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年我寫作之余創作</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時光回溯到20年前的1999年。那一年,對于全世界來說非同尋常,因為人們都在迎接、歡度“千年走一回”的千禧年;對我而言也意味深長,因我將要度過而立之年這一道坎,邁入不惑之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全國高校學府隨處可見“爭當跨世紀人才”的標語,仿佛2000年非常遙遠。一轉眼可倒是好,光陰之箭一股腦兒把我們都帶到了世紀之交的邊緣(所幸絕非是世紀末)。不甘于落后,隨大流的我自然也就混成了學做跨世紀人才奮勇當先者當中的一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與其說是創作之余拼命寫書,不如說是我寫作之余在見縫插針畫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工業設計史潮》</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1年</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我研究生的專業方向是“繪畫與設計色彩”,導師是著名水彩畫家徐堅教授。因是研究生,所以1990年一畢業就去兼上設計史這門理論課;為了不誤人子弟,我必須花力氣備課……日積月累,備課筆記遂成講義、教案,并萌生出版一本教材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繼王受之、何人可和朱銘等前輩之后續寫、復撰世界設計史,談何容易?!笨鳥后飛,知難唯進,不敢怠慢,故《世界工業設計史潮》一書的初稿從20世紀90年代初一直寫到1997年,我便擱筆遠赴歐洲半年,以巴黎為據點考察藝術與設計,淘了不少設計史論方面的外文書籍。回國后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埋頭翻譯、整理史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乃我用心撰寫的一部處女作,前后用時差不多5年之久、甚至更長。我在該書的《后記》中寫道: “盡管總是感到這樣反反復復下去沒有窮盡似的,我還是不得不就此擱筆:我不想從這一世紀沒完沒了地一直寫到下一世紀……而立之年這本書沒能立起來;步入不惑之年,但愿執迷不悟的我有所醒悟。——李亮之1999年4月18日于無錫輕工大學設計學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歐洲之行所淘部分設計史論外文書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7~1998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工業設計史潮》后記</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9年</h5> <h3><br></h3><h3> 約定交稿截止日期在即,盡管整書圖文排版格式均親自動手奪定,想來留給收尾時間也綽綽有余。為了犒勞這幾天、幾年的辛苦和家人后援,我頭回報名參加校工會組織的暑期赴九寨溝旅游。沒想到我那臺花重金購買的第一代pc電腦不爭氣、只有4個G的容量,在處理大量黑白圖片時幾度崩潰、最后主板冒煙徹底燒壞!無奈之下速去買了當時最高配置——16G,機器總算運轉正常,可時間卻所剩無幾!</h3><h3><br></h3><h3> 這回我算是真得相信當年紅軍長征一邊睡覺一邊行軍的真實性和可能性了:我坐在電腦屏幕前幾乎三天兩夜沒有倒身安睡,打了幾行字、插好幾張圖,雙目就情不自禁地合攏,而那雙手還在不停地操作鍵盤和鼠標……不知瞌睡多時、也不知何時暫又蘇醒,抬眼一看,居然不長眼的手指還在聽腦子指揮、昏迷之中的頭腦還存有片刻記憶或依稀清醒意識——所打的那些字句段落還都基本無錯!!</h3><h3><br></h3><h3> 當我把輸入整部書電子文檔的兩盒MO盤(那時只用磁盤而尚未發明、普及光盤乃至U盤)打包郵寄給中國輕工業出版李忠良主編后,如釋重負,馬不停蹄地趕上去九寨溝的旅游大巴、飛機并一路昏睡過去……不是我有意要玩命這樣做,此實屬被逼無奈也;也不是我在這里胡編亂造瞎鼓吹,世紀之交的那次遭遇刻骨銘心,迄今心有余悸并肯定下不為例……眾所周知并時有所聞,長時間玩電子游戲是要命或折壽的!</h3><h3><br></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業設計史”備課筆記和課程講義</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工業設計史潮》初稿)</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0~1995年</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全國美術界一樣激動、亢奮,江蘇省美術館為迎接新世紀的到來,特由美術理論家馬鴻增、尚輝(現為《美術》雜志主編)牽頭主編《世紀之交美術的回眸與展望》,其中有“方志篇”專欄,欲組織編寫省內地區級各市百年美術活動情況。經由江南大學(原無錫輕院)同事、雕塑家周阿成老師力薦,無錫就由我這個只待了20年的“新(非)無錫人”執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任在身,時間緊迫,我擱下接近尾聲的《世界工業設計史潮》的寫作,全身心投入到無錫美術史研究上。時間再緊迫,也得按規矩和程序辦:先是跑去市文史館、圖書館和美協等地處查閱檔案,不少原始材料其文件上緣、左邊均被裝訂死,這說明被反復整理過、更說明過后未曾被人啟封、查看過;只有沉下去,才能把幾近淡出人們視線的美術史料浮出水面,寫全、寫細、寫深、寫透,才能將大約一個世紀前后培養畫家的無錫裱畫店、畫像館梳理出來……然后重點走訪老畫家,除了向比較熟悉的時任美協主席張崇政等了解情況外,還特意通過其孫吳惲(曾經的學生兼同事)拜訪前任美協主席吳榮康老先生探詢不曾了解的詳情。