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回憶西歐游】羅馬,一座如雷貫耳、歷盡滄桑的古城。羅馬,一個魂牽夢縈之地,來此不管幾次,你都不覺為多。人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同時期給羅馬留下歷史遺跡,你就是逛上幾次,也不一定能感悟其當年的輝煌。盡管這是二次到羅馬,但作為此次西歐之行的最后一站,還是有意猶未盡之感。</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羅馬城中每一塊磚,每一堵墻,都在向你喃喃述說它的滄桑故事。就連這里的空氣,似乎都是遠古遺留下來的,每呼吸一口,就仿佛倒退了千年。漫步羅馬古城,感覺它就是一座巨型的露天博物館,到處都是兩三千年前的歷史古跡。</font></h3> <h3> 雖然羅馬整座城沒有多少高樓大廈,但是這里的建筑物都帶著成百上千年的歷史沉淀。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建筑星羅棋布,斷壁殘垣的古建筑、古遺址就是我的最愛。因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但建筑大都是土木結構,一場大火就燒掉了,所以留下來的兩千年歷史建筑真的不多。而古羅馬建筑為什么會留下呢?我是學過化學史的,知道意大利的火山爆發后留下的火山灰就是天然水泥,水化后比粘土的強度更高更耐久。故羅馬的混凝土有用火山灰作為活性材料的原始混凝土,制成羅馬柱或穹頂等,即便燒了,留下來還能看得到偉大和輝煌的歷史痕跡。</h3> <h3>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重新回到我們的羅馬游記。<h3> 羅馬是意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為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恒之城"。一個陽光燦爛的初夏之日,我們來了。</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羅馬競技場</font></h3><h3> 我們首先來到舉世聞名的羅馬競技場。它是羅馬的標志性建筑物,至今已有2000年歷史。雖然已是斷壁殘垣,但它的恢宏氣勢仍使人驚嘆!</h3> <h3> 羅馬斗獸場,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原名弗拉維安圓形劇場,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遺址位于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既然是羅馬的地標式建筑物,那么來到羅馬一定要在這里拍張照片吧,我首先做了個“勝利”的姿勢。</h3> <h3><font color="#010101"> 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墻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筑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 </font></h3> <h3> 羅馬斗獸場是在公元72年,羅馬皇帝韋斯巴薌下令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而建造的,目的是為取悅凱旋而歸的將士。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韋斯巴薌(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貴;在暴君尼祿自殺后的一年中,羅馬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的失敗的統治,韋斯巴薌隨后坐上了皇位。他修建斗獸場的目的是為了安撫人心,收買人心。因羅馬人很早以前都太喜歡看血腥的角斗場面了,現在皇帝與民同樂,此公共建筑也算為民辦實事工程。在今天看來,真是不可思議。 </h3> <h3><font color="#010101"> 斗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斗士要與一只野獸搏斗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斗。公元80年斗獸場工程竣工之時,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統治者組織、驅使5000頭猛獸與3000名奴隸、戰俘、罪犯上場“表演”、毆斗,這種人與獸、人與人的血腥大廝殺居然持續了100天,直到這5000頭猛獸和3000條人命自相殘殺、同歸于盡。無怪乎有人說,只要你在角斗臺上隨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跡。當年,古羅馬著名的奴隸起義首領斯巴達克就是一名角斗士,他最初率領78個角斗士起義,很快發展到 9多萬人,在羅馬各地堅持戰斗達2年之久。這次奴隸起義給了羅馬奴隸制沉重的打擊,馬克思曾贊譽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競技場這種建筑形態起源于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券拱結構(拱型)將觀眾席架起來,并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font></h3> <h3> 斗獸場在建筑史上堪稱典范的杰作和奇跡,以龐大、雄偉、壯觀著稱于世。