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母親的笑容,是世間最暖的春風;母親的皺紋,是滄桑歲月的刻痕;母親的白發,是含辛茹苦的見證;母親的大愛,是永無止息的恩情。感恩母親賜予我的一切!謹以此文,獻給九十大壽的母親!</i></h1><h3><i><br></i></h3><h1><i> 一一一一題記</i></h1><h3><i><br></i></h3><h3></h3> <h1> <b>韓劇《大長今》中有個感人謎題<br></b> 長今給太后出了一道謎題:<br> 請您猜猜看這個人到底是誰?<br> 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位食醫<br> 這個人雖然是家中的奴婢<br> 卻負責家中所有粗重的工作<br> 但是<br> 此人也是全家人最敬愛的老師<br> <b>長今的答案:母親。<br></b> 做母親的<br> 要時時刻刻</h1><h1> 照顧子女有沒有生病<br> 吃飽穿暖或是有沒睡好<br> 所以母親是子女最好的食醫<br> 母親雖然受凍</h1><h1> 卻一心想著子女是否穿暖<br> 母親雖然挨餓</h1><h1> 卻一心念著子女是否吃飽<br> 母親雖然辛苦</h1><h1> 卻一心顧著子女是否平安<br> 這么看來<br> 身為母親身受的折磨<br> 比奴婢還要沉重<br> 不過<br> 如果沒有母親的照料與庇佑<br> 做子女的<br> 又怎么能按時吃飽<br> 天冷不受寒呢<br> 所以<br> 母親是家中最辛苦的奴婢<br> 但是也是比任何人都偉大的老師<br> 長今用偉大的母愛感召了太后<br> 制止了一場皇室紛爭</h1><h3><br></h3><h1> 看《大長今》,想起了老母親。我的母親,正是謎語中的食醫、奴婢和老師。</h1><h3></h3><h3></h3><h1></h1><h3></h3><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 遇 貴 人</b></h1><h1> 母親王翠梅,一九三O年十月二十日出生于浙江省宣平縣章灣村。</h1><h1> 外公家是個舊式農家,外婆多產,生有十個子女,養活三子四女。</h1><h1> 外婆頭胎生了雙胞胎,沒養活,后連續生了三個女兒,為續香火,從親戚家領養了一個兒子,而后接連又生了三個兒子二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夭折,母親是老大。</h1><h1> 在我的記憶里,外公穿著長布衫,清瘦修長,文質彬彬,滿腹經綸,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小時候看他寫過對聯,聽母親講外公是個教書先生。</h1><h1> 外婆是個舊式農家女子,梳著頭髻,慈眉善目,勤儉持家,因裹小足,步子邁不大,走路一陣風,一路小跑,含辛茹苦操持一大家生活起居。</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公外婆合影像)</h3></font></h3> <h3> (2017年小舅舅七十歲生日時,兄弟姐妹合影,從左至右:三舅舅王光照、二舅舅王光明、母親王翠梅、小姨王翠蓮、小舅舅王光友。)</h3> <h1> 以前交通不好,到外公家全靠兩條腿走二十來里山路,第一次去就走哭了,腳也走腫了,外婆一把把我摟在懷里,心疼得不行。</h1><h3></h3><h1> 外公外婆都長壽,八十多歲作古。<br> 母親上過小學,出落得水靈靈,在十里八鄉是個出名的大美女。<br> 解放初,母親遇上了一位貴人。新四軍游擊隊的一名姓朱的指導員,路過章灣村,見母親聰明伶俐,知書達理,就把母親推薦到大溪口鄉政府參加土改工作。</h1><h1> 因剛解放,土改工作困難重重,干部缺乏,母親聰明好學,又識字,很快就打開了工作局面,在鄉政府擔任了婦女主任,成為一名正式的國家干部。</h1><h1> 之后通過參加麗水地區的干部培訓,被分配到宣平縣永豐區工作,任區團委青年干事。</h1><h1> 在永豐區工作期間,遇上了當時在永豐區法院當法官的父親,于1954年3月17日登記結婚成家。</h1><h1> 一對新婚伉儷,正準備并肩攜手為新中國建設大展宏圖時,卻橫遭不測風云,一場政治風暴悄然而至。</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親結婚證)</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含 冤 受 屈</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解放后,城鎮居民人口、工業用糧大幅增加,國家又停止了糧食進口,糧食供求矛盾加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53年10月16日,中央發出了《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出臺了統購統銷政策。