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七月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在這最熱的時候有一位熱心的人提出了一個熱情的倡議:希望曾經在清河林業局東輝學校工作過的老師再回東輝聚一聚。提出這熱情倡議的熱心人就是當年曾經擔任過東輝學校校長和東輝林場黨支部書記的陳桂花同志。</p><p> 在提出倡議之前她組建了《東輝學校師友群》,然后在群里發布了聚會的具體方案:七月二十九日晚五點在清河“厚德酒樓”報到,舉行第一次見面聚餐會。七月三十日早上乘車去東輝舊地重游,七月三十一日乘車去依蘭游玩一天。</p><p> 從東輝學校1965年建校開始到2001年撤點歸清河中心小學為止,先后在東輝學校工作過的領導和老師很多,但有些早已故去,有些調到外地,有些或改行或高升,有些退休后也移居它鄉,實際能聯系到的人并不太多。從網上報名的名單看,有居住在清河的陳桂花、崔海臣、周亞杰、鄧婷蘭、李獻英、董正旺、劉淑梅,張運霞、田玉霞、邵艷英、趙淑云,還有旅居日本的陳淑梅、在山東幫女兒帶孩子的劉彥榮、大慶退休的姜淑琴、亞布力退休的劉景波。</p><p> 我是1970年春季開學的時候調到東輝學校的,1973年十月中下旬調出后一次也沒有再回去過。所以我看到要重聚東輝的消息后,非常興奮。七月十九號就從浙江回到清河,盼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盼著和曾經一起工作過的老朋友見見面敘敘舊;盼著認識認識那些曾經在同一學校工作過,卻從未謀面的同仁們。</p><p> 按著預定的時間,大家陸陸續續的來到厚德酒樓二樓的一個大餐廳,互相寒暄之后圍坐在大大的圓桌旁,除董正旺去通河參加同學聚會沒有趕回來之外,報名的其他人都來了,并且陳桂花、周亞杰、鄧婷蘭、姜淑琴都是帶著夫君來的。因為來的男同志少,物以稀為貴,所以我們男士都被讓到里面對著門的位置入座。大家久別重聚免不了熱熱鬧鬧說笑一陣子。組織者陳桂花看大家說的差不多了,站起來發表講話,首先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然后簡明扼要的說明了此次聚會的目的、意義以及活動安排。因為來的人不都是同一時期在東輝學校工作的,互相之間有的就不熟悉不認識,所以組織者就讓每個人先做一番自我介紹。這樣彼此之間就多了一些了解,拉近了距離,增強了友誼。后來組織者讓我也說幾句,盛情難卻我也就講了下面這一段話:</p><p> </p><p><br></p> <p><br></p><p>各位老朋友老同仁大家好!</p><p> 在七月流火的盛夏,我們從四面八方走來聚到了這里。我們這些人雖然年齡不同經歷各異,但卻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我們都曾經在東輝學校工作過,都曾經為東輝林場的教育事業奉獻過,都曾經把汗水灑在東輝這塊熱土上,都曾經為東輝孩子們的成長進步嘔心瀝血。正是由于我們這些園丁的辛勤耕耘才有百花盛開桃李芬芳的碩果。我們雖然在不同的時間離開了東輝學校,但我們對這曾經工作過生活過的地方依然眷戀著,時刻想回來看看。對在同一崗位上工作過但未曾謀面的同行也總是想見一見聊一聊。</p><p>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有無處不在的網絡可以把我們聯系在一個群里。因為我們有熱心腸的陳桂花群主,通過她的不懈努力,把分散在各地的我們集合到這里。所以我們要感恩社會,感謝群主。</p><p>我們在東輝學校工作的時候可能都是二十多歲的青年,那時候我們都充滿朝氣充滿活力充滿陽光。