雖只剩下大半個骨架,但其雄偉之氣魄、磅礴之氣勢猶存。斗獸場外圍墻高57米,相當于現代19層樓房的高度。該建筑為4層結構,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層分別有80個圓拱,其柱形極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標準順序排列,第4層則以小窗和壁柱裝飾。<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 請看角斗場外景。</font></h3> <h3> 斗獸場的看臺用三層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墻。看臺逐層向后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后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斗獸場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 場中間為角斗臺,長86米,寬63米,仍為橢圓形,相當于一個足球場那么大。看臺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于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底層地面有80個出入口,可確保場內看臺觀眾在15分鐘至30分鐘內全部疏散離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斗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里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斗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font></h3> <h3> 請看角斗場內景。</h3> <h3> 羅馬角斗場的內部裝飾也十分考究,大理石鑲砌的臺階還有花紋雕飾。可惜我們現在看不到了,從現場墻壁留下許多小孔看出,當年裝飾華美,后來這些大理石飾板已脫落。在第二、三層的拱門里,均置有白色大理石雕像。競技場的底層下面還有地下室,用作逗留和安置角斗士,還有關野獸的籠子。不用時,這些地方,都用閘門封閉。角斗時,表演者被由機械操作的升降臺帶上場。<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羅馬帝國時期,在建筑上,尤其是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在歷經2000年的風霜,人們所見到的角斗場盡管破敗不堪,但殘留建筑的宏偉壯觀,仍讓人們為往日的輝煌成就嘖嘖稱奇。斗獸場的建筑設計并不落后于現代的美學觀點。如今,通過電影和歷史書籍等媒介,我們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當時在這里發生的人與獸之間的殘酷格斗和搏殺,而這一切,只是為了給作壁上觀的觀眾帶來一些原始而又野蠻的快感。</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君士坦丁凱旋門</font></h3><h3> 位于斗獸場西側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是古羅馬凱旋門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盡管千年逝去,已是殘跡斑斑,但仍在風雨中,它與羅馬角斗場共同見證古羅馬帝國的輝煌。</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羅馬時代共有21座凱旋門,現今羅馬城中僅存3座,君士坦丁凱旋門就是其中的一個。君士坦丁凱旋門,長25.7米,寬7.4米,高21米,其上的雕塑精美絕倫、恢宏大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并統一帝國而建的。君士坦丁大帝是羅馬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帝王,他在位時期統一了羅馬全境,他也是第一位公開信仰基督教的君王。這座凱旋門用羅馬火山灰(現在水泥最初的天然形式)建成,其上的雕塑多為浮雕,且多半是從當時羅馬帝國的其他建筑上搜集而來,組合拼裝成了現在的君士坦丁凱旋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君士坦丁凱旋門為三拱式,中拱高而大,側拱矮而小,均以石柱作為框飾,同時還將以前古羅馬紀念門上的雕像和淺浮雕裝飾在此門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君士坦丁凱旋門上方的浮雕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績等,下面則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戰斗場景。凱旋門的各個部分并非作為一個統一體而創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筑,如圖拉真廣場建筑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上一系列盾形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盡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凱旋門,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可謂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又如拱門頂閣兩側的那8座矩形浮雕原先是一座紀念馬庫斯·奧里列阿斯的建筑物上的裝飾,只是這位皇帝的頭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樣子,還有3座浮雕和它們屬于同一系列,現存卡匹托爾博物館。