</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后來,統購統銷的范圍又繼續擴大到棉花、紗布和食油。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農業產品自由市場,初期有穩定糧價和保障供應的作用,后來變得僵化,嚴重地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80年代改革之后,該項政策被取消。</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當時土地產量低,副食供應很少,吃不上油,吃不上肉,糧食是人們熱量的主要來源,農民負擔不起過重的購糧任務。</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各級政府為了完成過高的統購任務,必須施以政治壓力。有些地方,對沒有完成任務的農民隨便扣上種種“帽子”進行斗爭。</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噩運很快降臨到母親身上。</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外公祖上家境較好,供外公念書,后外公就成了教書先生。外公家里置有幾畝薄地,因忙于教書,家里人口眾多,田地里忙不過來,就雇請了一名長工。解放初土改時,因家里雇有長工,按照政策,成分被劃成了富農。</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1954年統購統銷政策落實后,因交不出足額公糧,外公成了“斗爭”對象,以破壞糧食統購統銷罪,被抓去判刑坐牢。</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公告要發全縣各鄉張貼,母親當時已在永豐區團委擔任青年干事,貼公告也是日常工作內容。</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次,母親到湯山村貼公告,因母親個子不高,就搬了張凳子站上去貼,公告上有外公的名字,該村的民兵連長就去告黑狀,說母親包庇外公,故意把公告貼高,讓別人看不清。</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就因這么無意中不起眼的一件小事,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影響了母親的前半生。</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親被開除公職,下放到父親的老家柳城鄉縣前大隊第六生產隊務農。</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親出事期間,宣平縣委已向金華地委呈報審批父親任縣府辦秘書(即現在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與宣平縣人民法院審判長,金華地委已向宣平縣委下發了任命批文,當時的宣平縣委書記宋希圖,要求父親與母親離婚,劃親界線,父親斷然拒絕,宋希圖就扣壓金華地委的任命批文,不予公布,導致父親一生蒙受不公平的待遇,再無提拔機會。</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父親晚年也曾向金華市委提出申請,希望組織上能糾正歷史錯誤,但一直到他去年去逝,也未能了卻這樁心愿,帶著遺憾離開人世。</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親青年時代的美好時光,非常短暫,也就二年時間,尤如曇花一現,只為韋陀,而韋陀已忘卻花神,父親卻不畏強權,不向命運低頭,信守諾言,不離不棄,廝守到老。</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老照片)</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3年我結婚時父母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9年母親八十大壽時父母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5年春節父母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春節在二姐家門口合影)</h3></font></h3> <h1> 滄海桑田,見證了父母不屈不撓、堅貞不渝的愛情。任何艱難困苦的生活考驗,難以動搖父母生死相依的決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含 辛 茹 苦</b></h1><h3></h3><h1> 1958年宣平縣撤銷后,原宣平縣一部分并入麗水縣,大部分并入武義縣。