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h3><h3> </h3><h3> 無影手,有很多描述,有稱詠春拳為無影手,有稱黃飛鴻的手為無影手,還有安格魯四頭吉它的無影手。</h3><h3><br></h3><h3> 母親的手被稱作"無影手“,一點兒都不夸張,她速度之快,是你我之輩無法想象的。母親的雙手不僅是神速,更是多變萬能的,她的手就沒有做不成的事。</h3><h3> </h3> <h3> 01<b> 過春節 穿新衣</b></h3><h3><b><br></b></h3><h3> 那個年代,生活用品都是供給制,為節省布票,母親給我們做衣服穿,因為買一件衣服所用的布票,可以做兩件了衣服。</h3><h3><br></h3><h3> </h3><h3> 做好的新衣服還得先給老大穿,穿小了老二再穿,這樣往下傳著穿,穿舊了還可以再利用做棉衣,一寸布也舍不得扔掉。</h3><h3><br></h3><h3> 到了臘月,離春節就不遠了。春節孩子們得穿新衣服,隨著孩子的個子長高,棉衣棉褲也短了、臟了。我們那時棉衣只有一套,和現在的孩子相比是天壤之別,也談不上合身了。</h3><h3><br></h3><h3> 為啥不買新的?省時省力又漂亮,但上哪弄錢弄布票去呀?孩子們的外衣免強湊合做一件,棉衣只能翻新了。</h3> <h3> </h3><h3> 為不耽誤第二天保暖, 母親把棉服的翻新工作放在晚上。設想一下,這是多么繁雜龐大的工程呀。</h3><h3><br></h3><h3> 翻新棉衣有多少困難?最少四步,拆分、洗凈、涼干、最后成衣,必須保證第二天孩子能穿上。</h3><h3><br></h3><h3> 聽到這些,你崩潰了吧?瘋掉了吧?大人可忽略,5個孩子至少要做10件棉服,還有吃的用的等籌備,馬上要過春節了。</h3><h3><br></h3><h3> 晚飯過后,母親會不慌不忙,安排一個孩子先睡覺,然后把她剛脫下的棉衣,三下五除二很快拆完洗凈后,卷放在屋內的爐筒上,再翻幾回,衣服片很快就被烘干了。 </h3><h3><br></h3><h3> 只見母親那雙"無影手",嗖嗖嗖大針小線地縫做起來,短了的加上一條,瘦了的接上一塊,慈母手中線在空中飄來飄去,…當我醒來時,翻新后的棉衣己穿在了姐姐的身上,第二天,第三天……。<br></h3><h3><br></h3><h3> 那棉衣遮擋風寒的度數,在母親的心里,映襯在孩子們的臉上,好多天了,母親天天都重復地洗著縫著,那樣嫻熟,那樣淡定,那樣恬靜,那樣滿足。寫著寫著,我仿佛又看到母親坐在爐火旁,飛針走線,淚水已洗過了我的臉,我被定格在那畫面。</h3><h3><br></h3><h3> 姐姐們下鄉了,洗衣服洗被子,挑水做飯這些活我都會搶著去做。</h3> <h3> 母親不僅能做衣裳,還能做鞋子做給我們穿,我記得太深刻,我當兵后,除了連部隊的發的鞋以外,外出一直穿著,母親為做的黑面板鞋。</h3><h3><br></h3><h3> 就是這雙鞋,看我有多淘氣, 這張照片要現在,我一定會被"人肉“,全民唾之,我也可能成為"網紅"了。</h3> <h3><br></h3><h3> 20年后多么神似的照片</h3> <h3><b> 02 徒手修“火墻“</b></h3><h3><b><br></b></h3><h3> 在我們院里,我家離學校最近,同院同上學路過我家時,常約上我一起去學校。我們那時候住的是火炕,燒的是煤,為提高屋里溫度,都會砌上一道"火墻“。</h3><h3><br></h3><h3> 那時的早飯,一般是蒸玉米餅子。一天發小來我家約我一同上學,正趕上天氣"犯風",爐子只冒煙不起火,黑黑的濃煙會灌滿室。三等兩等,哎呀,玉米餅子就是不熟。</h3><h3><br></h3><h3> 我著急,一會看看發小,一會用眼睛盯著鍋,母親明白我的想法說道,馬上好,馬上好。我急切地等待母親掀鍋那一瞬,拿起個玉米餅子,里面夾上點醬或咸菜,一遛煙兒跑著上學去了。</h3> <h3><br></h3><h3> 放學了,回家一進屋,看到"火墻“被打開了,從里面掏出了很多黑煙灰,媽媽蹲在地上說:"今天早晨爐子冒煙,是因為煙道里的煙灰太多了,趕上天氣"犯風“,爐子不好燒,不開鍋,玉米餅熟的就慢了。