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烏仁都西逝去的靈魂——之大汗的挽歌

乾祐香坊

<h3>烏仁都西對于很多寧夏的驢友而言非常陌生,但與我而言卻是魂牽夢繞之地。成吉思汗、不兒汗、阿沙敢不、阿爾不罕、烏拉亥城、朵兒蔑蓋、克夷門、起輦谷等等名稱,時不時在腦海中浮現。七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阿爾寨石窟結識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蒙古族安達朝格爾,就是他在教我蒙古語地名的時候,我注意到了神秘的“烏仁都西”!</h3><h3><br></h3> <h3>就在鄂爾多斯高原西部地區有座叫阿爾巴斯山的地方,有一條橫垣于黃河東岸的山脈名曰千里山,主峰烏仁都西,此山雖然不高,卻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很多美麗的傳說。</h3> <h3>雖然是傳說,但也不是沒有絲毫根據的。很多少數民族的英雄史詩及傳說,多少都是符合某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和歷史事件的。因為文字的短缺和史料匱乏,加上冷兵器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征戰不斷和殘酷的殺戮,人們那種崇尚英雄、敬重英雄、神話英雄的故事就不斷的產生著,也是他們希望英雄給人間帶來和平與幸福、富裕與吉祥、快樂與健康的一種心理愿望的映射……</h3> <h3>無論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蘇美爾人創造的《吉爾伽美什》和西方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還是古印度的《羅摩衍那》、《摩珂婆羅多》……再到我國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無不用神話故事表露出人們崇尚英雄、敬重英雄、神話英雄的崇拜與愿景心理。</span></h3> <h3><font color="#333333"><b>第一章:大汗的挽歌</b></font></h3><h3>在792年前的狗兒年秋天,與蒙古人和黨項人來說都是一個災難。沒有瘟疫的爆發也沒有自然災害的發生,一個影響著世界格局的歷史性人物成吉思汗,在一次錯誤的征伐中永久的告別了殺戮,在長生天的召喚下長眠于阿爾巴斯山下的那片草原。同時在秘不發喪的指令下,對唐古惕人(西夏黨項人)開始了瘋狂的滅絕性屠殺……</h3> <h3>故事發生在公元1226年的秋天。在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阿爾不罕的地方彎弓射完大雕后,去追逐一匹紅鬃野馬時,因野馬回頭驚到了他的坐騎紅沙烈馬,不幸墜馬重傷……</h3> <h3>蒙古族三大史書之首《蒙古秘史》265節載:“成吉思汗住過冬,欲征唐兀惕(即西夏)種百姓,重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1226),去征唐兀惕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于阿爾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于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蒙古三大史書《蒙古秘史》佚名;</span>《蒙古源流》薩囊徹辰著;《蒙古黃金史》羅卜藏丹津著;其中以《蒙古秘史》成書最早,它也是蒙古族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創作的書面文字經典作品,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名著。