它們清楚地顯示著馬庫斯·奧里列阿斯皇帝的樣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集合了眾多不同時代的羅馬雕塑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平衡了眾多風格的雕塑的整合,在靜態中展現了自己的恢宏氣質,據說當年,拿破侖·波拿巴來到羅馬,見到了這座凱旋門,大為贊賞,而這座凱旋門也成為后來巴黎凱旋門的藍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另一方面,這座拱門上面的絕大多數裝飾品其實都是取自于以前的皇帝們所建造的各種建筑物,這也表明羅馬的藝術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事實確實如此,直到文藝復興后才回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轉到君士坦丁凱旋門的背面,也是精美浮雕畫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座拱門上面的絕大多數裝飾品和邊上角斗場都有后來人,如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師不斷修復的結果。這也表明羅馬的文物保護做得比較好,是一代又一代人傳承的結果。</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提圖斯凱旋門</font></h3><h3> 提圖斯凱旋門是帝國前期提圖斯皇帝去世后他的弟弟,繼位的圖密善為紀念前王而建立,始建于81年。這座凱旋門主面的臺基與女兒墻都較高,給人以穩定、莊嚴威武雄壯之感。建筑物用混凝土澆筑,大理石貼面,檐壁上雕刻著凱旋時向神靈獻祭的行列。此凱旋門是單孔的,柱式也發生變化,變成組合柱式,請看古希臘的三種柱式到了古羅馬就成五種柱式,增加之一就是組合柱式。</h3> <h3> <font color="#ed2308"><b>萬神殿與大角斗場和卡拉卡拉浴場共同代表了光輝燦爛的羅馬建筑</b></font><h3> <br></h3></h3> <h3> 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筑。</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現今所見的萬神殿主體建筑是亞德里亞諾大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其內仍供奉羅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萬神殿被贈予教皇,隨即改為天主教堂,將多尊圣骸保存于內,更名為圣瑪麗亞教堂,后拉特朗協約將其定位意大利國立教堂。也正是因此,萬神殿才在后來幸存下來,沒有被視為異教建筑而毀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座神殿堪稱圓屋頂的登峰造極之作,而圓屋頂正是羅馬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15世紀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屋頂,其高度和直徑相等,構成一個完美的半球。萬神殿的偉大之處在于巨大的穹頂,這穹頂直徑43.3米,充滿了和諧之美。很難想象那時候的古人在沒有現代設備的幫助下興建了如此完美的建筑。如此寬大的穹頂,會產生巨大的水平推力,古羅馬的建筑師用厚厚的墻來抵擋,這個建筑這么多年穩如泰山,墻體也沒有沉降,不得不說這是個奇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重建后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四周墻壁厚達6.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穹頂正中有一個圓形大洞,直徑8.9米,這是神殿惟一的采光來源,好像上天的眼睛發出的神圣光芒,營造出殿堂與神靈相通的神韻。神殿的圓頂和混凝土外殼結構在后來的基督教時代仍然被不斷使用,這種穹頂成為歐美城市建筑藝術的基本形式,甚至改變了城市的輪廓線,影響極為深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于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國掠奪或移用于后建的羅馬建筑,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意大利統一后,萬神殿成為國王的陵墓。維多利奧·埃瑪努埃萊二世、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就埋葬在萬神殿左右兩邊的后殿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萬神殿里還埋葬著一些偉大的意大利藝術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爾。