</h1><h1> 柳城,這個原宣平縣城所在地,由縣前、縣后、豐產三個大隊組成。空中俯瞰,尤如一個大大的聚寶盤,四面環山,東西兩溪環繞,宛若兩條巨龍盤踞,東有天師殿,南有巽峰塔、城皇殿,西有白泄下(白水腳),北有洞主殿、普照寺。</h1><h1> 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大伯伯吳瑞武教授寫的《柳城賦》這樣描寫道:“…地雖彈丸,實乃仙境。徽派民居,鱗次櫛比,白墻青瓦,翹角飛檐,家家相依,戶戶相仿,夕陽欲暮,炊煙裊裊,牧童騎牛沿街歸,農夫荷鋤巷中走,雞犬之聲相聞,民眾休戚相關,逢年節禮尚往來,不是桃源勝似桃源…”。</h1><h1> 在大伯伯筆下宛如世外桃源般仙境的家鄉,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卻并非如此美麗,在母親的臉上,并沒有看到生活在仙境中的快樂,只看到母親的臉上,總是寫滿深深的憂愁。</h1><h1> 以前農村是靠掙工分養家糊口。下放后,母親因帶著我們兄弟姐妹四人,沒時間上生產隊掙工分,口糧就要靠父親交生產隊錢分糧食,其實也就跟買差不多。</h1><h1> 為了多掙一點工分,母親向生產隊要了一頭牛。給生產隊養牛,一天可以掙2分工分,當時生產隊干一天活,正勞力記10分,半勞力記5分。</h1><h1> 家里養上一至兩頭豬,為的是過年殺豬有肉吃;養上五六只兔子,兔毛換些買醬油、鹽錢;養上幾只雞,下蛋給孩子改善伙食。</h1><h1> 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早上的雞蛋粥。為了給我們幾個上學的孩子補充營養,早上母親就在碗里打個雞蛋,把蛋打碎,再把剛燒好的白米粥舀入碗中,滾燙的白米粥就把碎雞蛋燙熟了,加點白糖,俗稱蛋化粥。</h1><h1> 每天放學后,我就牽上牛、挎上菜藍,去野外放牛拔豬草、兔草,等到牛吃飽,一藍子豬草也有了,天也黑了,就牽牛回家。</h1><h1> 因家里缺少勞動力,常常會被生產隊的干部欺負,每每生產隊分糧食時,就是我母親擔驚受怕之時。</h1><h1> 一到分糧,我就挑著空籮筐,跟著母親后頭,因我年齡小個子矮,農村的門檻又高,雖然挑的是空籮筐,也費不少勁。</h1><h1> 母親總是要比別人晚點去,因為早去了,在那排隊,農村人五大三粗,說話口無遮攔,會挖苦說“你家又沒人干活,沒有糧食分給你家,你們回去吧”之類的話,母親又不能跟他們理論,一理論準輸,因為隊長會向著他們,惹惱了隊長就不給你分糧食,分不分糧食給你,全憑隊長一句話。</h1><h1> 在那個年代,隊長就是土皇帝,一手遮天。那時我就暗暗發誓,別看你們現在得意,將來,我一定要過得比你們好,比你們有出息。</h1><h1> 有時碰上隊長心情好,可以順利分到糧食,母親臉上才會露出難得的笑容,如果碰到隊長不高興,常常是挑著空籮筐回家。</h1><h1> 開始母親會非常難受,悄悄流淚,后來次數多了,習慣了,母親回家就默默干活。</h1><h1> 生產隊的經濟保管員王叔叔,是個德高望重的大好人,有時家里沒米了,母親就會去求王叔叔,讓王叔叔在隊長面前說說好話,有時也會管用。</h1><h1> 分糧食最怕的是分雜糧,象分蕃薯、蘿卜、土豆之類的,常常就在山上的田地里分,離家遠,又沒勞動力,常常天已黑了,我還陪著母親深一腳淺一腳摸黑往家擔。</h1><h1> 回到家,雞已歸籠,豬早已餓得扒在豬欄上嗷嗷叫了。等到母親燒好晚飯,我卻已趴在凳子上睡著了。等到母親喂好豬,收拾好一切,已是半夜。睡不了幾個小時,母親就得起床燒飯,我們吃過早飯還得上學。</h1><h1> 母親生育了兩兒兩女。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父親一直在大溪口鄉工作,離家十多公里,以前公路是沙石路,騎自行車得一個小時,一周回家一趟,休息一天,回家也整天在自留地上干活。父親與我們是聚少離多,家務活就全靠母親一人。</h1><h1> 為了節省開支,母親一有時間就到自留地上干活,挑糞、施肥、種菜,什么活都干。</h1><h1> 有一塊自留地在前山,前山腳下就是西溪,要到地里干活,要么走下橋頭的石橋,要么過西溪,走橋的話路很遠,路上走上大半天,挑著肥還沒到菜地就累得不行了,所以大家都會選擇直接從西溪里過。</h1><h1> 母親會選擇一個水深不深不淺的地方過,水太淺,挑著糞桶,水中石滑,有勁使不上,人易摔倒;水太深,糞桶浮在水面會翻,只有選擇適當的水深,讓糞桶半浮在水面上,借助水的浮力,既省力又不會翻。</h1><h1> 到我上初中能挑得動糞桶時,我也會學著母親的樣,選擇一個合適我個子的水面過西溪。</h1><h1> 以前吃的水,早先在五洞坑挑。五洞坑的水是西溪引進來的,水質很好,可以看到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白天大家都在水渠里洗東西,東家長西家短,洗著衣裳嘮著嗑,很是熱鬧。晚上十點后到第二天早上五、六點鐘,大家都已形成習慣不再去洗東西,這個時間段就是供大家挑水吃。</h1><h1> 母親就在這個時間段,先幫爺爺家挑滿水缸,再自己家挑水。