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大自然的美,可分為兩種,剛性的美和柔性的美。剛性美渾健,雄厚。給人以力量,震撼的美感。而柔性的美則細膩,典雅。給人秀美,靜怡的感覺。古人云:“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就是對這兩種美的的形象比喻。</h3><h3><br></h3><h3> 久居江南,習慣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安謐,卻很少見到過“古道西風瘦馬”的悲壯。直到我和同學們深入柴達木盆地,跨越巍巍昆侖,走進可可西里,穿行茫茫戈壁,拜訪神奇雅丹,親身經歷和目睹了祖國西北的大好河山,才真正領略到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那種蒼茫,雄偉,壯麗的陽剛之美,才真正體驗到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那種豪邁,堅韌,灑脫的無畏氣勢……</h3><h3><br></h3> <h3> 8月12日清晨,德令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h3><h3><br></h3><h3> 德令哈出發,向西南方向繼續深入柴達木盆地,目的地是青海第二大城市格爾木。此路段經過的是柴達木盆地鹽湖最多的區域,其中就有我們將要游覽的翡翠鹽湖和察爾汗鹽湖。</h3><h3><br></h3><h3> 翡翠湖,當地人稱“大柴旦湖”。位于大柴旦化工廠鹽湖采礦區。所謂湖,其實是礦區遺留的若干采鹽礦坑。由于湖水富含各種礦物質,在陽光下,清澈湛藍,色如翡翠,故得名“翡翠湖”。因其還未作為商業景區開發,游人不多。但其湖水色彩艷麗,變幻莫測,周圍同樣雪山環抱,景色堪比“天空之鏡”茶卡鹽湖。</h3><h3><br></h3><h3> 德令哈出發時,天氣有些陰沉。到達翡翠湖,湖區已經烏云密布,狂風勁吹,溫度驟降。遠處雪山腳下竟刮起白色的鹽塵暴。原本平滑如鏡的湖面泛起層層疊疊的魚鱗狀波瀾。而遠處的柴達木雪山也是時隱時現的出現在視野之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風雨翡翠鹽湖</b></h1> <p><i>勁風吹皺一池碎,蒼云更顯翠湖艷。</i></p> <p><i>勁風吹皺一池碎,蒼云更顯翠湖艷。</i></p> <p><i>勁風吹皺一池碎,蒼云更顯翠湖艷。</i></p> <p><i>勁風吹皺一池碎,蒼云更顯翠湖艷。</i></p> <p><i>勁風吹皺一池碎,蒼云更顯翠湖艷。</i></p> <h3> 面對色彩絢麗,碧如幽玉的翡翠湖,陰沉的天氣,驟降的氣溫,撲面的鹽塵,并沒影響同學們的情緒和興致。大家紛紛加衣下車,欣賞翡翠鹽湖的絢麗多姿。只是天氣不太適合拍照,無法拍出茶卡鹽湖的鏡像效果。</h3><h3><br></h3><h3> 翡翠湖面積較小。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鹽池散落在荒蕪的戈壁灘上,猶如跌落在荒原上的片片翡翠,因蒸發而固化的鹽灘就像鑲嵌在翠玉上的一道道銀邊。而一個個深不可測,清晰可見的鹽溶洞,更讓翡翠湖增添了一絲變幻莫測的神秘感。</h3><h3><br></h3><h3> 翡翠湖,如果上帝在人間留下無數滴眼淚,你就是那一滴深藏秘境,鮮為人知但世所罕見的絕色淚珠……</h3> <h3><i>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翡翠鹽湖</i></h3> <h3><i>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翡翠鹽湖</i></h3> <h3><i>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翡翠鹽湖</i></h3> <h3><i>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翡翠鹽湖</i></h3> <h3><i>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翡翠鹽湖</i></h3> <h3><i>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翡翠鹽湖</i></h3> <h3><i>神秘莫測的鹽溶洞</i></h3> <h3><i>神秘莫測的鹽溶洞</i></h3> <h3> 當我離開翡翠湖時,我并沒有因無法看到風和日麗的翡翠湖有絲毫的失望和后悔,反而感覺有點慶幸。