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解密五大野戰軍》 紀錄片 2009年首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野、二野、三野、四野誕生始末,這回講透了!</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文章搞自:軍武點兵 2018-02</b></p><p class="ql-block"><b>圖片選輯:洪哥警影 制作美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共中央是從1948年秋天才開始面對統一各根據地軍事力量問題的。毛澤東在9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講:仗打到現在,出現了正規化的問題,編制要統一起來了。但當時毛估計還要5年時間才能打敗國民黨,因此,統一編制的問題還顯得不十分急迫。他甚至還擔心,過早統一,后勤補給仍舊各補各的,正規化不僅實現不了,還會造成很多麻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但進入1948年11月,毛澤東對戰爭形勢的估計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明確提出:“我軍大約再以一年左右的時間,再殲其一百個師左右,即可達成”根本上打倒國民黨之目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為此,經周恩來起草,中共中央軍委與11月1日頒發了《關于統一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第一次提出了整編全國軍隊的要求。《規定》將全軍各地的部隊按地域劃分為四大野戰軍,即: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中,西北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習 仲勛分別任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中原野戰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李 達任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由陳 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 裕、張云逸任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由林 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劉亞樓任參謀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但進入1949年1月,隨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相繼勝利,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軍隊損失殆盡,偌大的北中國實際已成為共產黨的天下,蔣介石100余萬殘軍紛紛退守長江以南。這樣,我各野戰軍的作戰范圍必將突破地域的界限,掃平南中國、從根本上推翻蔣 家 王朝已是指日可待。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先前以地域命名的野戰軍番號已不合時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于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張德生任副主任),下轄第1、第2兵團共6個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 達任參謀長,段君毅任后勤部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3、第4、第5兵團共10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 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 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 震任參謀長,唐 亮任政治部主任(鐘期光任副主任),下轄第7、第8、第9、第10兵團共16個軍又l 個特種兵縱隊及華東海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 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 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 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 光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共12個軍,另加l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兵司令部及兩廣縱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這次整編中,中央軍委還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軍”,受毛澤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下轄第18、第19、第20兵團共11個軍。不久(即1949年3月17日),中央 軍委又決定組織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太原前線司令部和以徐向前為書記的黨的總前委,統一指揮“華野”各部隊。</b></p> <div><font color="#ed2308"><b>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編制時間不長:</b></font><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一野”持續時間僅1年零3個月,于195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取消其番號,所屬部隊歸西北軍區管轄。</b><br></div><div><b></b><br></div><div><b>“二野”持續時間1年零1個月.于1950年2月,同率領第1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合并,組成西南軍區。</b><br></div><div><b></b><br></div><div><b>“三野”持續時間1年零7個月,于1950年8月取消番號,部隊全部歸華東軍區領導。</b></div><div><b></b><br></div><div><b>“四野”持續時間1年零3個月,于1950年4月取消番號,部隊歸中南軍區指揮。</b></div><div><b></b><br></div><div><b>“華野”的番號、編制,更是經過了數度反復的調整、變化:1949年4月25日,太原城的硝煙尚未散盡,第18、19兵團即接受新命令,調入一野,參加解放大西北的千里征戰;11月,第18兵團又調入二野參加大西南戰役;1950年,為適應剿匪任務的需要,其第20兵團除部分轉入特種兵外,一部分轉為地方軍區或公安軍;另外,第18兵團第61軍,于1950年2月兼由川北軍區領導,1951年3月其181師又調歸第60軍;1952年7月,第61軍番號正式取消。</b></div> <font color="#ed2308"><b>△第一野戰軍 原西北野戰軍(西野)主要戰績</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br><div><b>由抗戰時期賀龍、關向應等領導的陜甘寧晉綏聯防軍的主力部隊,逐步發展而來的。根據中共 中央 軍委關于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6 年4月,陜甘寧晉綏邊防軍整編為5 個野戰旅,王世泰任司令員;晉 綏軍區組成下轄4個野戰旅的晉綏野戰軍 ,賀 龍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b></div><div><b></b><br></div><div><b>1947年3月,上述兩支部隊成立西北兵團,同年7月,定名為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縱隊、新編第4旅、教導旅等。