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謹以此篇獻給共和國七十華誕</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堅持文化自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宏揚中華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講好中國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教育子孫后代</b></p> <p class="ql-block">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一個屬于自己的姓,我們的姓絕大多數都是從父親那里傳承而來,而父親又是從他的父親那里這一樣一代一代相傳來的。只有極少數的人是因為種種特殊的原因才從母親那里傳承或者其它方面得到。雖然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姓,但真正知道自己的姓最初是怎么得來的人卻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說少之又少。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解釋應歸類于姓氏文化學科。</p> <h3>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極為漫長的歷史過程。就“姓”這個字來看,拆開來看就是“女生”,用以“正姓氏,別婚姻”。也就是說,姓氏的出現最初就是為了厘清家族血脈關系的脈絡,方便一個族群內部建立更為緊密的親密關系,同時也方便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區分和交往。</h3> <h3> 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索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在那個時期,由于當時的生產工具極其粗糙、生產力極端低下,孩子們出生以后只能是如同其他動物一樣跟隨著母親過著群居的生活,每個人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便形成了氏族社會的第一階段——母系氏族時期。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逐步在各氏族組織中出現了簡單的勞動分工,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御野獸侵害等勞動,婦女擔任采集食物、燒烤食品、縫制衣服,養育老幼等勞動,老人和小孩從事一些簡單的輔助性勞動。從這些簡單的勞動分工中,不難看出,婦女從事的采集比男子從事的狩獵相對穩定,是更可靠的生活來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她們是氏族組織中的重要成員,她們的勞動在氏族集體的利益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維系氏族組織的生存和發展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婦女在氏族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若干個以一個母系祖先為核心的母系氏族部落。而標識這些母系氏族部落的血緣符號,也就是當時這些個母系祖先的名字符號,便是最早形成的姓。</h3> <h3> 就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來講,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遵循優勝略汰自然法則,在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時候,最終合并為八個最為強大的母系氏族部落,同時他們的姓氏符號也就成為了我們今天姓氏文化研究中所說的上古八大姓。</h3> <h3> 所謂上古八大姓,即產生、積淀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的姬、姜、姚、媯(gui)、贏、姒(si)、妘(yun)、妊(ren)這八個姓,當然在姓氏文化學術界也有說第八個妊姓應該是姞(ji)姓。至于上古八大姓中第八個姓究竟應該是那個,這是一個古老而又深奧的問題,這里還是把它交給那些專門研究姓氏文化歷史的專家們去研究吧。我個人觀點傾向于前一種說法,這是因為如果是“姞”姓的話,那么在讀音上來講就與第一個的“姬”姓成了同音字,在當時文字文化并不發達的當時我想這種可能是很小的。但不管第八個姓究竟應該是哪一個,這九個姓的漢字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每個漢字當中都帶有一個“女”作為偏旁,或含在其中,帶有濃重的女性特點。</h3> <h3> 這帶有濃重女性特點的上古八大姓在經過漫長的傳承與演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姓在經過數千年之后,有的當今依然存在,而有的姓當今已不再存在。但不管是存在的還是不存在的,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都繁衍、演變出了許多新的姓氏。在北宋成書的姓氏專著《百家姓》中共有504個姓,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這些姓氏幾乎都是繁衍于這上古八大姓。</h3><h3> 就今天而言,我<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國現有單字姓6931個。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十字姓1個,共計23813個。