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3>紅嘴山鴉</h3><h3>紅嘴山鴉(學名:Pyrrhocorax pyrrhocorax): 大型鴉類,體長36-48厘米。嘴、腳紅色,通體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雌雄羽色相似,全身羽毛純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兩翅和尾純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和腳朱紅色。相似種黃嘴山鴉嘴為黃色而不為紅色,野外不難區別。</h3></h1> <h3>棲息環境</h3><h3>紅嘴山鴉主要棲息于開闊的低山丘陵和山地,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500米。常見在河谷巖石、高山草地、稀樹草坡、草甸灌叢、高山裸巖、半荒漠、海邊懸巖等開闊地帶活動,冬季多下到山腳和平原地帶,有時甚至進到農田、村寨和城鎮附近。[1]</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般棲息于較開闊的河灘地、山坡耕地、平原耕地山間溝坎、半荒漠草地等處、繁殖期在巢周圍500-1000米地域內活動以及筑巢于溝坎土崖壁的凹陷或縫隙處。</h1> <h3>生活習性</h3><h3>遷徙:留鳥。</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習性:地棲性,常成對或成小群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也喜歡成群在山頭上空和山谷間飛翔。飛行輕快,并在鼓翼飛翔之后伴隨一陣滑翔。善鳴叫,成天吵鬧不息,甚為嘈雜。有時也和喜鵲、寒鴉等其他鳥類混群活動。</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食性:主要以金針蟲、天牛、金龜子、蝗蟲、蚱蜢、螽斯、蝽象、蚊子、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草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h1> <h3>繁殖方式</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繁殖期4-7月間。在南部和海拔低的地區,繁殖稍早些,3月下旬即有開始繁殖的。通常營巢于山地懸巖、溝谷、河谷等開闊地帶,巢多置于人類難于到達的懸崖峭壁上的巖石縫隙、巖洞和巖邊往內的凹陷處,也有在屋檐下、梁上和枯井壁凹陷處筑巢的。巢主要由枯枝、草莖、草葉、麥秸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獸毛、須根、棉花和枯草。巢呈碗狀,外徑為29-34厘米,內徑25-27厘米,高11-13厘米,深7-9厘米,巢筑好后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6枚,有時多至7枚甚至9枚,1年繁殖1窩,每天產卵1枚。卵灰綠色、灰黃色或黃白色,被有黃褐色淺紫色或灰藍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6.6-42毫米×27-28毫米,卵重12-14克。雌鳥孵卵,孵化期17-18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留巢期約38天。</h1> <h3>種群現狀</h3><h3>紅嘴山鴉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據劉換金等1983-1984年和1986年4-9月在山西龐泉溝自然保護區對紅嘴山鴉的數量統計,每小時2公里遇見率平均為5.8只,數量相對穩定。</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懂感恩!</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人有感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區分布</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分布: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黃河以北、四川、云南以西的整個北部和西部地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3>保護級別</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h3></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华县|
葵青区|
广西|
内丘县|
运城市|
满洲里市|
武宣县|
雷波县|
嫩江县|
文昌市|
宜兰市|
韶关市|
南乐县|
松阳县|
彭山县|
邯郸市|
双城市|
界首市|
衡东县|
堆龙德庆县|
贡山|
枣阳市|
永定县|
广德县|
漯河市|
米易县|
荥经县|
辽宁省|
茌平县|
东明县|
博罗县|
中方县|
鄂托克前旗|
宜都市|
武隆县|
鹿泉市|
阳山县|
手机|
荔浦县|
民和|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