后來人口快速發展,人的自覺性也差去了,五洞坑的水已變質,不能再食用了,只能到很遠的西溪挑水或者到柳城小學的水井挑水。</h1><h1> 上初中后,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我就幫母親分擔了挑水的任務。一般我會選擇到柳小挑水,因到西溪挑水要起早貪黑,要不然水不干凈,柳小是水井,一天到晚都可以挑。挑著大半桶水,跌跌撞撞到家只剩下小半桶,直到上高中時,才能挑滿擔。</h1><h1> 春去秋來,母親用那瘦弱的身軀,堅韌的意志,含辛茹苦,把我們兄弟姐妹拉扯大。盡管當年物質匱乏,生活艱難,但母親從未讓我們兄弟姐妹挨餓受凍,總是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供我們吃穿。母親所承受的壓力和折磨,真是比奴婢還要沉重。</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與二姐在西溪下橋頭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八十歲時全家人合影)</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望 子 成 龍</b></h1><h3></h3><h1> 母親因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盡了人世苦難,受盡了冷嘲熱諷,受盡了萬般委屈,母親多么希望自己的子女個個有出息。</h1><h1> 爺爺是個文盲,自己的名字都寫不了,但他勒緊褲腰帶,再苦再難,也千方百計供自己的孩子讀書,結果除了大女兒從小送給別人家當童養媳外,其他三個子女,培養出了一個大學教授、一個小學校長、一個國家干部。</h1><h1> 良好的家風家教深深地影響著母親,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母親一直督促我們好好讀書,盡管大哥大姐讀書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學的是打算盤、開拖拉機之類,但母親也從未放棄過對我們學習的督促。</h1><h1> 大姐高中畢業后,找到了一份民辦教師的工作。學校在內河洋村,離家十來里山路,是個山溝溝,母親不放心大姐一個人路上的安全,每次周日下午,就要讓我送大姐到學校。周五,大姐就與學校的其他老師結伴回家,從不允許大姐一個人來回。</h1><h1> 因大姐從小體弱,不能干農活,當民辦教師也不是長久之計。當時正好國家有政策,國家干部退休,可以照顧一個子女參加工作,俗稱頂班。于是母親與父親就反復做我思想工作,讓我把這個指標讓給大姐。當時,農民與居民的待遇,天差地別,農民一天到晚面朝黃土背朝天,居民就可以招工領工資發糧票。父親退休,大姐頂班到大源鄉當了一名鄉鎮干部。</h1><h1> 學習最用功的數二姐,廢寢忘食,成績出類拔萃,每次考試,成績總是排在年級前三。</h1><h1> 二姐上高中時,正好趕上國家恢復高考,順利考上師范。那時考大學很難,一個班就二三個,考上大學,就是魚躍龍門,畢業包分配,農業戶口就成居民戶,是農村娃脫離苦海的主要途徑,當時有句順口溜,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h1><h1> 我因讀書不用功,沒能考上大學,高中畢業后,考上了大溪口鄉廣播站的合同工。工作了一年,遇到征兵,就報了名。</h1><h1> 當時中越邊境戰事正緊,母親因家里一直沒有勞動力,吃盡苦頭,好不容易把子女拉扯大,所以一直反對我離開家去當兵。</h1><h1> 當得知我已報名時,母親就偷偷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結果算命先生告訴母親:此子要出去闖,只有出去闖才有出息。</h1><h1> 等我體檢合格后,母親就高高興興讓我參軍去了。我當時很納悶,為什么一直反對我參軍的,怎么突然之間就想通了,不再阻攔,而且還很高興的樣子。后來等到我上軍校放寒假回家時,奶媽悄悄告訴我真相后,才恍然大悟。</h1><h1> 心有戚戚,每一個母親的心中,永遠裝著子女的前途命運,總想著子女出人頭地。只要子女好,義無反顧。盡管我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不相信算命鬼神這一套,但對母親這份虔誠的心,仍然心懷感激!</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4年我應征參軍時全家合影)</h3></font></h3> <h3> (1987年軍校放暑假,參軍后第一次回家,母親很開心。)