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背景音樂《你一直在路上》系葉風作詞、徐磊作曲、黃學新演唱的電視劇《陳賡大將》片尾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湘鄉山水旖旎,人文厚重,是湘軍的策源地,也是我返鄉必經之地。陳賡大將故居位于湘鄉市龍洞鄉泉湖村楊吉灣,離滬昆高速湘鄉互通僅6公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居由陳賡祖父陳翼瓊建造,這是一個有房屋40余間的青磚黛瓦建筑群,分上下兩棟,左右兩橫。正中堂屋,分為前后兩廳,中間相隔一個長方形大天井,呈“鴛鴦廳”格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堂前階基上,聳立兩根杉木傘柱,下承雕花鼓狀石礎;左右橫屋前側,各砌有一道山字垛,以避風阻雨;橫屋以內,房室縱橫擺布,共設小天井4個。屋前地坪邊有一個不足半畝的堰塘,供飲用和農用之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時不湊巧,故居室內正在修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門額上的“陳賡同志”四字,系周恩來總理手跡。門聯“德循羊祜,源紹吉安。”意為:品德要遵循(學習)羊祜,家族發源繼承于江西吉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羊祜系西晉開國元勛,他有儒將風范,守邊常著便裝,統兵無粗獷之氣,又能將心比心,化敵為友,實現了國泰民安,贏得了百姓敬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堂屋“大樹長榮”匾額由湘軍統帥曾國藩所書,神龕兩旁曾掛有對聯:“華夏土圣賢書可耕可讀;天地德祖宗恩當報當酬。”</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墻上懸掛陳翼瓊畫像,聯曰:“翼先生不必仍長睡;瓊百姓于今永太平。”上邊題有“翼聲滿天下,瓊勛炳世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懸掛的“陳”字旗與原來擺放的大刀,系陳翼瓊軍中所用。由于室內修繕的緣故,堂屋正中的對聯和陳賡銅像已暫移它處保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墻上標注有陳翼瓊后裔(14派-17派)四代族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陳賡大將共有5個子女:長子陳知非,原系航天部高級工程師;次子陳知建,曾任重慶警備區副司令員、少將;女兒陳知進,原系解放軍301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其夫趙登平,原海軍裝備部副部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少將);三子陳知庶,曾任駐香港部隊副司令員,甘肅省軍區司令員、少將;四子陳知涯,曾任中國國際戰略基金會秘書長、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研究員、少將,可謂滿門將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進客廳橫匾“功德無量”系曾國荃所書,對聯“五谷豐登育萬代;奇功偉業傳千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堂“變”字,由曾國藩手書,揣摩應為隨機應變、與時俱進之類的意思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客廳擺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祖父母臥室。</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祖父陳翼瓊幼年家境貧寒,十余歲便給舅舅做長工,白天下田干活,夜里經常練武功。因飯量增大引起舅舅的不滿,竟嘲諷他“黃鼠狼變貓,變也變不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翼瓊一怒之下隨叔父陳湜(曾系鎮守山海關的總兵)投入湘軍,他力氣過人,用過的軍刀重83斤。他在軍中屢建戰功,被連年提拔。后來,他因不滿朝庭腐敗辭歸故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翼瓊的發妻生下第二個兒子后病逝,幾年后他續娶軍中一位四川籍騎士熊氏為妻。熊氏性格豪爽,精武藝善騎射。她沒生兒女,但對前妻所生視若己出,深受后輩敬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父母臥室。1903年3月27日,陳賡就誕生在這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父母畫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父親陳道良為人直爽、豁達大度、樂善好施,同情革命。1926年,毛澤東到湘鄉考察農民運動時,就在陳家屋堂與陳賡父親徹夜長談,得知他支持3個兒子(陳賡四弟陳亮,抗戰時在昆侖關戰役中犧牲;六弟陳問心曾在新四軍中當通訊兵,新中國成立后任國防科委后勤部營房部部長)和女婿(陳賡妹妹陳秋葵系譚政妻子,1927年病故)參加了革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母親心地善良、勤儉持家,由于陳賡兄弟相繼參加革命,陳賡還是紅軍將領,民國年間陳氏家人受到牽連。當局曾兩次以家教不嚴、赤匪家屬罪名逮捕陳父入獄,家產被敲詐一空。在勞頓異常、貧困交加中,陳賡父母相繼離世。</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祖父征戰各地時,看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在肅清騷擾燕遼邊海的倭寇后,放棄軍職,隱歸故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訓導子孫:不得從軍,不得為官,努力讀書。