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明十三陵 - 懷古

虹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朋友,你到過十三陵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三陵的故事你知多少?</b></h3> <h3><b><br></b></h3><h3><b>十三陵,十三座皇帝陵寑,每一座皇陵都有著它自己的故事,把每一座皇陵的故事講出來,就會變成一部有故事的編年史,相信一定會引人入勝的!</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過這條通往十三陵的神道</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聞名遐邇的十三陵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b></h3> <h3><b><br></b></h3><h3><b>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天壽山腳下,如果說北京有一條龍脈的話,那么十三陵就是這條龍脈的龍首。</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十三陵是聯合國文化遺產</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更是我大漢民族的歷史瑰寶</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它承載著一份厚重的歷史底蘊</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它述說著一個朝代的歷史故事</b></h3> <h3><b><br></b></h3><h3><b>尋訪十三陵,特別是去造訪那些未開放的皇陵,遙想那些明朝帝王在世時的往事,這本身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普通的旅游。</b></h3> <h3><b><br></b></h3><h3><b>這是15年前拍攝的未開放的明陵。自建成以來500年從未修繕過!那搖搖欲墜的明樓,充滿了歷史的滄桑之感。</b></h3> <h3><b><br></b></h3><h3><b>幸好在那之后,國家啟動專項資金,修繕了全部的十三明陵。不過現在除長陵、定陵、昭陵之外,其他那些明陵仍然不對外開放。</b></h3><h3><b>其實即便能夠走進這些皇家寢陵,人們也不會有太多的驚喜!因為所有明陵的制式都是一樣的,只是建造的年份不一樣。</b></h3><h3><b>不過那些今天依然在關注著“明朝那些事兒”的游客們,內心深處或許會產生一些震撼,因為傳說中的“那些事兒”,就發生在自己腳下!</b></h3> <h3><b><br></b></h3><h3><b>站在明陵前,了解這個朝代歷史的人們都會由衷地感嘆:</b><b>大明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創建者是草莽梟雄朱元璋。</b><b>當年朱元璋起兵,謀士朱升給了他三句奪天下的秘訣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b></h3><h3><b>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改動了其中兩句,作為當時全黨的座右銘,即“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b></h3> <h3><b><br></b></h3><h3><b>朱元璋1368年在金陵(今南京)稱帝,同年</b><b>5月開始北伐,這是世代生長在中原的漢民族第一次北伐。朱元璋大軍未到,窮途末路的元順帝就已于當年7月北遁。</b></h3><h3><b>大明王朝延續了286年,歷經16帝。其中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他傳位給建文帝,但這位皇帝在“靖難之役”后不知所蹤。大明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因此除“土木堡之變”后即位的代宗朱祁鈺被復辟的英宗皇帝廢為親王外,明朝其余的十三位皇帝死后都葬在我們眼前的天壽山腳下。</b></h3> <h3><b><br></b></h3><h3><b>大明王朝留給今天的我們幾件重要的歷史遺產,除了我們稱之為“故宮”的紫禁城之外,看得見摸得著的還有如下四件:</b></h3><h3><b>其一長城 —— 這是大明王朝的籬笆墻,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長城最精華的部分大都在北京,如八達嶺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而這后兩段長城還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主持修建的。</b></h3><h3><b>其二名著 —— 中國古代的四大奇書,都是明朝傳世至今的長篇小說,婦孺皆知。它們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b></h3><h3><b>其三燒酒 —— 中國古代的釀酒業源遠流長,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是以釀造黃酒為主,到了明朝燒酒才發展起來,這也和當時允許民間私釀有關。