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鄉(xiāng)河南省林州市是著名的紅旗渠所在地,是父母的出生地。</p><p class="ql-block"> 據(jù)林州著名民間學(xué)者王買金收集整理的《林州百家姓探源》記載,林州現(xiàn)住人口的90%以上是在明朝年間從山西遷徙而來。</p><p class="ql-block"> 我族《北小莊村李氏族譜序言》記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州河順鎮(zhèn)柳泉村有一塊石碑,碑文記載我祖于“前明洪武之時,自山西潞城縣神頭村來遷,一族四門,我祖居二。…… 祖世李仁美……</span>”。族譜上還記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氏始居柳泉,次遷小券,后遷小莊”及“遷居北小莊的始祖叫李書</span>”等等。</p><p class="ql-block"> 史書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近50年間,數(shù)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和江浙一帶向中原及其他地區(qū)移民。</p> <p class="ql-block"> 以上史料引起對我李氏家族及大移民的關(guān)注,并關(guān)切:先祖是在明洪武朝的哪一年?哪一次從潞州遷移到林州柳泉村的?又是哪一年遷到北小莊村的?大移民是怎樣形成和實施的?帶著這樣問題查找了一些歷史資料,竟然有許多新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 從《明史·食貨志》、《明太祖實錄》、《續(xù)文獻通考》等文獻中了解到,明朝洪武到永樂年間從山西向外移民共有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間移民10次,而這10次之中遷往林州的有三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有這樣記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命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等遷移山西百姓,到彰德、衛(wèi)輝、歸德、臨清、東昌等地栽桑種棗,墾荒種地”。</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朝廷命后軍都督僉事李恪、徐禮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戶,分別遷至彰德、衛(wèi)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地。”</p><p class="ql-block"> 以上說的潞城縣,即現(xiàn)在的潞城市,歸長治市所轄;潞州,即現(xiàn)在的長治市。</p><p class="ql-block"> 彰德,即彰德府,即今河南省安陽市。那時的林州,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為縣,改名林縣,隸屬彰德府。</p><p class="ql-block"> 上三次移民中,后兩次在史料中沒有記載遷出之地是否有潞州。只有第一次記載遷出地有潞州,遷入地有彰德,遷移時間是1388年,記載時間地點都與族譜記載相吻合,最有可能我祖遷移就是這一次。這是明初18次大移民中的第四次,以這一次(1388年)遷到林州時間算來,我先祖離開大槐樹已有600多年了。如果再確切一些,至今年(2019年)已經(jīng)631年了。</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明朝大移民主要是從山西向外移民呢?《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有記載:元末中原地區(qū)的兵亂及各種災(zāi)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qū)也沒有發(fā)生大的水旱蟲災(zāi),卻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盛。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189.1萬多人,河北人口是189.3萬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403.045萬人,比河南、河北的總和還多。再從人口密度來看,同樣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這樣,山西“地狹人稠生計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這時朝中一些要臣提出從山西移民到中原,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于是開始了—場轟轟烈烈移民活動。</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具體是怎樣實施的?</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明朝徙民條例規(guī)定:凡山西移民都必須到洪洞縣的廣濟寺辦理遷移手續(xù),領(lǐng)取“憑照川資”,然后從這里出發(fā),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監(jiān)護下,分別遷往各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廣濟寺設(shè)局駐員,發(fā)放憑照、遷資。動身一般是在秋收后,為的是多積攢點安家落戶的費用。</p><p class="ql-block"> 城北廣濟寺左有一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jù)粗略估計,至少在百萬以上。</p><p class="ql-block"> 我李氏先祖從潞州到林州,直線距離相距90公里,是遷徙中比較近的。