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對我來說,牡丹江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說熟悉,因為這是我的出生地,從打記事起, 牡丹江這三個字就已經深刻在了心底;說陌生,是因為離開它的時間已經太早、太久了!</h3> <h3> 下了火車,出車站來到了廣場,顯然是一座剛剛建好的車站,視覺上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空氣中卻彌漫著一種熟悉的氣息,我感到了。下意識地做了一個深深的呼吸,牽出了心中萬千感慨!是啊!當歲月流逝,所有東西都消失殆盡的時候,唯有空中飄蕩的氣味兒還戀戀不散。然而,回憶卻突然出現了!</h3> <h3> 招手叫了輛的士,去愛民街西小五條路。來之前網上查詢過,現在這個地方依舊是北方工具廠的家屬區,街道名稱也始終未變,一如當年!</h3> <h3> 沿路的街道、店鋪、樹木都是陌生的,不存在物是人非的說法,因為本來就沒什么印象了。離開四十七年了,當然物是人非!不過,近些年城市發展中,新建城區的格局,全國不分東西南北,到處都是沒有地域特色的似曾相識,這里也沒有例外。名稱依舊、但街道肯定是變寬了。沿著愛民街,西一條路、西二條路,依次往前行駛,記憶也隨著身體,漸漸地被這輛的士拉回到了那段兒久遠的從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b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時候,覺得世界很大</b></h1><h3> 故地重游,沿路而上,順階而登,仿佛只是一瞬間,關于這兒的一切,隱約中開始逐漸清晰,我又回到那段歲月和那些個故事里。在同一個空間,看到了不同時間、不同年齡和心情的自己。。。。。。</h3><h3> 我父母是從天津來到牡丹江市北方工具廠工作的,我就出生在西小五條路的一排廠區職工家屬宿舍的平房里。</h3><h3> 牡丹江市,是因為有一條橫跨市區的牡丹江水而得名。小時候,爸爸媽媽難得有時間帶我們姐妹去江邊游玩兒。那時候管江邊叫“江沿兒”。每次去江沿兒要走很遠的路,帶著中飯,玩過之后再走同樣長的路返回,每次回到家里,腿都要疼上好幾天。但去江沿兒玩一天帶給我的歡樂,比腿疼持續的時間要長得多!今夏來這里,我就住在西小五條街附近,徒步走到江邊兒,實在是沒有覺得有多遠,散著步走走也就到了。</h3><h3> 那時候都是看現代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英雄楊子榮剿匪故事,就是發生在這里。劇中威虎山、夾皮溝等故事中提到的地方以及楊子榮烈士陵園等,也都坐落在這座城市。但當時的我覺得這些地方就像是在傳說中,很遠也很難去,想去看看那應該是長大以后的事兒!而現在乘車或自駕也就是一兩個小時的車程!</h3> <h3> 廠區里有個供銷合作社,就像現在的日雜小賣部。我至今都能回憶起每次去合作社時,里面賣的炸肉丸子的香味兒,印象中媽媽很少買。現在這個合作社早已經不存在了,今夏回去看見市里的東一商場也有賣炸肉丸子的,只是里面所售食品的種類太多,味道太雜了,已經感覺不出那肉丸子還是不是當年的味道了!</h3><h3> 兒時記憶中,牡丹江的麻花是軟的,挺大的一根。那時候媽媽下班從合作社帶兩根大麻花回來,就是件歡天喜地的事情了。在南方生活這么久,每當看到有相似形狀的麻花,總是情不自禁地買上一根嘗嘗,盡管沒有一次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味道,但是下一次見到了,我還會再買一根,只為懷念!</h3><h3> 都說小孩子就長了個吃心眼,果然小時候的事情,我就記住那些好吃的了!</h3> <h3> 當年的市工人文化宮還在,這是一座由前蘇聯專家設計,1958年開始建造,1960年投入使用的建筑,2015年被牡丹江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歲月在墻上剝落,記載著從這里進出出的人們和時光。唯一一次有印象的,是媽媽帶我去這里看京劇樣板戲《白毛女》,當銀幕上燃起了大火時,我還以為舞臺上真的著火了,那時候還真是不知道電影是個啥東西。</h3><h3> 我是在北方工具廠子弟學校開始上學的,只上了一年級的一個學期就離開了,還記得媽媽帶我去學校為我辦轉學手續時,班主任老師說:真舍不得這樣的好學生啊,所有的考試成績都是100分,連一次99分都沒有過!而那之前我一直都以為考試就是應該100分的!隱約記得班主任是位很漂亮的年輕女老師,姓呂,我八歲離開牡丹江后就再也沒有見到過這位呂老師了。歲月過往,愿美人依舊!</h3><h3> 當年的學校還在,被圍起來了等著市政改造拆遷。正面樓頂上刻著的“1960”,像是在告訴人們,它已經在這里佇立了將近一個甲子了!</h3> <h3> 兒時記憶最深的還是牡丹江冬天的漫天大雪,還有馬路上差不多一個冬天都會有的,一層硬梆梆的積雪。打雪仗、打出溜滑、堆雪人,那應該是我生活在牡丹江那段童年時光中,記憶最深、且永遠也抹不掉的歡樂了!</h3><h3> 牡丹江離著蘇聯很近,那時候跟蘇聯叫蘇修。局勢緊張備戰備荒時,家家都有一大包點心掛在孩子們夠不到的屋頂籃子里。