</b></h3><h3><b>其四瓷器 —— 中國古代瓷器名揚四海,以宋瓷為例,當時全國有多處官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但到了明朝卻一枝獨秀,崛起了一座瓷都 —— 就是今天的景德鎮。宋朝年代久遠,存世瓷器不多。但大明瓷器每一朝的作品都不盡相同,成為了當今古玩市場追逐的藏品。</b></h3> <h3><b><br></b></h3><h3><b>有明一朝276年,最有代表性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b></h3><h3><b>明成祖朱棣在北伐戰役成功時曾對大臣們說:</b><b>“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b><b>這番話說的何等霸氣!</b></h3><h3><b>是啊!大明王朝哪怕國力再弱,也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 …… 這多少體現了我們漢人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b></h3> <h3><b>2017年熱播的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劇中多次提到了萬歷十五年。《萬歷十五年》是美籍華人作家黃仁宇的一部研究明史的作品,作為昔日的帝都子民,大明王朝就在我們身邊并未走遠。</b></h3><h3><b>面對明陵滄桑的明樓,人們不會僅僅想到萬歷十五年,更會反思為什么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會在我們腳下轉了一個大彎兒,由盛及衰 ……</b></h3> <h3><b><br></b></h3><h3><b>1949年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從西柏坡向北平挺進時,就曾經擲地有聲地說過:我們這是進京趕考,我們絕不會退回來,中國共產黨人絕不做李自成!</b><b>而李自成,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悲劇人物。</b></h3> <h3><b><br></b></h3><h3><b>是啊,大明王朝的覆滅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大漢民族自南宋崖山之戰后第二次亡國 ……</b></h3><h3><b>有明一朝好皇帝不多,但即便是這為數不多的好皇帝,在有限的歷史時空里,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b></h3><h3><b>例如文韜武略的明成祖朱棣,1403年登基后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命人將中國歷代古籍“集大成”!</b></h3><h3><b>這項浩瀚的工程參與者三千有余,歷時五年于1407年完成,共22877卷,僅目錄就有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約三億七千多萬字。</b></h3><h3><b>人們都知道,清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也曾受命編纂《四庫全書》,但《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的區別在于,前者照錄原文保持原有風貌;而后者則根據統治者個人喜好做了較大刪減,同時毀掉了許多不符合乾隆爺口味兒的古籍 ……</b></h3><h3><b>明成祖永樂年代至今六百多年過去,令人扼腕的是,萬冊《永樂大典》歷經磨難,如今存世僅800余。</b></h3> <h3><b><br></b></h3><h3><b>大明王朝的時候,中國的北方國界,就是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萬里長城。不過南方的國界要比現在大得多。</b></h3><h3><b>一生五次親征漠北的明成祖朱棣,還曾用兵80萬征討現在的越南,用血的代價將其國土納入大明,成為帝國的一省。</b></h3><h3><b>可惜傳位到他孫子宣宗朱瞻基那里,朝廷不堪重負決定撤回官吏及駐軍,不再對越南直接統治。不過直到1885年滿清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又稱《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后,中國才徹底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b></h3><h3><b>也就是說在明朝初年,現今越南的北部都是中國的領土。</b></h3> <h3><b><br></b></h3><h3><b>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就生活在北京,北京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我的第一故鄉在哈爾濱)。而今天的北京城,就是明永樂年間建成的。</b></h3><h3><b>雖然今天“內九外七皇城四”(即明代城門)的古城樓,除了前門和德勝門外已經見不到了(外城的永定門,是本世紀初才復建的),但我依然想走訪躺在天壽山腳下“睡覺”的這十三位明代帝王寢陵,去憑吊一個遠去了的王朝。