根據很多蒙古地名專家考證,《蒙古秘史》中所記“阿兒不合”,指的應該就是今天的阿爾巴斯山,西夏時稱“省嵬山”,清人張穆在《蒙古游牧記》中,稱之為“阿爾布坦山”。《蒙古游牧記》云:“《水道提綱》:黃河北經阿爾布坦山,塞爾旺喀喇山西麓至白塔之東,東北稍曲折,北流,歧為二派?!薄G寮螒c二十五年(1820)所繪制的地圖,也記載了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今鄂托克旗西境有塞爾旺喀喇山,與阿爾巴斯山從北向南逶迤相連……<br></h3> <h3>成吉思汗落馬摔傷后扎營療傷的“搠斡兒合惕”為蒙古語為“多窟匯聚之處”的意思,極有可能指向阿爾巴斯山主峰烏仁都西東面的阿爾寨石窟。阿爾巴斯山的地理座標約為北緯39.6度,東經107.1度,主峰烏仁都西(喜)海拔2149米,西南距銀川130公里,西扼黃河東臨鄂托克草原,水草豐茂,地形險要?!跺居钔ㄖ尽返挠涊d說:“山逾黃河,因省嵬城而名。黃河東有省嵬口為防御要地,其下有城,西夏所筑也”。很多的歷史事件與地理名詞的巧合,是否暗示著這里就是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時摔傷后的臨時指揮中心呢?<br></h3> <h3>于是,我帶著眾多的疑團和大家再一次挺進阿爾巴斯千里山,直奔烏仁都西……</h3> <h3>很多驢友對烏仁都西是不知道,還是對它的海拔不以為然,我無從理解,但他的神秘著實吸引著我的思維。進山后一路的煤礦灰塵加上顛簸的路面,確實讓人掃興至極。不過還好,在手機導航的幾次錯誤引導下,我果斷關閉導航系統,用自己的判斷走出礦區,進入了一個險要的峽谷。進入峽谷后不久,空氣立刻變得清晰起來,一種久違的神秘氣息瞬間襲來……</h3> <h3>豁然出現的迪延廟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仿佛有著一種步入五臺山般的感覺。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們無暇顧及迪延寺的格局與神秘,整理行裝后大家向著山后的烏仁都西走去……</h3> <h3>烏仁都西山被當地的蒙古族牧民稱為圣主鐵砧山。相傳在戰亂頻發的年代,長生天派鐵木真圣主成吉思汗下凡拯救民生,并便命大力神攜天砧在黃河邊的阿爾巴斯山中打造了蘇魯德神矛,之后便將天砧留在了人間,變成了今天的烏仁都西,因其高聳于云間形似一張桌子漢語也稱為“桌子山”。后來元代在山頂上建立了敖包群,在每年陰歷五月十三,草原上的王公貴族和牧民們都會上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祭祀活動還包括射箭、摔跤、登山、觀光等活動?,F農歷五月十三日舉行祭祀活動已經成為一方風俗,且民間傳言,地方旗王爺連續3年參加可以更好地祈求風調雨順,牧業豐收。<br></h3> <h3>從烏仁都西山腳下的亂石灘到山頂垂直海拔近八百米,六七十度的陡坡讓大家多少有些沮喪。溝口河岸邊的阿貴早已破敗不堪,蜿蜒曲折的地質地貌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我們開始了艱苦的爬升……</h3> <h3>大約爬升三百米后,西面黃河東岸甘德爾山巔的成吉思汗雕像便出現在眼前。甘德爾系蒙古語,意為哈達。因山勢豌蜒起伏形似哈達而得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烏海市境內,黃河東岸,屬賀蘭山北部余脈。長約23公里,最寬處約10公里,海拔最高點1805.4米,南北走向。甘德爾山主峰上的成吉思汗雕像,高達88.95米,大約相當于27層樓房的高度,雕像最底端周長300米。駐足回望,不禁又想起792年前鐵木真征西夏的故事……</h3> <h3>792年前成吉思汗在阿兒不合墜馬受傷后,即在搠翰兒合惕扎營養傷,由塔塔爾部合屯也遂在身邊服侍。