在拉斐爾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倫澤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圣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萬神殿前的德拉·羅騰達廣場上也豎立著一座方尖碑,那座方尖碑本來有一對,來自古埃及的太陽之城的太陽神。當被帶到羅馬時,它先是被豎立在圣母教堂附近的伊希斯神殿前。1373年,人們在圣馬庫托教堂附近發現了它,將它豎立在卡比托奈山丘上的天壇圣母堂的東邊。1711年教皇克萊門特十一世命人將它移到萬神殿前的一個噴泉上面,一直保留至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萬神殿這種建筑只有用羅馬人發明的混凝土才能建成,但他們并沒有鋼筋來加固混凝土。羅馬人是如何建造這個圓屋頂的呢?他們用浮石摻入混凝土,制成一種非常輕質耐用的建筑材料。這種特制的混凝土被澆注入殼體,自下而上漸漸變薄,圓屋頂的底部有22英尺厚,而頂部僅有2英尺厚。這個跨度直到19世紀還無可匹敵。</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卡拉卡拉浴場</font>是古羅馬的公共浴場,建于公元212年到216年,卡拉卡拉統治羅馬帝國期間。古羅馬人非常愛洗澡,甚至可以說整個民族的許多人都有潔癖。他們走到哪里,就會把浴場帶到哪里。因此,有人稱他們為“泡在浴室里的羅馬人”。卡拉卡拉皇帝為爭取民心,建了公共浴室,不僅僅是洗澡,而是有多樣化的娛樂設施,作為很重要的社交場合。可以說,建澡堂子既是形象工程,又是惠民工程,更是維穩舉措。</h3> <h3><font color="#010101"> 卡拉卡拉浴場的建造者也是一位臭名昭著、嗜血成性的暴君卡拉卡拉(公元188-217年),是羅馬帝國塞維魯皇帝的長子,本名為安敦尼努,卡拉卡拉是他的綽號。卡拉卡拉在211年頒布“皇帝敕令”,內容為擴大羅馬帝國內所有公民權的人數,帝國內所有人民都可獲得羅馬公民權,不論元老院或解放奴隸及角斗士等皆可享受一般公民權;他不經政府通過預算,私自建造著名的“卡拉卡拉大浴場”供羅馬市民享用。</font></h3> <h3> 整座建筑不僅是古羅馬建筑的精華,更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羅馬公共浴場大多劃分熱氣浴、熱水浴、溫氣浴、溫水浴、冷氣浴、冷水浴。熱水浴室是所有浴室中最大的,長55.8米,寬24.1米,拱頂高度為38.1米。大型浴室需要大型建筑空間,所以出現了<font color="#167efb">巴西利卡</font>這種建筑形式。古羅馬人在建筑方面,尤其是大型的市政工程從來不馬虎而且不惜成本。四面的窗子寬大透亮,以確保陽光在白天的任何時候都能照射進來。后來巴西利卡這種建筑形式在歐洲教堂中廣泛使用。</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卡拉卡拉浴場的馬賽克鑲磚,可見近2000年之前的卡拉卡拉大浴場可謂豪華至極。整個浴場的地面和墻壁都是用來自羅馬帝國不同地區珍貴的彩色大理石鋪嵌而成的,這些大理石的墻面上,還要飾以精美的圖案、色彩和繪畫。在浴場每個轉彎處的上方,都立有一尊雕像。</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167efb"> 納沃納廣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羅馬歷史中心區,是羅馬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的輪廓是一個寬闊的橢圓形,正好與阿戈納利斯競技場的形狀相配----廣場的名稱就源于該競技場----擁有30,000個座位的大型運動場,由圖密善皇帝于公元86年建成。1644年,廣場經歷了最重大的變化:教皇英諾森十世開始著手一項激進的巴洛克風格的重建方案。17世紀,納沃納廣場事實上已經成了羅馬的客廳和集會場所也就是市民生活的絕對中心。今天這里仍然吸引著無數的游人到來原因之一是貝爾尼尼的四河噴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一個巴洛克風格的廣場。說是廣場,實際上看起來就是一條街道,這里有三個噴泉、一個方尖碑,還有圣阿涅塞教堂。</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font></h3><h3> 四河噴泉中的雕塑分別象征著四條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與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個角落(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納沃納廣場上的方尖碑,直插云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廣場的西邊坐落著圣阿涅塞教堂,是弗朗切斯科·波羅米尼設計的。</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圣阿涅塞教堂</font></h3> 又叫圣阿涅塞殉難場所。阿涅塞是一位13歲的處女,由于不愿嫁給一名異教徒而遭殺害,為此建了一教堂。始建于1652年,由卡羅·拉伊納兒迪設計。同時波羅米尼設計的凹立面,表現出了完整的造型力量。 <h3><font color="#010101"> 圣阿涅塞教堂反映了中世紀的黑暗已經過去了,是典型的文藝復興式建筑。</font></h3> <h3> 噴泉邊是埃及方尖碑和圣阿涅塞教堂,大家看看是否和諧?