</b></h3> <h3><b><br></b></h3><h3><b>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b></h3><h3><b>這是開國領袖毛澤東膾炙人口的詩句。</b></h3><h3><b>600年前護送帝王靈柩的出殯隊伍,要走三天才能來到天壽山腳下。而今天的我坐著奔馳轎車從北京二環路沿著八達嶺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就到達了,今非昔比!</b></h3> <h3><b><br></b></h3><h3><b>坐在豪華轎車里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偉人的感慨:的確是“換了人間”啊!</b></h3> <h3><b><br></b></h3><h3><b>我首先來到了明十三陵的首陵一一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這也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b></h3><h3><b>明成祖朱棣和他老爸朱元璋一樣,也是位馬上天子。他留給國人的至今都值得自豪的是“鄭和下西洋”的壯舉。</b></h3><h3><b>大家都知道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人是哥倫布,公元1492年他率領三條僅百余噸的帆船,帶著給印度國王和中國皇帝的國書一路向西,最終到達了今天的巴哈馬群島,開啟了人類的大航海時代。</b></h3><h3><b>然而早在1405年,鄭和的船隊就浩浩蕩蕩駛向廣袤的印度洋,最遠抵達非洲肯尼亞的東海岸;出海人數最多時有62艘大船,28000余人。毋庸置疑,朱棣在位時的中國航海技術遙遙領先于西方。</b></h3> <h3><b><br></b></h3><h3><b>然而有明一朝的中國,終于沒有成為世界航海大國。永樂帝駕崩后,很快就閉關鎖國,禁止民間船只出海。</b></h3><h3><b>而此時的歐洲呢,西班牙國王派遣哥倫布多次往返南美大陸。他們帶去了宗教、語言和歐洲白種人的血脈。如今的南美大陸巴西除了講葡萄牙語之外,基本都是講西班牙語。南美大陸的居民,也都是歐洲和當地土著的混血。</b></h3><h3><b>而葡萄牙的伽馬,在16世紀初開辟了繞過非洲好望角前往印度的東方航線,打通了海上貿易通道。</b></h3><h3><b>最終偉大的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他的船隊駛向茫茫大洋,一路向西完成了人類的首次環球航行。</b></h3><h3><b>而這時大明的遠洋船隊,早已銷聲匿跡。</b></h3> <h3><b><br></b></h3><h3><b>將大明王朝定都北京的永樂帝,后來并沒有開疆拓土,而是把帝國的戰略重心,始終放在了防范北方勁旅蒙元的入侵上。</b></h3> <h3><b><br></b></h3><h3><b>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大明開始修筑自己的“籬笆墻”一一 也就是我們今天依然能夠見到的以八達嶺、金山嶺長城為代表的明代長城。</b></h3> <h3><b><br></b></h3><h3><b>明成祖朱棣還廢除了中原王朝已經實施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而自己則干起了“總理”的活兒!</b></h3><h3><b>朱棣對滿朝文武百官還不放心,相繼建立了兩個特務組織一一西廠和東廠(以及后來的錦衣衛)。</b></h3> <h3><b><br></b></h3><h3><b>讀過明史的人都會有些郁悶。這并不是一個開明開放的王朝,好皇帝不多,而且都短命。壞皇帝不少,卻都長壽。</b></h3><h3><b>好壞之分,首先在于是否勤政,是否勵精圖治,想有所作為!</b></h3><h3><b>要說勵精圖治,他朱棣算一個,雖然剛猛有加,卻過于薄情寡義 ……</b></h3><h3><b>而貪圖享樂的明朝皇帝,那多了去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b></h3> <h3><b><br></b></h3><h3><b>如果站在歷史大格局上看,有明一朝處在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上。在明朝的286年中,歐洲結束了長達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紀,開始了文藝復興。在明朝行將終結的時候,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科學家(沒有之一)牛頓誕生了。</b></h3><h3><b>當法國數學家費馬提出費馬大定理的時候(這個定理看似簡單但求證卻異常艱難,直到300多年之后才被當代的數學家們所證明),而此時大明的帝王們卻沉迷于長生不老術。其中有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就死于道士練出的紅丸 ……</b></h3> <h3><b><br></b></h3><h3><b>是啊,有明一朝的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已經有了言論自由的民主氣象(在明朝,老百姓是可以胡說八道的,大臣們也可以罵皇帝),那時沒有文字獄,民間有出版自由!以至于明朝后半期《隔窗花影》《肉蒲團》等“黃書”泛濫。</b></h3> <h3><b><br></b></h3><h3><b>自從明成祖朱棣把國帝都遷到北京之后,中國的政治格局也徹底改變了!