在《蒙古秘史》第265節中對成吉思汗養傷和其后的情況也有著詳細的記載:“一夜過后,次日,也遂合屯對皇子、那顏并眾官人說:可汗夜里發熱極高,于是召集你們商量……”。<br></h3> <h3>晃豁惕人脫欒扯兒必建議:“唐古惕人和金人一樣都是筑城而居的,城在人在不便移動,不如放棄攻打返回老營,等大汗的傷養好了再來攻打”……但成吉思汗堅持不同意,說:“唐兀惕百姓見我們回去,必以為我畏怯退去,我暫且在這里養病,先差人去唐兀處看他們回什么話說……</h3> <h3>使者到了西夏興慶,向西夏皇帝不兒汗轉達了成吉思汗對他們的質間:以前你們的國王曾說過,我們西夏百姓愿為您的右手。但當花刺子模人挑起爭端時,我們派使者希望你們從征,而你們卻不實現諾言,不但不派兵從征,反而用惡語諷刺。我當時就說過等西征回來再與你們理會。今天,我們來與你們折證前言。西夏國主不兒罕(夏獻宗李德旺)辯解說:諷刺的話我不曾說過。西夏老將嵬名令公阿沙敢不馬上站出來強硬說道:“相譏之語,我曾說過,今汝蒙古若以慣戰而欲戰,而我有阿刺篩之營地(今賀蘭山),有蝎子之帳房,有囊橐之馱焉,可趨阿刺篩山奔我,在彼戰之。若需金銀、緞匹、財物,則可奔額里洽牙(興慶府)、額里折兀(武威涼州)”。<br></h3> <h3>嵬名老將軍阿沙敢不這番大話,激怒的成吉思汗。西夏本為小國,之所以能夠存在近二百年,除去自己有一定兵力外,主要是利用宋、遼、金之間的矛盾,在夾縫中以實力和靈活的對外政策才存在下來。但北方草原乃至世界格局形勢因成吉思汗已發生巨變,西夏君臣仍態度強硬,錯過了與蒙古議和的機會,使蒙古使者掃興而歸。成吉思汗聽了使者的稟報,十分震怒。盡管他當時尚在發燒,但仍堅持用兵。他說:“諾!聽彼出此大言,曷可退耶?即死也,亦應就其言而行之。長生天汝其知之?!?lt;br></h3> <h3>嵬名老令公阿沙敢不的言辭徹底激怒了64歲重傷在身的鐵木真,他立刻號令蒙古大軍和西征花剌子模帶回的穆斯林軍隊,拔營阿爾巴斯地區直趨阿刺篩山,“至而與阿沙敢不戰,勝阿沙敢不,逼使寨于阿刺篩山上,遂擒阿沙敢不,擄其有蝎子帳房,有駱駝馱付之百姓,使如灰飛而盡矣,屠彼唐兀惕勇健敢戰之士”。此時,速不臺、闊端率領的西路軍已先后攻占河西沙州、肅州、甘州、涼州等地,徹底切斷了西夏軍西撤之退路。夏主不兒罕一籌莫展,急忙攜帶九九厚禮到蒙古大營中求和,但為時已晚,一場災難即將降臨到西夏唐古惕人的頭上……<br></h3> <h3>蒙古大軍攻克克夷門、南下拿下鹽州、靈州切斷西夏與金國的聯系后,西渡黃河直逼興慶府。據伊兒汗國猶太人拉施特《史集》記載:“唐兀惕國王失都兒忽,唐兀語稱做李王者,從他的京都所在的大小城里,帶著五十萬人出來,與蒙古軍作戰?!背杉己褂H率大軍迎敵,命騎兵趁著黃河結冰,搶渡黃河?!钡痪煤?,成吉思汗便因重病復發而死于軍營中,臨終前留下遺言“秘不發喪,攻下西夏后殺光唐古惕人”。西夏城池堅固久攻不下,后來蒙古軍決堤黃河水淹興慶府。天絕西夏,大水淹城后城內彈盡糧絕時又遇地震,夏末主李睍主動出城投降,興慶府生靈涂炭,三日后李睍被殺……<br></h3> 經過三個小時的艱難爬升后,我們終于到達了鄂爾多斯第一峰的阿爾巴斯主峰:“烏仁都西”。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遙望著遠方甘德爾山上的大汗……<br><h3><br></h3> <h3>此刻,一行鴻雁飛過山巔,鳴叫聲如大汗的挽歌般回蕩于天際,卻很難覓其蹤跡……</h3> <h3>烏仁都西山坡上的草已經開始變黃,但在白云的映托下,依然顯得格外美麗……</h3> <h3>山頂上的敖包與蘇魯德上的風馬旗在藍天白云間迎風飄揚著,仿佛是在向朝圣者們講述著那段英雄的贊歌……</h3> <h3>有老人說:蒙古汗國山頂就以建有敖包,元明時期成吉思汗八白室祭奉于阿爾巴斯山中的險隘之中,因此出現了"蘇勒德山"、"查干霍洛"等地名。正因為八百白室祭奉在這里,所以在阿爾巴斯山的最高峰上修建了敖包,舉行盛大祭奠,告慰山水神。祭奠敖包時擺出弓箭,箭搭弓弦,以示保衛八白室。