那些點心,后來也都是一點點地給孩子們吃了,然后再不斷買新的點心回來補充進去,直到警報解除。</h3> <h3>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什么叫車水馬龍和燈紅酒綠,也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相信著山的盡頭,便是海的轉角;也聽大人說過: 千條江河終歸大海,而大海,是沒有邊的。但最想知道的還是:牡丹江這個地方到底有多大?牡丹江的水,源自何方又流向何處?還想去爬爬那些知道名字的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從前慢</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 記得早先少年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家誠誠懇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說一句 是一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早上火車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街黑暗無行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前的日色變得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車,馬,郵件都慢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生只夠愛一個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前的鎖也好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鑰匙精美有樣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h3><h3> 第一次讀木心的這首《從前慢》時,心里馬上就有了著落和共鳴,過去的日子又浮現在了眼前。詩中所描述的意境,就是我童年記憶中,人與人之間那種樸素情感和關系的真實寫照。</h3><h3> 那時候,工廠的職工家屬區有很多排和我家一樣的平房,一趟房大概有五個門洞,一個門洞里住兩戶人家,共用一個走廊。小時候的活動范圍,差不多就是兩趟平房相隔距離之間的空間了。我家住在這趟房的中間門洞,所以連房頭的小馬路都很少去。也許是因為爸爸媽媽都要上班,所以編出了很多的危險,讓在家的孩子們不要走遠。</h3> <h3> 和我家一個門洞的隔壁,住著陳叔和張姨一家四口,有一個兒子,還有個奶奶。我們家是五口之家,有三個女兒。那時候天一黑就不許孩子們出去玩兒了,家長把走廊門從里面栓好,兩家的屋門都開著,大人們在屋里做飯,兩家小孩兒都在走廊里一邊玩兒,一邊等著吃晚飯。兩家人平日里都是和睦互助,來往單純透亮,相處如親人一般。</h3><h3> 張姨家其實是后來搬到我家隔壁的,之前隔壁住的那家大人和我父母一樣都是天津人。因為人口多,他們家后來搬走了,住的地方離工廠浴室比較近。我那時應該是太小了,對這段時間的經歷沒有印象。就記得媽媽每次帶我們去澡堂子洗澡時,總會去他們家看看,就像走親戚一樣!他們家孩子管媽媽叫娘,我家孩子也都跟著叫娘,管他家爸爸叫大爺。</h3><h3> 娘家最小的兒子家強跟我年齡一樣大,現還在北方工具廠工作,常年派駐在外地。這次知道我夏天要來牡丹江,特地和夫人一起趕回來,陪我游覽故地,真心謝謝這份情誼!</h3> <h3> 小蔚家住在我家右邊的門洞,這趟房只有我倆一般兒大,所以從記事起就是我倆一起玩兒。八歲的時候又一起上學,在同一個班級。那時我倆幾乎天天都黏在一起,頭天鬧過別扭,晚上睡一覺醒來就全忘了,然后不是我去找她,就是她來找我!</h3><h3> 我八歲那年,父母響應國家三線建設的號召,全家離開了牡丹江到了遼寧凌源的新建廠,那時都稱這個新廠叫“新點兒”,張姨家、娘家和小蔚家也都陸續先后搬到了新點兒。記得每年過年時,大年初一吃過早飯,媽媽就會趕著我們去給之前這幾家鄰居的長輩們拜年。我和小蔚依舊在一個班上學,只是兩家不住在一起了。上學時,我在家等著她,她路過我家去喊我,然后我倆還是搭著伴兒一起去上學,直到倆人分開不在一個班級了。后來,我也再沒有過像跟小蔚一樣好的朋友!</h3> <p class="ql-block"> 還記得住在這趟房最頂頭那戶的于叔,夏天晚飯后,總是搬出兩個板凳在門口。一個板凳上放著杯茶和盛放煙葉的盒子,地上還放著一個那種竹編外套的熱水壺,以便隨時往茶杯里續水。而他則坐在另一個板凳上,手里搖著大蒲扇給我們講故事,于叔有時還會給我們變戲法,哄的整趟房的小孩子們都圍著他轉。</p><p class="ql-block"> 住在我家后兩趟房的大張姨是媽媽的朋友,媽媽有時會帶我去她家玩兒,大張姨長得高高大大的,長相我已經沒啥印象了。她的老父親張爺爺是推著大板車賣豆腐的。板車很長,豆腐塊也很大,沒等靠近板車,就能聞到豆腐的香味兒了。牡丹江的大豆腐可是真的好吃啊!那時豆腐都是憑票供應的,有時張爺爺也會不收我們的豆腐票。