而這些姓氏的絕大多數也都是源于這華夏上古八大姓。</span></h3> <h3>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古老的八個姓氏的一些基本情況。</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一、姬姓(ji)</b><br></h3> <h3> 姬姓得姓于軒轅氏黃帝。黃帝本姓公孫,名軒轅,因長居在姬水,故改為姓姬。姬姓位于北宋版的《百家姓》第297位,現今人口54萬余人,在全國各姓氏人口數量排列為237位。</h3> <h3> 姬姓就現今來說,人口并沒有多少。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當皇帝的后裔周武王伐紂成功并建立了周朝,于是姬姓變成了理所當然的國姓,同時分封的魯、晉、燕、韓、魏、吳、鄭、衛、虞、虢、隨、巴等53個姬姓諸侯國,再后來這些被分封的子孫們均以國為姓,逐漸分化發展出了更多的姓氏。于是從姬姓直接分化發展出的姓氏竟高達411個,占北宋版本《百家姓》中504個姓氏的82%。而由這411個姓衍生出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現今在全國各姓氏按人口排名的前400名當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就有120多個。所以說姬姓可稱為是華夏的當之無愧“萬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華夏民族姓氏的起源。因此黃帝也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通常我們很多人把自己稱之為“黃帝子孫”。</h3> <h1><b><br></b></h1><h1><b>二、姜(jiang)</b></h1> <h3> 姜姓得姓于神農氏炎帝。炎帝本姓伊耆,名石年,因生于姜水,故后改為姓姜。位于北宋版的《百家姓》第32位,現今人口約440萬余人,在全國各姓氏人口排列為62位,在全國各姓氏人口數量排列為60位。</h3> <h3> 姜姓裔孫姜子牙,因助周伐紂有功被封于齊,也就成了齊、申、呂、許等諸侯國的國姓。到戰國中期齊國被田氏所滅,故子孫分散,其一部分以國名為氏改姓為齊,另一部分仍以姜姓為氏繼續姓姜。秦漢時,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因連年征戰而缺少的人口,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據考證,姜姓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子牙開始,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齊、呂、許、謝、紀、邱、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復姓。由姜姓繁衍的姓氏雖不及姬姓的多,傳說中的炎帝地位也不及黃帝,但炎帝依然是與蚩尤、黃帝并列的華夏三大始組之一,今天我們更多的中國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h3> <h1><b><br></b></h1><h1><b>三、姚(yao)</b></h1> <h3> 姚姓與媯姓同根同源都是得姓于五帝之一的有虞氏舜帝,屬于以出生地為姓。舜帝名重華,因生于姚墟,他便以其出生地名為姓。姚姓位于北宋版的《百家姓》第101位,現今人口410余萬,在全國各姓氏人口排列為64位。</h3><h3> 姚姓自舜之后,因封國、避戰亂等原因,衍生出陳、胡、田等60多個姓氏。</h3><h3>注:《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h3> <h1><b><br></b></h1><h1><b>四、媯(gui)</b></h1> <h3> 媯姓與姚姓同根同源都是出自于五帝之一的有虞氏舜帝,屬于以居邑地名稱為姓。</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當舜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就很有德望,部落首領堯十分欣賞他的才干,于是便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并讓她住在媯水之邊,后舜帝隨父母遷至媯水,并加以媯為姓,之后舜帝部分后代也以媯為姓。</span></h3><h3> 媯姓是胡姓、陳姓、袁姓、田姓、陸姓、車姓、王姓、占姓、滿姓、孫姓等舜裔姓氏的源頭之一。</h3><h3><b>注:</b><b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8;">《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b></h3> <h3><br></h3><h1><b>五、姒(si)</b></h1> <h3> 姒姓是一個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姓氏。據史料考證,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傳頌的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華夏民族杰出的圣祖,在歷史上夏朝的國姓就是姒姓。當前姒姓在中華各姓氏當中可以說是一個小姓,由于分化成了許多個姓氏,現在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姒姓人不足2000人。</h3><h3> 姒姓衍化出去的有夏、廖、曾、相、鮑、歐陽等姓氏。</h3> <h3><br></h3><h1><b>六、妘(yun)</b></h1> <h3> 妘姓是中國傳說時代的祝融八姓之一,也是八姓之祖。周朝的鄅國、夷國、逼陽國都是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后裔。