據《蒙古源流》記載,成吉思汗逝世后,“因不能請出金身,遂造長陵共仰庇護,于彼處建立白屋八間,在阿拉坦山陰哈岱山陽之大諤特克地方”<br></h3> <h3>歷史的長河猶如天空中的云朵,總會淹沒或浮現出很多很多的故事……</h3> <h3>我們在山谷間行進的時候,發現山體上有很多的山洞,蒙古語把山洞叫渾迪,有渾迪、哈爾渾迪,都是指山洞或山里的黑洞,打開地圖你會發現在烏仁都西周圍有很多的蒙古詞匯的地名都叫做渾迪。據說在烏仁都西溝西側山腰有一個洞窟深七十多米,洞里布滿了鐘乳石千姿百態神秘莫測,很遺憾我們并沒有發現這個溶洞………</h3> <h3>烏仁都西大山與溝谷均由巨石、河卵石、沙石構成,地質上稱作“烏仁都西山傾斜山脈”。巨大的板塊擠壓作用,使處于斷裂帶上的這些呈水平分布的地層,開始不斷地斜向隆起,于是地層深處的古老巖層在地殼不斷的擠壓運動下凸現于地表。經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使用銣-鍶同位素法測定,確認它的絕對年代為距今36.7億年,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目前已知地質時代最早的古大陸地殼巖層之一,稱為“鄂爾多斯古陸”。在這種特殊的地質環境中如果在水的作用力下,有著大量的洞穴溶洞存在也不足為奇,同樣阿貴廟(山洞修行廟)的出現也絕非偶然。<br></h3> <h3>我在前面講過“搠斡兒合惕”是“洞窟匯集之處”的意思,“合惕”和“渾迪”蒙古語發音應該是一個意思。那么烏仁都西這一帶也是洞窟密集的地方,它與阿爾寨石窟同樣與”搠斡兒合惕”有無關系呢?當登臨烏仁都西極目遠眺,我不得不懷疑這里曾經是否是那個大汗養傷的營盤……<br></h3> <h3>站在烏仁都西東崖壁遠望阿爾巴斯草原,仿佛遠方的阿爾寨石窟與之凝視,共同守望著某些靈魂世界的歸宿……</h3> <h3>遙望千里溝,很多關于成吉思汗的故事在我腦海中浮現。地名、傳說不斷的出現在眼前的千里山中。下面就給大家分享幾個關于千里山的地名和傳說吧!</h3><h3>包特高西力駝羔梁。 在千里溝(起輦谷)西北數公里有一處谷地,依山傍水,是個風水寶地,名為包特高西力,漢意為“駝羔梁”、“有駝羔的草場”,相傳是安葬成吉思汗后殺駝羔處。 <br></h3> <h3>霍洛圖山一長陵。 寶拉陶勒亥東側有霍洛圖山,即環行山,碗狀山,相傳即為《蒙古源流》中所說的祭祀成吉思汗的“長陵”所在。在《史集》、《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重要的史籍中,都記載了成吉思汗在“翁渾 答蘭一忽都黑”(翁渾的七十眼井)地方做了噩夢,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那么成吉想汗完全可能逝于鄂托克,為保證戰爭勝利,秘不發喪,而停靈于阿爾寨山頂之陰涼的石窟中,在滅西夏之后才“造長陵共仰庇護”<br></h3> <h3>寶拉陶勒亥一成吉思汗墜馬鞭之處。包特高西力東北約十公里有寶拉陶勒亥,漢意為小山丘。相傳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先攻占了控御黃河的戰略要地阿爾巴斯山一阿爾布坦山。 當成吉思汗率大軍行至寶拉陶勒亥時,駐馬高坡,縱情四顧,山青水秀,風光秀麗,陶醉之際手中的鏤金銀馬鞭不覺墜地。侍從欲去撿起,成吉思汗揮手制止,沉思良久,說:“梅花幼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孵化之鄉,衰亡之朝復興之地,白發吾翁安息之邦。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后就埋葬在這里吧?!?lt;br></h3> <h3>《元史》記載,“1227年太祖22年圍西夏,閏五避署于六盤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薩里川哈刺圖行宮,葬于起輦谷。”