最后,歷時一月終于完稿,原本要求僅限萬字論文近洋洋灑灑弄成近3萬余字,最終出版時只好略去諸如“秦祖永與《桐蔭論畫》”、“一代宗師徐悲鴻”等章節,即便這樣也足有2萬5千字之多;盡管如此,主編竟破例超長刊登,并使之成為該論文集中最長的一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書成之后,省美協專門隆重召開了理論研討會,使我有機會聆聽諸多老一輩美術家、美術理論家暢談教誨,切磋交流;沒想到的是,組委會還安排我與陳傳席老師同留一宿,倚枕長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世紀之交美術的回眸與展望”理論研討會代表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9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攝于南京江蘇省美術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不影響枯燥、艱辛而漫長的史論研究,我暫時放棄了日常繪畫習作。但從內心深處我還是很想畫畫,而像全(奧)運會一樣,5年一屆的全國美展乃是每一個青年畫家積極參與、向往入選的機遇和挑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有幸<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先后</span>聆聽徐堅教授特意邀請來無錫的張英洪和關維興二位水彩畫大咖的精彩講座及座談交流,亦仿佛是一針催化劑或強心劑,喚起了我躍躍欲試的創作激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故,在缺乏“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訓練的情況下,憑借8年前、甚至更早積累下來的素材和老底子,更憑某種藝術靈感與沖動我開始搞起了久違了的“主題性繪畫”創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水彩畫《苗家盛會四月八》</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79x109cm 1999年作</span></div></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家盛會四月八》創作體會及說明</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br></h3><h3> 水彩畫《苗家盛會四月八》一畫是根據1991年帶設計學院90級同學赴湘西寫生考察所收集、整理的素材,并受關維興老師水彩畫插圖《城南舊事——英子逛天橋》啟發創作而成的,自認為這是一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創作模式的演習、實踐(詳見拙著《水靈彩動——水彩畫技藝論》第100頁插圖及相關說明文字)。</h3><h3><br></h3><h3> 此為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應征作品。那年江蘇省美協特別重視各地創作,專門組織著名畫家、專家來無錫蒞臨指導。當老水彩畫家楊云龍、范保文先生(均已故)看到此對開大小的初稿時倍加鼓勵,同時提出了許多中肯修改意見。于是我就再花一周時間在整開水彩紙上重新畫了色彩更加明朗的一幅作為正稿提交(后被雄心勃勃擬籌建“中國水彩畫博物館”的臺灣收藏家收藏)。</h3><h3><br></h3><h3> 在九屆美展開幕那天,作為評委之一的楊云龍教授非常關懷我這個無名小輩及其并不顯眼的這幅小畫(不知何時起,全國美展入選作品之中整開水彩畫儼然已屬“小畫”),特意來到我的畫前指點,交流之余他又悄悄跟我說,盡管他據理力爭,但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原本這幅畫是可以獲獎的……</h3><h3><br></h3><h3><br></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南舊事——英子逛天橋》<br>水彩畫插圖 關維興作</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為創作《苗家盛會四月八》而作的</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速寫、草圖及照片素材 1991年</h5>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彩畫《雨過草原》<br>54x79cm 1999年作</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過草原》創作體會及說明</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br></h3><h3> 水彩畫《雨過草原》則是作者1990年跟隨研究生導師徐堅教授遠赴新疆巴里坤大草原的產物。</h3><h3><br></h3><h3> 遼闊草原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就是說變就變的天氣(云);而令我過目不忘的人物則是那從左到右走過的側影,既如科·巴巴畫筆下的《農民》那樣或具有其永恒的造型特質,又如畫家俞理、王懷慶所塑造的行走中的側面剪影那樣富有情趣乃至詩意(參見拙著《水靈彩動——水彩畫技藝論》第101頁插圖及相關說明文字)。</h3><h3><br></h3><h3> 可以這么說,此畫是退一步為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覽而作(投稿)的。雖然沒有像《苗家盛會四月八》那樣花更多的力氣和時間去畫40多個人,但相比之下比較輕松的作畫心情、加之畫面情景也比較輕松、休閑,致使該作品反能彰顯祖國各民族其樂融融大團結的歡快氣氛和主旋律,故而刻意努力創作的那幅“力作”效果不一定比這幅好多少,不敢奢望的是居然如愿獲獎……須知,此乃九屆美展落選作品!