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北方,有一座小城叫浚縣。</h3><h3> 浚縣老不?還不算很老。雄壯、巍峨的古城已有2200多年歷史,境內有名勝古跡300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18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118項。不僅如此,浚縣古城內的大運河浚縣段,黎陽倉遺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h3><h3> 浚縣美不?還不算很美。浚縣人有句老話:從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縣城。它東有大伾山和黃河故道,南有浮丘山,西有隋唐大運河,城里有山,山上有城,正是“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h3><h3> 浚縣文化厚重不?還不算很厚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先進縣,都是浚縣靚麗的文化名片。端木子貢、賈護、桑虞、謝偃等歷史名人均是浚縣人。李白、王維、劉禹錫、駱賓王等歷代群賢也都紛至沓來,留有數十瑰麗詩篇。泥塑和石雕揚名國內外,浚縣成為名副其實的“泥玩具”之鄉和石雕藝術之鄉。具有1600多年歷史的古廟會,始于每年的正月初一,結束于二月二,吸引周邊六省近100多個市縣500多萬游客慕名而來。</h3><h3> 浚縣有味道不?還不算很有味道。衛河清澈如溪,岸邊氤氳翠綠的楊柳和煙波浩淼的水面好似煙雨,故文人學士將此盛景稱之為“衛溪煙雨”。后來,因云溪橋下常有燕子呢喃,似情人間低語吟唱,百姓又把這一景象,稱為“云溪燕語”。紫燕穿梭橋洞,扁舟游弋水中,“云溪燕語衛水舟”的美景,遂成為美談。</h3><h3></h3><h3> 君住黃河頭,我住汝河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抵不住浚縣資深美麗的誘惑和摯友相邀,周末的日子,三五好友相約直抵浚縣,也算圓了自己一個多年仰望古城的夢。</h3> 豫北有個不夜城 <h3> 在中國版圖上,兩個縣城相距最短的縣應屬滑縣和浚縣,它們之間相距僅有10公里。</h3><h3> 400多公里的路途,我們一路長途跋涉近5個小時,車子從滑縣高速路口下來,已是傍晚七點多鐘。豫北的太陽也格外熱情地歡迎著我們,一如大圓盤的落日紅成了最美的模樣,給了我們不小的驚喜。當車子駛進浚縣境地,已是華燈初上。通往浚縣城的一條散發著藍色夢幻燈光的公路,讓我們初識了浚縣之美。熱情好客的浚縣“新聞發言人”徐朝廣和古城辦“宣傳大使”盧瑞強早已在古城外等候多時。</h3> <h3> 兩車車燈一閃一匯,就算簡單地問好和所行的歡迎禮。接著,我們便朝著浚縣古城的方向駛去。當車子在云溪橋上行駛,簸箕得有點像坐花轎,難道這是一座古橋?為何叫云溪橋?當時坐在車里我就猜想:肯定這是浚縣的一處風景勝地,莫非因橋的上面白云悠悠,橋的下面溪水潺潺,才取名云溪橋。車子行駛到橋東頭,徐朝廣為我們講述云溪橋的故事:這座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是隋唐大運河上僅存的最為古老的石橋,距今500多年歷史。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五孔石橋,全部由條石堆砌,橋長60米,寬12米,高10米,擁有五個橋孔,是古城內外相通相連的一個重要橋梁。走近石橋,我們才近距離發現石橋上雕花石欄上翹首的石獅,欄桿四角莊嚴的華表,橋洞券額上典雅的石刻花紋,橋下四角活靈活現的臥姿水獸,這些都給這堅硬的石橋注入了血液和氣息,使之富有了生命與活力。</h3><h3> </h3> <h3> 在云溪橋橋頭,我們看見一柏樹旁邊的一塊巨石上刻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中國大運河”的字樣。原來云溪橋下這條與浚縣縣城蜿蜒相隨的河流,就是隋唐大運河的原始河床。