兩千年以來,封建王朝的都城從西安到洛陽,再到開封、杭州、南京,大漢民族始終舍不得離開自己的發祥地 一一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b></h3><h3><b>蒙元建都于北京,那是因為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愿離自己熟悉的草原太遠。而朱棣把帝都遷到他當燕王時的地盤兒里,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因為自己的宿敵就在百里之外 ……</b></h3><h3><b>我們不得不欽佩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一錘定音把首都定在北京!這不單純是一個歷史的傳承,而是毛澤東看到了北京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北通關外,東臨渤海,扼守東北和華北兩大平原,經濟發展潛力巨大。而這是南京所不具備的。</b></h3><h3><b>當年燕王朱棣自愿守衛國門,今天共和國的領土面積更大了,毛澤東何懼之有!</b></h3> <h3><b><br></b></h3><h3><b>明成祖的長陵是一座開放的皇陵。在這里漫步,不會讓你感覺是游走在墳地當中,依然是紅墻黃瓦的皇家氣派!</b></h3><h3><b>上世紀50年代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明史專家吳晗,曾動議挖掘十三陵,而且就從保存最為完好的長陵下手。可惜秘密挖了半年,也沒找到直通地宮的墓道,最后只好選擇備用方案:在定陵和永陵兩個皇陵中選一個繼續開挖 ……</b></h3> <h3><b><br></b></h3><h3><b>就這樣長陵幸運地保存下來了!真得感謝600年多前營造了這座皇陵以及同時打造了北京城的那些能工巧匠們,居然能讓以國家名義出動的“盜墓者”找不著北。</b><br></h3> <h3><b><br></b></h3><h3><b>長陵沒有被挖開,而定陵就沒有那么幸運了!</b><b>這就是大明萬歷皇帝的寢陵。</b></h3><h3><b>人們不禁要問《萬歷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么大事兒呢?哈!其實什么事兒也沒有發生,因為寫這本書的人開宗明義:萬歷十五年,無關緊要的一年 ……</b></h3><h3><b>如果要細說,那么萬歷十年帝師張居正去世了,萬歷十五年皇帝已經長大成人開始親政了。</b></h3> <h3><b><br></b></h3><h3><b>萬歷皇帝絕對是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之后,史學家最為關注的一位明朝皇帝。</b></h3><h3><b>他10歲即位,前十年完全被籠罩在內閣首輔張居正治國理政的光芒之中。</b></h3><h3><b>20歲時張居正去世,皇帝這才說了算。</b></h3><h3><b>但萬歷帝并不是個厚道人兒,親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自己的恩師張居正,然后干了一件連老祖宗都驚嘆的壯舉 —— 萬歷三大征。即從萬歷十七年開始,在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幾乎同時開展了三次重大軍事行動:分別是平定哮拜叛亂、援朝戰爭和平定楊應龍叛亂。</b></h3><h3><b>請今人記住,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之前300多年,大明將士就曾血染朝鮮半島,那時真可謂是“抗日援朝”。如果當年萬歷皇帝不出手,那么朝鮮半島就是日本人的了…… 由此可見中國與朝鮮悠久的歷史淵源!</b></h3> <h3><b><br></b></h3><h3><b>萬歷皇帝年輕時也曾尷尬出糗。一次他去慈寧宮探望皇太后,上廁所時遇見了一位王姓宮女,一時貪歡就讓人家懷上了龍種,事后還想賴帳,可那宮女卻拿出了信物 —— 萬歲爺送給她的一副首飾,證據面前萬歷帝才無話可說了。</b></h3><h3><b>不過萬歷帝并不喜歡王宮女生下的那位皇長子,曾打算立最寵愛的鄭貴妃的皇三子為太子,這下子大臣們不干了!搬出朱元璋的祖訓 —— 皇位按“嫡長制”繼承,廢皇長子有違祖先。萬歷帝辯不過大臣,于是采取了一種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做法 —— 不上朝!據史書記載,歷史上空前絕后的“超級宅男”萬歷皇帝,到駕崩時居然足不出戶在內宮“宅”了二十年。</b></h3> <h3><b><br></b></h3><h3><b>1958年9月8日一早,全國人民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里忽然聽到一條重要新聞:經國務院批準,對定陵地下宮殿進行了成功的考古挖掘,開啟了萬歷皇帝的棺槨。</b></h3><h3><b>然而僅僅過了8年,萬歷皇帝的尸骨就在文革破四舊的狂潮中被人從棺槨里拖了出來,并冠以“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一把火燒成了灰,變土葬為火葬嘍!</b></h3><h3><b>史學家們認為,早年和晚年的萬歷皇帝判若兩人。由于他的怠政,最終讓大明江山斷送在了他孫子的手里。所以大明王朝表面終結于崇禎,實則滅亡于萬歷!</b></h3> <h3><b><br></b></h3><h3><b>萬歷皇帝“睡覺”的定陵被今人挖開純粹出于偶然。</b></h3><h3><b>當年他一上位就開始營造自己的寢陵。定陵建成時節他才20多歲,距離終老還遠著呢,以至于建成的墓道不得不又重新掩埋好。