<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 圣阿涅塞教堂其凹形正面是貝爾尼尼的主要競爭對手—波羅米尼的作品,它正對著貝爾尼尼的四河噴泉,噴泉上代表尼羅河的雕像舉起手似乎要蒙上眼睛,似乎在抗議波羅米尼的作品破壞了景觀,事實上噴泉是在教堂落成前完成的,后有人發現教堂正面有背對著的雕塑,好似不愿面對噴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圣阿涅塞教堂內部裝飾華美,穹頂上雕畫栩栩如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納沃納廣場上莫羅噴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教堂旁邊是英諾森十世的眾多宮殿之一 ---- 潘菲利宮。</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西班牙廣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個廣場位于人民廣場和克里納宮的中間,位于格蘭維亞大道與公主街的交接處,該廣場以西班牙大樓及馬德里塔樓而著稱,均是由歐塔梅迪兄弟所共同設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班牙廣場</font>位于羅馬圣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 建筑師為德·桑蒂斯和斯佩基,其以登上教堂的<font color="#167efb">西班牙</font>階梯而聞名。這座教堂乃1495年查理八世命法國人建造,階梯共有137階。但今天這里因電影《羅馬假日》中的臺階而出名,當年電影即在此拍攝的。</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班牙臺階上建有古代埃及的方尖塔,方尖塔的后面是山上圣三一教堂,俯瞰整個廣場。被稱為“意大利人設計、法國人出資、英國人游覽、如今被美國人占領”的西班牙臺階,實際上是1725年得到法國大使的援助后修建的,又因為</font><font color="#167efb">西班牙大使館</font><font color="#010101">在這里,所以取名西班牙臺階。</font></h3> <h3> 這是我剛進西班牙廣場的畫面。廣場臺階前有個“小舟的噴泉”,這座噴泉說是貝爾尼尼父親的作品,創意來自于特韋雷河的一次決堤,一只小舟被水推到這里。</h3> <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廣場和廣場臺階上人山人海,一片熱鬧景象。原來是羅馬青年志愿者在組織活動,電視臺記者正在采訪呢,我也到了當地電視臺的畫面中。</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請看高清視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請看廣場周邊。階梯上特有的法國風味設計和廣場上的一些英國咖啡館所呈現的不同風格使這個 廣場充滿異域風情。今天這里看起來仍然文藝范十足,別有一番情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羅馬的西班牙廣場有兩個,除了這一個以外,還有一個是舊時西班牙總督舊址的西班牙廣場。西班牙廣場是舊時西班牙總督舊址,位于阿加納市關島1號與4號公路交叉口。廣場內有包括總督邸宅、花園、巧克力屋、西班牙拱門等建筑物。總督邸宅已在二次大戰時被損毀,只剩下基座部份;巧克力屋是一間六角型的小房子,傳說是因西班牙總督夫人在此邀請貴族喝下午茶、品嘗巧克力而得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廣場四周有許多英國式的茶館,是18世紀建成的,曾經被取名為英國人的猶太區。司湯達、瓦格納、李斯特、勃朗寧等大文豪和藝術家們都在這一帶居住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廣場四周的老房子,說不一定當年巴爾扎克就住在這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廣場上特有的法國風味設計和廣場上的一些英國咖啡館所呈現的不同風格使這個 廣場充滿異域風情。今天這里看起來仍然文藝范十足,別有一番情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西班牙大樓旁邊的圣雷歐納多街上則有圣馬可教堂。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來西班牙廣場為什么要買冰激凌?在《羅馬假日》場景中而就在這里,赫本坐在西班牙階梯上吃著冰激凌,她那清新亮麗的倩影似乎與西班牙廣場以及美麗的羅馬合為一體,成為人們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威尼斯廣場</font></h3><h3> 位于羅馬市中心的圓形廣場。這個廣場的正面是綽號叫“結婚蛋糕”、“打字機”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義建筑:<font color="#167efb">維多利奧·埃瑪努埃萊二世紀念堂</font>。為了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一而建造的紀念堂,耗時25年才建成。16根科林斯式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統一大業的意大利之父</font><font color="#167efb">維多利奧·埃瑪努埃萊二世</font><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臺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征亞得里亞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間那尊黑綠的青銅騎士雕像,威風凜凜,堅毅挺拔,就是維多利奧·埃瑪努埃萊二世。