大運河浚縣段是中國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中國南北的主要水上運輸線,流經浚縣段長71.1公里,糧食通過航運主要轉運到都城大興和洛陽。至上世紀70年代初,這條河一直都是漕運要道,擁有近1800年的漕運史。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h3> <h3> 把車子停穩在浚縣西大門停車場內,我們徑直朝古城內走去。踩著西大街的青石板,我們用心感受著浚縣古城商業最繁華的地段。春秋時期,這里就出現了儒商始祖端木子貢;明嘉靖年間,商鋪已布滿道路兩廂。現如今各種各樣的商鋪字號琳瑯滿目。時光小棧、蘭亭敘、小城里……一個個富有現代生活氣息的商業門店次第映入眼簾。</h3> <h3> 一走進古城西大街,遏云樓與浚縣老電影院格外惹眼。遏云樓是座戲樓,建于明清時期,古戲臺以前主要用于敬神、頌神、拜神、許愿、還愿,戲臺上唱的是“神”戲,跳的是儺舞。后來,改建為浚縣人民劇場,河南著名演員馬金鳳、申鳳梅等,國家著名藝術家侯寶林、馬季等曾在此演出。建國后,長達近40年時間內,這里都是浚縣人民政治集會、文化宣傳、娛樂休閑的重要場所。</h3><h3> 兩元錢看一場老電影,這個夢想在浚縣老電影院就能實現。浚縣老電影院建于1958年,由門樓和放映廳兩座建筑組成,可容觀眾近千人。目前,里面還保留了老式的放映機,放映的還是膠片電影,熒幕也是一塊簡單的白布,座位也是最原始的長木條凳。看場膠片電影,回憶回憶小時候,也算是繁忙人生中一大樂事和閑事了。<br></h3> <h3> 城門是一座城池的形象,是威嚴和祥寧的象征。游走在浚縣古城的夜,只見東、西、南、北四個正門城樓被燈光裝飾得金碧輝煌,顯得特別壯觀。四城門橫額上分別磚雕“東望澶云”“西瞻行翠”“南控黃流”“北迎紫極”。東望澶云,說的是站在浚縣古城東門,可看到澶湖上升起的白云;南控黃流,說的是黃河當年自浚縣淇門之南向東偏北流,過大伾山東麓向北而后東歸大海;西瞻行翠,說的是浚縣古城西門地勢較高,站在城門向西遠望,可以看到蒼翠的太行山群峰;北迎紫極,說的是解放初年,浚縣北門外還是一條東西向的沙丘,黑夜站在北門遠望,看到的是北天的北極星和小熊座、大熊座、仙后座、天龍座、仙王座。座城門上各建兩層高樓,西門樓起名為“長青”,東門樓是“長春”,南門樓是“疊翠”,北門樓是“拱極”。</h3> <h3> 浚縣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這座處于四大街交匯處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的文治閣,見證了浚縣古城悠久的歷史。文治閣,地方人稱“鐘鼓樓”,體現了古代城市實行“晨鐘暮鼓”報時制度時的鐘鼓樓風貌。敲鐘擊鼓是古時城市管理的一種方式,古代沒有鐘表,人們以圭表或銅滴漏測得時辰,并以鐘鼓傳播讓民眾知曉,古城中心的鐘鼓樓便承擔起司晨報昏的任務。鐘鼓樓也是當時許多文人騷客登樓攬勝、懷古思遠、吟詩作文、抒發性靈的藝苑圣地。昔日,鐘鼓樓周邊牌坊林立,商鋪櫛比。站在樓上,壯麗圖景盡收眼底。只是這次當我們來到這里的時侯,已是深夜。無緣登高遠眺美景,在月滿西樓之時,便在縣城的一家“家天下君悅酒店”入住了。</h3> 浚縣有個“古城辦” <h3> 浚縣古稱黎陽,西漢置縣,明初改稱浚縣至今。自古以來,浚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人墨客爭相前往所去之地,這從浚縣的發展史以及鶴壁打造的“中國詩河”的詩詞中就可窺一斑。在明代,古城當時僅有東、南、北三面有城墻,西側則以衛河為屏道。歷史上對古城前后共有九次大規模的重修擴建。解放后,原城門、城樓及大部分城池被拆除,只有衛河一段磚石城墻保存了下來。</h3><h3> 浚縣古城辦“宣傳大使”盧瑞強告訴我們,2013年,為了把中國大運河浚縣段申遺成世界文化遺產,縣里專門成立了浚縣古城保護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古城辦”,且是副縣級架構的縣直單位。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成世界文化遺產,古城辦的工作職責與任務,進而轉變為建設古城。一個縣專門成立古城辦修建“古城”,這事在全國少有耳聞,足以可見浚縣縣委、縣政府對古城建設的重視程度。