據明代葉子奇所著《草木子》一書記載,“元諸帝陵皆在起輦谷,其國制不起墳垅,葬畢以萬騎蹂之,使平,殺駱駝于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賬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祭時,則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知葬所矣?!睋甲C,鄂托克旗阿爾巴斯地區的地名中的千里山、千里溝與起輦谷。其名的蒙古語為“其額勒”,與“起輦”諧音,漢意為人跡罕至的高山深峽。起輦、千里均從“其額勒”轉譯而來,起輦谷即千里溝。 起輦谷還有另一種解釋:古代帝王所乘之車為“輦”,皇帝所乘之車為“龍輦”,皇后所乘之車為“風輦”。傳說成吉思汗靈車行到此地,深陷泥中,五部人馬拉之不動。眾將跪拜,向圣祖承諾,“日后必于此處擇地建白屋祭奠。隨后大呼“起輦”,靈車果然啟動。此后即將此谷名為“起輦谷”……</h3> <h3>無論是千里溝還是起輦谷,秦皇漢武還是一代天驕,終究將會被時間淹埋于地下。石頭亦逃不脫命運的翻滾,何況脆弱的人類?從海洋到陸地、從火山到巖石、再從植物到動物經歷千萬年的沉積后,終將<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在無數的機器轟鳴聲中掙扎毀滅……</span></h3> <h3>沉醉在風中的我,突然發現從阿爾寨方向,飄來一片圓狀的云朵,她仿佛是一位美麗的合屯或公主的華蓋,慢慢的飄向烏仁都西,飄到了我的身旁……<br></h3> <h3>信手拈來的云朵啊,請告訴我這里到底還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br></h3> <h3><b>第二章:西夏的喪鐘</b><br></h3><h3>西夏也是一個命運多舛的王朝,多變的性格決定了它走向死亡的道路……<br></h3> <h3>西夏黨項羌人曾經在千里山地區生活了幾百年,因阿爾巴斯西夏碑以成為定論,阿爾寨石窟也多少留下了些許歷史記憶。我獨自一人站在烏仁都西的懸崖峭壁邊緣,瞭望著這美麗風光,思考著西夏黨項人曾經在這里的足跡,突然幾棵蒼勁的柏樹印入眼簾……</h3> <h3>在烏仁都西的東南崖壁上有很多柏樹的生長,我并不了解它是一只什么柏樹,但生長在石頭縫中的柏樹遒勁曲張,足以說明其生命力的旺盛。它的枝葉正是藏傳佛教信仰煨桑的好材料,這種生長與崖壁上的柏樹與懸崖峭壁共同構成了一副美麗的畫卷……</h3> <h3>崖柏是一種瀕危植物,崖柏起源于恐龍時代。其木材化石始于侏羅紀中期,在白堊紀曾有過鼎盛時期,擁有眾多的物種。到了第三紀,該屬物種大量消失,全世界僅存5個間斷分布的物種。199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崖柏列為中國已滅絕的三種植物之一。但在1999年10月“重慶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骨干調查隊”在城口考察時,重新發現了已“消失”的崖柏野生居群,在2000年第3期《植物雜志》上,向世界宣布“崖柏沒有絕滅”。</h3> <h3>我不敢判定它是不是崖柏,但它能夠在如此干旱且陡峭的懸崖生長,在寧蒙山區極為罕見。有一棵人能夠接近的柏樹,留下明顯被人用鋸子盜割的痕跡……<br></h3> <h3>正因為崖柏的瀕臨滅絕,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 (EN)。<br></h3> <h3>崖柏樹根、樹干由于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吸天地精氣,并經歷崖風強力吹刮,形成的飄逸、彎曲、靈動的造型。屹立于崖畔,給人以蒼勁豪邁的精神力量!<br></h3> <h3><b>遙望黑龍貴</b></h3><h3><b>阿爾巴斯西夏碑的發現</b></h3> <h3>不知是什么時候看到過烏海市與鄂托克旗曾經出土過西夏墓葬,于是在來烏仁都西前特意到烏海市博物館參觀。