</b></h3><h3><b>那“包工頭兒”也不知道哪年哪月皇帝才會駕崩,生怕萬一若干年后自己也找不到墓道會被殺頭,于是悄悄地在地下埋了一個小石碑,寫明距金剛墻多少丈,另外還有多深 …… 而這個金剛墻,就是定陵地宮的大門。</b></h3><h3><b>謝天謝地,在定陵周邊到處亂挖了幾個月之后,考古人員終于挖出了這個小石碑。根據石碑上的詳細記載,很快就挖到了金剛墻,最終地宮大門順利打開。</b></h3><h3><b>萬歷皇帝的定陵對外開放,游客們在地下墓道中,還能夠看到這塊被精心保護起來的小石碑。</b></h3> <h3><b><br></b></h3><h3><b>萬歷帝的定陵地宮被挖開后,作為備選方案的永陵就幸免于難了 一一 因為當年周恩來總理只批準北京市開挖十三陵中的一座皇陵。</b></h3><h3><b>在永陵睡覺的皇帝,是萬歷帝的爺爺,年號嘉靖。</b></h3> <h3><b><br></b></h3><h3><b>嘉靖帝駕崩于1566年,四百年后的1966年,《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引發了十年浩劫。而歷史劇《海瑞罷官》的作者、明史專家吳晗也在這場浩劫中死于非命 ……</b></h3><h3><b>十年浩劫是一場巨大的民族災難,愿這段歷史永遠不要重演!</b></h3><h3><b>翻閱明史,還請今人記住,嘉靖32年,葡萄牙人的商船在中國南方海岸擱淺,葡人向明地方政府申請上岸晾曬 —— 這個地方就是澳門。</b></h3><h3><b>嘉靖36年,皇帝批準葡人可以在此長久居留,很大方地把這彈丸之地給了葡萄牙,從此澳門離開祖國母親四百余年,直到1999年回歸。</b></h3><h3><b>嘉靖皇帝在位45年,后二十年身居后宮極少上朝,開啟了“天子怠工”模式。他的孫子萬歷皇帝正是學他,也是二十多年不上朝 …… 雖然成熟的封建官僚機構照常運轉,但封疆大吏以及六部尚書沒有皇帝的批準是無法上位的。以至于到了萬歷后期,三品以上大員的官位,居然空缺了三分之一以上 ……</b></h3> <h3><b><br></b></h3><h3><b>嘉靖帝朱厚熜是一位政治智商極高的天子,15歲即被朝中那些老謀深算的重臣們從湖北迎進帝都 —— 天上掉下個大金磚,從此當上了皇帝。</b></h3><h3><b>可不久這些老臣就懊惱不已了,他們居然玩兒不過這個鄉巴佬式的小屁孩兒 ……</b></h3><h3><b>嘉靖帝通過“大禮議”坐穩了皇位,然后重用奸臣嚴嵩17年,還信奉道教,在紫禁城里辦起道場,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嘉靖帝善于“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后來又置嚴嵩父子于死地。不過進士出身的嚴嵩字寫得還是不錯的,現如今北京“六必居”牌匾就是他的墨跡。</b></h3><h3><b>大家都知道,半個多世紀前在神州大地上的那場浩劫,最初起源于姚文元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請今人記住,當年罷了海瑞官的就是這位嘉靖帝!</b></h3><h3><b>嘉靖45年(1566年),海瑞以六品芝麻官職冒死上書《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慷慨激昂地寫到:“嘉者,家也;靖者,凈也。嘉靖嘉靖,家家凈也!”氣得嘉靖帝七竅升煙。不過細看海瑞奏疏,嘉靖帝忍不住對身邊人說:“海瑞這個人像比干一樣忠烈,但我卻不會學商紂王!我不殺他 ……” 于是海瑞只是被罷官而保住了一條性命。</b></h3> <h3><b><br></b></h3><h3><b>明永陵的大紅門是天壽山下十三座皇陵中唯一的一座,至今依舊保持著400多年前的原樣,從未修繕過。在大紅門前留影,可謂滿眼滄桑!</b></h3> <h3><b><br></b></h3><h3><b>帝都有許多拍攝個人寫真的好地方</b></h3><h3><b>比如去地壇公園的銀杏大道拍金秋</b></h3><h3><b>比如去安定門內的五道營胡同拍小資</b></h3><h3><b>比如去古北口的古北水鎮拍江南</b></h3><h3><b>但很少有人會想到</b></h3><h3><b>還可以到明永陵來拍滄桑</b></h3> <h3><b><br></b></h3><h3><b>這里有著400多年前真實的“道具”</b></h3><h3><b>令人懷想大明王朝最后的輝煌 ……</b></h3> <h3><b><br></b></h3><h3><b>嘉靖一朝,在地球上發生了許多大事!人類的大航海時代因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而漸入佳境;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用自己的船帆打通了東西方;而殖民者也用自己的火器征服了遠方的土著。明朝中葉以后,西方傳教士首次踏上東方大地豎起了十字架,而東方的天朝卻依然處于醉生夢死之中 ……</b></h3> <h3><b><br></b></h3><h3><b>嘉靖一朝,民間文學盛行。正是有了這種土壤,最終誕生了《水滸傳》(明萬歷年間正式出版)和《西游記》(差不多與《水滸傳》同時期)。</b></h3> <h3><b><br></b></h3><h3><b>啊!我身后這扇厚重的大紅門雖然不會打開,但我已經在門外感受到了四百多年前的風風雨雨 ……</b><br></h3> <h3><b><br></b></h3><h3><b>嘉靖皇帝精明一世,兒子卻無能</b></h3><h3><b>他駕崩后,兒子即位為隆慶皇帝</b></h3> <h3><b><br></b></h3><h3><b>坐著車去看看隆慶皇帝的寢陵一一昭陵</b></h3> <h3><b><br></b></h3><h3><b>睡在昭陵的皇帝是嘉靖的兒子,明穆宗朱載垕,年號隆慶,1566—1572年在位。