古城,作為浚縣幾千年的發展史見證地和古文化古文明孕育的搖籃,浚縣人對它都有很深的感情。分管古城建設的常務副縣長,身影出現最多的地方就是古城。古城辦負責人吳迪帶領他的團隊,使出了“繡花精神”“工匠精神”和釘釘子精神,使一塊磚、一片瓦、一扇窗都回歸了原位,對古城肌理保護修復、運河文化帶、琵琶文化生態島、歷史文化街進行保護性建設,把2.1平方公里的古城“繡”成了一幅優美無比的歷史畫卷,使得古城墻、云溪橋、文治閣、古縣衙、古街區都變成了活著的歷史文化遺存,化石般浸透著千年歷史長河的厚重、涵養與輝煌。</h3> <h3> 次日醒來,迎著朝陽,我早早又走進浚縣古城,我要在白天仔細看看這座古城的樣子。在城西衛河處,隨處可見早起晨練的市民。古城墻與衛河之間的路上,人們來來往往走動。也沒費什么周折,我就尋找到了那段長768米、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古城墻腳下,偶遇一位名叫劉煥義的老人。劉煥義今年85歲,看起來卻格外精神矍鑠。1952年他就在古城內住,在教育戰線工作41年,目前已退下來25年。說起古城墻,他便打開了話閘子:“古城墻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至今已走過649年的風風雨雨。這段老城墻下鋪砌青石,上壘老磚,磚墻厚1.3米,白灰灌漿,伴以桐油,內夯土砸實,堅固異常。古城內的幾個正門卻不是正規正矩的方向,東門朝南,南門朝東,墻高三丈二。日本兵侵占浚縣時,其他城門異常堅固不好進軍古城,只好把火炮放在東山上,把東門轟開后才進入古城內。”順著古城墻向前行走,我也清晰地看到經過歲月的侵蝕,磚體剝落后泥土裸露的古城原貌。</h3> <h3> 順著城門,我魚貫而入北小門里。里面不少院落,都是過去的古房子。在院落里我看見了李家大院,房子全為老磚步瓦。知情人說,大平調劇團原在李家大院,這個大院每天都能聽到咿咿呀呀的練唱聲。土改后,房子分給了市民居住。被梅豆秧攀爬附體的李家大院,鮮見木門小院,只聞犬吠和早起的老嫗。再往古城繁華行走,馬家大院出現在眼前。附近市民說,這院里以前住的是老公安局長,現在成為“千年古城 出彩浚縣”攝影作品展覽館。</h3> <h3> 游得正歡,浚縣“新聞發言人”徐朝廣來電,大家又一起前往古城辦。古城辦“宣傳大使”盧瑞強喊來導游王曉,開著電動車載著我們,正式拉開了游覽古城的序幕。</h3><h3> 云溪橋,中國大運河浚縣段,西城門……一路上,我們認真傾聽著導游王曉的生動講解。</h3><h3> 在西城門,腳踩登城的馬道,我們登上了西城門樓。在古城規劃沙盤前,只見古城形似一把寶刀。站在城墻往城里看去,西大街又開始了它的喧鬧,位于戲臺對面的關帝廟街正在改造建設中,一切都是繁忙和繁華的景象。</h3> <h3> 世襲翰林府為浚縣歷史名人端木子貢七十八代孫端木渙若、皇封世襲翰林之府邸,也是浚縣古城內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景點之一。在之前的幾十年里,這里一直被縣直幾個機關作為辦公場所使用,因此,保存比較完好。</h3><h3> 翰林府被分為兩個大院,東院稱為世襲翰林院,西院稱為世襲翰林府,是典型的清代民居風格建筑。原有房屋100余間,幾經歷史變革,目前僅剩兩組院落,但整個院落的保存還算完整,門樓斜坡飛檐、藍磚砌墻和門口精美的磚雕,依然透露出大院主人往日的顯赫。</h3><h3> 影壁墻,東西廂房貴賓室、客會、碉樓、楷樹、賬房和貨樣房、書房和展廳、私塾、先生房,我們一路走來一路感嘆。榭后花園的假山、噴泉、池水,猶如仙境一般。最后,景區特殊照顧,開了綠色通道,我們才看到地下銀庫。地下銀庫上與碉樓相通,下與賬房相連,是端木家族世代粗倉錢財和貴重物品的地方。那金光閃閃的金元寶,彰顯著一個儒商家族的貴氣與財氣。</h3> <h3> 在中國的古建筑中,受社會制度和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強調敬天法祖,禮樂治世;強調尊卑等級,不容犯上僭越。講究均衡、整肅、對稱、諧調。特別是官署建筑,更是如此。浚縣縣衙也不例外。