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魚兒躍起的地方叫湖面,落葉繽紛的地方叫秋天,我最想去的地方叫山川”一一題記</h3> <h3>對于平頂鋪,我已經是“二進宮”了。作為大別山在河南的最高峰,海拔1584米的平頂鋪,就像一位修長溫婉的情人,一招手,忍不住又“上勾”了。</h3> <h3>平頂鋪在金剛臺東嶺最南端,因山頂較平坦,故言之。此處為大別山在河南境內最高峰,素有“豫南第一峰”之稱。。落入其上的雨水雪水分流兩面,一面是河南,入淮河;一面是安徽,入長江。我們站在這里,如同位于“江淮”入口。“金剛臺高勢聳天,無限瀑布掛滿山。峰尖谷底尚是水,幽谷以下全是煙。”這首很流行的詩歌印證了此處水量的充沛,對于“江淮”的“積少成多”具有重要意義。</h3> <h3>欲說平頂鋪,先言金剛臺。《商城縣志》 對“金剛臺” 的記述 很是精到:“……晉時稱檀山觀, 唐宋時稱石額山。 當地傳頌, 山頂有四塊巨石, 列成臺階, 昂然聳立,形似金剛, 故名金剛臺。 一般海拔 500 米, 主峰海拔 1584 米, 為大別山在河南最高峰。 其上峰巒挺立, 交相聳峙。 海撥千米以上的高峰, 還有平頂鋪、 貓耳石、 月亮口、 黑石槽、 插旗尖、 黃泥寨等。 諸峰大多呈犬牙狀、 穹廬狀、 ……山肩處更險陡, 僅有羊腸小道可攀登,險若金湯, 以此也為歷代兵家所爭……” 從這些記載可以清晰的看出,“平頂鋪”是金剛臺主峰之一。</h3><h3> </h3> <h3>這就是“大別明珠”金剛臺</h3> <h3>三十年前,我在師范讀書,同班的商城籍同學一直說金剛臺最高峰是“貓耳峰”,從未聽說“平頂鋪”。幾十年來,,我一直以為“貓耳峰”是金剛臺最高峰(實際上貓耳峰海拔1351米),甚至認為貓耳峰就在平頂鋪上,實則不然。主峰平頂鋪修女般地隱在月亮口的南側,不凌絕頂,難睹其芳容。</h3> <h3>這就是“貓耳石”,只可遠觀不能近瞧。形似也就神似了!</h3> <h3>登平頂鋪的入口有多處。我們是從七里山上的。七里山屬商城縣伏山鄉,位于金剛臺山腰部。這個“伏山鄉”本身就值得一游,著名的“文峰疊翠”菊花尖就位于該鄉,海拔 822米,形如筆架。昔為商城八景之一,史稱“文峰疊翠”。</h3> <h3>該鄉內由海拔 1219 米的“女人寨”,海拔 1020 米的“小石坳”和海拔 902 米的“道人躺”三座山峰構成的“伏山臥佛”堪稱自然奇觀:三峰交錯層疊橫排,酷似一臥佛平睡在山中,其頭部胸部、腿部輪廓逼真,遠眺栩栩如生。 臥佛長約 4 公里,寬 1 公里,呈東西走向,東頭頭枕金剛臺,西腳抵商城“八景之一”的“文峰疊翠”菊花尖,可謂全國最大的天然臥佛 。</h3> <h3>用線條標志一下,即神似更形似。</h3> <h3>該鄉有條“ 渣滓河 ”,與安徽省金寨縣銀沙畈鄉接壤,相傳牛郎織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因牛郎織女相愛,王母阻攔,拔綰發玉簪劃出一道河,得名“簪子河”,后諧音今名渣子河。河東岸有牛郎石,形似牛郎。河西岸有織女石,如織女端坐;“梳妝臺”高丈余,周圍是陡峭的絕壁;梳妝臺對面有一奇石,高約兩丈,寬約一丈,厚約五尺,如鏡子斜立,名曰“照鏡巖”。巖旁有一蒼松挺立,蔚為壯觀,相傳唐 武后則天曾照鏡于此。</h3> <h3>而七里山村歷來有“一步一景一首歌,一山一水一洞天”的美譽,此處植被茂密,群山疊巒,溪流淙淙,泉飛瀑懸,鳥語花香,景色怡人。</h3> <h3>這里又是英雄的故地,該村新塘灣居民組,曾是陳明義將軍從小生長的地方。作為大別山走出的將軍,他當然沒有洪學智、許世友聞名,但他十七歲加入紅軍,與徐向前一起參加了徐帥生前從不愿提及的“西征”,在被“馬家軍 ”剿殺的西路軍將士中,他是少數突圍出來的人之一,且依靠行乞才回到革命隊伍。</h3> <h3>同去年一樣,我們一行二十三人還是從七里山林場后院出發登山!開林場的夫婦倆都60多歲了,他看我們都裝備齊全,很是稱贊,當聽說我們需要4個小時才能登上平頂鋪,便連連搖頭:”我上去兩個小時就行了”。倒是我們連連稱贊他了。(出發前我們在林場門口照了合影照)</h3> <h3>眾人就是從這個小院向后門進山的。不是老“驢”怎么也摸不著。此地海拔四百余米。</h3> <h3>九點正式上山。秋日的陽光暖暖的照在我們身上,前行沒多遠,便開始冒汗了。一路談笑風生,走走停停。腳下石沙、碎礫、落葉交替出現;山體陡峭舒緩、雜樹叢叢、土肥石瘦,參天古樹早已絕跡。春綠秋黃,尚有葉賞目,待寒風肅殺,殘葉落盡 ,山谷失掩,便幾近透明的了。</h3> <h3>“山中有一片晨霧,那是你昨夜的柔情。我要登上登上山頂,去尋覓霧中的身影”</h3> <h3>這樣的林子,走在里面倒也不熱。一塊茶田還是讓人眼前一亮!</h3> <h3>繼續深入!</h3> <h3>忽然,走著走著,前面的碎石路變成了澆油的水泥路。我一搜“高德”,這里是伏山鄉石沖村。