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h3> <h3><br></h3><h1><b>七、贏(ying)</b></h1> <h3> 贏姓的始祖是皋陶。皋陶本來是大禹選定的接班人,不過后來意外死亡了。贏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沒有出現,在現今的各姓氏人數排名中也很難查到。據了解現在全國姓贏的人數很少,大約現有近萬人。</h3><h3> 贏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戰國時期贏姓為秦朝和趙國的國姓。贏姓繁衍的分支姓氏有三十多個,其中李、黃、梁、徐、廉、江、秦、趙、馬、葛、谷、種、費、繆14個姓被后世合稱為“贏姓十四氏”。</h3><h3> 贏姓最著名的人物及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h3> <h3><br></h3><h1><b>八(1)、妊(ren)</b></h1> <h3> 妊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黃帝之子禺陽。黃帝共有25個兒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其禺陽得姓為妊,屬黃帝賜給自己孩子的姓。現有總人口不足千人,屬稀有罕見姓氏。</h3> <h1><b><br></b></h1><h1><b>八(2)、姞(ji)</b></h1> <h3> 姞姓是我國最古老姓氏之一,源于黃帝之子伯。黃帝共有25個兒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其伯得姓為姞,后來也有部分子孫改為姓吉。之后的“燕、須、雍、鄂、 、光、楊、孔、尹、蔡、魯”等多姓都是由姞姓演變而來。現今總人口不足千人,屬稀有罕見姓氏。</h3> <h3>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姓氏根深葉茂,交錯攀生,許多的姓氏都是多源流姓氏。本文中所述的只是就這八個姓氏直接繁衍的一些情況,并不代表當今所有姓氏的唯一源流出處。就這八個姓來講,它們繁衍出了當今中華姓氏的絕大部分,但在歷史長河中也有其他姓氏的人因種種原因加入到了這八個姓氏之中。這就是姓氏文化研究的意義所在。</h3> <h3>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我們每一個華夏后裔、炎黃祖孫都要堅持民族文化自信,傳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子孫后代從小進行教育,銘記歷史,方能創造未來。而這歷史的源頭就是從炎黃開始的中華民族的興起與發揚。而最早標志著一切的就是這些古老的血緣符號——姓氏,姓氏是所有炎黃子孫最直觀又不可否認、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當有人問起你的尊姓大名時,背后一定是積淀的家族的勾連與傳承,同時也是一種民族的記憶。一個人的名字可以是在出生時由父母或者其他更高的長輩給自己定義的,也可以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因某個原因而更改的,但姓氏卻是從遠古形成后一步步走到今天而輕易不會再有更改的。知道了這些,你是否會覺得自己的心情會因自己的姓氏變得沉重了起來?你是否覺得自己身體里的血液是從五千年前開始流淌,又隨浩瀚的中華歷史延綿至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標識我們血脈傳承的姓氏,就是這樣一種跟隨人一生的本真符號。這就是姓氏傳承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今天研究姓氏文化的重要意義。</h3> <h1><b>注:</b>在本文書寫過程中,因引用的資料版本較多,筆者也是眼花繚亂,難以取舍,所以文字部分在今后仍可能會有修改,望讀者見諒。</h1><h1> 本文純系一家之觀點,望各位能批評、指正、切磋 。</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您喜歡我的這個作品,還請欣賞我美篇的其它同類作品:</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2fff9p4l"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上古八大姓</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2frl1xi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孫”姓起源</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42j20i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中華姓氏 靈魂烙印 (現代詩)</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ygglr0y"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始祖一詞知多少</b></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邓州市|
怀仁县|
吉安市|
丰顺县|
囊谦县|
喀喇沁旗|
阿鲁科尔沁旗|
河间市|
邢台市|
文安县|
苍山县|
威信县|
辽阳市|
元朗区|
平凉市|
文安县|
大城县|
奉化市|
扶沟县|
丹巴县|
灵台县|
镇雄县|
喀什市|
南通市|
湖口县|
临颍县|
天峨县|
道孚县|
金川县|
永川市|
珲春市|
绥芬河市|
南乐县|
潢川县|
武城县|
武陟县|
济南市|
上高县|
平阳县|
邵阳市|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