紀念堂前的意大利國旗迎風飄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筑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威尼斯宮也稱威尼斯大廈,是羅馬最著名的文藝復興式的宮殿式建筑,由建筑理論家,世界近代第一部建筑專著《論建筑》作者阿爾貝蒂設計,由巴爾保樞機主教于1455年興建的。這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在威尼斯共和國繁榮時期,曾經是威尼斯大使館所在地,因此有了這個名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威尼斯宮</font><font color="#010101">后期也曾作為奧匈帝國使館使用,從1797年起,奧地利占據大廈120年之久。1916年意大利政府收回大廈后整修刷新。墨索里尼上臺后大廈為其官邸,他常在正中陽臺上向民眾發表煽動性的演說和訓話。墨索里尼曾經從2樓的陽臺向廣場上擠滿的人群發表了著名的“陽臺演說”。1943年墨索里尼垮臺后,威尼斯大廈改為匯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的博物館,對外開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威尼斯宮對面就是維多利奧·埃瑪努埃萊二世紀念堂。該紀念堂是威尼斯廣場上最醒目的建筑,這座紀念堂是意大利國家獨立和統一的象征,意大利人稱之“祖國祭壇”,每年國慶節,都要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一戰后又將無名英雄墓安放在紀念堂前,紀念為意大利獨立而陣亡的士兵。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還有兩把熊熊燃燒的不息的火炬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著無名戰士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意大利之父維多利奧·埃瑪努埃萊二世紀念堂側面。一般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到意大利訪問,也都要來這里為無名英雄們敬獻花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威尼斯大廈上俯瞰羅馬城和近在眼前的威尼斯廣場,遠處的群山也隱隱可現。</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羅馬許愿池</font></h3> 位于羅馬的三條街交叉口,18世紀由教皇克里門七世命沙爾威設計建造,于1762年共花了三十年才完工,因此是羅馬噴泉中比較年輕的一座。許愿噴泉是羅馬最后一件巴洛克杰作,被譽為世界最著名的噴泉。據說這個許愿池很靈的,要不你也用右手拿硬幣越過左肩拋入池中去試試吧,至少可以給你一些心理上的安慰!<h3> 許愿的人絡繹不絕,也許是幻覺,我仿佛看到了電影《羅馬假日》中那美麗活潑的公主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她滿臉的真誠,閉上眼睛,緊握手中硬幣,心中默默禱告著自己美好的愿望。</h3> <h3><font color="#010101"> 許愿池的全名叫做特萊威噴泉,是意大利羅馬市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特列維噴泉在17世紀已開始設計,至18世紀才告建成。完成者是尼·沙爾維(約1697—1751年)。這里采用了羅馬的凱旋門樣式,使噴水增添幾分古典氣氛。凱旋門的中央是一座海神雕像,兩旁是兩個寓意的女像。右邊一個象征安樂,左邊一個象征富饒。在建筑物的檐部有四尊女像,象征著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在水池中有波塞冬駕駛的兩輛馬車。</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圣喬萬尼大教堂</font></h3><h3> 圣喬萬尼大教堂是羅馬、甚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并有歷史淵源的教堂,也是羅馬城和全世界的首座的基督教堂,比圣彼得教堂的大殿還古老十三年。圣喬凡尼大教堂是314年最早承認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修建捐贈給教皇的。<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現在的教堂是由17世紀巴洛克的代表性的建筑師波羅米尼進行過大改建。正面上部高達6米的基督與圣徒像是伽利略修的。內部左邊有君士坦丁大帝像。12個石柱雕刻了耶穌十二圣徒的故事作裝飾,浮雕和油畫裝飾其間,氣勢宏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教堂內部。西方的宗教對于音樂、雕塑、壁畫等藝術,以及建筑都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堂是洗滌人的心靈之處。雖然我不信教,但還是以此希望自己克服浮躁情緒,寧靜致遠,淡定如初;也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真正實現“長治久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真理之口</font></h3><h3> 在科斯美汀圣母教堂,這個教堂很小很安靜,但里面卻有名揚世界的“真理之口”。