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活在自然國心雞心嶺東南一隅的武陵遺民(今竹溪縣),相傳有鹽商的行當。由于解放前沒有交通運輸,鹽就是命,先民們要吃鹽,就只能肩挑背馱,徒步入川到大寧(當時的鹽廠)釆買。</h3><h3>據說,鄂西北的鹽商自古庸降楚之前業己形成。至于它的神秘存在,終究是年代久遠,無確鑿史料可查,留給我們的只能是道聽途說的流言和想象。</h3> <h3>流傳也好,想象也罷,我們沒必要復制,扛一根桑木的扁擔,翻越層出千山,一擔苞米一擔鹽的去體驗。</h3><h3>好在鹽道尚存,十里羊腸,百折千轉,萬難一線。</h3><h3>在聽聞不同版本的挑鹽故事以后,更揪心挑鹽漢子的命運,他們是如何肩負一個時代的生活之重!</h3><h3><br></h3> <h3>那一世,我有一根隱忍不折的扁擔,且用它挑過鹽。</h3><h3>走的時候人還小,一個褡褳時不時敲打著腳跟。我帶走全家老小從牙縫里摳出的幾個銅板,還有混合著扁柏樹枝爆過的苞米花,一些番薯的干片。</h3><h3>沿途,我們投宿在固定的“人家”,行里叫“鹽卡”,是招攬鹽商的傍生旅店。而我,又是唯一付過銅板的旅客。</h3><h3>油膩花哨的*寡婦,只嘟嚕一句“小屁孩兒”,隨后把幾個銅錢兒塞進暗啞的抽屜,吧嗒上了鎖。</h3><h3>我困于*寡婦鄙視的目光,百思不得其解,而種豬樣的同伴兒又總是閃爍其詞。</h3><h3>這一次回程路上,我的擔子最重,收獲也自然大些。除了一勺鹽的居宿,再就是鹽巴換得的糧油物什。</h3><h3>其它幾個隊友的生意相形慘淡的原因,要沿途兌現其風流的許諾。</h3><h3>后來才聽到私下傳唱的“挑鹽歌”——捏把奶子一勺鹽,不是漢子莫入川……</h3><h3>當然,我也終于解開了銅板居宿的謎。</h3><h3><br></h3><h3><br></h3><h3><br></h3> <h3>注:本文引用圖片來源于網絡,特別致謝原作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鹤峰县|
禹城市|
鸡西市|
黄平县|
株洲市|
苏尼特右旗|
长治市|
渑池县|
江西省|
襄垣县|
如东县|
弋阳县|
彭山县|
兰西县|
衡山县|
民县|
广河县|
青田县|
永平县|
双城市|
江津市|
宁乡县|
崇阳县|
余干县|
安国市|
屯门区|
景谷|
凉山|
晋宁县|
马关县|
清新县|
嵊州市|
武胜县|
云和县|
孝义市|
水富县|
新郑市|
教育|
日喀则市|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