因為我看到了翡翠湖另一面的風景線,看到了我眼中的真實的美麗,看到了很多人沒打算看到卻可能無緣看到的翡翠鹽湖。正像黃師傅隨后告訴我的:“在柴達木碰到下雨是一種好運”,是的,柴達木不缺藍天白云,而甘露般的雨水卻是柴達木人世世代代的期盼……</h3><h3><br></h3><h3> 旅行猶如人生,不可能一路陽光燦爛。走過的看過的都是背后的風景。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景色。你旅程中的一切必將成為你人生中最美好的經歷!</h3> <h3><i>不想因為我的圖片和文字誤導讀者,發一段我們離開翡翠湖后朋友發的一段風和日麗的翡翠湖視頻……</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足印察爾汗鹽湖</b><br></h1> <h3> 在翡翠湖附近的大柴旦鎮簡單休息進餐后。我們冒雨趕往位于格爾木北面的察爾汗鹽湖。</h3><h3><br></h3><h3> 車行駛在青藏公路上,相聚不遠處就是青藏鐵路,兩條高原“巨龍”并行著延伸向遠方。雨在下,但我們奇怪的發現路面沒有任何積水。黃師傅告訴我們,我們已經行駛在察爾汗鹽湖上面。原來這里的路面是鹽路,嚴格來講,是鹽橋,一座漂浮在在察爾汗鹽湖鹵水上面的鹽橋。</h3><h3><br></h3><h3> 這座(條)舉世無雙的鹽橋全長32公里,按丈計約萬丈,故稱“萬丈鹽橋”。鹽橋旁無護欄,下無橋墩,更不見湖水,和并行的鐵路鹽橋一起,橫跨察爾汗鹽湖。堪稱路橋建設史上一大奇跡。看來,國人的“基建狂魔”的稱號絕不是徒有虛名。</h3> <h3><i>車行萬丈鹽橋時,疲勞的大家都沒留下這段鹽路的圖片,此圖片來自于網絡</i></h3> <p> 察爾汗鹽湖,是柴達木盆地最大的鹽湖,也是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鹽湖,號稱鹽湖之王。位于格爾木市和都蘭縣境內,距格爾木市60公里,鹽湖東西長160公里,南北寬約20~40公里,面積5800平方公里,是柴達木盆地的最低點。察爾汗鹽湖由大部干鹽湖和鹵水湖組成,干鹽湖表面是堅硬的鹽殼,萬丈鹽橋就是建在察爾汗鹽湖的干鹽湖堅硬的鹽殼之上。而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位于青海鹽湖集團廠區內的鹵水鹽湖。</p><p><br></p><p> 由于察爾汗鹽湖目前主要是工業生產基地。還沒有正規的旅游開發,沒有門票和相應的旅游景點。只是在公司集團大樓前面建有觀光涼亭,大樓內建有鹽湖博物館,游客可以購票進館參觀。</p><p><br></p><p> 在進入鹽湖廠區大門時,發生了一點有意思的小插曲,當我們到達廠區大門時,車輛不多,前面一輛大巴在和門衛交涉一番后,被放行進入。門衛攔住我們告知這是廠區,謝絕參觀。黃師傅問前面大巴為何可以,門衛說是給領導打過招呼的。黃師傅深知內情,暗示李同學付些費用,即刻順利進入廠區。其實,鹽湖集團完全可以合理收費,大可不必這樣暗箱操作。</p> <h3><i>鹽湖集團大樓前的觀光涼亭</i></h3> <h3><i>涼亭內由自然結晶的鹽石制作的“察爾汗鹽湖”地標碑,兔兔警官在此拍照留念</i></h3> <h3><i>遠眺鹽湖鉀肥廠全貌</i></h3> <h3><i>鹽堤回望鹽湖集團大樓</i></h3> <h3> 從觀光亭放眼遠望,察爾汗鹽湖被縱橫交匯的鹽堤分割成一個個偌大的鹽池,雖然少了點那種自然鹽湖的原始感,但一望無邊,色彩絢麗,層次分明的察爾汗還是讓我們驚嘆不已。</h3><h3><br></h3><h3> 察爾汗鹽湖是鉀鹽湖,是我國最大的鉀鹽生產基地 其次是鈉,鎂,鋰和其他稀有金屬。察爾汗鹽湖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聚寶盆”,是祖國西北大地上最大的天然礦產資源寶庫。</h3><h3><br></h3><h3> 鹽湖地處柴達木盆地的“盆底”,地勢平坦,周圍無雪山草地,平時干旱多風,大多呈現的是我們看到的黃綠分明的壯觀景色。