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恢復高考三部曲</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校的高考》</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謹以此文獻給我的母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道中學的三屆高中畢業生</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7、當年的中專考試</b></p><p> 恢復高考制度的同時,也恢復了中斷多年的中專招生考試,對于我們這些農家子弟來說,只要能跳出農門,不管是考上大學還是考上中專,都會同樣的高興,剛開始那幾年,大學和中專是分開考的,每個考生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前選擇是報考大學還是報考中專,然后再分別去參加當年的高考或者中專考試。</p><p> 每年考完試之后,總會有一部分報考中專的同學覺得后悔,后悔的是他如果參加高考的話,他可能也能考上大學。只怪自己考前自信心不足,沒有膽量報考大學而報考了中專,也怪當時的心理作怪,一是對自己的期待值不高,覺得只要能跳出農門,那怕考個中專也行,二是想著中專考起來要比大學的把握性更大一些,為了把穩一些就沒有報考大學。</p><p> 當年也確實把不少人的大學夢就這樣的給耽誤了。導致他們后來不得不在工作的同時,去抽時間通過自學考試、成人考試、函授大學、夜大、廣播電視大學等方式去進修,最終才獲得了大學學歷,走了不少的彎路,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p><p>另外恢復高考制度的前幾年,國家還從初中也招收一部分中專生。為了以示區別,有時也把從高中錄取的叫高中專,從初中錄取的叫初中專。那時的政策是根據初中畢業考試的分數高低,由高到低先招中專,再招重點高中,最后才招普通高中。這樣的政策明顯是把絕大部分的尖子生都招到中專去了,無疑是對人才的浪費,后來國家就慢慢地調整了過來。</p><p> 但當年還是有不少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為了能早日地跳出農門,而短視性的上了中專。當然也有城里的一部分初中生,他們從一開始就認準了大學,即使夠了中專的分數線他們也不去上中專而去上高中,當然這樣的學生,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其實很少,農村娃十有八九都想早點跳出農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8、我的高考</b></p><p> 1980年我高中畢業,這一年是大學和中專分開考的最后一年,為了早日跳出農門,為父母減輕經濟負擔,我堅決要求報考中專,但我的班主任梁治國老師和我們河道中學的副校長王俊福老師以及其他幾位任課老師卻都異口同聲地勸我一定要報考大學,我說我萬一考不上大學咋辦?他們就激勵我說“你肯定能考上大學的,快去報考吧,你不考大學叫誰去考呀?”,在恩師們的激勵和勸說下,我最后還是不大情愿的報考了大學并參加了當年的高考。</p><p> 好在還算爭氣,沒有讓老師們失望和難堪(萬一我沒考上呢?),最終我以應屆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了我心儀已久(從初中開始我就一直想當老師)的陜西師范大學,有點不盡如意的是我沒有考入到我心儀已久的第一志愿數學系,而是被錄到了第二志愿化學系。</p><p> 從初二開始我的數學成績就一直遙遙領先,每次大小考試幾乎都是年級第一,且有多次數學考試我都得了滿分,我自己還總結了十多種的因式分解方法,連我的數學老師都感覺很驚訝,他就鼓勵性地叫我“因式分解家”,我們的副校長王俊福老師更是在全校的師生大會上稱我為 “小陳景潤”等。</p> 但不知怎么回事高考時我的數學成績卻不盡人意,而化學成績卻比較突出,這樣就陰差陽錯的上了化學系。那些年考生即使懷疑自己的分數有問題,也是很難去查試卷的,只能認命了。另外那些年大學招生主要看分數,不太看志愿,要放到現在的話,我很可能就上了心儀的數學系了。沒有上數學系,也算是我今生的一大遺憾了。