</p><p class="ql-block"> 而現在,同一層樓住了多年的鄰居,不知道姓什么,也不知道做什么,形同陌路的都很正常。熟悉的也就是打個招呼,很少來往,不是情長情短的問題,而是就沒有交情!</p><p class="ql-block"> 套用一下木心《從前慢》詩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前的感情去得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鄰里間都很真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是親人勝似親人</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地理尋源 長白山</b> </h1><h3> 回憶是歸宿,那個遙遠而熟悉的地方,正是夢的開始之處。</h3><h3> 牡丹江,其實是一句滿語演變而來的,“穆丹烏拉”是她原來的名字,意思就是彎曲的江。30年代初,鐵路在這里設站,改名為牡丹江站,1938年又設立了牡丹江市。</h3><h3> 牡丹江是松花江笫二大支流,發源于長白山脈主峰北側吉林敦化的牡丹嶺。向北流入黑龍江省,經牡丹江地區境內,在依蘭縣城附近匯入松花江,全長726公里,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里。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就是位于牡丹江市寧安境西南部的牡丹江干流上。鏡泊湖不僅有絕佳的自然風光,湖魚的味道更是非常鮮美,令人回味無窮。</h3> <h3> 牡丹江境內的山系承長白山余脈,如地處牡丹江流域中下游,坐落于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小九寨景區,就位于長白山余脈張廣財嶺東麓。這里也是小說《林海雪原》和京劇《智取威虎山》的發祥地,書中曾經多次提到的夾皮溝就位于去景區的公路旁,今夏都已如愿前往游覽。</h3> <h3> 長白山逶迤千里,為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江之源,中國最古的地理書籍《山海經·大荒北經》有這樣的描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 從此,長白山就以“不咸山”之名而載入了史冊,意思為“有神之山”,是肅慎族的發源之地。由古老的肅慎族一脈相承下來的滿族人,更把長白山視為滿族的發祥地和滿族文化圣山。<br></h3> <h3></h3><h3> 長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積水成湖,海拔2189.1米,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被16座山峰環繞,天池像一塊瑰麗的碧玉鑲嵌在雄偉的長白山群峰之中,僅在天豁峰和龍門峰間有一狹道池水溢出,飛瀉成長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由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劇《雪山飛狐》,雪景拍攝地就是選在長白山天池和長山瀑布。</h3> <h3></h3><h3> 天池上空,流云急霧、變幻莫測,大多時候是云霧飄逸,雪雨蒙蒙的“一片汪洋都不見”。聽說第一次去長白山能看到天池的一定是幸運之人!今夏我第一次到來,就看到了云收霧斂,天朗氣清,“水光瀲滟晴方好”的天池絕妙景觀。天公作美,何其有幸!</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尋根 一個民族與王朝的歷史傳奇</b></h1><h3> 生命中的很多遇見,冥冥中都有其必然聯系,遙遠的只是時間。讓人驚嘆的是,我居然在這里,在我的故里牡丹江,和那些遙遠歷史和傳說中的古人們相遇了!</h3><h3> 生長于白山黑水中古老的肅慎族,是一個強悍的民族,其后裔從建立渤海國,到建立金朝吞遼滅宋,明末時期再次進入中原建立清朝,可以說是少數民族當中唯一一個兩次入住中原的民族。</h3><p style="text-align: left;"> <b>渤海國</b>(698年—926年) 東亞古代歷史上,曾有過這樣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國家,是肅慎族后裔。這一政權的開創者就是大祚榮,從公元698建國,到公元926年被契丹所滅,并入大遼,傳國十五世,歷時二百二十九年。最盛時,疆域數千里,不但包括現今東北,而且連俄羅斯庫頁島、朝鮮半島北半部也都包含其中。<br> 二百多年里,渤海國創造了燦爛的渤海文明,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 是當時中原人眼中的海東盛國。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現就位于牡丹江市寧安西南的渤海鎮。