</h3><h3><br></h3><h3><br></h3><h3></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布加和中國醫生》<br>連環畫 俞理作</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為創作《雨過草原》而作的<br>速寫、草圖及照片素材 1990年</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起慶祝建國70周年,就想起那年為了給國慶50周年獻禮,無錫郵政局出品、江大設計學院同事沈大為、尋勝蘭、冉海泉、薩興聯和我聯手創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民族大團結》郵資明信片紀念冊設計”。沈大為老師統一設計版頁母(模)版及封面設計,不僅奠定了色彩基調,而且為該套明信片設計增色不少;我們每人則各自完成10幅(10個民族)完整的作品構思與制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主要任務是為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朝鮮族以及幾個人數更少、不為詳知的少數民族選取其典型的人物造型、活動場景以及服飾特色并畫出其形象生動的繡像畫組合,即要體現該民族的特色,不能有重復之嫌,又得符合整體構思并形成一套風格統一的郵品:一男一女、顧盼呼應,題材上多采用舞蹈情景、也有勞動場面;形式上則以強調平面化圖案裝飾性為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一年全國出品的取材于56個民族大團結的大型郵資明信片(連同郵票)共有兩個版本,可以說這兩波設計師之間沒有任何聯系或商量,幾乎是同步制作出版的。現在看起來北京的那套由于是一個人完成的,其風格絕對統一、完整;而我們江蘇這套因多人合作之故(為趕在1999年國慶節之前面世),似趨于多樣化而呈熱鬧氛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族大團結》郵資明信片紀念冊設計<br>沈大為、尋勝蘭、李亮之、冉海泉、薩興聯合作<br>1999年</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位作者親筆簽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為本人完成的其中10幅、<br>即10個民族裝飾人物畫創作</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br></h3><h3> 概言之,那一年,我所撰寫的第一本書《世界工業設計史潮》奠定了我設計史論研究的基礎,甚至埋下了日后擔任博士生導師的伏筆,不僅榮獲2003年江南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而且多年以來成為江南大學乃至中國藝術研究院設計專業碩博研究生入學考試或教學參考書;至于那篇“被逼出來”的應急論文《無錫美術百年滄桑》,不經意之間或已成為日后研究無錫美術史的一塊敲門磚、鋪路石。</h3><h3><h3><br></h3><h3> 那一年,我僅僅畫了兩幅水彩畫,卻達到了本人迄今為止沒有超越的藝術成就——《苗家盛會四月八》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并獲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獎;《雨過草原》獲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覽民族百花獎金獎;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民族大團結》郵資明信片紀念冊設計”經5人團隊共同努力,一舉獲得江蘇省郵政廣告設計大賽唯一金獎。</h3></h3><h3><br></h3><h3> 花甲之年看而立之年可謂別有一番滋味、別樣一道風景。那年頭,我理論與實踐并重,寫書之余畫畫,且數年寫成一本書、一年之內僅畫兩張畫;現如今我賦閑在家,自娛自樂與做學問相結合,舞文弄墨做美篇,且終可用大把時間畫自己心儀的畫了!</h3><h3><br></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附】</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靈彩動——水彩畫技藝論》<br>湖北美術出版社 2013年</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靈彩動——水彩畫技藝論》序 徐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靈彩動——水彩畫技藝論》自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靈彩動——水彩畫技藝論》第100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靈彩動——水彩畫技藝論》第101頁</h5> <h3><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县|
石河子市|
麻阳|
旅游|
锡林郭勒盟|
怀仁县|
盐边县|
西乌珠穆沁旗|
四川省|
高平市|
逊克县|
舟曲县|
古蔺县|
天津市|
广丰县|
洛阳市|
荔波县|
南投市|
方山县|
视频|
舒兰市|
乐业县|
皮山县|
赤峰市|
普洱|
铁岭县|
西峡县|
浦县|
合阳县|
昌平区|
鄂托克前旗|
南漳县|
五华县|
名山县|
千阳县|
留坝县|
九龙城区|
深泽县|
绥阳县|
广汉市|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