浚縣縣衙承載著600年的社會制度,思想觀念與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走進浚縣縣衙,大門、儀門、戒石坊、暖閣、三班、六房、東幕西庫、宅門、二堂、三堂、后花園的巧妙布局,讓我們深深折服過去那種縣“衙”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布局考究。</h3> <h3> 文廟又稱孔廟。文廟在全國不算少,但浚縣因是孔門十二哲之一端木子貢的故鄉,所以這座文廟更有其特殊的意義。文廟供奉儒學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始建于元代。由于孔子建立了完整的儒教學說和哲學理論體系,在中國封建社會,對孔子的尊崇至高無上。大門外立一石碑,上刻“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示尊孔。</h3><h3> 從文廟走出來,我們走走停停、進進出出又去了縣前街、東大街、黎陽舊治、兵役局、劉亞星故居、古城墻遺址,全身心地感受浚縣這個豫北小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特別是位于南大門東部不遠處的古城墻遺址,一道遺址,兩處城墻,幾個朝代,令人嘆服和驚愕不已。</h3> “龍須溝”變海棠谷 <h3>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出自婉約詞派代表人物、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寫的《如夢令》,表達了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憐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出了詞人心中的苦悶。</h3><h3> 在歷史的詩詞長河中,不僅李清照寫海棠,而且還有蘇軾、唐寅、龔自珍等諸多詩人和詞人也寫海棠,他(她)們有意無意間就成了“海棠派”。</h3><h3> 可誰能夠想到這些詩人的詩詞,又被書寫到浚縣古城墻內,成為“海棠谷”一大“詩海”奇觀。</h3><h3> 海棠谷項目基地,是古城墻與民居建筑之間因拆遷留下的。浚縣領導多次實地考察,根據這里開朗與幽閉交錯的地形特點,設計建成一條帶狀景觀,依次是“成語探秘”“海棠依舊”“民俗真趣”“運河人家”“農耕記憶”“再成墟韻”“賢哲遺風”。</h3><h3> 到了北城門,就步入了海棠谷。海棠谷,線路總長度800米左右,因種植6000多株海棠樹而得名。海棠谷內的海棠花品種多樣,有垂絲海棠、山楂海棠、西府海棠、變葉海棠、滇池海棠、爬地海棠、東陽錦海棠、四季秋海棠、八棱海棠、鐵十字海棠等等。暮秋之際來到海棠谷,千果萬果壓枝低的景象隨處可見。</h3><h3> 在“農耕記憶”里行走,糧倉的出現令我大開眼界。這三座緊鄰縣衙的圓形建筑的名字叫土圓糧倉,是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糧倉。其獨特的形式,是中國大運河浚縣航運最后輝煌的見證。據了解,浚縣自古為天然糧倉,有“黎陽收,固九州”之說,縣域內一直設有國之重倉,如殷紂王時期的鉅橋倉,隋朝的黎陽倉,它們都是世界文化遺產。</h3> 泥咕咕變“錢串串” <h3> 早就有所耳聞浚縣西楊玘屯村是中國泥塑第一村。這次游走浚縣,從千年古城走出,我們驅車徑直來到楊玘屯村。</h3><h3> 魂子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魂子”是年輕泥塑藝人宋慶春的藝名,又稱“魂子宋”。宋慶春出生于1984年,性格直爽中又不失細膩和浪漫的情調。同其為何把藝名起為“魂子”?他脫口講出一個冷笑話:叫魂子,因為我瘦,瘦如魂,我又把魂附在土上。</h3><h3> 在慶春泥塑藝術館,我們親眼看到了他的眾多泥塑作品。作品種類有傳統的泥咕咕,獅子、戲曲人物、飛禽走獸、十二生肖等,主要特點是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另一類作品主要反應現當代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民間民俗的組合泥人,主要作品有“年”文化,農耕文化,禪意文化,童趣文化系列等,主要特點是鄉土氣息濃厚、人物形象逼真。