至同年10 月,又新組編第4、第6縱隊。1948年7月,相繼又成立第7、第8縱隊。1949 年2月,西北野戰軍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所屬各縱隊依次改編為第1 、第2 、第3、第4、第6、第7、第8軍。</b></div><div><b></b><br></div><div><b>同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第18兵團(轄第60、第61、第62軍)、第19兵團(轄第63、第64、第65軍)撥歸第一野戰軍建制。同年10月,第一野戰軍將原轄的6個軍改編為2 個兵團:第1兵團( 轄第1、第2、第7軍);第2兵團(轄第3、第4、第6軍)。1947年3月,國民黨軍23萬人,向西北野戰軍駐守的西北地區發動進攻。西北野戰軍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英勇作戰,連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 龍、沙家店等戰役、戰斗的勝利;1948 年2月,先后取得宜川、陜中等戰役的勝利,4月收復延安;8~11月,相繼進行澄 郃、荔 北戰役和冬季攻勢;1949 年7 ~12 月,進行扶(風)眉(縣)、蘭 州、寧 夏等戰役,并進軍新 疆,解放西北全境;同時以一部分兵力配合第二野戰軍進行西南戰役和以后的向西藏進軍。</b></div><div><b></b><br></div><b>第一野戰軍經過兩年半艱苦戰斗,共殲滅國民黨軍51萬余人,俘將級軍官197人,在戰斗中,第一野戰軍官兵犧牲1.8萬人,其中團以上干部50人。第一野戰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b></div> <b><font color="#ed2308">△第二野戰軍 原中原野戰軍(中野)主要戰績</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前身是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八路軍129師和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根據中共 中央 軍委關于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5年冬,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轄第2、第3、第4、第6、第7等5個縱隊。1946年6月底,以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的第3、第6、第7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b><br><div><b></b><br></div><div><b>1948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1949 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第3兵團轄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轄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轄第16、第17、第18軍。抗日戰爭勝利后,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上 黨、邯 鄲戰役的勝利;1946年 7月~1947 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又取得破擊隴海路和定 陶、鄄 城、晉 南、豫 北等戰役的勝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取得魯 南戰役勝利,隨即挺進大別山,進軍豫 西,與華北野戰軍密切協同,縱橫馳騁于長 江、淮 河、黃 河、漢 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殲滅大量國民黨軍;1948年11月~1949年1月,與華東野戰軍一起,取得淮海戰役的巨大勝利,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華東和中原地區。</b><br></div><div><b></b><br></div><div><b>1949年4月,第二野戰軍與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并肩發起渡江戰役,突破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南昌等城市和皖、贛、浙、閩廣大地區。1949年11月~1950 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主力部隊協同下,進行西南戰役,解放四川、貴州、云南、西康;隨后,又抽調一部分主力部隊進軍西藏,促使和平解放西藏。</b><br></div><div><b></b><br></div><div><b>解放戰爭時期,第二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00余萬人,其中投誠、俘虜160 余萬人。在戰斗中,第二野戰軍官兵犧牲3.7 萬余人,其中團以上干部200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b></div></div> <font color="#ed2308"><b>△第三野戰軍 原華東野戰軍(華野)主要戰績</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在華中的新四軍大部和山東的八路軍一部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根據中共 中央 軍委關于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5 年10月,由進到山東的新四軍主力和留在山東的八路軍主力,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1946 年 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陳 毅任司令員,黎 玉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第2縱隊和第7、第8師;1945年11月,留在華中解放區的新四軍組成華中野戰軍,粟 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下轄第6、第7、第8、第9縱隊。</b></div><div><b></b><br></div><b>1947年初,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 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1949 年1月15日,華東野戰軍改稱為第三野戰軍,陳 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第7、第8、第9、第10兵團1 :第7兵團轄第21、第22、23 、第35軍;第8兵團轄第24、第25、第26、第34軍;第9兵團轄第20、第27、第30、第33軍;第10兵團轄第28、第29、第31軍。另1個特種兵縱隊。</b><br><div><b></b><br></div><div><b>從1946 年6月以后,華東野戰軍取得蘇 中、宿 北、魯 南、萊 蕪、孟良崮戰役的勝利;1947 年8月,主力挺進魯西南,進軍豫皖蘇,與晉冀魯豫野戰軍密切協同,縱橫馳騁長 江、淮 河、黃 河、漢 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殲滅大量國民黨軍;內線作戰部隊在此期間,也取得膠 東、濰 縣、兗 州等戰役的勝利;1948 年9月,主力部隊先后取得濟 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巨大勝利 ,基本解放長江以北華東和中原地區。</b></div><div><b></b><br></div><div><b>1949 年4月,與第二野戰軍并肩發起渡江戰役,突破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接著,進軍福建。至1949年10月,全部解放華東大陸及其沿海大部島嶼。