</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1987年暑假陪母親在金華雙龍洞游玩)</h3></font></h3> <h3> (1995年與母親帶外孫女朱吳雙在杭州游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 盡 甘 來</b></h1><h3></h3><h1>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黨中央進行了指導思想和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工作。</h1><h1> 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之后,各省出臺了相關政策。</h1><h1> 我們姐弟曾戲謔道,要不是時代命運的捉弄,我們也會是高干子女,當然這是玩笑話。</h1><h1> 母親早出晚歸,去找當年的同事開具證明材料。</h1><h1> 此前,母親從未到過武義縣城,為了平反,為了還一個清白,小學文化的母親,憑著執著,只身前往縣委機關,向領導申訴。</h1><h1>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母親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終于組織上組織人員對母親的問題進行復查,1983年10月29日,中共武義縣委發文,對母親的問題進行平反,恢復母親的干部身份,開始以退職安置,后來根據政策定為退休。組織上終于給了母親一個說法。</h1><h1> 苦盡甘來,酸甜苦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母親從一個花季少女,變成了一個退休老太,期間的苦楚,只有母親自己知道。真是造化弄人。</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的退休證)</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退休證)</h3></font></h3> <h3> (1983年10月29日,中共武義縣委恢復母親干部身份的批復文件。)</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3年我在老家結婚時的全家合影)</h3></font></h3> <h3> (1997年1月15日,柳城鎮離退休干部合影,第二排右三為母親、右四為父親。)</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菩 薩 心 腸</b></h1><h3></h3><h1> 盡管母親年紀輕輕就遭受了命運的不公,但母親永遠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沒有怨天尤人,默默承受命運的磨難。</h1><h1> 有父親的同事或我們的同學來家里玩,母親總是以最熱情的心來招待。老家來客人,主人會燒碗點心給客人吃。點心有面條和米粉干,面條便宜,米粉干貴,一般家里都燒面條。</h1><h1> 即便是日子不寬余的年代,母親也會拿米去換一些米粉干在家備著,有客人來,母親就會毫不猶豫拿出米粉干,沒錢買肉,就煎上兩個雞蛋,不一會兒,一碗香噴噴的點心就會捧到客人面前。</h1><h1> 每個客人對母親的燒飯手藝都贊不絕口,把這份情這份心記在心里,有的記一輩子。</h1><h1> 大姐一個中學同學,也是同一個生產隊的社員。夫妻倆學醫,都取得了行醫資格證,他們家又是臨街店面房,于是就開了一家私人診所。</h1><h1> 由于夫妻倆人熱情、打針手藝好,所以診所生意興旺。有一次,出診到一個村民家,掛瓶后就出了事。這下闖下大禍,夫妻倆嚇壞了,六神無主。</h1><h1> 夫妻倆除了配合相關部門調查外,呆若木雞,競然二三天沒燒飯吃。母親知道后,立馬燒了一大碗面條送了過去。后來,夫妻倆說這碗面條,是他們這輩子吃到過的最好的美味。</h1><h1> 從此以后,夫妻倆把母親當親娘孝敬,逢年過節,做糕、包粽子、清明稞等時,總要給母親送一份過來。</h1><h1> 當時鄰居問母親,你怎么就不怕受連累?別人避都怕來不及避。母親說,沒想這么多,看他們遭罪,心里著急,就做了。樸素的語言,蘊含著母親慈悲為懷的菩薩心腸。</h1><h1> 母親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尤其是平反后,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親朋好友、鄰居有了困難,都會熱情伸手相助,受過母親恩惠的人,都會記著母親的好。搬入縣城后,也常常會有老朋友來看望母親。</h1><h3></h3> <h3> (1993年春節期制,在老家院子與父母親合影留念。)</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子女都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母親很開心。)