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誦讀的起源,和人類文學的起源幾乎是同步的。戰歌、禱詞、勞動號子,當這些先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學源流在民間,口耳相傳的時候,“誦讀”就已經開始了。</h3><h3>人類的童年是用誦讀的方式傳播文學的。</h3> <h3>兒童的母語習得和我們的祖先一樣,也是從耳朵開始的。在一個孩子還不認字的情況下,他已經可以說出比較復雜的句子,可以誦讀比較悅耳的童謠、詩歌。在言語輸入的兩道門戶——耳朵和眼睛之間,孩子首先用耳朵來吸納語言。因此,誦讀這種傳統的學習方式,對兒童的母語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h3> <h3>但在當下的母語教學中,課本中的誦讀篇目無論在質與量兩方面都存在嚴重缺失。雖然近年來,各種誦讀活動甚至“運動”一次次風起云涌,“讀經熱”和“國學熱”一度讓很多人為之鼓舞振奮,但在各種熱潮的背后,我們不得不深入反思:占據主流的從“四書五經”開始、從古詩文開始的誦讀,真的適合兒童嗎?面向兒童的這些誦經活動,是不是已經淪為成人腳下文化懷鄉的那塊“望夫石”?</h3> <h3>其實,關于誦讀的分歧,絕不僅是文本選擇的分歧,究其實質,是教育觀、價值觀的不同。</h3> <h3>兒童是生活在當下的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是成人的預備階段。我們認為:相比于傳統文化的擔荷者角色,兒童——首先要成為的是他自己。兒童誦讀,應基于兒童的生命和感受,順應兒童的天性,契合兒童的心靈,發出兒童自己的聲音。</h3> <h3>兒童的誦讀,需是有 “我” 的誦讀。</h3> <h3>兒童的誦讀,需是“有我”的誦讀。</h3><h3>這個“我”是指兒童自己。</h3><h3>在親近母語的理念下,兒童不是承載“四書五經”的容器,兒童誦讀也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兒童參與母語實踐、享受母語滋養、體會語言和生命節律互動的精神活動。</h3> <h3>基于兒童的認知特點,《親近母語》編選了適合兒童的,有節奏、有意韻、具有文學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詩性文本,讓兒童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激發語言潛能,提升語言素養和母語能力。</h3> <h3>誦讀從童謠開始:</h3><h3><br></h3><h3>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么鎖?金剛大鐵鎖!城門城門開不開?不開,不開!大刀砍?也不開!大斧砍?也不開!好,看我一手打得城門開。嘩!開了鎖,開了門,大搖大擺進了城。</h3><h3><br></h3><h3>—— 《日有所誦·一年級》</h3> <h3>在孩子們剛剛接觸語言符號之初,童謠兒歌會讓孩子倍感親切、溫暖和安全。試想此刻,如果給他讀的不是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謠,而是一大段陌生、艱澀的古文,他小小的心靈會對文字產生怎樣的隔閡?而在貼近孩子心靈的童謠兒歌里,他卻能讀到自己、看見自己、聽見自己。他會感覺恍如回到母親的懷抱,自在地游戲其中、浸潤其中,并享受其中。</h3> <h3>童詩與孩子們六年的誦讀過程一路相伴:</h3><h3><br></h3><h3> 進城怎么走法?</h3><h3><br></h3><h3>【加拿大】丹尼斯·李</h3><h3><br></h3><h3>左腳提起,右腳放下。右腳提起,左腳放下。進城就是這么個走法。</h3><h3><br></h3><h3>—— 《 日有所誦·三年級》</h3> <h3>從童謠童詩開始,順著一道緩坡,慢慢前行。</h3><h3><br></h3><h3> “天對地,室對家,落日對流霞。黃鸝對翠鳥,甜菜對苦瓜。狗尾草,雞冠花,白露對烏鴉。門前栽果樹,塘里養魚蝦。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h3><h3><br></h3><h3> 孩子們在《晨讀對韻》里感受母語獨特的韻律和節奏。