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秋佳節品嘗月餅,是上千年留下來習俗。一年一度中秋節,品嘗各式各樣南北風味的月餅習以為常。但使我永遠難忘的還是那一年的月餅飄香。</h3><h3> 以前,中秋節,不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是要吃月餅的,所以節前一個多月,月餅的銷售量是驚人的。像我們壩上各縣城以及鄉鎮的糕點鋪,早早的就開始加班加點地加工月餅。那時壩上農村銷售月餅及其他像水果之類的物品,基本上都是賒銷,就是先拿上貨,場戶完了用莜麥還帳。實際上比用現金買貴很多,但農民還是愿意,因為沒有現錢。所以銷量很大。那時月餅也不缺。</h3><h3> 1956年開始,社會主義改造,把私營工商業全部取消。農村加工糕點由供銷社統一經營。加上糧食統購統銷,月餅供應一年比一年緊張。59年到60年,困難時期開始就沒有月餅供應了。60年的中秋節買不到月餅了,媽媽給我們烙幾張油酥糖餅代替,味道也滿不錯。</h3><h3> 快到1961年中秋節了,察北牧場二分場的領導確實是幾位很關心群眾生活的好領導 ,為了讓職工家屬特別是孩子們在中秋節能吃上月餅,決定分場自己加工月餅,保證中秋節每人供應半斤月餅。這個消息一傳開,全場人員歡欣鼓舞,像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更是高興的沒法說,天天盼望著什么時候給打月餅呀!</h3><h3> 打月餅的原料白面和麻油分場有的是,就是托關系買些白糖就行了。恰好分場食堂有個姓戴的叔叔,外號人稱戴麻子,他以前在張家口糕點鋪工作過,打月餅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領導給他配了兩個助手,就開始準備打月餅了。正好我們孩子們放假,加上好奇及急著吃月餅的心情,所以從始至終都要到現場觀看。</h3><h3> 打月餅的地點選在食堂飯廳旁邊的一間屋子里,分場食堂有一個很大的飯廳,職工用餐和演電影與文藝節目兩用,觀看文藝節目可以容納七八百人,飯廳的東面有一個小舞臺,舞臺后面有一間演員化妝的屋子。這間屋子平時閑著,這時正好作為打月餅的加工間。加工間的門朝西面舞臺開 ,南面就是一個大窗戶,正好是我們這些孩子觀看打月餅全過程的窗口。</h3><h3> 月餅的制作過程和現在差不許多,分別用麻油和白面合成做月餅皮的面團,用白糖和青紅絲白面做成月餅餡 ,然后用皮包好餡,做成一個個一般般大圓圓的球。最后用一個像一個大圖章一樣的工具,在園球上輕輕一壓,因為工具上刻著花紋,所以一個好看的月餅就形成了。那時的月餅是半斤一個,兩個一斤。用料白面6兩,麻油2兩,白糖和其他2兩。</h3><h3> 那時沒有電,更談不上有電烤箱了。烤月餅用一種土烤爐。烤爐主要有兩塊直徑七八十公分,厚度在一公分左右園型鑄鐵平鍋。下面的一塊砌在用磚壘成的爐子上,爐子有一個灶膛燒煤。上面的那塊鐵板有三個耳環,耳環用三根鐵鏈子吊著,可以隨時將它蓋在下面平鍋上,也可以隨時挪開。為了挪動方便,人們想出一個好辦法,用一根像擔水扁擔一樣的一根木棍,在木棍一面三分之一處按一個吊環,用麻繩吊在房梁上,木棍三分之一那頭吊上三根鐵鏈,鐵鏈下吊著鐵板,人用手壓著另一頭,由于杠桿的作用,挪動烤爐的上半部就很方便了。</h3><h3> 關鍵是烤爐上面鐵板的加熱是很麻煩的,打月餅的師傅們,每天早早的把上面鐵板摘下來,放到院里地面上,在鐵板上整整齊齊的碼上拳頭大小的煤塊,厚度在30公分左右。在煤上面麼一層泥,麼泥一方面避免煤燃燒的太快,另一方面為了熱量盡量往下面走。然后用木材將煤引著,在院子里放一放大煙。兩個人將這個很重的燃燒著碳火的大家伙抬到屋里,用那個杠桿就可以蓋在爐子上那個平底鍋上了,因為爐子早就生好火了,所以這個上下加熱的土烤爐就形成了。其他地方的土烤爐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我們那里就是這樣的。</h3><h3> 這樣的烤爐一次也就是放二十幾塊月餅,關鍵是火候不好掌握,因為爐子的溫度不能控制。月餅烤好烤不好,全憑師傅的經驗了。戴師傅不虧是老匠人,烤出的月餅爐爐是一個顏色,金黃金黃的 。月餅的飄香,飛遍半個村莊。我們擠在窗外的孩子們,看著一摞摞金黃的月餅,聞著月餅的飄香,饞得哈拉子都流了一胸脯。</h3><h3> 上面烤爐的煤燃燒完了,一天烤月餅的任務就結束了,我也記不得一天能烤多少爐。反正全分場一千多人,一千多塊月餅,大概得烤十天半個月的。</h3><h3> 中秋節到了,終于嘗到了香甜的月餅,那個幸福甜蜜的感覺,是以后幾十年品嘗了各式各樣的月餅也找不到的。</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铜川市|
海伦市|
留坝县|
永宁县|
石柱|
陵水|
广昌县|
塘沽区|
岳普湖县|
长垣县|
遂宁市|
汝城县|
遂平县|
长寿区|
林周县|
广州市|
光泽县|
舒城县|
建德市|
金山区|
太仆寺旗|
连州市|
漳浦县|
吉林市|
东城区|
凤翔县|
诸暨市|
元江|
道孚县|
抚州市|
鸡泽县|
陆良县|
秀山|
靖安县|
万全县|
芦山县|
伊宁县|
莱西市|
温泉县|
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