陳賡父親教子極嚴,此處為陳家書房,亦是陳賡兄妹聆聽教誨之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書房中堂掛有一幅《云山蒼海煙水茫茫》水墨畫,對聯“知仁山水樂非獨;易簡乾坤趣可尋。”落款均為印月居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家辦私塾的地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內室對聯“世事已拋高枕外;春風常在短筇前。”落款為“滌生曾國藩書”,這副對聯是陳翼瓊解甲歸田隱居生活的寫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居前池塘邊建有“祖居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亭內石刻《陳賡祖居圖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內容由陳賡長子陳知非所書。</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居提質改造,陳列室在重新裝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生平業績臨時用展板形式,在停車場出入口展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03年2月27日,陳賡誕生在湖南省湘鄉縣二都柳樹鋪羊吉安一將門之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的祖父陳翼瓊,曾在湘軍當兵,系清補用副將,勇猛善戰,多次立功,被授予武顯將軍。他經常給陳賡講述打仗的故事,祖父成為陳賡幼年崇敬的英雄。繼祖母系湘軍一騎士,善武,經常教陳賡打拳踢腿、翻跟斗、拉大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父親陳道良(字劭純),襲祖業,事農桑。陳賡出世時,又白又胖,逗人喜愛,祖母給他取乳名“福哥”。陳賡6歲時,祖父給他取名庶康,字傳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6-11歲在家和附近的譚家祠堂讀私塾。他天資聰穎,興趣廣泛,對舊的封建管教、教學方法和內容不滿,在私塾經常搞一些惡作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15年,12歲的陳賡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他在這里接受了新的思想,閱讀了進步書刊,在內心深處逐漸萌發了憂國憂民意識,樹立“富國強兵”的抱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在《我的自傳》中寫道:“我幼受祖父影響,時思棄讀從戎。”1916年,13歲的陳賡高小尚未畢業,懷著自己要獨立生活,抱著到外面創造一番事業的雄心,離家投入魯滌平部6團2營當兵,并將原名“陳庶康”改為“陳賡”。當兵4年,軍閥混戰的慘狀,使陳賡認識到在湘軍不能實現為國為民的抱負,他離開軍隊去了粵漢鐵路當職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2年,陳賡進了毛澤東倡導開辦的湖南自修大學。在何叔衡、郭亮、姜孟周等幫助下,政治覺悟日益提高,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這一年,陳賡加入了SY(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經易禮容介紹轉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這位舊時代地主家庭的叛逆,成為了一位自覺革命者,走上了為人民解放而斗爭的光明大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陳賡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當選為中共第三隊黨支部書記。后相繼擔任第三期本科副隊長、第四期步科連長。陳賡與蔣先云、賀衷寒被軍校師生公認為“黃埔三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陳賡為首的進步學生組成“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國民黨右派組織的“孫文主義學會”進行了堅決的斗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陳賡在廣州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斗。參加革命軍第二次東征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時,作為侍衛參謀的陳賡冒著炮火把蔣介石背出重圍,救了他的命。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8月2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陳賡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積極捉拿兇手。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強迫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員退出共產黨。陳賡與蔣介石面對面進行斗爭,毫不猶豫地公開了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聲明脫離國民黨,顯示了堅定的革命立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派陳賡前往蘇聯學習“契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4月,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陳賡出席大會并負責大會保衛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7月27日,陳賡隨周恩來秘密離開武漢到達南昌。