一進博物館就被幾個巨大的石像吸引了,走進一看,果然是西夏時期的文物。更讓人吃驚的是其規格很高,并伴有一塊墓碑。墓碑雖然殘破不清,足以說明了墓主人的時代、身份和地位。在這里我個人暫且稱它為<b>“阿爾巴斯西夏碑”</b>。這塊被西夏學者遺忘的墓碑與陪葬品,為阿爾巴斯地區西夏文化研究,開啟了決定性的作用……</h3> <h3>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上個世紀70年代它的發現過程吧。發現者撰文者為武漢大學歷史系陳國燦教授。</h3> <h3>1973年 6月 ,我作為內蒙古大學歷史系的一名教師 ,奉命往內蒙古西部海勃灣市 (今并改為烏海市 )招生 ,聽聞在市東南荒原上有石蛤蟆之類物 ,且神話頗多。為破除迷信 ,於招生工作閑暇之余 ,在市文教局支持下 ,由市文化館閻立功同志陪同 ,驅車前往探察。 車東南行約 37公里 ,于黑龍貴煤礦東南有一三山環抱之平坡地上 ,確有不少紅砂巖石刻散亂于此原中心地面上 ,此處屬沙磧不毛之地 ,四野無人。<br></h3> <h3>經初步勘察有小石獅三 (原當為二對 ) ,石羊一對 ,石馬一對 , (多缺首倒臥 ) ,文臣石像三 (斷殘 ,缺一上身一下身 ) ,武將石像三 (斷殘 ,缺一上身 ) ,巨大獸形碑座被近人炸毀成前后兩半 ,側臥一殘碑 ,另有葵花紋柱礎一 ,石柱一 ,碑座近旁散落有龍身紋碑額殘塊。所有這些顯示出這里是一位古代重臣的墓地 ,然平坡地面無封土 ,僅留存下這批石像生、墓碑及基座 ,而碑基座長方形圓角 ,高 80公分 ,寬 116公分 ,長 95+ 50公分。與內地流行之龜趺式座迥異 ,為四腿蹲式龜頸人面之獸形 (人面已磨損 )座 , 獸腳四趾 ,座上雕刻菱形紋 ,中有方形榫眼 ,與西夏王陵所存“雙手撫膝、五指伸開”之人像石座雖有所不同 ,但屬類似文化系統。墓碑上部斷裂已不知去向 ,下部按弧形亦被鑿走。殘存中段 ,碑石厚 26公分 ,寬102公分 ,高 80公分左右 ,文字尚存 ,雖有蝕損漫患 ,所存 30行文字基本上仍能辨讀。從殘存碑石型制看 ,原碑石高至少在 2- 3公尺之間。為使現存部分有文字石刻不再遭破壞 ,經市文教局同意 ,由閻立功等同志負責 ,將殘存石碑運至海勃灣市文化館保存。<br></h3> <h3>對墓碑碑文的繼續察訪碑文從殘存部分看 ,上、下缺文甚多 ,為了弄清碑的上段和下段的去向 ,我們進行了察訪。 在眾多傳說中 ,曾有線索云: 50年代該碑尚完整 ,內蒙古地質隊在該地勘探時曾見過此碑 ,墓主人姓李 ,墓碑被炸、被鑿是 1958年大煉鋼鐵時事。 又有線索云: 文臣石像下半截在附近的白音烏蘇村羊圈里。據此又訪內蒙古地質隊 ,經轉往海勃灣“內蒙古煤田地質勘探隊一隊”。 回信說 , 50年代在該地勘探煤礦時 ,見碑已斷殘 ,并無碑主人為李姓印象。 并云: 該隊閻錫南同志對此碑曾很關注 ,現出差外地 ,待他回隊后再聯系云云。 <br></h3> <h3>  1973年 11月 ,接得閻錫南同志來信說:黑龍貴處斷碑殘文的底稿 ,現已找出 ,隨此信呈閱 ,現回憶 ,文碑為泥質膠結之粗粒砂巖石 ,易受風力侵蝕。底稿紙中的空格皆為字跡泯滅之處 ,因此殘文愈顯寥落不全 ,肯定不符先生所望。好在找到此稿時又找到“內蒙文物隊”的一信 ,據此信可知: 1、 石碑當毀于 1963年前。 2、 文物工作隊曾有專人研究 ,鄂 (托克 )旗文教科亦曾參與 ,現將此信亦附上 ,聊作線索。附來的內蒙古文物工作隊 1965年 11月18日給閻錫南同志的信 ,是對閻氏熱心文物保護工作精神的感謝 ,信中說:  關于黑龍龜的石刻、殘碑等遺物 ,我隊于 1963年夏 ,曾專人會同鄂托克旗人委文教科到該地作過短時間調查 ,因該地區風沙堆積 ,自然擾亂 ,地形變遷 ,正如你所說遺跡、墳堆現象不甚明顯 ,地表除了石刻殘碑外 ,沒有采集到任何其它有關遺物 ,根據碑文及石刻風格看 ,它較多的繼承了隋唐舊制 ,其時代初步推斷應在唐以后 ,不晚于元 ,與你來信所說大體相符。從上述二信得知 ,內蒙古文物工作隊于1963年對此墓作實地調查時 ,已是這般模樣了 ,而閻氏隨信寄來的斷碑錄文 ,字跡甚少 ,比之于我現場實地錄文還差了許多 ,也未能增補入新材料。 