</b></h3><h3><b>俗語說“虎父犬子”——這位隆慶帝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能!皇帝沒本事不要緊,大臣有本事一樣治國。隆慶一朝出了三位被后世贊頌的能臣——張居正、徐階、高拱。好在平庸的皇帝還聽得進賢臣們的諫言,實現了“無為而治”。在位六年,只干了兩件可載入史冊的事兒:一件是為前朝蒙冤者平反昭雪,直接受益者是被他老爹罷了官的海瑞。另一件是開放海禁,打破了歷時200年的“頻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的祖訓,這才有了大明子民下南洋謀生,后來讓炎黃子孫的血脈散布到東南亞,同時也為解決困擾東南沿海的倭患提供了契機。</b></h3><h3><b>另外還請今人記住,1573年隆慶駕崩,在四川瀘州的釀酒作坊里,一座酒窖產出了一款有著特殊香型的白酒。400多年后這座深埋在地下的酒窖被考古人員挖掘出。令人吃驚的是,酒窖里大明時期釀造的白酒居然還在!于是今人用這古窖里的老酒來勾兌,并且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 一一 國窖1573!</b></h3> <h3><b><br></b></h3><h3><b>游客們一般不會去十三陵那些未開放的皇陵,不過每一座皇陵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能有了解明史的朋友帶你去,給你做講解介紹,并且“讓歷史告訴未來”,真的是一件饒有興趣的事情!</b></h3> <h3><b><br></b></h3><h3><b>這是明十三陵中的康陵,在這里睡覺的是一位奇葩的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b></h3><h3><b>其實朱厚照并不昏庸,不過太過任性。放著諾大的紫禁城不住,偏要在太液池西側(今北海公園西岸)建一處豹房,終日在那里尋歡作樂。</b></h3><h3><b>年輕氣盛時的正德皇帝,也渴望能夠像祖輩一樣建功立業。于是自封為“鎮國大將軍”,甚至親征蒙古小王子,曾經身先士卒在陣前斬殺了一名蒙古兵。不過這位天子最感興趣的還是“泡妞”。</b></h3><h3><b>據史料記載,有一次武宗南巡,半路卻不見了蹤影,原來是悄悄跑到太原,約會當地的名妓劉良女去了;事后他把劉良女帶到帝都西苑太液池的騰沼殿里金屋藏嬌。這個故事被后人改編成京劇經典劇目《游龍戲鳳》。</b></h3><h3><b>當然這位風流天子也不是一件好事兒都沒干。他在位時察覺到自己最信任的以大太監劉謹為首的“八虎”圖謀不軌,于是果斷誅殺,被后人稱頌。</b></h3> <h3><b><br></b></h3><h3><b>站在正德皇帝的康陵前,我忽然想到那一朝存世至今的瓷器也很值錢呢!</b></h3><h3><b>正德皇帝死得有點冤!外出泡妞尋歡作樂忽然大風把游船刮翻了,正德皇帝掉入水中 …… 結果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最終嗚呼哀哉!</b></h3> <h3><b><br></b></h3><h3><b>皇帝死了總要有人來守陵的。</b></h3><h3><b>這些守陵人在當朝是吃皇糧的。他們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就在皇陵旁待著,朝廷也會年年發俸祿。不過要是王朝倒閉了呢?</b></h3> <h3><b><br></b></h3><h3><b>在康陵邊上就有這么一個康陵村,村民都是五百年前守陵人的后裔。一開始他們靠種地為生,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里做春餅出了名!于是康陵村的春餅宴借著旅游者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 …… 如今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大擺春餅宴,讓京城里的人為飽這份口福,不惜驅車上百公里專程趕來。</b></h3><h3><b>正趕上飯點兒,我一定要去嘗一嘗這久負盛名的康陵春餅宴!</b></h3><h3><b><br></b></h3> <h3><b><br></b></h3><h3><b>哇噻!這就是我的春餅宴呀!我真真切切享受了一把五百年前皇帝的御膳待遇!</b></h3><h3><b>康陵村村民家家戶戶開辦的春餅宴都是套餐形式,不用點菜,并且是按人頭收費,兩人起訂。</b></h3><h3><b>兩個人是這么一桌子,10個人也是這么一桌子,不過菜的分量要大出許多!這里的村民很厚道,有幾道受歡迎的硬菜比如如醬肘子,如果吃了還想吃的話,還可以免費再加一份 ……</b></h3><h3><b>不過這里有個硬性規定,那就是不允許打包。吃不完你把剩下的飯菜扔這兒走人就行了,老板是不會介意的。</b></h3> <h3><b><br></b></h3><h3><b>品嘗過康陵村的春餅宴,我坐著車繼續前行,探訪一個又一個皇陵,聽著一個又一個與在那里“睡覺”的皇帝有關的故事。</b></h3> <h3><b><br></b></h3><h3><b>這是明獻陵,大明王朝的第4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一一明仁宗朱高熾。雖然他在位僅一年,但卻和他的兒子明宣宗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這是有明一朝唯一朝政沒有什么弊端的中興時期。