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b><font color="#ff8a00">解放前</font><font color="#333333">私立耀漢中學</font><font color="#ff8a00">師生</font><u style=""><font color="#ed2308"><i>“花名冊”</i></font></u><font color="#ff8a00">驚現<br></font></b></h1><b><font color="#b06fbb">為漢川乃至湖北教育留下珍貴史料</font><br><font color="#333333">圖/楊一評 文/李萬成、劉曉平</font></b> <h3> <b style=""><font color="#9b9b9b"> </font><font color="#333333">系馬口聚山水之靈氣,人才亦輩出。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辛亥武昌首義爆發,漢川梁氏三兄弟在馬口率起義隊伍1000多人,直搗漢川縣城。知縣投降,起義成功,當晚湖北軍政府漢川軍政分府成立,是湖北省的第一個地方軍政府。</font></b></h3> <b><font color="#333333"> 馬口的人杰,當然不只梁氏兄弟。1928年任省委委員、武昌市委書記的魏人鏡,是馬口丁集人。馬口還有省立馬口中學,私立的耀漢中學,為漢川乃至湖北培養了不少人才。昨日,漢川市民楊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二本私立耀漢中學教師和學生“花名冊”。</font></b> <h1> <b style=""><font color="#333333"> 這二本手寫毛筆小楷線裝名冊雖然過去了70多年,但仍然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印章明顯。</font></b></h1> <h3> <b>“<font color="#ed2308">湖北省私立漢川耀漢中學教職員名冊</font>”中記載:<font color="#167efb">校長汪業藩</font>(男,45歲)籍貫漢川,北平平大新聞系畢業;<font color="#167efb">教務主任舒祖鎰</font>,58歲,武昌高等農業學校畢業,歷任教員、縣長;<font color="#167efb">訓育主任李壽守</font>46歲,北平平大新聞系畢業;<font color="#167efb">總務主任張建勛</font>40歲,籍貫鐘祥,河南大學經濟系畢業。</b></h3> <h3><font color="#333333" style=""><b>共有教職工14人,不乏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b></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b> 學生分4個班(一上、一下;二上;三上),共有102名學生,大多來自漢川,還有漢陽、沔陽、公安等地。這個名冊大概是1948年登記造冊的。</b></font></h3> <h3><font color="#333333"><b>據《漢川縣志》記載:1947年7月,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梁耀漢創辦的私立耀漢中學在丁家集開學。漢川知名人士晏勛甫、吳良琛受聘為正副董事長。1949 年4月停辦。</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u>《漢川縣教育志》</u></font>記載詳細一點:<br>民國36年(1947年)<br>是年春 縣立同仁中學在<font color="#ed2308">丁集瑤公山</font>開辦,校董事長張銀秋,校長魏忠民。七月更校名為私立耀漢中學,<font color="#ed2308">名譽校董事長晏勛甫</font>,<font color="#ed2308">董事長吳良琛</font>,名譽校長項貢軒,常務校長魏忠民。民國38年(1949年)3月,省教育廳公布,私立漢川耀漢中學有7班,學生356人,4月私立耀漢中學停辦。</b></h3> <b>為紀念在辛亥革命中獻身的志士梁耀漢(漢川人),于同年7月,更改校名為私立耀漢中學。名譽校董事長晏勛甫,校董事長吳良琛,監事長梁鐘漢、名譽校長項貢川,常務校長魏忠民。同年9月,設初中4班,高中1班,學生200多人,教職員20人。民國37年(1948年)下半年,設初中7班,學生356人。民國38年(1949年)4月停辦。</b> <font color="#333333"><b>私立耀漢中學雖然只有兩年時光,可以說是曇花一現,在當時落后的教育體制下興辦教學其意義非凡,對革命事業影響深遠,培養了不少革命仁人志士。</b></font> <h3><b>相關人物介紹:<br></b></h3><h3><b><font color="#ed2308"><u>辛亥革命梁氏三兄弟起義</u>:<br></font> 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辛亥武昌首義爆發,第一個起兵響應武昌首義的,是漢川革命黨人梁鐘漢、梁耀漢、梁輝漢兄弟。梁氏三兄弟就是馬口人。《漢川縣志》記載,辛亥武昌首義的第二天,梁鐘漢等人在馬口率起義隊伍1000多人,直搗漢川縣城。知縣投降,漢川起義成功,當晚湖北軍政府漢川軍政分府成立,梁鐘漢擔任軍政分府總司令,這也是湖北省的第一個地方軍政府。梁鐘漢的弟弟梁耀漢、梁輝漢后來都為革命犧牲,梁鐘漢建國后受聘為省文史館館員,1959年才去世。<br> 梁耀漢字贏洲,號醉生,名棟,漢川馬口人,生于1883年。