但有一個問題,從地圖上看,潞州處在洪洞縣與林州之間,距洪洞縣約250公里,中間還要穿越部分太行山脈、長治盆地、太岳山余脈大片丘陵地帶和汾河盆地;而潞州距林州只要翻過太行山就到了。若從潞城先到洪洞縣大槐樹處辦理手續(xù)后再返回潞州再前往林州,就要多走500公里往返冤枉路。依那時的路況,那時的交通工具,以及其中有拖兒帶女的舉家搬遷,多走500公里會增加多少艱難?</p><p class="ql-block"> 是否真的走了這樣的冤枉路,現(xiàn)在已不可知。這個謎不知道以后能否解開?</p> <p class="ql-block"> 有學(xué)者考證,當時廣濟寺曾存有移民的檔案記錄,記載著所有具體情況,可惜這些檔案在文革時期被毀了。</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遷徙、再遷徙。</p><p class="ql-block"> 《北小莊村李氏族譜序言》記載:“李氏始居柳泉,次遷小券,后遷小莊”。柳泉、小券、北小莊都是林州的村名。從大槐樹遷到林州柳泉村后,何時又遷到小券村?何時再遷到北小莊村?沒有記載。但是遷到北小莊村的時間還是可以推算的。</p><p class="ql-block"> 據(jù)2001年族人李海全《重續(xù)北小莊村李氏家譜的記載:遷居北小莊的始祖叫李書。1851年制作族譜時的李丕建、李崇是遷到北小莊的第六代人;2001年重續(xù)族譜中的我輩是遷到北小莊的第十二代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若從1851年的第六代人到2001年的第十二代人算,歷150年,</span>經(jīng)七代人,平均每代人約21.4年。按此算,從始祖李書一世,到今年(2019年)已經(jīng)有了第十四代人,應(yīng)歷經(jīng)300年。以此推算,遷到北小莊的時間應(yīng)自今向前追溯300年,即為1719年,時為康熙58年。那麼,從離開大槐樹的1388年到遷入北小莊的康熙58年(1719年)也經(jīng)歷了331年。當然,這些還只是推測。</p><p class="ql-block"> 我李氏從山西遷到林州后,為什么又從 “柳泉村”,再遷“小券村”?又遷“北小莊村”這樣多次遷移呢?具體原因族譜沒有記載,但從地理位置看,每次都向西南方向遷,離山愈來愈近。是否可以說明由于人口大幅增長使得土地不能滿足,只得向山區(qū)開墾新的土地?這些猜測可以憑籍歷史資料印證:</p><p class="ql-block"> 一是從人口上看,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1700年康熙朝人口為1.2億,比大移民前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0.6億已有翻倍,已占據(jù)世界人口的18.94%,與印度并居世界第一。其時世界人口為6.336億,</p><p class="ql-block"> 二是從政策上看,明、清王朝的拓荒政策較為放寬。洪武時期鼓勵百姓拓荒種地,多多益善,規(guī)定了凡拓荒者皆免租稅三年等激勵措施。清朝前期繼續(xù)推行鼓勵墾荒政策:宣布墾荒歸己,放寬荒地免征年限,政府資助耕牛、種子,以墾荒多寡作為考核官吏的條件等,使向山區(qū)墾荒形成發(fā)展趨勢。</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回望故鄉(xiāng)神頭村。</p><p class="ql-block"> 離開600年的神頭村今仍在。位于今山西省長治市所轄潞城市微子鎮(zhèn)東北方向15華里處。<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頭村的得名由來,是因為戰(zhàn)國時期的扁鵲。扁鵲乃一代神醫(yī),這里是他的封地。扁鵲入秦,被善妒的太醫(yī)所害。村民們冒死把扁鵲的頭顱偷回安葬,建廟祭祀。從此,太行腳下,始有神頭村。</span>據(jù)《明天啟縣志》載,潞城有古八景:神頭煙樹、葛井寒泉、盧醫(yī)疊翠、西流晚渡、天冢鳳鳴、伏山臥牛、微子清風(fēng)、無影丘岡。其中,“神頭煙樹”說的就是神頭村。神頭村北樹木參天,石山煙郁。傳說,唐將李靖領(lǐng)兵打仗,曾駐扎于此。唐兵隱蔽埋伏,神出鬼沒,屢敗敵兵。當?shù)貫榧o念李靖,修建了李衛(wèi)公廟。</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仍流傳這里生活居住著李衛(wèi)公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代,這里還發(fā)生過一起重大事件—神頭嶺伏擊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上旬,八路軍129師及386旅(時任旅長陳庚)利用地形,在神頭村以西山嶺設(shè)伏,以傷亡240余人的代價,斃傷日軍1500余人,俘獲8人,是我軍著名的山地伏擊戰(zhàn)范例。</p> <p class="ql-block"> 今日神頭村有村民240余戶,1020人,耕地1530畝。</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后記,久在長安居,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1944年,抗戰(zhàn)時期,父親從林州來西安謀生,并在這里繁衍生息。一轉(zhuǎn)眼,我們在西安這座已生活了80年。</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個新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應(yīng)了那句老話:醉里不知身是客,總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丘北县|
南丹县|
内乡县|
千阳县|
长宁县|
德保县|
克拉玛依市|
江永县|
吴桥县|
五莲县|
龙口市|
延长县|
新和县|
岳普湖县|
静海县|
永丰县|
贡嘎县|
南充市|
兴文县|
无棣县|
社旗县|
武安市|
丁青县|
将乐县|
门头沟区|
孟州市|
荃湾区|
布尔津县|
津市市|
富川|
通化市|
卓尼县|
咸宁市|
黔东|
东海县|
台东市|
天长市|
淮阳县|
新建县|
竹溪县|
高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