但如遇風和日麗的天氣,湖水清澈見底,倒影藍天白云,堪稱是中國最大的“天空之鏡”。</h3><h3><br></h3><h3> </h3> <h3><i>色彩絢麗,蔚偉壯觀的察爾汗鹽湖</i></h3> <h3><i>色彩絢麗,蔚偉壯觀的察爾汗鹽湖</i></h3> <h3><i>色彩絢麗,蔚偉壯觀的察爾汗鹽湖</i></h3> <h3><i>色彩絢麗,蔚偉壯觀的察爾汗鹽湖</i></h3> <h3><i>色彩絢麗,蔚偉壯觀的察爾汗鹽湖</i></h3> <h3><i>色彩絢麗,蔚偉壯觀的察爾汗鹽湖</i></h3> <h3><i>穿行鹽湖上的采鹽工作船</i></h3> <h3><i>穿行鹽湖上的采鹽工作船</i></h3> <p> 與茶卡鹽湖和翡翠湖相比,察爾汗鹽湖最有特色和名聞天下的不是湖光水色,而是鹽湖潔白如雪的鹽灘和晶瑩如玉,變化萬千的鹽花。</p><p><br></p><p> 觀光涼亭建有木制觀景臺,沿扶梯而下,可以到鹽灘游玩拍照。月牙形的鹽灘細如白沙,潔如白雪,晶瑩剔透。襯托的鹽湖色彩更加鮮艷……</p> <h3><i>潔白的鹽灘,碧綠的湖水……</i></h3> <h3><i>潔白無瑕的鹽灘</i></h3> <h3><i>閑庭信步鹽湖鹽灘……</i></h3> <h3><i>閑庭信步鹽湖鹽灘……</i></h3> <h3><i>把足印留在察爾汗,把美好瞬間留在記憶中……</i></h3> <h3> 察爾汗鹽湖一切綠色植物均難以生長,天無飛鳥,水無游魚。但卻造就了晶瑩如玉、變化萬千的神奇鹽花。鹽花是鹽湖中鹽結晶時形成的美麗形狀的結晶體稱謂。鹵水在結晶過程中因濃度不同、時間長短不一、成份差異等原因,形成了形態各異,鬼斧神工一般的鹽花。這里的鹽花或形如珍珠、珊瑚,或狀若亭臺樓閣,或像飛禽走獸,一叢叢,一片片,一簇簇地立于鹽湖中,把鹽湖裝點得美若仙境。</h3><h3><br></h3><h3> 也許天氣問題,也許我沒深入更遠的鹽池。沒能看到那些矗立湖中形似樓臺亭閣,千姿百態的鹽塔。這給我的察爾汗之行留下了稍許遺憾……</h3> <h3><i>色彩斑斕的鹽花</i></h3> <h3><i>色彩斑斕的鹽花</i></h3> <h3><i>色彩斑斕的鹽花</i></h3> <h3><i>形似海底珊瑚的察爾汗鹽花</i></h3> <h3><i>像不像在鹽湖里爬行的一條鱷魚……</i></h3> <h3><i>晶瑩剔透的鹽花</i></h3> <h3><i>正在緩慢結晶的鹽花</i></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朝圣巍巍昆侖</b></h1><h3><br></h3> <h3> 8月13日,格爾木出發,今天我們將翻越巍峨的昆侖山口,進入茫茫可可西里無人區,去尋找在哪里生活棲息的藏羚羊和其它高原生靈……</h3><h3><br></h3><h3> 昆侖山,又稱昆侖虛、昆侖丘或玉山。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 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祖之脈”。當代則被稱謂為“中華脊梁”。</h3><h3> </h3><h3><br></h3><h3> 如果說這次青海之行,前面的旅行是一次夢幻之旅,那今天我們的旅程將是一次朝圣之行。因為我們將要看到的一個是被譽為“中華之魂”的巍巍昆侖,一個是孕育了“中華母親河”的三江源和可可西里無人區。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不屈靈魂的精神象征……</h3><h3><br></h3><h3> 懷揣一顆敬仰之心,帶著敬畏,帶著虔誠。開始了我們的朝圣之旅……</h3> <h3><i>昆侖山紀念碑</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h3><h3> </h3> <h3> 這是偉人和大詩人毛澤東在其《念奴嬌.昆侖》中,對巍巍昆侖大氣磅礴的描述。我們是普通人,無法透徹的理解詩詞更深的含義和內涵,但主席這首詩確實寫盡了昆侖山的雄偉壯麗,令人神往觀之……<br></h3> <h3> 真是橫空出世莽昆侖,車出格爾木不久,昆侖山就猶如一條青灰色的巨龍,凸顯在茫茫廣闊無垠的戈壁荒原上。</h3> <h3> 進山之前,在公路右側立有一塊高大的花崗巖紀念碑,紀念碑主副碑是灰褐色花崗巖,象征綿延起伏的昆侖山,碑帽是漢白玉,象征白雪皚皚的雪山。