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一百多年前,雞公山清風(fēng)送爽,引來李立生開山避暑,名馳海外。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2年,美國傳教士李立生走進雞公山探奇,發(fā)現(xiàn)了這片少為人知的清涼世界,而后在西方報刊上大肆宣揚。一時間,藍眼睛、黑眼睛、黃眼睛等不同國度、不同的語言人們接踵而至,他們開挖森林,建樓房,修建了風(fēng)格不同的房屋、教堂、會所、學(xué)校、醫(yī)院、銀行還有郵局,修建了綿延的山路和別致的亭臺樓閣,創(chuàng)造了一座山城,一個繁華的世界,一個傳說中的避暑勝地。</font></h3> <p>于是,23個國家的500多座別墅,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美國大樓,德國樓,瑞典樓,日本樓,丹麥樓,頤樓……到1935年鼎盛時期,山上定居世界各國傳教士、買辦、軍閥、豪紳3000余人。“桃源真有新天地,十里風(fēng)飄九國旗。”民國詩人劉景向的詩句,正是當(dāng)年雞公山上的繁華寫照。</p><p>我在網(wǎng)絡(luò)上搜索到一張拍攝于1913年以前的雞公山別墅群照片,照片下有兩行英文: <br>“Summer Resorts---a Discovery of the 20th Century” <br> Summer Cottages at Chi Kung Shan </p><p> 翻譯就是:“避暑勝地---20世紀(jì)的發(fā)現(xiàn)” 別墅在雞公山</p> <h3><font color="#010101"><p>1938年,雞公山被日軍占領(lǐng),不少別墅毀于戰(zhàn)火中。抗戰(zhàn)勝利后,山上這些別墅建筑已是滿目瘡痍,破壞嚴重。后來又因種種原因,有300多棟被燒毀、拆除,改建,別墅由原來的500余座,減少到現(xiàn)在的200余棟。在百年的柔軟時光中,雞公山別墅群和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緊緊捆綁在一起。反映了從洋務(wù)運動到軍閥混戰(zhàn)、從北伐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從解放戰(zhàn)爭到建國初期的歷史風(fēng)云,它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縮影。</p></font></h3> 當(dāng)我們站在山頂四望,萬綠叢中千姿百態(tài)的中外別墅,象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峰頂山腰。尖頂?shù)慕烫檬絼e墅、古典的宮殿式庭院、玲瓏剔透的小屋、豪華壯觀的大樓盡收眼底。它們依山順勢,與清泉翠林輝映,與云海霧海成趣,宛如神話中的仙山瓊閣一般。<br>盡管目前可供游人入內(nèi)參觀的,僅有馬歇爾樓、美齡舞廳、花旗樓等為數(shù)不多的老別墅,其他的只能夠仰視外觀或進入走廊看看,但是它們依然頑強的站在歲月里,展示那個時代的優(yōu)雅與瑰麗,那曾經(jīng)的輝煌和神秘的歷史依然讓人向往。 <h3><font color="#010101">在雞公山的日子里,我們曾無數(shù)次的徘徊在它們身邊,尋找它們的名字,追蹤它們的歷史。在心中默默的與它對話,猶如面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font></h3> 每一幢別墅都籠罩著神秘的色彩,每一棟老房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那些撕心裂肺的愛恨故事,刻滿斑駁的墻壁,刻滿墻壁上的彈痕,刻滿門前蒼老的樹。與那些掩映在森林里的老建筑對視,有一種被牽動靈魂的感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br>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頤廬”,雞公山老別墅之首。 <br>該樓為北洋軍閥吳佩孚的第14師師長靳云鶚于1921年所建。當(dāng)年靳云鶚來雞公山,目睹鱗次櫛比的洋樓別墅,對洋人趾高氣揚、心高氣傲的架勢憤憤不平。決心要在雞公山建造中國人自己的別墅。因建地問題三番五次與洋人交涉,均被拒絕,便以武力強行破土動工,從設(shè)計到施工,全部由中國人完成,不但融入了許多巧思,而且為抵制洋貨,用中國傳統(tǒng)的“三合土”代替了洋灰、洋釘。頤廬在氣勢、氣質(zhì)和技藝上全面蓋過洋樓,被驕傲地稱為“志氣樓”。<br> <p>1925年7月頤廬竣工時,北京及各地軍閥均發(fā)來賀電。武漢軍界專門組織參觀團前來祝賀,稱頤廬為“志氣樓”為國人長了志氣,并合照留影。</p><p>照片上,頤廬像泰坦尼克號巨輪,載著滿船的賓客,行駛在舊時光。當(dāng)日的嘉賓應(yīng)該都是些成功人士,他們穿著長袍馬褂,或西裝革履,趾高氣揚,躊躇滿志的聚集在頤廬寬大的陽臺上,依著大理石的欄桿,向外張望。<br>參加竣工典禮的一名叫蘭大德的美國牧師,珍藏了當(dāng)時的合影照片。大半個世紀(jì)后,其孫外Haalandc.carlyle先生,把這張照片贈送給了雞公山管理區(qū)。<br>陳舊的照片,故去的人,尚在的樓,給人多少懷想啊。<br></p><p><br></p> <p>頤廬至今存留梧桐、翠柏、銀杏、白玉蘭、臘梅等幾十種樹木,是雞公山所有老建筑中保存最多最美的古樹名木。 </p><p><br></p> <h3><font color="#010101">1926年后,頤廬先后改成了官佐子弟頤廬小學(xué)、東北中學(xué)、雞公山中學(xué)和中正中學(xué)的教室,接收軍官的孩子來此學(xué)習(xí)。抗戰(zhàn)時期,頤廬遭到飛機掃射,至今仍留有清晰可見的彈痕。