而公元737年繼位的渤海國王大欽茂,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牡丹江市第一位名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金朝</b>(1115年-1234年)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了包括渤海國靺鞨族后裔在內的女真族各部后,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清代的《滿洲地志》有明確的記載:“金代始祖起于寧古塔。”即牡丹江境內的寧安。從金朝始祖完顏函普到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十余世的北戰南征建國稱帝,居住在牡丹江兩岸的完顏部族是成就這一偉業的核心力量。所以牡丹江是大金帝國女真完顏部的始居地,金源文化的發源地。金朝不僅開創了北京城作為國都的歷史,也為我國北疆的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完顏洪烈,就是一位以金朝世子為原型的人物。故事開始時,金國是蒙古的宗主國,蒙古滅金還需要太子拖雷出使和南宋結盟,而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為救國難于危亡,千方百計想要找到武穆遺書,以抵抗蒙古大軍的入侵,后來又遠赴西域的花剌子模國請求援助,共同抗擊蒙古。故事結尾成吉思汗病死,蒙古也沒有滅金,蒙古其實是用了成吉思汗和窩闊臺兩代大汗,才最終消滅金國,金國熬死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啊,雖敗尤榮了,而南宋,不過金國的手下敗將而已。</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小說的主題是滅金,所以金庸是站在中原立場,將金朝做為外夷寫這部作品的。其實當時的金、蒙、宋之間只能說是民族政權并立,沒有什么藩屬關系。成王敗寇,沒有對錯,只有輸贏!</div></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東夏國</b>(1215年—1233年) 蒲鮮萬奴是金朝末年大將,女真族,原任金遼東宣撫使。金宣宗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金朝衰亡之際,為求女真的復興,脫而自立,國號初名大真,后為東夏。政權存續了十余年,領有吉林、黑龍江兩省大部,曾與蒙古汗國共享高麗的納供,稱雄于遼東地區。公元1233年,蒙古大軍取道高麗,北進東夏境內,東夏國滅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南派三叔的網絡小說《盜墓筆記》中所描述的神秘的東夏國和萬奴王,正是以這段歷史和人物為原型的。</div><h3></h3> <h3> <b>清朝</b>(1616年—1912年)于關外“白山黑水”之間的崛起強盛,是一部驚天動地的創業史。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共296年的歷史。<br> 1616年,定居在牡丹江海林一帶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領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1636年,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大清,且將女真改為滿。之后再到1645年入關問鼎、底定中原,也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也就是說,清朝以區區十幾萬人的少數民族,是在僅僅兩代人的時間里興起并君臨中原的。而從清朝入關、順治皇帝遷入紫禁城到清朝滅亡,一共延續了二百六十七年,共傳世十帝。</h3><h3></h3> <h3>長白山衛星圖</h3> <h3>長白山衛星圖</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始源頭元氣 神奇神圣神秘</b></h1><h3><b><br></b></h3><h3> <b>關于長白山風水中的龍脈</b> 上面提到《山海經》將長白山稱為“有神之山”。古代的少數民族肅慎族、女真族到近代的滿族,一直視長白山為不可侵犯的圣地和宗源龍脈之處。</h3><h3> 清代的幾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親自來東北祭禮其祖先的發祥地,還寫了大量的詠贊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h3><h3> 風水學上,長白山有天池,既有山又有水是潛龍的標志。而長白山所在是世界最大潛龍龍脈之首,是出海龍,整個龍脈的長度恐怕無法預測,在陸上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h3><h3> 傳說明朝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一天他夢到有真龍天子出世,要奪取了他朱家人的天下。