正書“巍巍昆侖”,背書“萬山之祖”。紀念碑高大氣派。同學們下車拍照留念。</h3> <h3><i>與巍巍昆侖同在</i></h3> <h3><i>六個同學,一張合影</i></h3> <h3><i>因愛相識,因緣同行</i></h3> <h3><i>熱愛攝影卻不愛自拍的我,也留下值得回憶的一刻。</i></h3> <h3><i>在車中拍攝到的昆侖山余脈和格爾木河(上游稱昆侖河)</i></h3> <h3><i>在車中拍攝到的昆侖山余脈和格爾木河(上游稱昆侖河)</i></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昆侖圣泉</h3></font></h3> <h3> 進入昆侖山不久,就來到一個叫“納赤臺”的地方,納赤臺距格爾木90公里,海拔3700米。這里有一眼四季不凍泉—昆侖神泉。</h3><h3><br></h3><h3> 昆侖神泉位于昆侖河北岸的青藏公路路邊,建有保護神泉的仿古建筑。泉水從地下噴涌而出,中心形成一朵晶瑩透亮的蘑菇花形狀,無聲四濺,長流不竭,泉水清澈,潔凈甘美。昆侖神泉水相傳是天宮玉釀瓊漿灑落人間幻化而來,有“人間圣水”“冰山甘露”之譽。</h3><h3><br></h3><h3> 泉水是不是玉液瓊漿無法考證,但它絕對是優質的天然礦泉水。可惜我為了行程不出意外,沒敢品嘗。</h3><h3><br></h3><h3> 河的對岸和青藏公路遙相對應的是青藏鐵路,看著駛向西藏的列車,忽然有了一絲再去圣地拉薩的遐想……</h3> <h3><i>圣泉前有用花崗巖立的石碑</i></h3> <h3><i>神泉上方的介紹,奇怪的是怎么沒中英文對照……</i></h3> <h3><i>噴涌而出,清幽甘凜的昆侖山圣(神)泉</i></h3> <h3><i>通向拉薩的天路—青藏鐵路</i></h3> <h3><i>通向拉薩的天路—青藏鐵路</i></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藏鐵路第一高橋—三岔河特大橋</h3></font></h3> <h3> 過納赤臺再往前行20公里,便到了青藏鐵路第一高橋~三岔河特大橋。三岔河大橋全長690.19米,橋面距谷底54.1米,是青藏鐵路全線最高的鐵路橋。它共有20個橋墩,橋墩高達52米,其中17個是圓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頂部壁最薄處僅有30厘米。</h3><h3><br></h3><h3> 三岔河大橋地處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峽谷中,這里沖積地層形成的峽谷,猶如利斧將一座高山從中劈開,三岔河大橋的兩端就懸架在地勢陡峻的山崖之上。</h3><h3><br></h3><h3> 當我氣喘吁吁的拍攝高橋時,腦海里忽然在想,當年的建設者們是如何在這高原缺氧的地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呢?后來在寫這篇游記查閱資料時,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了我答案。在建設青藏鐵路一期工程時,就有360名鐵道兵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逾3000多建設者致病,致傷,致殘。</h3><h3><br></h3><h3> 向英勇無畏的青藏鐵(公)路建設者們致敬!</h3> <h3><i>原中鐵十四局所立特大橋竣工紀念碑(圖片由李同學拍攝)</i></h3> <h3><i>一橋飛架昆侖,高原變通途</i></h3><h3><i>看的見李同學在拍照嗎?</i></h3> <h3><i>一橋飛架昆侖,高原變通途</i></h3> <h3>一橋飛架昆侖,高原變通途</h3> <h3><i>一橋飛架昆侖,高原變通途</i></h3> <h3> 隨特大橋一起,跨過昆侖河,轉往沿河南岸繼續前行。司機黃師傅告訴我們,河對岸那些寸草不生,如刀削斧劈般的大山里,出產著名的名貴玉石—昆侖玉(和田玉)。</h3> <h3><i>車內拍攝到的出產和田玉的大山</i></h3> <h3><i>車內拍攝到的出產和田玉的大山</i></h3> <h3><i>車內拍攝到的出產和田玉的大山</i></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昆侖山無極龍鳳宮</h3></font></h3> <h3> 無極龍鳳宮位于青藏公路旁,海拔3800米,是目前我國海拔最高的道觀。