</h3><h3><br></h3><h3> 以后就好了,剛才我把煙道都掏過了,再做飯就快了。看到母親滿臉的煙灰,汗從她臉頰上淌了下來,她沒用任何工具,只手用黃泥,磚頭,很嫻熟將"火墻"的窟窿堵上了。</h3><h3><br></h3><h3> 我忙轉過身,沒敢讓看到我流下的眼淚,放下書包,就收拾地上的殘土、碎磚。那時年令還小,不會表達對母親的愛,如果是現在,我一定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并且會說:"媽媽我愛你"。</h3><h3> </h3><h3><br></h3><h3> 為什么這些活計要母親來做呢?父親是園藝師,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茶花呀、杜鵑花的嫁接工作,通俗一點說,現在大家看到的,一株花上開多種顏色花,都通過嫁接達到的。嫁接花有很高的技術要求,但不很辛苦 。</h3><h3><br></h3><h3> 到了冬天,父親單位的花房(花卉繁殖基地)要保暖,鍋爐工每周要休息一天,爸爸為了補貼家用,他抓住難得的加班機會,鍋爐工休息時,他就去打替班,多賺一分,孩子們就能多花一分,這樣,爸爸就沒有星期天了。</h3><h3><br></h3><h3> 媽媽是個很要強的人,生活中的小事,幾乎都全部承攬下來,讓爸爸多休息,爸爸是家里的天呀。父親到家時,屋里己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好像這一切根本沒發生過一樣。</h3><h3><br></h3><h3> 母親用這雙手,為我們做吃做穿,驅風驅寒。卻從來沒有過怨言,從來沒覺得過生活苦。也許她的苦、她的艱辛,只有她知道,在我們面前,她是一個永遠快樂,從不向困難低頭,樂觀向上的母親。</h3> <h3><b> 03 利潤最大化</b></h3><h3><b><br></b></h3><h3> 母親是在童鞋廠退休的,她沒有做過幾雙鞋,因為她有一雙神速的、多功能的手。她的手能讓企業們利潤的最大化,成本最小化。</h3><h3><br></h3><h3> 母親沒讀過幾年書,也沒有技術專長,但她有慧根,同樣的皮料在她的手里,就能被裁剪得最合理,而且差錯率幾乎為零,使利潤最大化。</h3><h3><br></h3><h3> 廠長看到后,母親就成了專職的裁料員,工作又輕松又體面,重要的是不受生產車間"氣那水“之害了。</h3><h3><br></h3><h3> 退休后,私營經濟正萌生,廠長到了一家鐵壺企業,就是現在澆花用的那種大鐵壺,他隨后聘母親過去,繼續著她的老本行,裁剪洋鐵壺。</h3><h3><br></h3><h3> 那個年代,計算器、測量儀器等什么都沒有,母親的那雙手,做到了分毫不差。我可以驕傲地說,實踐證咡,買菜結帳時,計算器算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母親心算的速度。</h3> <h3><b> 04 變魔術</b></h3><h3> </h3><h3><br></h3><h3> 私營經濟的興起,母親活躍起來,把我們居住的房子,前延2米改裝成了玻璃房子,實現她自有"花房"的夢。</h3><h3><br></h3><h3> 75年春,二姐也下鄉了。一天母親把我叫到小屋了對我說,她要和父親去四川采購些花回來賣,并從內衣拿出了幾千元,還有一個通信地址給我。</h3><h3><br></h3><h3> 當時,我只有14~15歲,對錢概念不多,錢數記不很清楚了,只覺得是很多很多的錢,她讓我在他們走后第二天,按留下的地址寄去,因路上帶著不安全。</h3><h3><br></h3><h3> 父母走后,我沒對弟弟妹妹說購花和錢的事,就是一步不敢離開屋內,晚上他們睡著后,我把院、屋門都插好后,眼睛看著放錢的口袋,心里象揣著百只兔子,突突亂蹦,大氣都不敢喘,生怕我一閉眼,錢就會飛了,父母到成都還等著用呢。</h3><h3><br></h3><h3> 在萬分焦慮中,稀里糊涂地挨到天亮,安頓好弟妹,我直接到了"洋樓"郵局,平時一站地的路,由于過度緊張,不敢看路人,也不敢看兜里的錢,幾乎是跑著到了郵局,再一看包錢的手鵑都濕了,我才深深地吐了一口氣。