這是一塊雕刻著海神頭像的圓盤,據說把手放在他的嘴里,如果說謊就沒辦法出來。在《羅馬假日》里,就是它嚇壞了可愛的公主。</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真理之口”的門口視頻。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真理之口這面譜聲名大噪,因為由格里高利·派克與奧黛麗·赫本在一九五三年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片中格里高利·派克曾佯裝把手伸進“真理之口”中而手掌被咬斷,把奧黛麗·赫本嚇得花容失色。另一說法是,只要將手放入“真理之口”,心中默念愛人的名字七聲,如果手沒有被咬,就代表你對這一段愛情是真誠的。我也把手放進去,發現我出來還是完好的。呵呵。</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科斯美汀圣母教堂</font></h3> 又叫希臘圣母堂,是一座位于羅馬的天主教次級圣殿。建于公元六世紀,坐落在古羅馬的一個神廟和一個食品配送中心的遺跡上。由于它毗鄰許多拜占庭式建筑,在公元七世紀教堂被稱為“Schola Graeca”,附近的街道則稱為“希臘街”。782年左右,教宗亞德一世重建該堂,描繪了逃離偶像破壞者迫害的希臘修士,而重建后的教堂則擁有三個中殿及一條門廊。教堂設計優美。在九世紀,尼古拉一世下令增建了圣尼古拉小禮拜堂,還建造了教宗住所,但是在1085年被諾曼人軍隊拆除。該教堂也是執事級樞機領銜教堂,曾有二位領該教堂銜的樞機成為教宗,為格拉修二世和塞萊斯廷三世。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此教堂的修復工作于1118年至1124年完成。又過600年風霜后,教堂于1718年修建成巴洛克風格(由居塞佩·薩爾迪于1718年設計),但這巴洛克風格的外型于1894年至1899年間被移除。教堂中殿的上部分保存著在八世紀至十二世紀間創作的畫。Schola cantorum是在十三世紀創作的,而教堂的紅花崗巖主祭壇則在1123年制成。此外,圣器收藏室也收藏著一塊來自圣彼得大教堂的八世紀馬賽克殘片。</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科斯美汀圣母教堂</font></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由于真理之口藏放在這座教堂的關系,所以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教堂門廊的排水口上有一個古老的雕塑,但實際上更值得一看的是保存完好的中世紀早期合唱文稿和哥斯馬特式的大理石鑲嵌圖案路面。而教堂的鐘樓則是全羅馬最高的中世紀鐘樓。</font>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科斯美汀圣母教堂外面的噴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羅馬市政廣場</font></h3><h3> 在古羅馬和中世紀的傳統市政廣場地點卡比多山上。山在古羅馬市中心羅曼努姆廣場的西北側,因為當時舊城區處處是古羅馬的遺跡,為了保護他們,米開朗琪羅把市政廣場面向西北,背對舊區,把城市的發展引向還有余地的新區。 </h3><h3> 意大利中世紀的城市廣場是不對稱的,羅馬卡比多山市政廣場是文藝復興時期比較早的按軸線對稱配置的廣場之一。廣場的正面是元老院(后來的市政廳),是古羅馬時代的建筑物,歷經改建。米開朗琪羅在前面加了大臺階,并用雕像和水池把它裝飾起來。</h3> <h3><font color="#010101"> 市政廣場上的石雕“母狼乳嬰”,記載了有關創建羅馬古城的傳說。傳說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臺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后來,兩兄弟長大后殺死了阿姆利奧,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臺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后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并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為羅馬建城日,并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圣天使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是建立在臺伯河岸的一座陵墓,由公元2世紀羅馬皇帝設計并親自指揮建造,作為他自己以及其繼承者的安息之地。幾個世紀過去,圣天使堡也經歷了一些變化: 首先作為阻止敵人入侵的要塞,然后是作為監獄,最后改建成一座華麗的羅馬教皇宮殿,現為國家博物館。在6世紀,教皇在堡頂豎立持劍的大天使雕像,用以對抗當時流行的黑死病,遂有</font><font color="#167efb">圣天使堡</font><font color="#010101">之名。上面的天使雕像,每一尊都安詳肅穆,美極了。</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德良陵墓</h3> 哈德良,76年1月24日—138年7月10日,綽號勇帝),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賢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間,停止東方戰爭,與帕提亞國王締結和約,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又在不列顛島北部建造了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以御防那些居住在現今蘇格蘭的“蠻族”的入侵。