解放戰爭時期,第三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45萬余人,在戰斗中,第三野戰軍官兵犧牲11萬多人,其中團以上干部195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b></div></div> <font color="#ed2308"><b>△第四野戰軍 原東北野戰軍(東野)主要戰績</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它是以抗日戰爭轉入反攻后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日本投降后,中共 中央于1945 年9月19日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大批中央領導率2 萬名干部進入東北,并成立東北局。接著,山東軍區機關及所屬第1、第2、第3、第5、第6、第7師等約5萬余人,新四軍第3師轄4個旅3萬余人,加上陜甘寧、冀東及其他各解放區抽調部隊共10萬人,挺進東北。同年10月31日,成立了東北人民自治軍。</b></div><div><b></b><br></div><div><b>1946 年1月,改為東北民主聯軍,林 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至同年10月,部隊改編為第1、第2、第3、第4、第6縱隊又4個獨立師(旅),并建立10個炮兵團及戰車、高射炮兵大隊等特種兵。1948 年1 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又先后新成立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根據中共 中 -軍委關于組編野戰軍的指示,同年8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整編為東北野戰軍,轄第1、第2兵團。</b><br></div><div><b></b><br></div><div><b>1949年春,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 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第12兵團轄第40、第45、第46軍;第13兵團轄第38、第47、第49軍;第14兵團轄第39、第41、第42軍;第15兵團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1 個特種兵司令部(轄炮兵、裝甲兵、工兵部隊及1個鐵道兵縱隊)。 </b></div><div><b></b><br></div><div><b>1946 年10月~1947 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進行新開嶺、臨江等戰役。</b><br></div><div><b></b><br></div><div><b>1947 年5月后,連續取得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的勝利,迫使東北地區國民黨軍收縮于長 春、沈 陽和錦 州3個地區。1948年9~11月,東北野戰軍取得遼沈戰役的巨大勝利,解放東北全境;隨即進入山海關,同華北野戰軍一起,于1948年12月~1949 年1月,取得平津戰役的巨大勝利,解放北平、天津等城市。1949 年5月,第四野戰軍從武漢以東團風到武穴間強渡長江,解放武漢。</b></div><div><b></b><br></div><b>同年6月以后,在第二野戰軍配合下,進行衡陽、廣東、廣西等戰役,到同年12月底,全部解放中南大陸,并配合進行西南戰役。1950年5月1日解放了海南島。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80 余萬人。在戰斗中,第四野戰軍官兵犧牲6萬人,其中團以上干部178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b></div> <font color="#ed2308"><b>華北野戰軍 原晉冀魯豫野戰軍</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由一一五師一部發展而來。由抗戰時期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主力和晉冀魯豫部隊一部,經編組改建而成的。參加了解放太原、進軍綏遠及平津等重大戰役。 </b></div><div><b></b><br></div><font color="#ed2308"><b>一野名將</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在彭德懷、王 震、楊得志、許光達、賀炳炎、彭紹輝、郭 鵬、余秋里、羅元發、鄭維山等著名虎將的指揮下,歷經西北春季戰役、陜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蘭州戰役、河西走廊追殲戰、寧夏戰役和解放新疆以及解放陜南、隴南等著名的大戰、血戰。 </b></div><div><b></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二野名將</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在劉伯承、鄧小平、陳 賡、王樹聲、李 達、楊 勇、陳錫聯、陳再道、宋任窮、王近山、杜義德、周希漢、王秉璋、曾紹山、秦基偉等著名將領的統帥下,歷經渡江戰役、兩陽戰役、成都戰役、滇南戰役和昌都戰役等重大戰役。 </b></div><div><b></b><br></div><font color="#ed2308"><b>三野名將</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精悍強大,是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中編制最龐大的威猛之師。涌現出了陳 毅、粟 裕、譚震林、皮定均、陳士榘、宋時輪、許世友、王建安、韋國清、丁秋生、唐 亮、成 鈞、葉 飛、王必成、陶 勇等著名將帥,歷經渡江戰役、上海戰役、長山列島戰役、福州戰役、舟山群島戰役和漳、廈、金戰役等震撼世人的大戰。</b></div><div><b></b><br></div><b><font color="#ed2308">四野名將</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勇猛無敵,是一支兵力最強悍、武器最精良、戰將最齊備的鐵血雄師。在林 彪、羅榮桓、肖勁光、梁興初、曾克林、黃克誠、鄧 華、譚 政、劉亞樓、李天佑、黃永勝、陳伯鈞、洪學智等一批被稱為“猛將”、“怪才”的率領下,從-40度嚴寒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40度酷暑的海角天涯,先后轉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戰場,并在三大戰役勝利后歷經安新戰役、漢潯間渡江戰役、宜沙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廣東戰役、鄂西戰役、廣西戰役和海南島戰役等大規模的血戰、硬仗。</b><br><div><font color="#ed2308"><b></b><br></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華北野戰軍名將</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華北野戰軍是一支與四大野戰軍齊名、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直接領導的英勇之師。它是與其他野戰軍一樣,這支部隊同樣人才輩出:聶榮臻、徐向前、羅瑞卿、蕭 克、楊得志、楊 勇、楊成武、蘇振華、耿 飆、胡 耀邦等一個個聲震中外的著名將帥,都曾在這支部隊中戰斗過。</b></div> <b>△《五大野戰軍全集》 中共黨史版社 2014-12 出版</b> <b>△《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志愿軍全戰事》是2010年長城出版社出版</b>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阜平县|
曲周县|
子洲县|
高平市|
巴林左旗|
东乌珠穆沁旗|
仙桃市|
西林县|
临沧市|
杭锦旗|
西宁市|
武功县|
莱芜市|
绥阳县|
湘潭市|
铅山县|
通州区|
淮阳县|
四子王旗|
巴塘县|
盐池县|
抚宁县|
尖扎县|
松桃|
临城县|
河东区|
太保市|
永清县|
柞水县|
八宿县|
长寿区|
芒康县|
酒泉市|
永仁县|
锦屏县|
凌云县|
长泰县|
通辽市|
龙里县|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