<br> 數學能學得這么好,應當歸功于初二時,我去我村當民辦老師的馬保社叔叔他們家里去玩,無意中發現了他有一本文革前甘肅師范大學出版的《中學代數復習資料》,感覺很不錯,我就想跟他借,他說他也想邊教書邊復習,也準備去參加當年的高考,我就給他好說歹說,叫他能在他沒有時間看的時候借給我看看,由于兩家關系不錯,他就忍痛割愛、勉勉強強地答應了我。<br> 于是我就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地看了幾頁,發現里面的例題、習題以及解題方法實在是太好了,都舍不得給他還了,但人家也要復習備考呀,于是我就靈機一動,開始偷偷地抄書,晚上經常抄到深夜,有時實在太困了,就叫比我高一級的我姐幫著我抄上幾頁,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我們姐弟兩就把這本二三百頁的資料書,硬是給活生生地一筆一劃地抄完了,從此以后我就會經常地翻看這本手抄書,后來我的數學成績就越來越好了。我的哪幾種因式分解方法其實大都是從這本書學來的,當然也有個別方法是我自己獨創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9、當年的趕考場景</b></div> 那個時候,農村地區幾乎還沒有公交車呢,即使個別線路有了公交車,因為人多車少的緣故,多數人也是擠不上的。所以不論是去參加高中招生考試,還是去參加中專招生考試,或者是參加最為重要的高考,考生們大都是先一天下午早早動身,自己步行去考試地點的。個別家庭條件比較好的考生則會騎著他們家里的自行車去考試地點,往往都會順便托上關系比較好的同學一起去的,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數量有限的自行車的使用價值。<br> <h3><font color="#010101"> 那個時候旅館很少,你即使有錢也沒有旅館可住的。到了晚上,一部分考生就借宿到了考場附近的親戚朋友家了,有些可能都是多年沒有走動的老親戚了,為了能借宿幾宿就不得不冒著可能被拒之門外的風險去投靠他們了,附近沒有親戚朋友的考生就只能隨便找個地方湊合著一睡就行了,記得1978年我們初中畢業時的高中招生考試是在5702子校進行的,第一天晚上我和許多同學一樣,都擠在5702廠的那個大食堂的地板上睡了一夜,好在第二天晚上我的同學何新放,把我帶到了在5702做臨時工的他哥哥的宿舍,我們三個人擠著睡了一夜,他哥哥的宿舍是在一條小河渠岸上臨時搭建的簡易房,那一夜我們三個的血可把眾多的蚊子給喂飽啦。</font></h3> 想當年孩子多艱苦樸素、多勤儉自立;家長多無動于衷、多不以為然;現如今不知怎么啦!搞不清楚到底是孩子們越來越嬌氣了,還是家長越來越犯賤了?一切都在圍著孩子轉,孩子的高考變成了家長的高考,變成了全社會的高考。每年高考來臨之際,上至國家下至縣市,都有各級領導蒞臨現場檢查高考進展情況的報道,更有一切為高考讓路的各種奇招紛紛登場,建筑工地為高考而停工,廣場舞為高考而停跳,茶余飯后的戶外娛樂為高考而停唱,更有出租車獻愛心免費送考生,交警為運送考生的大巴開道,等等不一而足,無不彰顯出全社會為一年一度的高考加油助威的陣勢;至于考生家長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早早在考場附近高價預定下五星級賓館,提前設計好食譜,并送考生進入考場,且一直在考場外炎炎烈日之下守望直到考試結束,更有一部分家長組團攔截過路車輛,等等緊張之情不亞于考生。<br> 我想之所以會出現如今的這些怪象,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現在的家庭普遍都只有一個孩子,他們自然就成了家里的太陽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大堆人都圍著他一個人轉,他的一舉一動、大事小事自然就都會引起一堆家長的關注;二是一些自己當年沒有上過大學因而留下終生遺憾的家長,更是把孩子的高考也看成了自己的高考了,因此關注程度才會更加的強烈。其實過多的關注不見得是個好事,一是關注過多無形中就扼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二是關注過多孩子反倒不領情甚至會反感的,有些逆反期的孩子甚至會對過多干涉自己生活的家長產生敵意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尾聲</b></div> 現在的農村地區,普遍呈現出了一片極其荒涼和凄楚的景象,平日里青壯年人不管掙錢不掙錢都鉆到城里去了,部分人在城里還混得不錯,部分人雖然在城里呆著,但掙的錢都不夠自己花,經常還啃老問鄉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年邁的父母要錢花。