世人歷來對他評價較好,個人愛好也很豐富。他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皇帝。 <h3><font color="#010101"> 另一大家留心就是前往圣天使堡的著名橋梁,由貝爾尼尼設計的這座橋可說是巴洛克式裝飾藝術杰作,不過橋上諸天使像中有兩座由貝爾尼尼親手雕成的雕像,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內妥為保存,改置兩座復制品于橋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登上高處看羅馬,旖旎風光盡攬眼中!讓我恍如走進了中世紀的時光隧道。如今即使已經破敗不堪,古羅馬廢墟里的建筑遺址群,依然保持著他們貴族一般尊嚴的氣勢。</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古羅馬遺址公園(帕拉丁山)</font></h3><h3> 站在古羅馬廣場,它是那樣的氣魄攝人,直撲你的視野,喚起你對遠古那英雄輩出燦爛時代的無限遐想。羅馬古城是古羅馬的都城,在近千年間,羅馬城一直是地中海地區的大城市,最繁盛時人口逾百萬,為古代世界最大的都城。 據說建筑師拉比留斯設計的非常典型的羅馬建筑——帕拉丁山上的弗拉維宮, 可與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拉相媲美。拉比留斯負責修建了圖拉真時代的主要建筑物。</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代的羅馬城,也叫做“七丘之城”,因為它是建立在七個山丘之上的。直到今天,現代人仍然無法弄明白,在生產力如此落后的奴隸時代,古羅馬人是如何把如此數量巨大的龐大石塊搬上山坡,最終建起羅馬城的?然而從這一句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可以遙想當年羅馬建城工程之浩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老的羅馬,散落在城市的每一處建筑都讓人驚喜。穿行在羅馬的廣場和街道,仿佛時光倒流,感知歷史,追尋文化,體味古老與震撼。羅馬是建筑、藝術、繪畫之都。壯麗的廣場、宏偉的建筑、精心的雕刻,都是羅馬的靈魂精髓所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現在雖然大部分遺址已埋在現羅馬街區下,但遺址中心的羅馬廣場及其周圍一帶已辟為國家公園。坐落在一山坡上,被綠樹環繞著。從上面可俯瞰古羅馬的許多遺址盡收眼底。 羅馬建筑的兩個特征:結構堅固和設計宏偉,在這時非常明顯。</font></h3> <h3> 從那些依舊高高矗立的大圓柱,到散落地面的刻著精致花紋的殘石塊,古羅馬城猶如一個極盡華麗的完美漆器,雖已被時間的大手摧毀在地,但即使是殘存的碎片,也仍然足于再現昔日的輝煌。</h3> <h3><font color="#010101"> 羅馬藝術是希臘藝術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它們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和希臘都是奴隸制國家,又都是半島國家,但羅馬人主要依靠農業為生,在同自然的斗爭中培養了對客觀事物冷靜思考和求實精神,所以務實是羅馬人的風格,不同于“外向型擴張”的希臘人的那種浪漫主義氣質。羅馬人可謂求實與浪漫并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人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什么事情都有兩面性,條條大道通羅馬,有助于帝國統治,但帝國衰敗的時候,也為外來侵略者提供了方便。羅馬城后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蠻族占領洗劫,也是由于羅馬大道交通太方便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古羅馬歌劇院遺址,是不是還能顯示出古羅馬人的崇尚藝術和浪漫。</font></h3> <h3> 羅馬有浪漫之美。男性豐滿結實的肌肉,充滿力度的手腳,雄壯的形象給人以心靈的感嘆!女性也都有著維納斯式的健美。</h3> <h3><font color="#010101"> 可現在的羅馬好象已經落后,意大利在歐盟中的位置也在下降。最近幾年來意大利的經濟增長率較低,可以說是停滯不前,遠遠落后于歐盟其他國家。也許是跟意大利人的多情浪漫有關吧,他們整天充滿著浪漫,也許就不會拚命工作之故吧。</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167efb">加油,羅馬! 加油,意大利!期待下次遇見為之一亮的羅馬!更期待下次歐洲之行。</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阳山县|
肇州县|
陆川县|
随州市|
金堂县|
修水县|
康定县|
娱乐|
开平市|
藁城市|
松滋市|
盐池县|
武冈市|
巴彦县|
信阳市|
黑水县|
千阳县|
房产|
久治县|
正镶白旗|
清徐县|
南阳市|
白朗县|
裕民县|
平乡县|
曲阳县|
天全县|
长顺县|
那曲县|
荔波县|
中山市|
梅河口市|
长乐市|
厦门市|
托克逊县|
昌江|
青川县|
建平县|
南汇区|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