幾十年過去,雖然歲月在我們臉上留下印跡 ,但我們心里依然年輕;雖然我們臉上有褶,但心里無痕。正是因為我們心態年輕,才讓我們退休后的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才產生不忘初心、舊地重游、老友相聚、互訴衷腸的場景。</p><p>我們大家現在的心情是激動的,因為分別多年的老友又重新見面了,未曾謀面的同仁今天也握手了。我們都渴望知道老友現在生活得怎么樣,都想在交談中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p><p>今天的聚會既是回憶美好過去的聚會,又是互相祝福未來健康快樂的聚會。在回憶美好過去的同時更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現在不求錢財多只盼身體好,不求雞鴨魚只想天天樂。通過這次聚會,我們一定會感受到友情的重要,通過這次聚會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健康的重要。祝各位老師天天快樂健康,我們期待下次聚會一個不少!</p> <p>聚會組織者陳桂花</p> <p> 周亞杰的夫君、原副局長劉振海也即席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熱烈歡迎外地朋友的到來,預祝大家聚的開心玩的快樂。</p><p> 菜上齊之后,大家開始推杯換盞。席間互動不斷,鄧婷蘭演唱了好幾首歌曲,表達了她對大家的祝福與歡迎之情。劉局也為大家獻上了他美妙的歌聲以助酒興。</p><p>陳桂花的夫君韓維懷擅長攝影錄像,把大家精彩的瞬間都記錄在鏡頭里,留作永久的紀念。</p> <p>鄧婷蘭在獻歌</p> <p>劉彥榮也來了一首歌</p> <p>好友相見喜極而泣</p> <p>七月三十號早上八點一輛豪華大巴送我們去東輝林場。周亞杰夫婦因事沒有與我們同行。車開到鄧婷蘭家樓口前的時候,幾位女士早就等在那里,把早上準備的到東輝林場做午飯用的大包小包蔬菜、魚、肉、水果、礦泉水等拎上車,被鄧婷蘭親切稱為“李哥”的其夫李德仁為了送東西也車上車下跑了好幾個來回,著實讓我們車里坐著的人心里頭感覺熱乎乎的。從清河開車往山上走的時候,就下小雨了。路上為了讓車里的氣氛活躍起來,我們的歌唱家鄧婷蘭不僅自己獨唱了幾首歌,還指揮大家高唱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等幾首紅歌。真是車內歡聲笑語歌聲朗朗,車外雨下不停水氣蒙蒙。由于大家的心情愉快,又有歌聲雨聲一路相伴,不知不覺之中就走完了九十多里的路程到了東輝林場,直奔住林場后面的徐玉俊家。他媽媽山布葉在我當年到東輝學校工作的時候是學校的工友,一位干凈利索能干的中年婦女。徐玉俊現在開了“農家樂”,接待來山里游玩的人。他家離路邊不遠,房前寬敞的平地上是新建的一座長方形的漂亮亭子,可以同時容納很多人就餐或休閑娛樂。山里的雨比清河的雨下得大,幸虧我們都帶著傘有備而來。下車之后沒有直接進屋,而是把帶來的東西拿下車先放在亭子里,然后三五成群拍照留念。到該做飯的時候了,我們的群主陳桂花領著廚藝出眾的人拎著東西到廚房準備午餐去了,其他人都進屋里,或炕上盤腿大坐談天說地,或地下圍在桌前“修建長城”。我先和部分人聊了一會兒天,然后撐傘到外面走走看看,欣賞一下久違了的山里雨中景色。遠處的山隱在云雨之中,朦朦朧朧。近處亭子的東側,是一個方形的養魚池,由于下雨的緣故,看過去水面上方也顯得霧氣騰騰。我和韓維懷又到亭子里坐了一會,互相又拍了幾張照片,總是想在自己工作過的地方多留下點紀念。時間過得飛快,廚房那邊開始喊“開飯了”,等我進到屋里,兩桌豐盛的酒菜已經擺好了。