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b>草色青青忽自憐,浮生如夢亦如煙。</b></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烏啼月落知多少,只記花開不記年。</font>”</b></h3><h3><b><br></b></h3><h3><b>清代袁枚的妹妹袁機所作《感懷》。</b></h3><h3><b>袁枚《隨圓詩話》里說自己的幾個妹妹都文采出眾,卻不幸都“多坎坷、少福澤”,其中三妹袁機的婚姻卻不是這六字就能簡單概括的。</b></h3><h3><b>袁機是自幼定下的娃娃親,定親的經過原本是一段佳話:袁機4歲時,父親正在給衡陽縣令高某做幕賓,高某死在任上,被查出有虧空,妻兒下獄,此時已離開衡陽的袁父趕去救出了高某的妻兒。高某的弟弟感激袁父的俠義,說自己的妻子現有身孕,若生男兒,愿與其三女兒結為娃娃親,袁父答應了。后來高家果然生了個男孩,就依照約定,送來一枚金鎖片,袁家給女兒袁機掛在項圈上,正事地定下了這門親事。</b></h3><h3><b>袁機的少女時代是幸福的,父親多年來輾轉在各地為地方官做幕僚,不能常回家和妻兒團聚,但在母親章夫人的辛苦操持下,一家人過的其樂融融。</b></h3><h3><b>盡管家貧,章夫人還是為兒子袁枚請了家庭教師,幾個女兒也常常在幫母親操持家務、針黹女紅之余去聽課。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袁機長成了才貌雙全、知書答禮的大姑娘,漸漸到了出嫁的年齡。</b></h3> <h3><b><br></b></h3><h3><b> 成親的日子快到了,高家卻來袁家退親,說自己的兒子高繹祖得了治不好的惡疾,怕耽誤了袁機,袁家父母心疼女兒,想應允下來,而袁機認為女子既然已經定婚,就只能從一而終,她決然發誓:夫婿有“疾,我字之;死,我守之”。同時終日拿著金鎖啼哭,寢食俱廢,父母沒有辦法勸解,只好回絕了高家退親的請求。高家第二次來人說明了實情,退親并不是因為高繹祖有病,而是因為其人忤逆、殘暴、嗜賭,高家父母不想對不起恩人,希望袁機能另尋個好人家,不要往苦海里跳。但袁機聽不盡任何人的勸告,堅持不退親,到25歲時,終于依自己所愿嫁到了遠在如皋的高家。</b></h3> <h3><b> 袁機知道等待她的是苦海,但還是義無返顧的跳了下去,她覺得自己的努力會改變一切,她孝順公婆,婆婆因此疼愛她如己出,對丈夫高繹祖更是委曲求。高繹祖無理由的打罵她忍聲相承,他自己不事生產,卻不愿意讓袁機做針線,她就停止女紅;高繹祖不學無術更看不得她寫詩詞,并把她的作品毀掉,她就當真不再寫詩。</b></h3><h3><b>后來袁機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阿印,孩子雖不幸是個啞巴,但也給了袁機很大安慰。做了父親的高繹祖絲毫沒有長進,他偷了袁機的陪嫁做賭本,輸光了還欠下債,回來反而拿袁機撒氣,往死里毒打她,用棍子打,拿火灼,婆母出來阻止,他喪心病狂把母親的牙齒打斷。袁機逆來順受,幻想她的隱忍善良總會有一天能喚醒高繹祖的良知。最后他居然想把袁機賣了還欠下的賭債,被逼無奈下,袁機逃到尼姑庵棲身躲避,又請人給娘家報信求援。父親從老家趕來,看到愛女的慘況,悲憤之下報到官府,官府判決離異后,父親把袁機帶回杭州。懷抱著不會說話的孩子,沿著四年前出嫁的路回家,袁機一路泣下不止。</b></h3> <h3><b> 按照古人的觀念,嫁出去的女兒便不再是娘家的人。袁機回到娘家盡管是和父母兄長生活在一起,這時她只能算是娘家的客了。她取號青琳居士,素服、茹素,表示在家修行。固有的親情和她本人的溫和博雅讓一家老小對她尊敬有加。三年后,袁枚搬遷到南京,袁機也隨著全家一同前往,定居隨園。</b></h3><h3><b>沒有殘暴的丈夫再毀壞她的詩稿了,她將在家人面前掩飾的寂寞,無法排遣的悲傷寫在詩里:《聞雁》里寫孤雁的哀號:“秋高霜氣重,孤雁最先鳴。響遇碧云冷,燈含永夜清。自從憐只影,幾度作離聲。飛到湘簾下,寒夜尚未成。”