</b></h3><h3><b>其實永樂帝朱棣并不喜歡自己的這位身材肥胖的長子,但無奈老爸朱元璋立下鐵規矩,大明王朝實行嫡長制繼承,只要兒子不謀反,他就不得不照辦。</b></h3><h3><b>朱元璋設立這個鐵規矩是鐵了心的!</b></h3><h3><b>他本來想把皇位傳給長子朱標,可朱標還沒等繼位就死了。于是老頭子一咬牙一跺腳,直接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文,就是那個后來被朱棣取而代之的建文帝。</b></h3> <h3><b><br></b></h3><h3><b>在獻陵旁邊的是慶陵。睡在這里的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真是太不幸了!</b></h3><h3><b>他的老爸就是那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萬歷帝。由于母親是個級別很低的宮女,根本不招皇帝待見。但他卻是萬歷皇帝的第一個兒子,沒辦法,在與滿朝文武百官爭斗多年后,萬歷帝不得不遵循祖訓還得立他為太子。</b></h3><h3><b>人生苦短,朱常洛終于坐上了苦等了近30年的皇位,卻只坐了一個月,就因為吃了宮內道士練的丹藥而一命歸西,留下了一樁千古迷局 一一《紅丸案》!</b></h3> <h3><b><br></b></h3><h3><b>晚明除了紅丸案之外,還有挺擊案和移宮案,撲朔迷離,彰顯宮廷內斗,讓人感到“高處不勝寒”……</b></h3><h3><b>而明光宗朱常洛的個人悲劇,后來也演變成了國家悲劇。因為他的長子朱由校匆匆忙忙當皇帝時,還是個文盲呢!</b></h3><h3><b>是啊,老子才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光顧著玩兒女人去了(因為縱欲被掏空了身體,所以才去吃紅丸),還沒想到兒子該出閣讀書了。</b></h3><h3><b>由一個不識字的皇帝來統治國家,其結局可想而知 ……</b></h3> <h3><b><br></b></h3><h3><b>這就是大明天啟帝朱由校的德陵。</b></h3><h3><b>他沒文化不要緊,關鍵是“根紅苗正”,憑借皇長子地位當上了皇帝。不過輔佐他的可不是像張居正那樣的能臣,而是一位同樣大字不識的太監魏忠賢。</b></h3><h3><b>天啟一朝兩個文盲把持朝政。這位奇葩皇帝連奏折都看不懂,卻干得一手好木匠活兒,他整天在紫禁城內打家具,大明江山不敗才怪!</b></h3><h3><b>1627年23歲的朱由校過早去世,因無子嗣而“兄終弟及”,由信王朱由檢即位,便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b></h3> <h3><b><br></b></h3><h3><b>朱由校只當了七年皇帝,大明天啟是整個王朝最黑暗的時候!皇帝天天在宮里干木匠活兒,大太監魏忠賢膽敢自稱九千歲。魏忠賢總是在皇上干活兒最起勁的時候遞上重要的折子,朱由校一句話“你看著辦吧……”,于是魏公公便干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b></h3> <h3><b><br></b></h3><h3><b>朱由校當政七年只干了一件正事兒,那就是保護了他弟弟朱由檢,免遭魏公公的迫害 ……</b></h3> <h3><b><br></b></h3><h3><b>一個如此昏庸的祖訓,只不過是兄弟中最年長的人去繼承皇位,必定給國家留下大患,這就不能不給后朝帝王以警示!</b></h3><h3><b>入主中原后的大清,果斷廢除了前朝的嫡長子繼承制。皇帝看自己哪個兒子有出息,就采取秘密立儲制度把皇位傳給他。</b></h3> <h3><b><br></b></h3><h3><b>不過皇帝也有看走眼的時候。</b></h3><h3><b>例如大清道光帝,快到皇位交接的時候,他只有兩個兒子可以選擇。最終立囑讓哥哥繼承(也就是慈禧的老公咸豐皇帝),而弟弟成為恭親王。</b></h3><h3><b>其實弟弟的才華遠在哥哥之上!如果恭親王當了皇帝,大清的歷史或許就會被改寫,至少還能茍延殘喘幾十年 ……</b></h3> <h3><b><br></b></h3><h3><b>這就是天啟帝朱由校的弟弟崇禎帝朱由檢的寢陵一一十三陵中最為偏僻和破敗的思陵,朱由檢就睡在這里。</b></h3><h3><b>1628年崇禎元年朱由檢即位時,曾勵精圖治重整朝綱。他誅殺了禍國殃民的魏忠賢、客氏(他哥哥朱由校的乳母)及其死黨,并且一改以往懶政怠政,六下“罪己詔”。他生活勤儉,不近女色,成為有明一朝最勤政的皇帝。</b></h3><h3><b>可惜他即位前沒接受過系統的明君教育,性格偏執,剛愎自用,對下薄情寡義,濫殺群臣。加上他運氣太糟,在位期間連年遭災 ……</b></h3><h3><b>更為糟糕的是,為節省開支他裁撤了各地的驛站,身為郵差的陜西米脂人李自成從此丟了飯碗兒,被逼無奈,最后走投無路不得不起義造反!</b></h3><h3><b>1644年(崇禎17年)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上吊殉國。然而得了天下建立起大順朝的這群農民起義軍卻迅速腐化,本來要歸順大順的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1644那個甲申年,繼蒙元滅南宋之后,大漢民族再次亡國 ……</b></h3> <h3><b><br></b></h3><h3><b>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亡國之君,1644年大明滅亡是史學家們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b></h3><h3><b>1944年郭沫若寫了一篇反思歷史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從1644算起,到1944正好五個甲申輪回。