眾多的菜肴里有一盤燉“柳根魚”看著就促進食欲。這是徐玉俊自己養魚池里的產品 ,比野生的“柳根”大得多。里屋那桌坐女生,外屋這桌坐男生。我們開懷暢飲,一邊吃一邊嘮,多年不見好像有嘮不完的磕。</p><p>酒足飯飽之后,趁著雨暫停之際,大家趕緊在房前空地上拍了全體照、男女生各自拍合影照。接著又到亭子里繼續拍什么兄弟照、姐妹照、夫妻照、室友照……應照盡照。這期間,鄧婷蘭李德仁夫妻倆還分別為大家表演了如何甩動鋼鞭,那辟叭做響的鞭哨聲在空中回蕩,贏來陣陣喝彩之聲。玩好了鬧夠了,該到林場里看看了。剛上車雨就又嘩嘩的下起來了,大家本打算到老校舍看看,但操場泥濘不堪,又下著雨,就只好隔著車窗眷戀的深情的看了幾眼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車在進入林場辦公室的小路口停了下來,我們下車打著傘冒雨來到林場辦公室的大院里,大院里空無一人,我們“自作多情”的在辦公室走廊里轉了一圈,然后為了“證明”我們來過,在辦公室門前又拍了一個合影,也有人自己隨意拍照的。再眷戀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也不能長留于此,只能帶著有點不舍的心情“再別康橋”,踏上回清河之路。一路上雨還是下個不停,有的地段路面上已經過水,路兩側的溝里水流湍急,真擔心會有水災。晚上自然又聚餐一次不必細說。</p><p><br></p> <p class="ql-block">女同志在屋里面</p> <p>前排左起:陳淑梅 韓維懷 陳銀貴 任建設 崔海臣 李德仁 徐玉俊</p><p>后排左起姜淑琴 張運霞 劉淑梅 劉景波 田玉霞 李獻英 趙淑云 劉艷榮 陳桂花 邵艷英 鄧婷蘭</p> <p class="ql-block">哭不倒的長城</p> <p class="ql-block">盤腿大坐嘮家常</p> <p class="ql-block">女同志在屋里就位</p> <p class="ql-block">男同志外屋舉杯</p> <p>李德仁在表演甩鋼鞭</p> <p>巾幗不讓須眉,鄧婷蘭也拿起她小李哥的鋼鞭甩了起來。</p> <p>群主在察看車情</p> <p>徐玉俊在車門口與我們揮手告別。</p> <p>快上車</p> <p>冒雨走向林場辦公室</p> <p>東輝林場辦公室的牌子</p> <p>東輝林場辦公室門前的合影</p> <p>返回清河的路上</p> <p>七月三十一日早上,按原計劃乘車去依蘭玩玩。人員稍有變化,那誰的小李哥沒來,去通河參加同學聚會的董正旺緊趕慢趕的回來加入了我們去依蘭的隊伍。依蘭第一站自然要去五國城和慈云寺。五國城是當年金兀術囚禁徽欽二宗的地方,這段歷史大家都知道,沒必要浪費時間去詳細了解,所以“走馬觀花”的在里面轉了一圈,把重點放在了城門口照相上。還是全體照、女士照、男士照、兄弟照、姐妹照、夫妻照……,這次多了一個節目,韓維懷給每個人拍了一個特別照留作紀念。照完相馬上轉戰慈云寺,因為忌諱在寺廟里照相,所以在慈云寺內外都沒有拍照。但在寺里看到比較仔細。游覽完慈云寺,抓緊時間趕到了依蘭東山,首先在登山起點的臺階上拍張全體照,然后不能上山的在車里休息,自覺得體力好的就向山上攀登。再體力好,也都是六七十歲的老翁老嫗了。走一會停一停,遇見下山的人就趕緊問問“到頂還有多遠了”?每次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不遠了”。就是這“不遠了”的信念支持著我們這群老頭老太太登上了依蘭東山的頂峰。其實上山的路上并沒有什么好看的風景,但登上了山的最高點那座涼亭,眼前豁然開朗,馬上可以俯瞰到依蘭城的全貌,寬闊的松花江橫貫東西。蜿蜒的小江子(即牡丹江)和倭肯河縱流南北,在這縱向兩水之間的依蘭城區樓房錯落有致,江邊壩上綠樹成蔭。