</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與女兒、兒媳合影)</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 心 為 人</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下放三十年農村生活的磨練,母親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性,凡事依靠自己解決,也養成了堅韌不拔的個性,有事自己扛,從不麻煩別人,就是自己的子女也一樣,平時有個頭痛腦熱,從來都不聲不響,怕影響我們工作,都是自己解決。</h1><h1> 十年前的一天傍晚,突然接到母親電話,說胸口疼。母親的忍耐性很強,一般的疼痛決不會給我們打電話,我著急忙慌跑了過去,過不一會,二姐也趕到,我們馬上將母親送到附近的中醫院,值班醫生心電圖做做也沒發現什么毛病,就開了點藥掛瓶,掛完瓶母親見有明顯好轉,感覺不到疼了,在醫院觀察了一下就回家了,母親怕影響我們第二天上班,就趕我們回去,我實在不放心,就堅持住下來陪母親。</h1><h1> 躺下剛睡個把小時,母親又疼痛難忍,我趕緊叫二姐回來,把母親送到縣第一人民醫院急珍,但醫生仍檢查不出什么原因。值班的醫生也很負責任,每過一個小時就給母親做一次心電圖,直到早上六點,心電圖顯示不正常,醫生判斷心血管病,住院治療。</h1><h1> 住院半個月后,等病情穩定后,主治醫生建議送杭州邵逸夫醫院做支架按放手術。在邵逸夫醫院住院一周,分二次手術,在心臟放了三只支架,出院回家。</h1><h1> 現在醫療技術真是發達,母親心臟血管,三處堵塞65%-75%,十分嚴重。醫生說,要是沒有這種技術,母親就回天乏術了,在鬼門關轉悠一圈又回來了。</h1><h1> 母親年齡大了以后,特別是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后,我們對母親的身體十分擔心,讓她搬過來與我住或搬到二姐家住,母親總是不肯,說萬一哪天走了,會嚇著小孩等等,我們拗不過母親,就隨母親意。</h1><h1> 母親住在二姐家的舊房子里,那里離縣第一人民醫院近,走路也就十來分鐘。定期到醫院配藥,都是自己一個人去,開始我不放心,約好第二天陪著一起去,結果晚上就打電話來說,明天有什么什么事,改天再去醫院,等第二天晚上去看母親,卻說藥已配回來了,埋怨母親為什么不讓陪著去,母親卻笑笑說,醫院都熟門熟路了,醫生也混熟了,讓你們陪著去,還要向單位請假,耽誤工作。</h1><h1> 今年九十大壽,壽宴如何安排,征求母親意見,母親態度很堅決,盡量縮小宴請范圍,只請母親的兄弟姐妹這一層,不收受任何紅包。</h1><h1> 母親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親戚朋友在外地的較多,舟車勞頓讓大家幸苦不應該;另一方面,我們姐弟三人都是有工作單位的人,上面都有要求,大辦影響不好。</h1><h1> 母親總是這樣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就是一個老革命者的情懷。</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七十歲生日宴)</h3></font></h3> <h3> (母親七十歲生日時與三個弟弟一個妹妹合影)</h3> <h3> (2018年春節,遂昌姑姑全家來武義看望母親。)</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幸 福 晚 年</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親平反昭雪后,心情大為改觀,有了退休工資收入,子女都已拉扯大,各自走上工作崗位。在母親嘔心瀝血培養下,成就比肩爺爺,除了大哥早逝,姐弟三人,一個大學教授、一個中學校長、一個國家干部。</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親腰桿子也挺直了,人前揚眉吐氣,重新回到自信、樂觀、開朗的性格。</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那些處處為難、動不動就甩臉色給母親看的生產隊員,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我們一家,早已搬入縣城生活,不再看人臉色、寄人籬下。也實現了當初許下的誓言——一定要過得比他們好。</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曾經也問母親,恨不恨那些傷害過你的人?母親淡淡一笑,說:都是時代造成的,怨不得他們。多么寬廣的心胸啊。</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外孫出生后,母親跟隨大姐到石家莊鐵道大學帶外孫,時常幫著一些鄰居帶帶小孩,鄰居對母親的熱心非常感激,這些孩子長大后,即便漂洋過海在國外,也忘不了母親的恩情。