</h3><h3><br></h3><h3><br></h3> <h3> 在魂子創辦的河南省鼎創泥塑藝術品有限公司,魂子給我們顯了一個“寶”:慶祝建國70周年的獻禮,一個以“中國夢”為主要內容創作的一個鼎,鼎的四面分別定位為“中國夢”“一帶一路”“強軍夢”“祖國統一”。魂子說為創作這個作品,從構思到創作歷經了半年時間,待作品出來后他將獻禮給有關部門。</h3> 日月重光大伾山 <h3> 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的浚縣大伾山,末識它時,早聞山上大佛,因為大伾山石佛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h3><h3> 來浚縣必上大伾山。大伾山海拔雖然只有135米,但這里卻早已成為天南地北游客避暑的最佳目的地,同時也是各種藝術與文化薈萃的地方。從西門拾階而上,百猴之路令人忍俊不禁。再往上攀登,只見山上松柏競翠,寺廟幽幽,王陽明、王鐸等名人摩崖石刻琳瑯滿目。千年古剎天寧寺,清靜幽雅呂祖祠等一處處佛寺道觀為大伾山增添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同行的陳慶國老師,是河南省作協會員,大伾山攬勝后,他心中的詩情畫意頓時噴涌而出:</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伾嵐擁翠浮山青,衛水悠悠繞古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賢哲懿德炳日月,黎陽沃土惠農耕。</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子貢相衛肇貨殖,伯安出浚啟鵬程。</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煌煌文化播宇內,薈萃三教佑蒼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h3><h3> 如果一心向佛、一心向禪之人來到大伾山,除了能夠實現內心世界的寧靜之外,還可以抬頭看星星,看飛機。也許是一種巧合,一條航線正好在大伾山的天空之上,那一架架銀白色的飛機來來往往低空飛行,給浚縣藍天白云的天空增添了幾分色彩和趣味。</h3><h3> 而我登上大伾山,則看到了日月重光的天象。或許,日月重光很平常,但因多了大伾山的幾分靈性,就顯得有些夢幻了。</h3> 后記: <h3> 從浚縣歸來,遲遲幾天沒有動筆,我是覺得浚縣文化太厚愛,風景太美麗,怕自己笨拙的筆觸和所拍的圖片支撐不起,愧對浚縣朋友對自己寄托的期望。</h3><h3> 巍巍大伾山,鐘靈毓秀;千年古運河,靜靜流淌。</h3><h3> 身為浚縣的朋友,也為浚縣驕傲! 住在浚縣的人,要習慣讓世人羨慕!</h3><h3> 去了一次浚縣,浚縣古城便成了心底美好的家園。同行的朋友說,這次真的沒有看夠,“海棠依舊”還沒看呢!其實那天早起我去海棠谷,是從“運河人家”開始游覽的,“海棠依舊”我也沒看呢!</h3><h3> 海棠依舊,我心依舊,浚縣,我還會再去的!</h3><h3> </h3> 花絮 <h3> 看見一匹白馬如此高大英俊,果敢騎上去當了一回“黑面王子”</h3> <h3> 浚縣“新聞發言人”徐朝廣(左一)、古城辦“宣傳大使”盧瑞強(右一)如此熱情接待,除了感謝還是感謝</h3> <h3> 感謝之人,還應該有王部長、李部長、盧書記……</h3><h3> (此處無畫面)</h3> <h3> 感謝導游王曉的精彩講解……</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谷区|
西贡区|
西畴县|
思南县|
台北市|
麻栗坡县|
赣榆县|
大港区|
喀喇沁旗|
龙泉市|
巴楚县|
仙居县|
即墨市|
海晏县|
永和县|
临武县|
道孚县|
岑巩县|
黎平县|
芦山县|
筠连县|
江安县|
江永县|
新余市|
石城县|
铁力市|
巴林左旗|
新闻|
达尔|
德江县|
错那县|
宁远县|
南平市|
宁阳县|
鄂托克旗|
恭城|
天峨县|
咸宁市|
衢州市|
清苑县|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