8月1日,陳賡參加了南昌起義,在總指揮部擔負保衛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8月下旬,陳賡在會昌戰役中左腿兩處中彈,不能行走。他機智地躲過敵人追殺,免于一劫。在與部隊失去聯系后,他以驚人的毅力,歷經艱險最終找到了黨組織,留下了“九死一生找黨”的故事。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中共中央成立特科。1928年4月,成立中央特科情報科,陳賡任科長,化名王庸,在白色恐怖中與特務暗探作斗爭。陳賡在上海發展了第一個反間諜關系——楊登瀛,他曾任國民黨中央駐滬特派員,共產黨的同情者,受陳賡之命,成為我黨打入英租界巡捕房的情報人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陳賡按照黨中央的決定,把優秀的共產黨員錢壯飛、李克農、胡底打入敵人心臟,長期潛伏并收集情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9年,黨的五大、六大中央委員任弼時被捕。一年后,他的妻子陳琮英由于叛徒出賣也不幸被捕。陳賡利用建立起來的“關系”,營救出了任弼時夫妻。陳賡在中央特科工作期間,帶領“紅隊”先后肅清了大叛徒何家興、白鑫,保衛了黨中央的安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1年,陳賡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11月10日,陳賡率領12師攻打黃安(湖北紅安)縣城的戰役打響,歷時43天,殲敵10500人,生俘敵軍官兵近萬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2年6月,在潢川戰役中,陳賡率部包圍雙柳樹之敵,殲敵8個團。8月,陳賡指揮了七里坪戰役,殲敵2個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3年,由于叛徒出賣,陳賡在上海被捕。蔣介石親自出面“勸降”,陳賡志如鋼鐵、堅貞不屈,后經宋慶齡營救出獄,輾轉到了江西革命根據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長征中,陳賡擔任紅軍干部團團長,負責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保衛工作。他率領干部團官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參加了幾百次戰斗,是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忠誠衛士,長征途中的開路先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5年1月,紅軍到達貴州“天險”烏江。陳賡率部巧架浮橋,保證了紅軍順利渡過烏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5年1月,在貴州赤水土城激戰中,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增援部隊未至,陳賡率部發動反擊,阻攔了敵人,保衛了中央首長的安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5年4月,陳賡和政委宋任窮指揮干部團巧奪金沙江叫平渡口,干部團奪取7只小船后,紅軍連續夜搶渡,全部渡過了金沙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5年11月,陳賡率部參加了殲滅敵軍第一0九師的直羅鎮戰役,紅軍殲敵1個師和1個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6年11月,陳賡率部參加山城堡戰役,殲滅了胡宗南第78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1月,陳賡加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后改為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兼任第一隊隊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抗日戰爭期間,陳賡歷任386旅旅長、太岳軍區司令員、太岳縱隊司令員等職,在艱苦八年抗戰中,陳賡指揮所屬部隊躍馬在太行山上,足跡遍布晉東南、魯西北、冀南、豫北各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搏斗,取得了輝煌戰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9月,陳賡率部開赴華北敵后戰場。10月至11月,先后取得了長生口、七恒村、黃崖底戰斗的勝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8年,陳賡率領386旅連續進行了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之戰,獲得三戰三捷的勝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9年2月,386旅設伏冀南威縣香城固,圍殲日軍第十師團一支快速部隊,大隊長以下10余人被活捉,280多名被擊斃,此役被譽為“平原地區的模范誘敵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1940年的百團大戰中,陳賡率太岳部隊強攻榆社縣城,全殲守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5年4月,陳賡在延安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戰爭期間,陳賡先后擔任太岳縱隊司令員、四兵團司令員、西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在三年多的時間里,轉戰大江南北13個省,行程1萬6千多公里,參加和組織了21次主要戰役,殲敵70萬,解放縣以上城市306座。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5年5月25日,陳賡由延安飛返山西黎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5年9月,陳賡率部參加上黨戰役,殲敵14000余人,活捉敵軍長史澤波、炮兵司令員胡三余等將官多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8月,陳賡率部在青河口橫渡黃河天險。