1973年底 ,我走訪了內蒙古文物隊 ,得知 1963年前往調查的是蓋山林同志 ,蓋氏當年除作實地調查記錄和拍攝照片外 ,對殘碑也未及錄文。至于碑之上、下兩段的去向 ,也未能找到線索。約在 1974年初 ,海勃灣市文化館閻立功同志寄來了殘碑碑文拓片 ,并囑給以辨讀、考釋、斷代。<br></h3> <h3>西夏殘碑錄文本錄文乃據我當時臨碑筆錄及拓片反復校勘而錄 ,上、下所缺文用 表示。 碑文 30行 ,為便于考釋分析 ,每行給以行號。缺損字 ,不論識得與否 ,均用□表示。 識得而有又疑之字 ,下加 (? )。原碑直行 ,此處改為橫行。<br></h3><h3>永刊□□29  王到此   送荒垅而堪悲傷 營丘墳兮 30  ……吏部□□郎臣□奉……月 丙午朔三日戊 申 鐫 石□□都大勾當………至天□□年八月丙…… ,親對天階 兩朝荷寵 …百辟欽風 …起義江東 ,□非勇烈。是時 ,公選觀……每從翠華出 ,實為車常□……耀神武于河西…遂改舊俗荒服…赫赫南仲 ,從載美于周詩;灼灼……須任有功 ,授容州團練使……乃為良輔 ,爰佐堯人……席卷三秦……辯若懸河 ,謂國…19- 20行的贊美之辭。第 20- 21行所列為碑主女兒的記載 ,所存碑文可見二人 ,一名那娘 ,“適防御使吳何悝”;二名香刺…弈許史之…<br></h3><h3>…王到此 ,送荒垅而堪悲傷…<br></h3><h3>歸葬于三山之原…… 月丙午朔三日戊申鐫石…………<br></h3> <h3>在內蒙古西部發現的這塊西夏參知政事碑 ,由于斷殘 ,碑主姓名已無從知曉 ,但從殘存碑文中 ,仍可偵知出一些史事來。碑主世代貴胄 ,以兵馬為務 ,活躍于李乾順、李仁孝兩朝 ,城筑于朔方 ,耀武于河西 ,任過 州團練使 ,很有可能還任過都黑山威福軍之監軍 最后位至參知政事。 然其族帳故里在今烏海市一帶 ,其常年駐軍似也在河套一線。西夏國盛時 ,地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 ,對碑文紀事的勾沉 ,亦可填補一點內蒙古西部 12世紀歷史的空白……<br></h3> <h3>由于關于此碑的研究者很少,因此碑文的錄入也非常凌亂,阿爾巴斯西夏碑的研究者武漢大學歷史教師陳國燦老師也已于去年仙逝,但通過他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研究與保護,實為阿爾巴斯西夏文化研究注入力生命的血液,愿陳國燦老師在天堂里快樂……</h3> <h3>阿爾巴斯山是蒙古語地名,意思是“一說是:狍子的失音,一說是;參差不齊”之意;這個名字的產生應該是蒙汗時期或北元時期。載西夏時期稱為省嵬山,《西夏書事》卷十載:“ 天圣二年春二月,德明作省嵬城于定州。定州省嵬山,在懷遠西北百余里,土地膏腴,向為蕃族樵牧地。德明于山之西南麓筑城,以馭諸蕃”。《嘉靖寧夏新志》載:省嵬山、去府東北一百四十里,過黃河?!薄?lt;/h3> <h3>那夜天色漸晚,烏仁都西的夕陽深深的吸引著我,下山后天色漸黑,我們在陡峭的山路上抹黑下山,步出亂石灘到水泥路口時,一只小野兔在路口蹲著并看著我,就在我腳下跳動,我欲揮鎬但又放下來……<br></h3> <h3><b>第三章:阿貴中的班智達</b></h3><h3>&nbsp;&nbsp;&nbsp;&nbsp;昨日的疲憊與是夜的不眠,難免讓我精神恍惚。于是,在金色的陽光透過烏仁都西后,獨自來到迪延寺溜達。早知這里曾幾有位班智達在此山阿貴中修行,阿貴即山洞之意,這里山洞密布,著實難以辨別那位班智達的修行之洞。班智達即具有大智慧的五明佛學哲人,迪延溝這位班智達名曰:達爾瑪.扎拉森.敖訾爾班智達,我查閱資料和詢問當地人很少有他的介紹,但我感覺這位智者一定與阿爾寨石窟有關系。從迪延廟溝的形制來看,此地非常像五臺山的格局,在大漠深處能選擇在這里修行建寺,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大德高僧。