去年十二月份我們來,還沒有。這路一修呀,看似方便了登山者,但卻改變了“原生態”,以至于“不識廬山真面目”了。這開發與保護真是矛盾體。</h3> <h3>滑冰嗎?</h3> <h3>回望什么?</h3> <h3>閑庭信步!</h3> <h3>是上還是下?</h3> <h3>哥倆好!</h3> <h3>別、別拍了!我是“不老神童”!</h3> <h3>三駕馬車并駕齊驅!</h3> <h3>快走!贏贏落后了!</h3> <h3>在山上,怎么樣“歇”法都不怪!</h3> <h3>父子同行。一對帥哥!</h3> <h3>小伙子野戰軍復員的。赫赫有名的“五十四”軍。這次中午吃面條都是他背的。爬山如履平地。合個影也算榮幸!</h3> <h3>“老樹皮”紅光滿面,精神飽滿!</h3> <h3>何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咱哥倆不就是證明嗎?</h3> <h3>與哥也來張合照!</h3> <h3>”到馬鞍橋了”,不知誰大叫了一聲。我們一下子來了精神。什么叫“風在吼”,到了這里,才能真正體會到。剛才還在冒汗,忽然打了個冷顫。</h3> <h3>去平頂鋪,必過“馬鞍橋”,這是個典型的“中轉站”。也是豫皖分水嶺。馬鞍橋不是一座橋,而是兩面高中間低的兩座山峰中間的鞍部。也就是平時說的“埡口”。埡口在《辭源》里的解釋是“兩山間的狹窄地方”,即連續山梁的一塊平坦且相對較低的位置,也可以說是高大山脊的鞍狀坳口。</h3> <h3>這里景色宜人,終于見到了參天古松,大家紛紛“美拍”!</h3> <h3>行至此處駐足觀察,兩岸山峰聳立。既有高遠,又有深遠,山水構圖精妙,田園錯落有致,色彩斑爛豐富。</h3> <h3>這一組圖就是著名的“朝陽潤”(即”紅軍洞”),過了馬鞍橋,向左手望去,可以清晰地望見對面大山下的洞口,但洞口前紅軍壘砌的石墻已經被拆除了。</h3> <h3>過了“橋”,有一個斜出路面高石,是一個拍照的絕佳之處,幸虧群主提醒,我們落在后面的幾個驢友美美的秀了一把!</h3> <h3>造型不錯哦!</h3> <h3>向山頂沖刺!</h3> <h3>“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什么這樣紅?哎,紅得好像燃燒的火”</h3> <h3>仲秋,只有你還在爭春!</h3> <h3>果實累累!</h3> <h3>來到一片茂密的雜樹林與一片稀疏的天然老松林相鄰的地方,看見有祼山隆起,那主峰應該快到了了。</h3> <h3>從十二時到下午一時,大家陸陸續續登頂。翻過幾塊凸起的巨石,便見到了標志牌。往牌子后面下兩步,有一塊平場,如乒乓球臺面大小,挺出懸崖,如萬丈高樓上的陽臺,下方深不見底。左側遠處山脈排列,儼然像是受閱部隊。</h3> <h3>自豪吧!1584米。三個小時左右!</h3> <h3>直指蒼穹!</h3> <h3>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真是“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h3> <h3>江山如畫。此時此地,只有詩歌最難表達如此意境:”人言南山巔,煙云聳樓觀。 俯瞰了坤倪,抑攀接天漢。”“處喧久忘靜,臨曠始懷真。 步登千仞岡,眷茲九秋辰。”“上頭壁立起千尋,下列群峰次第深。</h3> <h3>辛苦了群主!辛苦了“老樹皮”。在平頂峰上下面條,特別吧!</h3> <h3>干杯!祝賀所有人成功登頂!</h3> <h3>這次登頂的感悟:第一次登頂就像和媒人介紹的姑娘初次見面,沒什么深刻印象;第二次登頂,則是熱戀中了,至少我對她的了解已經刻骨銘心了!用歌曲巜山水戀情》中的詞來結束本文最恰當不過的:</h3><h3>(女)我的哥哥名叫青山</h3><h3>高大威武矗立在白云間</h3><h3>鐵了心非要娶我為妻</h3><h3>寫下萬封情書 色彩斑瀾</h3><h3>(男)我的妹妹名叫綠水</h3><h3>天生麗質身段曲折蜿蜒</h3><h3>幾經風雨仍是窈窕淑女</h3><h3>美的讓人心動留連忘返……</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安县|
龙岩市|
揭东县|
井研县|
太和县|
永德县|
永修县|
辉县市|
渭源县|
玉田县|
赤水市|
嘉峪关市|
晋城|
舞阳县|
呼和浩特市|
三台县|
花莲市|
兴安盟|
澄江县|
永寿县|
岢岚县|
卢湾区|
诸暨市|
丰镇市|
静乐县|
大城县|
中阳县|
屯留县|
武安市|
建宁县|
来凤县|
辉县市|
黎城县|
三原县|
察哈|
永平县|
云阳县|
吉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尖扎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