家里開有榨坊和棉花坊,是當地有名的富裕大戶,有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曾參加科舉考試,16歲中武秀才。1903年,耀漢和同鄉鄒幼云一起自費來到日本經緯學校求學。1905年2月,完成學業歸國,入新軍前鋒營當士兵,不久進入陸軍特別小學堂深造。1905年初夏,在武昌左二巷成立革命團體“群學社”, 不久又在郎家巷開辦“明新公學”。1906年春,與吳貢三、殷子衡在 黃州成立“鳩譯書舍”。1906年2月“ 日知會” 成立,進行反清斗爭,不久,“群學社”、“明新公學” 與“ 日知會”合并,耀漢成為“日知會”的領袖之一。1907年2月被省緝捕隊通緝,脫險后家財蕩盡。1909年,他更名 梁棟赴四川新軍十七鎮司令部工作,1910年考入四川陸軍講武堂,1911年畢業回司令部任參謀。11月代表四川黨人協助新軍取得資州起義的成功,四川革命成功后,耀漢被推舉為四川巡警總廳正司令官。1912年2月黎副總統應湖北黨人的要求電調耀漢回鄂工作,并派專人赴川迎接。耀漢只好辭去所任職務,四川軍政府給予川江 巡閱使名義并派士兵護送。耀漢一行人船至四川奉節,遭到匪兵的襲擊,耀漢和同志 劉力群壯烈犧牲。年僅30歲。</b></h3> <h3><b><font color="#ed2308"><u>名譽校董事長晏勛甫</u></font>(1892一1964)中將,湖北漢川人。<br>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1期炮科、陸軍大學第5期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曾任湖南岳州守備司令部參謀長,鄂軍第1師2團團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前敵指揮部少將參謀處長,參加北伐,1927年任第8軍8師師長,1928年任第4集團軍參謀長兼兵站總監,1929年4月任討逆軍第5路總指揮部中將參謀長,6月任國軍編遣委員會編組部設計處處長兼編遣第2區主任,1932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員,1933年任南昌行營第2廳中將廳長,1935年任武漢行營第1處中將處長,同年10月任豫南清剿指揮部司令,1936年6月兼任河南省第9區行政督察專員,1937年10月任豫鄂皖邊區第2路司令、豫皖綏靖公署參謀長,1938年2月任第1戰區參謀長,1939年1月任天水行營參謀長兼陸軍大學西北參謀班主任,1946年5月任軍令部第4廳廳長,后任國防部測量局局長,1948年當選立法委員,1949年1月代理武漢市市長,5月在武漢起義。后任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民革武漢市委主委。1957年錯劃為右派,1960年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9月26日改正,恢復政治名譽。1964年8月在武漢病逝。</b><br></h3> <b><font color="#ed2308"><u>校董事長吳良琛</u></font>(1892~1979年),字時清,號獻之。湖北漢川系馬口人。<br>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漢川縣高等小學堂。宣統三年(1911年)投省城參加武昌首義,在革命軍學生軍第一營當學兵。不久,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7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上校參謀。次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第三師第十四團團長。1929年調第八師,歷 任團長、副旅長、代理旅長、少將參謀長等職。曾率部參加對工農紅軍的第四次“圍剿”。 后入南京陸軍大學深造,1937年畢業后出任第十九集團軍少將副參謀長。八一三事變后 ,隨部參加淞滬抗戰,先后轉戰淞滬、常熟、無錫一帶。同年擢升第十三師中將師長。旋揮 師山東,歸轄李宗仁,參加臺兒莊、臨沂諸役。1938年7月,調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 高級參謀,后出任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兼襄樊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第六行政督察 區專員兼施巴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1944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湖北保安副司令。國民政府 曾于1940年、1945年先后授予他陸海空甲種一級金質獎章、忠勤勛章。1947年改兼湖北省 田賦糧食管理處處長。任職期間,曾揭發并懲辦用大量黃金向他行賄的部屬鄔鐵青。出于對 國民黨腐敗現象的反感,拒絕參加國民黨黨員重新登記。<br> 1949年初,在中共地下黨員李遜夫的策動下,受聘為湖北省民生實業公司董事長,參與“反搬遷、反破壞、保護城市、迎接解放”的民主活動,與中共鄂中地委城工部部長邱肱良指派的專人保持密切聯系,部署謀劃保廠護產,終于使民生實業公司所屬的漢口化工廠、紡織廠、造船廠、煉油廠、機械廠、農具廠、印刷廠等8個工廠所有設備、檔案完整無損地被保護 下來,于武漢解放后交給人民政府,并迅速恢復生產。<br></b> <h3><font color="#ed2308" style=""><u style="">童世光</u></font><b>(1904—1996),又名童扶之。湖北漢川丁集公社人。1904年8月生,1925年6月參加革命。