冬,陳(賡)謝(富治)大軍與陳(毅)粟(裕)大軍協同展開隴海鐵路、平漢鐵路大破擊,配合劉鄧大軍堅守大別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8年3月,陳賡和陳士榘 、唐亮等指揮陳唐兵團和陳謝集團參加洛陽戰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8年5月,陳賡指揮了宛西戰役,殲敵21000余人,解放10多個城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8年11月,陳賡率部參加淮海戰役,在雙堆集殲敵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被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2月,陳賡被任命為第二野戰軍第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指揮所屬部隊參加渡江作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10月,陳賡率部在廣州作戰月余,殲敵6萬余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2月,西南軍區成立,司令員賀龍、政委鄧小平、陳賡與李達任副司令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2月20日,第四兵團進駐昆明。7月,陳賡受黨中央委托,率部赴越南執行援越抗法秘密任務,協助越軍進行邊界作戰。胡志明和越共中央根據陳賡的作戰方針取得大勝,殲敵9個營共8000余人,解放城市5座和13個市鎮,扭轉了越南戰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1年3月,中央軍委任命陳賡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6月,任命為志愿軍副司令員,入朝協助彭德懷指揮作戰。陳賡到達朝鮮后,深入調查研究,分析戰局發展變化,制定戰略戰術。9月,鐵原、金化一戰共殲美軍1000多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甘嶺戰役中,陳賡提出以坑道工事為骨干的防御體系,經受了戰爭史上空前的火力考驗,取得偉大勝利。志愿軍第一線部隊根據陳賡部署,自10月30日至11月對敵連續作戰,殲敵1萬余人,攻占敵陣地21處,鞏固陣地9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6月,中央軍委電令陳賡回國任職。朝鮮最高人民議會授予陳賡獨立自由勛章。陳賡應招回國受命籌建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擔任院長兼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4月,學院在哈爾濱動土開工興建。9月1日,學院正式開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學院初具規模,校舍60萬平方米,教師1600人,專業34個,實驗室149個,各種設備可觀,培養了一批批頂尖的軍事工程技術人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陳賡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為中國原子彈、導彈的研制多方奔走,為國防現代化頑強拼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陳賡隨同彭德懷率中國軍事代表團赴蘇聯參觀原子彈爆炸演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5年9月27日,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同時,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錢學森說:“我回國搞導彈,第一個跟我說這事的是陳賡大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0年3月15日,陳賡和夫人傅涯回湘鄉看望鄉親。</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1年3月16日,陳賡因患心臟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58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賡大將,是中共早期黨員,黨的秘密戰線的奠基人,唯一會見過魯迅的紅軍將領,從國共合作到援越、抗美無役不從的歷史見證人。他是共和國36位軍事家之一,是人民軍隊中一位具有傳奇色彩、個性鮮明的軍事領導人,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留下了厚重而特殊的一頁。</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瞻仰大將故居,追憶崢嶸歲月,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不斷感悟、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激勵人們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港区|
手游|
长治县|
九江市|
同德县|
太谷县|
武隆县|
邢台市|
和龙市|
乐昌市|
汝阳县|
商丘市|
固始县|
海伦市|
穆棱市|
金坛市|
乌兰浩特市|
威远县|
奈曼旗|
灵石县|
藁城市|
黎川县|
武冈市|
革吉县|
邢台市|
循化|
陆丰市|
通化市|
安庆市|
山丹县|
滦平县|
达日县|
建阳市|
苗栗市|
遂平县|
庆阳市|
永春县|
临安市|
漳州市|
沙河市|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