宮內供奉的是昆侖山三圣母。因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鳳的后代,無極龍鳳宮因此而得名。無極龍鳳宮是個人文景點,看起來修建不久,在荒蕪,蒼茫的昆侖山深處,突兀出現這么華麗的道觀,感覺心里反差比較大。但其依山傍水,環境優雅。不失為游客小憩順帶游覽的好地方。</h3> <h3><i>用昆侖山灰色花崗巖制作的牌坊</i></h3> <h3><i>華麗氣派的龍鳳宮</i></h3> <h3><i>寬闊的龍鳳宮廣場</i></h3> <h3><i>龍鳳宮背面是筆直陡峭的山崖</i></h3> <h3><i>石壁山崖上的野花。幾乎是生長在完全無水的碎石中,其頑強的生命力令人感嘆不已。</i></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眺玉珠雪峰</h3></font></h3> <h3> 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位于玉珠峰下,青藏公路邊上的西大灘。黃師傅把車停在某礦泉水青海玉珠峰工廠對面一片寬闊的河灘上。藍天白云下,綿延起伏,白雪皚皚的玉珠峰一覽無遺的呈現在我們面前……</h3><h3><br></h3><h3> 玉珠峰又稱可可賽極門峰,主峰海拔6178米,南北向矗立著眾多5000米左右的山峰,是昆侖山東段最高峰。玉珠峰南北坡均有現代冰川,8月份的最低雪線大約5600米,是常年不融雪山。</h3><h3><br></h3><h3> 玉珠峰南緩北陡,有適宜的高度與平緩的坡度,對攀登技術沒有太高的要求,入門難度級別低,較合適于初學登山者,是登山愛好者初次攀登雪山較好的訓練場。攀登者只需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耐力,掌握基本的登山常識,準備好所需裝備,就可以嘗試攀登玉珠峰。因此,玉珠峰是世界業余登山愛好者的搖籃,更是登頂珠峰的跳板。國家登山訓練基地就建立在我們所處的西大灘玉珠峰腳下。</h3><h3><br></h3><h3> 玉珠峰交通便利,除青藏公路外,青藏鐵路就在雪山腳下經過并建有青藏鐵路上的第一個觀光火車站。而知名品牌的礦泉水(價格不菲,每瓶近6元)工廠也建在此地。</h3> <h3><i>玉珠峰全景</i></h3> <h3><i>玉珠峰中景。注意山腳下的建筑,那是青藏鐵路線玉珠峰無人值守火車站。</i></h3> <h3><i>玉珠峰主峰</i></h3> <h3><i>玉珠峰左側近景</i></h3> <h3><i>玉珠峰右側近景</i></h3> <h3> 8月的高原天氣晴朗,碧空如洗。近在咫尺的玉珠峰雪線清晰可見,白雪皚皚的雪峰宛如藍天下的一條銀龍在昂首飛舞,景色格外壯麗。</h3><h3><br></h3><h3> 雖然我們身處的河灘海拔已上升到4100米,但同學們卻沒有任何不適。面對莊嚴,圣潔的玉珠雪峰,油然而生出一種豪情萬丈的自豪感。人生就是這樣,無論你年輕還是老去,但你走過的每一步,都應像眼前的玉珠峰一樣,有一個新的標高,一個新的高度……</h3> <h3>(下面圖片均為同學手機所拍,并非原圖)</h3> <h3><i>與雪山相伴,催我萬丈豪情</i></h3> <h3><i>玉珠峰下,我心飛翔</i></h3> <h3><i>玉珠峰下,我心飛翔</i></h3> <h3><i>玉珠峰下,我心飛翔</i></h3> <h3><i>玉珠峰下,我心飛翔</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越巔峰—昆侖山口</h1> <h3> 昆侖山口位于昆侖山中段,是東昆侖和西昆侖的分界線,也是青藏公路、青藏鐵路穿越昆侖山的咽喉,是青海,甘肅兩省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亦稱“昆侖山埡口”。山口海拔4768米,東西兩側是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虛峰和玉仙峰,終年銀裝素裹,云霧繚繞。形成聞名遐邇的昆侖六月雪奇觀。</h3> <h3> 山口青藏公路右側是一大片地勢平緩的坡地廣場,廣場上矗立著各種形式的紀念碑和雕塑,儼然像一卷寫滿昆侖山人文歷史的畫卷。