隨即他召來劉伯溫,讓他遍訪全國各地,尋找龍脈,并一一斬掉。據說天下有一百條龍脈,劉伯溫就斬掉了九十九條,剩下一條在長白山。還有一種說法是,長白山的龍脈特殊,龍眼在一顆長衫樹下,劉伯溫沒有發現。而恰恰遺漏掉的長白山,崛起了愛新覺羅家族,滅掉明朝,成就了大清兩百多年的大業。清朝為了保護好大清發跡之龍脈,順治帝入京伊始就封禁了長白山,禁止異族踏入半步,達兩百余年。</h3><h3> 直到咸豐年間,因為闖關東的熱潮,越來越多人要求開放長白山,再加上當時的內憂外患,逼得咸豐不得不解禁長白山。在咸豐開放長白山五十多年之后,大清國就亡了。其實,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差不多是依靠慣性統治到1911年的,居然還維持了72年。現在看來不得不承認是個奇跡。不知道是龍脈真的有保衛王朝安寧的神奇,還是這一切只是巧合?</h3> <h3><b> 關于長白山上的神樹 </b> 《晉書》說“(肅慎)有樹名雒常,若中國有圣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意思就是:長白山有神樹,名字叫作雒常。這棵樹和皇朝交替息息相關,可以預知帝王之勢。</h3><h3></h3><h3> 《山海經》等史料中也都有十分清晰的記載描述,肅慎從遙遠的舜、禹時代,到商周時代,一直都來“朝貢”一種肅慎族特有的物產“楛矢石砮”。</h3><h3> 長白山物產豐富,部落人又非常勇猛,在那個時代不缺吃喝,也沒有戰亂的威脅,尤其是舜、禹那個時代,距離如此之遠,千里迢迢的來中原所為何事?僅僅是朝貢楛矢石砮嗎?</h3><h3> 網絡小說《盜墓筆記》就講述了一個與長白山有關,關于長生秘密的故事!而小說中的靈魂人物張起靈及其歷代家族所守護的秘密,似乎正是與此事有著密切的關系!</h3> <h3> <b>關于長白山的寶藏</b> 經濟上,作為統治者當然要居安思危。順治不僅封禁了長白山,連大半個東北都被保護了起來,東北土地肥沃,自然資源很是豐富,像長白山的人參是很值錢的,萬一中原呆不下去了,就撤回東北唄。如果大清國運昌盛的話,東北就是清皇室的小金庫。</h3><h3> 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東北的黑土地了,黑土地是地球上最珍貴的土壤資源,地球上一共有四塊黑土地,其中一塊就在我國東北地區。有地質專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時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則達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 這片被黑龍江、嫩江和松花江包圍的土地,在200多年時間里,與長白山一起被滿族人視作“龍興之地”而禁止開墾。</h3><h3> 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還有過這樣的描述,無論是天地會還是神龍教都在搶奪《四十二章經》,這《四十二章經》里面隱藏著清朝的龍脈地圖,清軍入關前把巨額財寶都藏在了龍脈里面。具體清軍是否藏了寶藏我們不得而知,畢竟《鹿鼎記》只是一部小說。</h3> <h3> 事實上,從肅慎族的“楛矢石砮”,再到女真族的龍興之地,長白山用它那蘊藏在心底的熱情激發能量,以火山噴發的印記,書寫下民族與王朝的歷史傳奇。長白山的靈性融匯在山石草木之間,鳥獸蟲魚之中。正是那大自然的最原始力量,才是令人類心存敬畏和神往之所在!</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結束語</b></h1><p class="ql-block"> 文章寫到這里是該結束的時候了,意猶未盡。本來只是想抒發一下懷念故土的思鄉情感,卻不料被一幅歷經千年滄桑、幾經榮辱興衰的民族歷史長卷,震撼出了一段家國情懷!真是蕩氣回腸!江水東逝,浪花淘盡千古英雄!</p><p class="ql-block"> 我在這里寫的不是歷史,只是在探尋兒時那些未知和向往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 “歷史是什么: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法國的雨果如是說!</p><p class="ql-block"> 回憶是美麗的,與童年無關,與歲月無關、與風雨無關、甚至與回憶中的人和事物無關,僅與懷念故土的心,息息相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德县|
鲜城|
湘西|
融水|
鹤峰县|
卓尼县|
蕲春县|
黄陵县|
普宁市|
荃湾区|
星子县|
宜宾县|
开鲁县|
望奎县|
丹巴县|
宁陕县|
密云县|
辽源市|
柘荣县|
霞浦县|
嘉定区|
鱼台县|
绿春县|
宜川县|
南溪县|
叙永县|
文昌市|
腾冲县|
岐山县|
嵩明县|
黑水县|
兴安县|
双流县|
云梦县|
平远县|
莱芜市|
望江县|
盘山县|
珲春市|
晋城|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