</h1> <h3> (外孫出生,母親來到石家莊鐵道大學,此時大姐吳瑰麗已調入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書。)</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在石家莊帶外孫吳喆華)</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石家莊鐵道大學家屬院)</h3></font></h3> <h1> 帶大了外孫又回武義帶外孫女。等到我小孩出生,又幫著照顧。小孩上小學的幾年,每天下午放學,父親就早早到校門口去接,母親則在家燒好點心,小孩一進門,就會吃上奶奶端上香噴噴的點心。</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武義帶二姐女兒朱吳雙)</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帶孫女吳航琦)</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0年5月2日,母親與外孫女、孫女在壺山公園游玩)</h3></font></h3> <h1> 外孫、外孫女、孫女,母親把深深的愛都融進孩子們的心里,三個小孩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都十分乖巧懂事,明辨是非,都十分聽母親的話,也十分喜歡吃母親燒的飯菜。</h1><h1> 在北京工作的外孫,每次回來看望母親,走時都要吃一碗母親燒的面條,他說姥姥燒的面香、好吃。即使有朋友請吃飯,也要推掉,為的就是要吃姥姥燒的一碗面,這就是一份親情,一份對母親深深的眷戀。</h1><h1> 如果沒有母親的細心照料和庇佑,我們又如何健康成長?</h1><h3></h3> <h3> (2005年2月9日,父母與外孫、外孫女、孫女三個寶貝春節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外孫又是母親的心頭肉)</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陪曾外孫玩很開心)</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5年春節全家福)</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9年八十歲的老母親精神抖擻)</h3></font></h3> <h3> (2016年5月28日,到上海參加大伯伯外孫結婚宴時,與遂昌的姑姑、姑夫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婚宴上女將們合影)</h3></font></h3> <h3> (2019年7月14日,外孫從北京帶女朋友回武義看望母親,母親高興得不得了。)</h3> <h3> 活到老,學到老。母親帶大了子孫,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閑時間,母親不甘寂寞,又拿起了書本,走進了老年大學。母親認真做著筆記,一節課不落,遨游在知識的海洋,既長了知識,又充實了老年生活。遇有什么新鮮事,就與我們分享。</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 在 家 在</b></h1><h3></h3><h1> 家有一老,有如一寶。盡管母親已有九十高齡,但仍頭不昏、眼不花、耳不聾、背不駝,身板硬朗,走路不用拐杖。母親身體硬朗,真是我們晚輩天大的福份。</h1><h1> 母親的記性也很好,晚輩的生日,母親還一一記在心里,大事小情都要過問,總有操不完的心。四世同堂,其樂融融。</h1><h1> 母親在,家就在! 是啊!母親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母親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過年過節,一家人聚聚,為的就是這份家的感覺!</h1><h1> 平時忙于上班,不能守候在母親身邊盡孝道,只有在晚上忙完一天的雜事后,到母親身邊,陪母親嘮嘮嗑、看看電視,坐上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這就是天倫之樂。</h1><h1> 盡管母親身體還硬朗,但我知道,母親留給我們行孝的機會和日子真的不多了!</h1><h1> 看著日漸衰老的母親,有太多的不舍和心疼。我無力挽留時光匆匆的腳步,唯有以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之心感恩母親,讓母親能開開心心安享晚年!</h1><h3></h3><h1> 所以平時節假日,有時間就與二姐一起帶母親出去走走看看。</h1><h3></h3><h1> 自從去年父親去逝后,母親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多,一頭烏黑亮麗的秀發已變成滿頭銀絲。