><h3>9月9日起,上海虹口微信公眾號推出《虹口相冊:70年70個瞬間》黨史專欄,今天奉上第十三期,魯迅靈柩隆重遷葬虹口公園。1956年10月14日,魯迅靈柩由萬國公墓遷葬虹口公園新址。</h3><h3>魯迅逝世后,最初安葬于上海西郊萬國公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即籌建新的魯迅墓。1952年春,華東文化部等有關部門經過醞釀,選擇臨近魯迅故居的虹口公園籌建新墓。1956年1月,國務院決定在魯迅逝世20周年之際遷墓。同月中旬,上海成立由市長陳毅為主任委員的魯迅先生陵墓遷建委員會。6月初,中央批準由設計專家陳植主持設計,同年7月19日開工,10月9日竣工。</h3>
<h3></h3> 1956年10月14日上午,魯迅靈柩遷葬車隊到達虹口公園門口 <br>
<h3> 1956年10月14日上午8時,魯迅靈柩移柩儀式在萬國公墓禮堂舉行。靈柩套紅緞棺罩。巴金、金仲華代表上海人民重獻“民族魂”旗于靈柩上。行禮后,茅盾、周揚、許廣平、巴金、章靳以、唐弢、金仲華等10人扶靈柩上靈車。靈車車隊緩緩駛向虹口公園新墓地。</h3><h3><br></h3><h3> 上午9時,魯迅靈柩遷葬儀式在虹口公園新墓地隆重舉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委和許多機關、學校、團體,以及魯迅生前友好、各國駐滬總領事館獻了花圈。宋慶齡、柯慶施、周揚、茅盾、許廣平等同志和各黨派、政府部門負責人,作家、工人、學生代表,以及各國駐滬外交人員近兩千人參加了遷葬儀式。在“葬禮進行曲”樂聲中,舉行魯迅塑像揭墓禮。</h3>
<h3></h3> 位于魯迅公園內的魯迅墓 <br> 新建的魯迅墓正南向,由墓碑、墓穴、大平臺、左右石柱花廊、魯迅塑像、左右墓道和周邊綠化等組成,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主體建筑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除墓碑、地坪用斬光石外,墻身和石柱均采用毛石。毛主席親筆題寫碑名“魯迅先生之墓”。 說起魯迅,我們就不得不提他的愛情故事。很少有人知道戀愛中的魯迅先生有著何等的柔情。這張照片中魯迅先生倚靠著一塊石碑,與石碑合照就是在表白心中對愛人的情愫。因為這塊石碑中的“許”字,象征著他心中的愛人——許廣平。說起來這兩位的愛情還是非常時髦的師生戀,那么這段師生戀又是從何開始的呢?<br><br>許廣平,出生于廣東番禺一個官宦人家。1923年,25歲的許廣平考入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國文系,大二那年她成了魯迅的學生。25歲的許廣平正在一個女孩子最好的年齡,年輕、美麗、聰明。那時的魯迅又是什么樣呢?<br><br>許廣平在文章中這樣回憶:“手彎處,衣身上的補丁則炫著異樣的新鮮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紋,皮鞋的四周也滿是補丁。人又鶻落,常從講壇跳上跳下,因此兩膝蓋的大補丁也掩蓋不住了。一句話說完,一團的黑,那補丁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別熠耀人眼,小姐們嘩笑了?!?lt;br><br> 雖說魯迅的不修邊幅和滿身補丁,引來了女學生們的嘩笑,但他的課堂卻總是座無虛席。那時,魯迅先生已經發表了《狂人日記》和《吶喊》,班上學生幾乎都是他的“粉絲”。許廣平當然也不例外。<br><br>許廣平個子高,卻常常坐在第一排,她好提問題,有時會打斷先生的話。但魯迅認為她聰明,肯動腦子,有才氣。即便如此,兩個人的交往也僅限于課堂之上。一年之后,女師大的校園里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運動才讓兩人的心貼在了一起。 當時楊蔭榆,時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由于她維護北洋政府的專制統治,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長的粗暴方式,引起了廣大學生的強烈不滿。1925年1月,女師大學生自治會向楊蔭榆遞交了要她離職的宣言,這就是著名的“驅楊運動”。<br><br>當時,許廣平擔任女師大學生自治會的總干事,是“驅楊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就在這個時候,魯迅先生也因為支持學生、反對楊蔭榆的做法,退回了該校的聘書。 <p>魯迅的行動讓許廣平頗受振奮,她決定大著膽子,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給魯迅寫信。許廣平沒想到,她竟然當天就收到了魯迅先生的回信。從此以后,魯迅與許廣平的交流便逐漸增多。<br><br>1925年5月30日,著名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卅運動”爆發,許廣平率領女師大學生組織“滬案后援會”,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在此期間,魯迅積極發表文章,支持學生運動,成了許廣平他們最信任、也最堅實的后盾。就在這樣并肩作戰的日子里,魯迅和許廣平的交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p><p><br></p><p>正是在這樣密切的交流中,許廣平發現,自己對先生的感情開始發生變化。