因為暫還沒有找到敖訾爾班智達過多的資料,就不多言了,相信我在后面的調查中會挖掘出更多的信息……<b><br></b></h3> <h3>迪延廟位于阿爾巴斯烏仁都西山西麓山谷中。迪延系蒙語,漢意為坐禪。這里古剎殿堂,金碧輝煌,峭壁立崖,清泉滴露,溪水淙淙,山洞密布,所以也著阿貴廟的稱謂。<br></h3><h3>相傳很早很早以前,今迪延廟所在山谷中,每到黃昏時分隱隱約約傳出鑼鼓聲和眾僧誦經之聲,卻不見寺廟和僧人。有一天,一個獵人在山中打獵,忽見北山中走出一人老太爺往南走下。而南山中又走出一個老太婆往北走下。他倆在谷中的一塊平地上相遇之后,并肩而坐,念起經來。到了傍晚,各自走向自己來的方向,一會兒不見其影蹤。據說很多人都見到過此情景。<br></h3> <h3>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鄂托克旗著名醫學專家、精通五明佛學的哲人學者扎拉森敖訾爾班智達來到阿爾巴斯山尋找修行之處。有一天,他牽著馬在山谷中走行,天高日麗,無一絲風。他馬鞍上搭著的坐墊突然飄落在地上。他抬頭望四周,卻披風四面八方有巍峨聳立的八座山峰,猶如佛祖的蓮花座。他立刻悟到這是佛爺的旨意,就把坐墊鋪起來,坐上去準備誦經。這時有個牧民婦人送來一桶鮮奶。他認為這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便打坐誦經。午夜一聲巨響,山崖蹦蹋。第二天早上一看,蹦蹋的巖石中發現有一尊自然形成的納若行空佛母像。扎拉森敖斯爾認定這里是他傳經說教的地方,于是決定在此修建佛教殿堂。在找到佛像的地方壘起了敖包,把納若行空佛母石像供奉在敖包旁的石洞之中。從此,迪延廟名揚四面八方<br></h3> <h3>迪延廟原為自然洞穴區。1921年,鄂托克旗高僧扎拉敖訾爾在這里修建了佛教殿堂后,賜名陰陽極樂寺,成為我國四大勝樂金剛勝地之一。迪延廟由大經殿、壇城殿、舍利殿等建筑和勝樂金剛洞、納若行空佛母洞、蓮花生洞、度母洞、不動佛洞、藥師洞、時輪金剛洞、彌勒佛洞……等十三個石窟及敖包、紅塔、尊勝佛母塔等組成。廟區有五眼藥用礦泉,具有輔助治療胃病、眼病、皮膚病和婦科病的功能,療效甚佳。<br></h3> <h3><b>第四章:遠古的記憶</b></h3> <h3>巫師還是舞者</h3> <h3>老虎</h3> <h3><b>第五章:大秦的記憶</b></h3> <h3>秦長城是這次尋找的重點之一,在阿爾巴斯山蘇貝音溝分布著多條秦朝時期的長城,那種歷史厚重感讓近乎崩潰的我再次有了堅定的信念……</h3> <h3>兩千年前的華夏錯綜復雜,諸侯紛爭,始皇帝嬴政的貢獻與中華而言絕無僅有。他是統一的開端,文化的兼容,也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文明規?;瘺_突的伊始……</h3> <h3>在《史記》、《漢書》中所謂:匈奴冒頓單于與東胡王爭歐脫外棄地的戰役,就是先在今鄂爾多斯境內發起的。歐脫即蒙古語之“鄂托克”的諧音,當時的含意為高原。鄂托克地區,其地勢高亢,扼黃河東下之沖而注入北,故以其地之形勝而當時稱為“歐脫”。<br></h3> <h3>未完待續……</h3> <h3>在路上的故事總是說不完,多么想繼續在烏仁都西山下聆聽<b>秦始皇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千年對話………</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壤塘县| 桐庐县| 克拉玛依市| 苏尼特左旗| 延安市| 靖宇县| 鄂州市| 习水县| 松原市| 泸定县| 大悟县| 都安| 阿瓦提县| 勐海县| 鄂伦春自治旗| 泾川县| 右玉县| 磐安县| 达日县| 原平市| 杭锦后旗| 上高县| 南澳县| 富宁县| 类乌齐县| 湟源县| 铁岭市| 怀柔区| 鲜城| 山西省| 大余县| 泗洪县| 寿光市| 天台县| 鹤峰县| 东平县| 土默特左旗| 荃湾区| 六盘水市|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