父親的突然病逝,使得我們深深自責,盡管母親極不愿意,但在我們姐弟的極力堅持下,請了保姆,為的是平時有人陪母親說說話,不太孤單。</h1><h1> 母親有一個習慣,就是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政治,每天必看中央新聞聯播,雷打不動。所以與母親聊天下大事,她都清楚,中央領導、省、市、縣主要領導名字都能如數家珍,我們有時還說不上。所以陪母親看看新聞,也是接受教育的時間,母親就是世上最偉大的老師!</h1><h1> 歌詞唱得好:有媽的孩子象塊寶,沒媽的孩子象根草。在母親面前,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h1><h1> 今天是農歷八月廿九日,是母親的生日,謹以此文獻給慈祥的母親,作為送給母親九十大壽的生日禮物!</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母親長命百歲!</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想永遠做母親的寶!!</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您養我長大,我陪您到老!!!</h1><h3></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八歲的老母親還能上山摘楊梅)</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女兒與兒媳陪母親觀燈)</h3></font></h3> <h3> (2017年春節大姐、二姐陪父母在武義長安橋游玩。)</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小孩,老來樂。)</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春節,陪父母在壺山公園。)</h3></font></h3> <h3> (2017年春節,大姐帶兒子回武義看望父親。)</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在吳前村游玩)</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九歲生日)</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八十九歲生日,與曾外孫一起吹生日蠟燭。)</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8年10月7日,在武義孝里人家游玩。)</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9年5月12日,母親節陪母親在武義平頭村游玩。)</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平頭村游玩時與二姐、二姐夫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祝老母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b></h1><div><b><br></b></div></font></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atayky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一個充滿神話故事的樂園</a><br></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aqlahe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一個不收門票的千年古鎮</a><br></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3wzbe6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書香彌漫平頭村</a><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突泉县|
宾川县|
汝南县|
罗田县|
建始县|
西宁市|
绥滨县|
太和县|
吉首市|
谢通门县|
东山县|
永福县|
上饶市|
遂宁市|
和政县|
高平市|
吉水县|
祁东县|
射洪县|
青州市|
虹口区|
嘉荫县|
昌图县|
二连浩特市|
理塘县|
保山市|
江油市|
乐业县|
灌云县|
和田市|
云龙县|
邵阳市|
卓资县|
阜康市|
勐海县|
双桥区|
德州市|
包头市|
日喀则市|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