主要的紀念碑依次有昆侖山口紀念碑,索南達杰紀念碑和索南達杰塑像,可可西里紀念碑,昆侖山地質公園地標碑,玉珠峰遇難勇士碑和一些藏族同胞祭祀用的煨桑和經幡……</h3><h3><br></h3> <h3> 短短半天時間,從格爾木的2600米,上升到昆侖山口的4758米。這個高度也是我們這次旅程的最高海拔。大多同學都感到有點缺氧和不適,但挑戰自我,成功翻越昆侖山口的那種感覺讓我們興奮不已……</h3> <h3> 站在昆侖山口,北依莽莽昆侖,南望蒼茫可可西里,難免心潮澎拜,激情難抑。愛國詩人屈原的“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貼切地表述了此時此刻我和同學們的心里感受。</h3> <h3><i>陳同學拍攝的交通標志牌,標識昆侖山口海拔4768米</i></h3> <h3><i>昆侖山口紀念碑</i></h3> <h3>整塊昆侖石制作的昆侖山地質公園標識牌碑</h3> <h3><i>藏族同胞祭祀用的煨桑</i></h3> <h3><i>可可西里紀念碑</i></h3> <h3><i>索南達杰烈士紀念碑</i></h3>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進神秘可可西里</b></h1></font></h3> <h3> 昆侖山口南側,立有高大的的指示牌,在青藏公路的東側,是被稱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路的西側,就是廣袤無垠,神秘莫測的可可西里無人區……</h3> <h3>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它是橫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區之間的一塊高山臺地。保護區西與西藏相接,南同格爾木唐古拉鄉毗鄰,北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連,東至青藏公路,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h3> <h3> 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中國最大的無人區之一,因其自然環境的險惡,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尤其是這里生活著很多青藏高原獨有的珍惜動物,尤以藏羚羊最為著名。被視為探險者和科考者的天堂。我們涉足的是可可西里緩沖區和外圍劃分的實驗區,并未深入可可西里核心區。</h3> <h3><i>矗立在昆侖南側,青藏公路西側的可可西里標識牌</i></h3> <h3> 真是人氣爆棚,剛進入可可西里幾公里,就看到路邊有野驢,可惜我的70~200的鏡頭焦段不夠。但令我驚喜的是前行大約幾公里,在路的左側又見兩大兩小的藏野驢,這次與它們距離較近,大約300米,剛好焦段夠的著,趕緊在車上拍下這組圖片……</h3> <h3><i>悠閑自在的藏野驢一家</i></h3> <h3><i>健壯,毛色光滑的藏野驢</i></h3> <h3><i>母(父)子情深</i></h3> <h3>走向戈壁深處……</h3> <h3><i>疾馳而去的藏野驢</i></h3> <h3> 可可西里地域廣袤,遍布河流湖泊,純凈的空氣和藍天讓視野極其開闊,周邊雪山一覽無遺。在路邊的觀景平臺,遠眺昆侖山脈,雪峰綿延,白云翻滾,藍天隱現,大地光影分明,景色蔚為壯觀……</h3> <h3><i>壯美的西</i><i>昆侖山雪峰</i></h3> <h3><i>壯美的西昆侖山雪峰</i></h3> <h3><i>壯美的西昆侖山雪峰</i></h3> <h3> 黃師傅驅車駛向我們這次旅行的最遠段_索南達杰自然區保護站,這段路曲折顛簸,路邊不時閃現閃亮的金屬棒。黃師傅介紹說,這里的路包括青藏鐵路都是建立在可可西里的永久凍土地帶,為防止凍土層夏季融化,這些充有制冷劑的金屬棒充當了“空調器”的角色。</h3><h3><br></h3><h3> 黃師傅不愧為青藏線上的老司機,在這段路上敏銳地撲捉到黃羊和可可西里獨行俠野狼的身影,但距離太遠,無法留下影像。</h3><h3><br></h3><h3> 正當我們擔心可能無緣看到藏羚羊的時候,忽聽黃師傅喊到“藏羚羊”。在左側的一塊高地上,有兩只藏羚羊在進食,我們都是第一次見到藏羚羊,大家都興奮不已。