而兩人之間的師生鴻溝也慢慢被共同的思想和追求填平,感情也在一步步拉近。<br><br>在魯迅先生后來親自編輯出版的《兩地書》中,收錄了許廣平1925年7月15日寫給魯迅的信。信中許廣平昵稱魯迅為“嫩弟弟”,這樣的稱呼足可以看出,兩人之間的情感和關系已經發生了某種奇特的化學作用。<br></p><p><br></p><p><br></p><p>1925年8月8日,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稱劉和珍、許廣平等15名學生“恣意擾亂,極端破壞”,率領軍警將他們挾持。就在他們走投無路之際,魯迅冒著風險,把自己的家做了他們的避難所。在魯迅家里,許廣平第一次表達了自己熾熱的情感。<br><br>這時,他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已經升騰為愛情的火焰。<br></p> <p><strong style="color: inherit;">魯迅故居對外開放</strong><br></p> <h3> 虹口區山陰路132弄9號是魯迅在上海的最后寓所。魯迅于1933年4月11日攜妻兒遷入,1936年10月19日清晨5點25分在這里逝世。魯迅在這里先后寫作和編選了他的歷史小說《故事新編》《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七本雜文集,翻譯了《表》《死魂靈》《俄羅斯的童話》等四本外國文學作品,編印出版了《木刻紀程》《引玉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等中外版畫;編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譯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魯迅在這里會見過瞿秋白、茅盾、馮雪峰和史沫特萊、內山完造等中外人士,掩護過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黨人。</h3><br>
<h3></h3> 1951年1月7日,上海魯迅故居對外開放 <br>
<h3> 新中國成立后,經政務院批準決定復原魯迅故居對公眾開放。1950年10月,由許廣平指導故居陳列的復原工作,并捐贈大部分家具。1951年1月7日,上海魯迅故居對外開放,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h3><br>
<h3> <strong>魯迅紀念館遷入虹口公園</strong></h3><br>
<h3> 上海魯迅紀念館位于魯迅公園內。紀念館負責管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迅墓、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魯迅故居,1994年被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h3>
<h3></h3> 1956年魯迅紀念館新館外景<br>
<h3> 1950年,上海魯迅紀念館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著手籌備,同年7月批準建制,8月,政務院副秘書長、魯迅先生遺孀許廣平女士來滬親自指導上海魯迅故居陳列復原,11月,周恩來總理為紀念館題寫館名,1951年1月,向公眾開放。</h3>
<h3></h3> <p>1998年改擴建后的魯迅紀念館</p><p><br>
</p><h3> 館舍初設于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上海魯迅故居及鄰屋10號內。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前夕,遷入虹口公園(現名魯迅公園),由設計專家陳植設計新館舍,青瓦白墻、馬頭式山墻,具有江南民居風格。1998年,館舍在原址基礎上改擴建,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保留了原建筑特色,粉墻、黛瓦、花崗石墻裙,造型簡潔、樸實、雅致,同時又融入了現代博物館的功能。</h3><div><a href="http://sh.sina.com.cn/zw/q/2019-10-09/detaili-iicezzrr1025339.s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點擊查看原文</a>原文轉載自sh.sina.com.cn,著作權歸作者所有<br></div><div><br></div><p></p>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酉阳|
邢台市|
焉耆|
仙居县|
庆安县|
武威市|
周宁县|
鄯善县|
舒城县|
剑阁县|
广西|
鱼台县|
塔城市|
金溪县|
县级市|
北辰区|
湘阴县|
龙陵县|
屏东县|
清水河县|
封开县|
通海县|
平泉县|
金华市|
夏津县|
连平县|
沐川县|
资阳市|
察雅县|
镇巴县|
吴堡县|
岑溪市|
万年县|
兴和县|
胶州市|
友谊县|
卓资县|
临泽县|
襄樊市|
大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