<br> 可憐的父母們有的都七八十歲了,還要非常吃力地耕種著若干畝的莊稼地,即使子女們在家也舍不得叫他們下地和自己一起去干活,總怕把他們累著或者熱著了,有些子女就直接揚言說自己即使餓死也不會去地里干活的,并說餓死都要比累死或者熱死強。<br> 君不見現在的建筑工地上,干著苦力活的都是一些五六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老小伙”,五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根本就見不到。盡管建筑工地上的待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稍微勤快一點的人一個月掙個六七千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年輕的小伙子們卻寧愿打著每月兩三千元的入不敷出的工,也沒人愿意去建筑工地去掙大錢的,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傳統精神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已經蕩然無存了,現在的年輕人就只學會了享受和啃老。<br> <p> 好多的農村父母既要免費的當保姆為城里瞎混的子女們帶孩子,貼上勞務費和辛苦錢不說,還要負擔孫子們的奶粉錢甚至學費錢,有些還要借錢給孩子在城里買房,他們一輩子就知道省吃儉用,一輩子就知道為孩子們做牛做馬,從來都不知道為自己著想,身體病了也舍不得去醫院看看,而都是硬撐著,但年輕人花錢卻從來都是大手大腳的,自己掙的錢不夠花了就問愛子心切的父母要,好多年輕人給自己的孩子花錢極其大方,動不動就給娃買一件好幾百塊錢的玩具,但卻從來沒見他給自己父母的身上花過一分錢。<br>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普遍都出現了城里的學生越來越多,農村的學生越來越少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進城務工的人員越來越多了,在城里買房子的家庭也越來越多了,他們都把自己的子女弄到城里上學去了<br> 現如今一座座的學校都蓋得越來越漂亮了,但里面的學生卻越來越少了,我們母校河道中學當年那么簡陋的校舍和破爛的桌凳,最多時學生人數超過了兩千,現在校舍蓋的那么漂亮,學生卻越來越少了,隨著全國撤校并點運動的推進,咬馬小學以及我的小學母校田南小學前幾年都陸續并入到了我的中學母校河道中學了,從而使我們河道中學蛻變成了一個九年制的學校,聽說現在九個年級的學生全部加在一起,還不到一千人,想起來都叫人覺得非常地悲哀呀!<br> 母校短暫而輝煌的高考歷史早已成為過去,但我們這些從母校走出來的莘莘學子們,不論現在人在何地,也不論身居何位,卻都會時不時地想起當年我們在母校一起度過的艱苦而快樂的點點滴滴的時光,并魂牽夢繞似地時刻關注著我們母校的發展,愿我們的母校更加強大,愿我們的母校更加輝煌!也希望國家能盡快的出臺一些新的振興農村的政策,別讓農村變得越來越荒涼!<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簡介:</b></div> 程黨會,武功縣河道鄉上河道村人,1963年出生,1984畢業于陜西師大化學系并獲學士學位,中學高級教師。先后在陜西漢中中學、武功薛固中學、武功長寧高中、河南新欣學校、北京華誠中學、北京京華學校、西安航天中學、楊凌高新中學任教,現任教于西農附中。<br> 聯系電話 13060394871 <p></p><p> 微信cdh13060394871 </p><p> QQ 361033464<br></p><p>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克山县|
花莲县|
柯坪县|
孟津县|
邵阳县|
宿州市|
潮安县|
阜新|
乳源|
郁南县|
龙里县|
潼关县|
胶州市|
和硕县|
英山县|
伊宁市|
乌海市|
武胜县|
澜沧|
磴口县|
新乐市|
修武县|
苏尼特右旗|
囊谦县|
昌都县|
四会市|
许昌市|
崇明县|
藁城市|
广平县|
凌海市|
酉阳|
莆田市|
进贤县|
桃园市|
高碑店市|
井陉县|
赫章县|
黑山县|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