這篇文章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發表后,立刻引起了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的注意。他指示,這要作為黨內整風的干部必讀文件。</b></h3><h3><b>毛主席高瞻遠矚,在抗戰還未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候,他就教導全黨,要汲取歷史教訓,以史鑒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一定要避免甲申悲劇。全黨要加強憂患意識,絕不當李自成!</b></h3><h3><b>而1949年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面對全國即將解放的大好形勢,毛主席更是重提憂患意識,告誡全黨不要重犯勝利后驕傲自滿的歷史錯誤。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b></h3><h3><b>是啊,從1949年到現在,又過去了整整70年,如今中國正在走進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在這重大的歷史關頭,我們同樣要避免重犯勝利后驕傲自滿的歷史覆轍,不忘小平同志生前倡導的韜光養晦!</b></h3> <h3><b><br></b></h3><h3><b>大明王朝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b></h3><h3><b>我們今天所言要“重振漢唐雄風”,卻從來不提大明,因為在大明的276年中,歷代帝王的政績實在乏善可陳!即便是創建了北京城的永樂帝,也因為殺人太多而難以稱其為“明君”……</b></h3> <h3><b><br></b></h3><h3><b>滿清入關后,漢人被滿人統治了267年。站在民族的角度看這也是一種屈辱!</b></h3><h3><b>新中國成立后有學者在公開場合詢問周恩來,如何評價滿清對漢人長達近300年的統治 ……</b></h3><h3><b>周恩來是位有大格局歷史觀的偉人!</b></h3><h3><b>他指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說,大明王朝所管轄的國土不過六百多萬平方公里,滿人入關后通過開疆拓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即便是在晚清,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光是被沙俄割去的就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但我們今天依然保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改變的歷史!</b></h3> <h3><b><br></b></h3><h3><b>在天壽山腳下尋訪十三個皇陵,聯想發生在十三個天子腳下的故事,我忽然豁然開朗!</b></h3><h3><b>大明是在驅趕了外族之后建立起來的王朝,而大明又被新的外族所毀滅。</b></h3><h3><b>大漢民族亡國了,但并沒有亡天下!這源自于大漢民族的靈魂和文化有著強勁的生命力,它能同化統治者,讓一個統治民族客觀消失(曾經有過自己語言文字并入住過中原的滿族、現在已無人會講自己的民族語言,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字),這就是華夏大地上的主體民族足以讓世人敬畏之處!</b></h3> <h3><b><br></b></h3><h3><b>歷史在這里沉思。</b></h3><h3><b>歷史終將告訴未來!</b></h3> <h3><b><br></b></h3><h3><b>我懷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走出皇陵</b></h3> <h3><b><br></b></h3><h3><b>相信所有看了這部傾情制作的歷史美篇的朋友們都會與我一樣,產生出深深的“文化自信”!</b></h3> <h3><b><br></b></h3><h3><b>啊!明十三陵,離帝都最近的古代皇陵,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地走近你。站在紅墻外、明樓前,去遙想那跨越了近300年時空的歷史風云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史為鑒,繼往開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照片拍攝于<br></b><b>2018-10-06<br></b><b>北京明十三陵</b></h1><h3><b><br></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大冶市| 湘阴县| 汶川县| 安新县| 乌拉特中旗| 阳谷县| 都昌县| 南澳县| 万盛区| 资溪县| 乳源| 福泉市| 大邑县| 金山区| 海原县| 蛟河市| 赫章县| 左权县| 蕉岭县| 尼勒克县| 临沂市| 晋宁县| 博客| 肇源县| 高州市| 紫云| 迁安市| 嫩江县| 定南县| 綦江县| 革吉县| 新晃| 黎平县| 白河县| 漾濞| 共和县| 敦煌市| 隆子县| 商洛市|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