192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湘鄂邊區省委宣傳部長干事,并參加秋收起義,后任中共漢川縣南河區委書記,上海馮玉祥招待所大中通訊社翻譯,上海互濟會工作人員,青島中學教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在湯池訓練班工作。1938年3月至6月擔任過皂市書報合作社負責人,中共天門區委書記,中共天漢工委書記,漢川縣政府指導員、科長、天漢辦事處主任,天漢地委政權部長。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參事,湖北農學院副院長,湖北省教育廳廳長,華中農學院副院長,顧問,湖北省政協常委。1984年12月離職休養。1996去逝。</b></h3> <font color="#ed2308" style=""><u><b>張良皋談恩師舒祖鎰</b></u></font><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font color="#333333">(時任耀漢中學教務主任)<br> 普及,“擇師”幾乎已成過去。但教師這行職業,一直受到尊重,“混教育界”從來休想輕而易舉。在我們的青少年朝代,即使并非“名校”也常能拜上良師。拜良師是學語文的關鍵,在這一點上,我自幸運氣甚佳。 <br>在小學高年級,我師從的語文老師——籍隸湖北遠安的徐元弼(勛銘)先生,就是一位飽學之士。他畢業于武昌高等師范學堂(在清末是與“京師大學堂”平起平坐的名校),當小學教師顯然屈就,但徐先生十分敬業,并不因為游刃有余,就把時間虛擲在打牌看戲……而真正寸陰必惜,手不釋卷,時或吟詩作字,自得其樂。對我們的語文作業,嚴格認真,一絲不茍。兩周作文一篇,兩小時交卷,雷打不動。每篇文章都細心批改,一字不漏。每到句末,必定圈斷。通順者雙圈,警策者三圈,遇到佳作,徐先生就不惜每字連圈。當我們享受到徐先生的“連圈待遇”時,首先見到的倒是先生之眉飛色舞,感染得我們也得意非凡。 <br>升入中學,遇到名師的機會更多。初中時期的</font><font color="#ed2308">漢川舒祖鎰(菊舫)先生(曾當過縣長而棄官從教)</font></font><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font color="#333333">,高中時期的當陽胡國瑞(芝湘)先生(解放后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都是才學兼濟,能詩善文。我所讀的中央大學,也強調語文教學,一年級的“基本國文”如不過關,休想升到二年級。我所在班基本國文課的合肥衛瑜章(仲璠)先生,為我們講《詩經》、《楚辭》、《史記》……全是如數家珍。解放后衛先生任教于安徽師范大學,我讀到他的《說文段注糾誤》,不禁心跳加速——多年來竟未知衛先生學力足夠與清代文字學大師段玉裁“較勁”。 <br>不能小看中國私塾對語文教學的貢獻。歷史上,中國私塾曾為中國科舉制度培養考生。這里牽涉到中國科舉制度,詳細討論其利弊得失當然不是本文的任務,但不妨提到一點:一場鴉片戰爭,英國人不但劫掠了中國的物質財富,也順手牽羊盜竊了中國科舉制度的“知識產權”,貼上仿冒標簽曰“英國文官制度”,奠英國這樣一個很“初級階段”的盜國家于磐石之安,食中國文明之賜者垂百余年。當然他們也結合英國實際,搞了一點“英國特色”。如果我們今天說英國人的這點本事是中國私塾教出來的,不但英國人不認賬,我們自己一時也難于啟齒。不過中國科舉時代的私塾語文教育的確切中肯綮:以理解始,以表述終,達到語文的中心目標——溝通,才能使中國科舉出身的官員“明鑒萬里”,連“判牘”也常有可讀性。讓一些文理不通的官員蒞民決事,只能是糊涂官打糊涂百姓。在我游歷美國時,偶爾翻閱他們中小學生的語文作文,令我驚訝:美國老師之精心批改,倒真像是中國私塾老師教出來的,這應令不肯批改學生作業的中國老師汗顏。我是建筑師,深感語文課老師之改文,與建筑學老師之改圖,同樣無可取代。中外一律,至今未見有何妙策,能讓這兩類老師“輕松”一些。 <br>良師可遇不可求,學生只能信賴學校。現代學校為學生延聘合格的語文老師,是無可規避的嚴肅任務。<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ed2308">張良皋 湖北漢陽人,</font></font><font color="#333333" style="font-weight: bold;">1923年生。1947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建筑系,工學士。曾在上海、武漢一些單位任設計師。1975年退休。1982年應華中科技大學之聘為建筑系教授,現兼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著作有《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護和利用》(與人合作)、主編《中國民族建筑——湖北卷》、參編《中國建筑藝術全集?23?宅第建筑?四?南方少數民族卷》等。 </font><br> <h1><b><font color="#39b54a">重拾這段歷史時光,蘊含著對往日的緬懷,對現在的思索和對未來的憧憬。</font></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天全县|
鹤山市|
宜兴市|
宽甸|
扶沟县|
岫岩|
东乌珠穆沁旗|
高邑县|
祁阳县|
永靖县|
涡阳县|
西昌市|
靖州|
定州市|
文登市|
当雄县|
曲阳县|
泉州市|
增城市|
革吉县|
本溪|
甘孜|
瓦房店市|
万载县|
舞阳县|
宜城市|
金川县|
西林县|
宣威市|
洱源县|
吴江市|
丰台区|
贡觉县|
灌阳县|
南雄市|
太湖县|
东台市|
离岛区|
库尔勒市|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