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你或許未曾去過金山寺,但不會不知道“水漫金山”的故事,也不會不知道美麗純情的白娘子,還有那個狠毒殘忍的惡僧法海,民間傳說及戲劇影視《白蛇傳》《新白娘子傳奇》等的傳播,早已使白娘子、法海和金山寺家喻戶曉,那一曲凄婉動人的“千年等一回,我無悔啊……”讓許多在紅塵中掙扎的浪男癡女百感交集,傷心流涕。</h3> <h3>金山原是位于長江江心的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海拔43.7米,有“江心芙蓉”之譽。“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唐代詩人張祜曾這樣贊美金山。后因長江水流變遷,沙泥淤積,清道光年間,金山始與南岸相接,成為內陸山。</h3> <h3>金山流傳有“白娘子水漫金山”“梁紅玉擂鼓戰金山”“蘇東坡妙高臺賞月起舞”等美麗動人的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人們又稱金山為“神話山”。我正是沖著這些迷人的神話和傳說而去金山寺尋訪的。</h3> <h3>坐落于江蘇鎮江金山上的金山寺,創建于東晉元帝大興年間,至今已有1600 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后又稱龍游寺,清康熙帝曾賜名江天禪寺。自唐代至今,人們習慣呼為金山寺,全盛時有僧人3000余人,是我國漢傳佛教禪宗四大名寺之首剎。</h3> <h3>金山寺廟依山而建,正對長江,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櫛比,臺閣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妙高臺、楞伽臺、慈壽塔等景觀。</h3> <h3>聳峙山巔的慈壽塔巍峨壯美,始建于南朝齊梁時期,明初倒坍。清光緒年間,適逢慈禧太后60壽辰,重建此塔。塔聯曰: 但令此心無所住,雖有絕頂誰能窮。</h3> <h3>塔高30多米, 七層八面,內有旋式木梯,外有欄桿相倚,高聳挺拔,玲瓏俊秀。塔外花墻上書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撰寫者湖南神童李遠安,其時方八歲。</h3> <h3>順著塔內狹窄陡峭的盤旋木梯登上塔頂,俯瞰金山全景,只見漫山密布金碧輝煌的寺廟,幢幢相銜,層層相接,將整個金山層層包裹,山與廟渾然一體,山是一座廟,廟是一座山,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這就是神奇獨特的金山寺裹山景色。宋代文學家王安石《金山》詩中贊曰:“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h3> <h3>慈壽塔西側有一山洞,稱“古法海洞”,相傳為法海和尚苦修之處。</h3> <h3>洞內極為簡陋,冷冷清清,塑有法海石像一尊,但不見一星香火。其實,這也不足為奇,一個摧毀美滿婚姻的惡僧形象,誰又會為之焚香祈禱。也正好印證了魯迅先生所講的:“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實在是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幾個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呢?”</h3> <h3>孩童時就聽過《白蛇傳》的傳說,初中時又讀了魯迅先生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直為白娘子純情似水、堅如磐石的愛所感動;為法海無緣無故地拆散人間恩愛的婚姻而憤然。</h3> <h3>我完全信服魯迅先生的觀點:白蛇自迷許仙,許仙自娶妖怪,和別人毫無相干,法海和尚應該只管自己念經,不該放下經卷,搬弄是非,節外生枝,以至水漫金山,荼毒生靈。最后連玉皇大帝也怪其多事,法海為逃避懲罰,遁身蟹腹,永世蟄居,這確實是咎由自取,活該。</h3> <h3>常言道,“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實在難以理解,法海身為慈悲為懷的和尚,怎么全無半點佛家弟子的仁慈,不去好好修行,偏偏狗抓耗子,多管閑事,非要拆散人家美滿的婚姻。以至佛未修成,反而成魔,避禍于蟹殼,遭千夫所指,永留罵名。</h3> <h3>然而真相并不如此。去金山寺一游,我方知法海是被“成魔”的。民間傳說“白蛇傳”中塑造的惡僧法海與歷史上真實的法海,形象截然相反。法海之“罪”,實乃“竇娥冤”“六月雪”。</h3> <h3>據《金山寺志》記載,法海姓裴,俗名裴文德,人稱陀頭。其父裴休曾任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為官清廉,篤信佛教,深感“伴君如伴虎”,懼怕以后獲罪株連下代,便將兒子送入佛門,取號法海。并留詩曰:“含悲送子入空門,朝久應當種善根。”</h3> <h3>法海先后在湖南、江西參佛修禪,最后輾轉金山。其時,金山寺宇荒廢,荊棘叢生,更有白蟒蛇經常出洞傷人,百姓哪敢上山燒香。法海毅然燃指一節,發誓修復山寺。他在山上西北角巖洞,參禪打坐,精研佛理,并驅走蟒蛇,開山種田,使金山寺香火旺盛,名播四方,法海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祖師。宋朝宰相張商英曾撰詩贊曰:“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h3> <h3>法海是一位頗有德行的高僧。傳說他在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黃金數鎰(古代20兩為一鎰),他不為金錢所動,將其上交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后,唐宣宗深為感動,旨令將黃金發給法海修復廟宇,并賜名金山寺。</h3> <h3>一代得道高僧法海,理應受人們所敬重,為何在民間傳說“白蛇傳”中成了面目可憎的惡僧?本該流芳千古,卻落遺臭萬年。個中原因,誰又能說出所以然。由此可以領教“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可怕可惡。</h3> <h3>“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故事從百姓的口播到評話、說書、彈詞、小說,后來又逐漸演繹為戲劇,直到現代的影視,影響十分深遠。最初的故事情節與法海原本挨不著邊,但在民間流傳中卻被張冠李戴,牽強附會,嫁禍于身。實在是“閑目佛前坐,罵從戲中來”。</h3> <h3>法海太背運了,歷史冷酷無情地開了他一個超級的玩笑。在一個婦孺皆知的凄美愛情故事中,法海無辜背上黑鍋,成為反面角色,被詆毀為一個惡僧的形象,承受了人民大眾的痛恨和唾罵。如此千古沉冤,法海九泉得知,怎不莫名其妙,酸楚不已。</h3> <h3>離開金山寺,法海的遭遇充斥著我的腦海,頗多迷惘,頗多糾結,理不清,剪還亂。都說歷史是人民寫的,那又讓誰去還法海一個歷史的清白?!</h3><h3> (寫于2007年1月)<br></h3> <h3> 文: 木魚原創 圖: 選自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舟山市|
阿克|
汕尾市|
沧州市|
丹棱县|
兖州市|
冕宁县|
颍上县|
西畴县|
西昌市|
十堰市|
唐河县|
右玉县|
呼和浩特市|
杨浦区|
安康市|
丰宁|
宝鸡市|
开鲁县|
湘潭市|
灵丘县|
彭水|
西乌珠穆沁旗|
河东区|
水城县|
通河县|
漯河市|
芒康县|
南丹县|
商城县|
玉门市|
会泽县|
建湖县|
中宁县|
米脂县|
灵武市|
长岛县|
赣榆县|
昆山市|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