在泰戈爾、紀伯倫的詩歌里,探尋朦朧和哲思之美。</h3> <h3>最好的東西不是獨來的,他伴了所有的東西同來。</h3><h3><br></h3><h3> “天堂就在那邊,在那扇門后,在隔壁的房里;但是我把鑰匙丟了。也許我只是把它放錯了地方。”</h3><h3><br></h3><h3> 這樣的誦讀,讓師生丟開唯一的、明晰的標準答案,走向多義。走向無限, 走向更加廣闊的心靈空間。</h3> <h3>日有所誦”的意義</h3><h3><br></h3><h3> 最不簡單的事情就是——日不間斷地做一件簡單的事。</h3><h3><br></h3><h3> “日有所誦”就是這樣的一件事。</h3> <h3>以每天10 多分鐘的誦讀,讓孩子用耳朵吸納,用嘴巴呼出;以富有音樂性的詩性文本讓孩子在語言里游戲,在聲音里舞蹈。</h3><h3><br></h3><h3> 分組接力讀、變換節奏讀、唱和表演讀、鏤空提示讀,范讀、單讀、齊讀、齊誦、慢吟、急誦,短短的時間內,孩子已經讀到了七八遍以上。“七”是個奇妙的數字,越過了這個界限,孩子就安全度過了和一首詩歌由陌生而親近的周期,他們中的大多數,就底氣十足地覺得自己能夠“成誦”了。</h3> <h3>熟讀成誦,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當中的適當解釋和指導,是讓孩子在不求甚解中,建立與文本的聯系,讓孩子在“文字”與“聲音”之間,看見一個重要的媒介——“形象”。這個形象的出現,可以讓孩子們不用“死記硬背”,而是活潑地“悟讀”,感其形、悟其神,然后會其意、得其言。</h3> <h3>熟讀成誦,是一個反復溫習的寬松的語言熏習環境。這個“熟”,不僅是一日熟讀,還指溫故知新。在這樣的“日有所誦”中,老師不用擔心有人“濫竽充數”,有人“有口無心”,只有為孩子構筑這樣圓融的母語環境,孩子才有膽氣打開自己,吸收語言、思維的營養。</h3><h3>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力量,我們的堅持,雖然不會讓每個孩子齊步并進,卻一定向著一個美好的方向前行。</h3> <h3>所以,“日有所誦”契合孩子生長的節奏,呼應了孩子成長的需求。</h3> <h3>在這樣的誦讀中,孩子“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而他們所增進的,絕不僅僅是語言的豐富和敏感,還有閱讀習慣的鞏固養成,思維空間的廓清開放,精神骨骼的強健壯大。</h3> <h3>我們可以這樣說:“日有所誦”是一種閱讀形式,通過這種形式,我們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將語言內化為語感。</h3> <h3>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日有所誦”是一種生命成長的儀式,這種連續性的活動,叩啟孩子的天賦之門,幫助兒童形成精神成長的內在節律。</h3> <h3>這就是“日有所誦”的意義。</h3> <h3>當誦讀的聲音在千萬間教室響起,當誦讀的聲音從萬千間書房響起!</h3><h3><br></h3><h3> 每年,大約有150 萬名孩子在教師和父母的帶領下,使用《日有所誦》進行誦讀。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也是一種現象。</h3> <h3>兒童的誦讀,應該發出的是兒童自己的聲音。當猶如天籟的誦讀聲噙著母語的芳香在一個個屋檐下響起時,我們呼喚的不僅是對“誦讀”這種傳統教育形式的回歸,還有對童年的呵護,對生命成長的尊重。</h3> <h3>回到兒童,回到母語,回到教育本身。</h3> <h3>這就是《日有所誦》的魅力!</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坪县|
嵊泗县|
淄博市|
临清市|
老河口市|
海伦市|
原阳县|
满洲里市|
泰兴市|
阿拉善盟|
吉隆县|
邵东县|
昌图县|
渝中区|
牙克石市|
安陆市|
闽侯县|
东阳市|
蕲春县|
揭东县|
福安市|
乐清市|
徐州市|
桦川县|
平凉市|
贵阳市|
湖口县|
永丰县|
通山县|
勃利县|
澜沧|
南投市|
河北区|
张北县|
蒙山县|
高密市|
缙云县|
滦南县|
稻城县|
靖江市|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