</h3><h3><br></h3><h3> 從那以后,我家的花房中,母親就象魔術師一樣,把一批批的小花變成大花,一顆變成兩棵,變成無數,最后變現成人民幣,為生活掃平了障礙。</h3><h3><br></h3><h3> 母親言傳身教,她用行為告誡我們,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要靠自己。母親那雙勤勞的手,改變了家里的生活,造福了全家人。</h3><h3><br></h3> <h3><b> 05 "密拉肉"</b></h3><h3><b><br></b></h3><h3> 母親的廚藝也是一等的,不管什么檔次的家宴,十道八道菜,母親會信手拈來,輕松駕馭家里節假日的菜肴。</h3><h3><br></h3><h3> 說她廚藝上具有高超的能力一點也不夸張,拿個例子說吧:餃子餡兒不管誰和,她腰一彎、手一擺,當餡兒香味飄過她的鼻子時,脫口就能說出缺點、少味素啦,再放點花椒面呀,再加點鹽啦…根本不用嘴去嘗,按著她說的做,這餡一定OK啦。</h3><h3><br></h3><h3> 當你嘗過餃子后,不咸不淡,不寡不膩,絕對正宗的東北酸菜餡餃子,吃了這頓想下頓。你會心服口服地連連點頭,驚呆了吧!有點弦吧!就是那么神奇。</h3><h3><br></h3><h3> 家里要來客人了,她不用與任何人商量,她還是不慌不忙、好象還有點漫不經心,備好了魚蝦,忙里抽閑抽根煙,到花房轉上一圈,拔拔花盆里的草;一會兒又去抱備肉菜,轉過身又給花澆澆水,掐插黃葉兒。</h3><h3><br></h3><h3> 你永遠也看不到她疲憊的樣子,她總是樂于廚房和她的花房中往返。就是這么一點點的空閑時間,她都利用的很合理。</h3><h3><br></h3><h3> 餐桌上最后一道菜,永遠是母親獨創的一道菜"密拉肉"。為什么說是母親獨創呢?我查過百度、生活等網站,都沒有查到"蜜拉肉"的做法。</h3><h3><br></h3><h3> 她是這樣操作的:用精瘦肉切成滾刀片,不是鍋包肉那種方塊肉,涂上糊,是過油呀,怎么炸呀,過程我沒學會。</h3><h3><br></h3><h3> 但最后包裹在肉上的冰糖、芝麻、花生碎糊,給我留下的很深印象,一盤養眠的"蜜拉肉“上桌了,放在正中間格外顯眼。</h3><h3><br></h3><h3> 我們家人都知道,只要"蜜拉肉"一上桌,這桌菜就齊了。母親獨創的蜜拉肉",香甜酥脆,老少皆宜,是餐前餐后永遠也不會剩的一道菜,可惜孩子們怎么做也做不出母親的味道,失傳了。</h3><h3><br></h3> <h3><b> 06 最佳作品"四姐妹"</b></h3><h3><b><br></b></h3><h3> 家里生活條件好了,母親年齡也大了,她對孩子們只有一個要求,周末陪他們玩一天麻將,當然了只能贏不能輸嘍。</h3><h3><br></h3><h3> 觸景生情,母親邊玩邊說,將來要能買個大房子,全家都住在一起、吃在一起,雇人做飯,吃飯的時候搖搖鈴,那該多好啊!</h3><h3><br></h3><h3> </h3> <h3> 這就是我們四姐妹,按母親心愿購置們的房子,駐進后,拍下的第一張照片,抱團養老,完成了母親的心愿。</h3> <h3> 其實,母親一生最佳的作品,應該是她四個女兒。四姐妹踐行著父母的夙愿,退休后聚到一起,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兒……,我們四姐妹堅信,這一定她們最想看到的。</h3> <h3> 這張全家福,我們要把母親対生活的態度觀念傳承下去,讓這些具有四分之一血的孩子們,互相攙扶,走好他們的人生路。</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金昌市|
天水市|
上高县|
综艺|
准格尔旗|
布尔津县|
温州市|
汝城县|
泉州市|
页游|
扎鲁特旗|
涿州市|
温州市|
乌拉特后旗|
高要市|
沁水县|
柘荣县|
微山县|
兴化市|
乌拉特中旗|
饶河县|
永济市|
潞西市|
酒泉市|
龙州县|
许昌市|
余姚市|
宝鸡市|
南川市|
樟树市|
繁峙县|
灵川县|
瓦房店市|
根河市|
玛曲县|
江津市|
廊坊市|
祥云县|
四平市|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