</h3> <h3><i>高地上正在吃草的藏羚羊</i></h3> <h3>高地上正在吃草的藏羚羊</h3> <h3> 更大的驚喜在后面,在一塊臨近路邊的沼澤邊,有大約五六只藏羚羊來飲水。由于正是藏羚羊入冬換毛季節,看起來藏羚羊沒有藏野驢那樣皮毛鮮亮,但長有一對長犄角的藏羚羊倒影水塘,到也顯得也英姿颯爽。</h3> <h3><i>來水塘邊飲水的藏羚羊</i></h3> <h3><i>來水塘邊飲水的藏羚羊</i></h3> <h3><i>來水塘邊飲水的藏羚羊</i></h3> <h3> 1994年杰桑·索南達杰為保護藏羚羊遭到盜獵分子的殺害,壯烈犧牲。電影《可可西里》再現了那幕壯烈和悲壯,而藏羚羊的悲慘現狀也引起國人的高度關注。為了呼吁更多的人保護藏羚羊,中國環保人士楊欣依靠義賣書籍籌集資金在距離格爾木2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旁建設了中國第一座民間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站——索南達杰保護站,1996年5月,保護站奠基。在隨后的二十多年里,一代一代的環保志愿者,無怨無悔地堅守在這里。保護著這篇藏羚羊最后的棲息地……</h3> <h3> 索南達杰保護站建有收留弱小病殘藏羚羊的滯留地,站內設有有關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的展覽館。在我們到訪保護站的時候.保護站正在進行擴建施工,而且因為不是藏羚羊遷徙季節,滯留區僅有兩只小羚羊。我們在保護站短暫停留,便踏上回格爾木的路程。</h3> <h3><i>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全貌</i></h3> <h3><i>索南達杰保護站前的藏羚羊雕塑</i></h3> <h3><i>陳同學在拍攝保護站收留的小藏羚羊</i></h3> <h3><i>保護站前方的青藏鐵路一段,是專為藏羚羊遷徙而建的橋梁</i></h3> <h3> 在返回的路上,可可西里又一次給我們驚喜,竟然看到了難得一見的野生牦牛。多虧陳同學帶了增倍鏡,留下這張寶貴的照片。</h3> <h3><i>可可西里野生牦牛</i></h3> <h3> 在來時發現藏羚羊的高地,又見到了覓食的藏羚羊,劉小妹用華為P30拍下了兩張令我和陳同學汗顏的圖片,雖有點噪點,但卻真實表達了我夢中追尋的可可西里的意境……</h3> <h3><i>夢圓可可西里(圖片有劉小妹拍攝)</i></h3> <h3>夢圓可可西里(圖片有劉小妹拍攝)</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見!可可西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但愿你再無槍聲,</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藏羚羊有片永遠寧靜生存的土地!</b></h3> <h3> 在寫成這篇游記之時,恰逢國之70誕辰。我一介草民,但位卑未敢忘憂國。點贊一下祖國大好河山,也算為國慶生。同時,也祝和我同行的同學旅伴們和閱讀此文的朋友們國慶節快樂!</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ZHENGTAO</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010101">2019年9月30日于南京</font></h3> <h3>攝影:ZHENGTAO(部份圖片由陳同學和旅伴提供)</h3><h3>撰文:ZHENGTAO</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东台市|
平舆县|
保靖县|
峡江县|
通海县|
邵武市|
陆良县|
库车县|
长泰县|
穆棱市|
万州区|
安顺市|
德令哈市|
镇宁|
东乌珠穆沁旗|
张家口市|
徐州市|
龙南县|
泰顺县|
松江区|
普洱|
修文县|
墨玉县|
麻江县|
云阳县|
平果县|
鲁山县|
岱山县|
迭部县|
彭州市|
萝北县|
石渠县|
辉县市|
维西|
泸西县|
郧西县|
洪泽县|
千阳县|
威海市|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