除了侍奉雙親和幫袁枚料理家務,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在對啞女阿印的教育上,耐心地教她認字、畫畫,希望她以后能和人交流。寂寥之中,小女兒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偶作四絕句》之一:</b></h3><h3><b>“歸夢隔揚州,空庭雨不休。</b></h3><h3><b>女嬌頻乞果,婢小懶梳頭。”</b></h3><h3><b>還在一直牽掛著疼愛她的婆母,托人給婆母帶去食品衣物,寫出《寄姑》表示感念和追憶的心情:</b></h3><h3><b>欲寄姑恩曲,盈盈一水長。</b></h3><h3><b>江流到門口,中有淚雙行。</b></h3><h3><b>對于丈夫,寬容多于恨意,如《感懷》中:</b></h3><h3><b>草色青青忽自憐,浮生如夢亦如煙。</b></h3><h3><b>烏啼月落知多少,只記花開不記年。</b>”</h3> <h3><b>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從如皋傳來了高繹祖的死訊,往事縱然不堪回憶,總是夫妻一場,袁機《追悼》詩“舊事渾如昨,傷心總問天。”之句寫出她不愿訴人的苦楚;“牉合三生幻,雙飛一夢終。”是心頭隱隱的哀傷。身心俱瘁的袁機在第二年冬天病故,死時才四十歲。</b></h3><h3><b>袁機的死讓家人痛徹心扉,袁枚《祭妹文》中哀嘆妹妹正因為讀了書,深陷于“節義”二字,才誤了自己一生,“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堂弟袁樹《哭素文三姊》也是以墨和淚地寫到:</b></h3><h3><b>“少守三從太認真,讀書誤盡一生春”。</b></h3><h3><b><br></b></h3><h3><b><br></b></h3><h3><b>袁機因為抱守金鎖之約、絕不退婚,遭受了非人折磨也要恪守三從而被收錄于《清史稿.列女傳》。二十五史中留有姓名的女性只有八百多人,其中有很多如袁機一樣是以血淚換來的節烈之名,每個烈婦后面都是一段段悲慘的故事。袁樹“縱教青史留遺跡,已負從前金粟身。”可謂一語道破。當時合肥女子許燕珍讀過袁機的遺稿后,大為感嘆:“彩鳳隨鴉已自慚,終風且暴更何堪!不須更道參軍好,得嫁王郎死亦甘”。袁機在能選擇時候如果不執著于“三從”,不會是這么悲慘的一生,可古代社會給女性的空間如此逼仄,但見茫茫苦海,哪有退路。</b></h3> <h3><b>讀后感懷兩個</b></h3><h3><b><br></b></h3><h3><b>清平樂 袁機 (一)</b></h3><h3><b>詞/梅易</b></h3><h3><b>花開未半,風雨頻來剪。</b></h3><h3><b>蝶問殘紅多少怨?三兩因風吹散。</b></h3><h3><b>浮生幾個青春,紅繩錯系天真。</b></h3><h3><b>一片柔情似水,回之淚漬羅巾。</b></h3><h3><b><br></b></h3><h3><b><br></b></h3><h3><b>清平樂 袁機 (二)</b></h3><h3><b>青春窈窕,筆底行文巧。</b></h3><h3><b>金鎖姻緣知不好,執意他鄉嫁了。</b></h3><h3><b>銀箋從此悲情,心思只對秦箏。</b></h3><h3><b>料到薄涼若此,當初領略丁寧。</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杨浦区|
乌鲁木齐县|
诸城市|
玉山县|
来安县|
尼勒克县|
张家港市|
武宣县|
龙山县|
许昌市|
井冈山市|
绥阳县|
长葛市|
昆明市|
会昌县|
清流县|
山丹县|
江油市|
新闻|
桐城市|
买车|
昭苏县|
宜黄县|
孝感市|
隆德县|
徐州市|
隆昌县|
温泉县|
信阳市|
临安市|
唐河县|
沿河|
泌阳县|
崇明县|
博爱县|
凤庆县|
西畴县|
富顺县|
澄迈县|
辰溪县|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