觀此情此景才深感依蘭之旅不虛此行。登頂成功的我們四男五女趕緊在涼亭前合影留念,日后就又多了一項炫耀自己的資本了。下山之后來不及向等候在車里的人“顯擺”,就急急忙忙坐車回城里找地兒吃飯去了。在一家自助餐廳吃喝完畢,大慶的姜淑琴和其夫君“警衛員”陳銀貴就要乘高鐵回大慶了,夫君之所以陪她來,就是因為她患高血壓癥,一個人出門在外是很危險的。在離別之際,女同志免不了傷心落淚,但再怎么樣難舍難離,也終有一別。熱心人叫來出租車,付完費請夫妻倆上車,在女同志的淚眼婆娑中他們二人去了高鐵站。回來的路上車里沒有歌聲只有沉悶,不知道是疲勞了還是即將分別心里有些傷感?不過在吃晚飯的時候大家的情緒還是不錯的,都感覺不虛此行,找回了初心、圓了舊夢、會了好友、了了心愿。臨別互道珍重相約來年。</p> <p>五朵金花</p> <p>又一組五朵金花</p> <p>恩愛夫妻</p> <p>我們同時在東輝學校工作過</p> <p>五國城前老哥仨</p> <p>依蘭東山山腳下的合影</p> <p>登山途中留個影</p> <p>登山不忘展示美</p> <p>登頂成功</p> <p>登上依蘭東山最高峰,可以俯瞰依蘭縣城全貌</p> <p>誰說女子不如男</p> <p>登上依蘭東山頂峰的所有人員合影</p> <p> 師友重聚有感</p><p> 文/任建設</p><p>東輝師友聚清河</p><p>歡聲笑語一路歌</p><p>不忘初心尋舊夢</p><p>大雨滂沱奈我何</p><p>食罷冷水柳根魚</p><p>依蘭古城又騰挪*</p><p>登高望遠放眼界</p><p>自助餐廳淚話別</p><p>余生路遠多珍重</p><p>下次再聚人不缺</p><p>健康第一要牢記</p><p>心態年輕快樂活</p><p>*“騰挪”本意之一是指武術中閃躲跳躥的動作,這里借指我們在依蘭快速變化游覽地點。</p><p><br></p><p>這是我在聚會結束后有感而發瞎咧咧一段順口溜</p> <p><br></p><p>后記</p><p>據我了解,東輝學校始建于1965年,2001年撤校歸與清林中心小學。谷長海任第一任校長。后續有俞開泰、張平、王峰珂、曲文忠、馬信、白福生、路秉娥、陳桂花、蔡長江等擔任過東輝學校領導工作。</p><p>早期的教師有李全、劉貴義、趙守國、金寶成等人。</p><p>我是1970年春季開學時由東升到東輝的。記得當時學校的校長是張平。教師有崔海臣、王鳳珂、王運高、董正禮、董正旺、魏學貴、肖淑珍、李獻英、車暢、韓守蓮、康俊香、張亞芬,還有駐校工宣隊員李在孝師傅。人員總是有出有進不斷變化,后來陸續又來了隋玉清、陳桂花、周亞杰、劉艷榮、隋麗范、杜印珂、隋玉華。我們夫婦1973年十月中旬離開東輝學校后,聽說又先后有張新英、陳淑梅、鄧婷蘭、張秀榮、姜淑琴、田玉霞、張晨、申廣海、白福生、王國禎、劉景波、劉淑梅、張玲、汪淑香、邵艷英、李和平、張運霞、王群、張玉清、趙玉林、趙淑云、白雪冬、武云霞、張麗華等老師在東輝學校工作過。</p><p><br></p><p>此說如果有誤差,請知情者指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新县|
丽水市|
珲春市|
河北省|
时尚|
林甸县|
绵阳市|
龙海市|
金溪县|
定远县|
安乡县|
平遥县|
中西区|
迁西县|
旌德县|
庄河市|
江津市|
南郑县|
星座|
安陆市|
德江县|
青河县|
台安县|
阿拉尔市|
东安县|
德阳市|
梅州市|
邢台县|
东阳市|
大邑县|
宜宾市|
唐山市|
安庆市|
安溪县|
武邑县|
清新县|
友谊县|
高阳县|
裕民县|
修水县|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