</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1983年,頤廬經(jīng)過修繕之后作為雞公山上最頂級的賓館對外開放,價格是所有改作賓館的老別墅中價格最昂貴的一棟(29999元/天)。我們自然住不起這樣的天價,也就不能到入內(nèi)參觀,只好與這座“全山老別墅之首”合個影哦!</font></h3> 頤廬旁邊還有一座建筑,也是靳云鶚?biāo)?,形式風(fēng)格與頤廬完全相同,只是小了一號,當(dāng)?shù)厝朔Q它"小頤廬"。<br>1934年2月,蔣介石調(diào)整第五次"圍剿"的部署,任命旅歐歸來的張學(xué)良為副總司令,代行司令之權(quán)全面"整頓"紅四方面軍撤走后的鄂豫皖地區(qū)。前線指揮部設(shè)在雞公山的頤廬。當(dāng)時,張學(xué)良就住在小頤廬。 人人皆知的花旗樓,是一幢別致的兩層歐式建筑,前臨懸崖,后靠絕壁,周圍古樹參天。<br>此樓原是英國商人柏爾恩1918年建的別墅,后來賣給漢口美國花旗銀行而得名。建別墅時,柏爾恩怎么也沒有想到,20年后,花旗樓會和震驚世界的武漢會戰(zhàn)聯(lián)系在一起。 <br> <h3><font color="#010101">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1937年11月,國民黨政府決定撤離南京遷都重慶,但國民政府機關(guān)大部和軍事統(tǒng)帥部卻在武漢。為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雞公山南崗征用了8幢別墅,其中,花旗樓作為蔣介石的臨時行營,同時又修建了通往后山的防空洞指揮部,就是現(xiàn)在的“中正防空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防空洞是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有兩條通道,其中一條與花旗樓底層相通,寫著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的后墻,便是防空洞的入口。另一條則直接通往后山的出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在靜幽的洞中,仿佛聽到了“武漢會戰(zhàn)”的炮聲。蔣介石曾經(jīng)兩次上雞公山,在這座樓里指揮武漢會戰(zhàn),和日寇四個多月的慘烈戰(zhàn)斗,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抗?fàn)幒筒磺?。雖然武漢于1938年10月27日淪陷,但在毛澤東致函蔣介石的信中仍然肯定了他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如今這座樓被命名為“武漢會戰(zhàn)紀(jì)念館”,永恒的紀(jì)念,沉淀在不遠處的那塊無名烈士紀(jì)念碑的碑座上。</font></h3> 1946年,雞公山管理局長孟繼明集聚山上賢達,為紀(jì)念臺兒莊戰(zhàn)役捐軀的將士修筑了雞公山“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jì)念碑”。因自然和人為因素,現(xiàn)已蕩然無存;1989年7月,孟繼明先生時隔43年舊地重游,意欲恢復(fù)此碑。因缺資金,無果而終。曾參與修此碑的人吳秉良先生的后裔吳俊先生費盡心血,在民間和海外集資10萬元人民幣,以雞公山萬國文化研究會為平臺,修復(fù)了此碑。<br> <h3><font color="#010101">花旗樓前的匯景亭建在懸崖邊,視野遼闊,據(jù)說當(dāng)時作軍事瞭望用,天晴的時候能看到武漢。雞公山到武漢還有一段路程,人的視力真能看那么遠嗎?不過,這里應(yīng)該是看云海的好去處,于亭中臨崖而立,看云海潮起潮落,奔騰翻卷,朝暉夕霞,當(dāng)有飄飄欲仙之感。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雞公山最受女性游客青睞的老別墅,大概就要數(shù)美齡舞廳了。</font></h3> 美齡舞廳原是英國華昌洋行1918年在雞公山建起的避暑別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別墅荒棄。1938年,蔣介石和宋美齡把這棟別墅修葺一新,把原來的幾間臥室里加裝了舞臺和舞池,翻建成近400平方米小舞廳。<br>小小的樂臺只能容納一個小型樂隊,舞池也只能容納三五對舞伴翩翩起舞。但是裝飾得脫塵出俗,小巧玲瓏,精致宛如仙居一般。連外廊的墻壁全部拆換成整面通透的玻璃,站在回廊里,可觀云海,聽松濤,沐清風(fēng)。 <h3><font color="#010101">站在舞廳里,歷史恍如昨天。透過那厚實的紅色木地板和那白色的裝飾,仿佛可見當(dāng)年民國第一夫人翩翩起舞的身姿。如果閉上眼睛傾聽,那曼妙的舞曲依稀就在耳邊回響。</font></h3> <p>舞廳的墻壁上掛滿了宋美齡各個時期的照片和文字說明,一路看過來,好像進了宋美齡紀(jì)念館。從懸掛的照片里了解到當(dāng)時“第一夫人”在組建中國空軍、抗日戰(zhàn)爭和中美外交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多次邀請外國友人如陳納德將軍,史迪威將軍等和蔣介石會晤,為抗戰(zhàn)獻計獻策??梢韵胍娺@位智慧美麗的“第一夫人”翩若驚鴻的舞姿和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外交魅力。然而,這位“亂世美人”的傳奇一生卻頗受爭議,但她從來不在乎這些,是非功過留于后人評說。她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反對臺獨”的方針不動搖!</p><p>引用幾位重要人物的評價結(jié)束對她的追思吧:<br>丘吉爾曾對羅斯福說:“這個中國女人可不是弱者!”<br>陳納德將軍:“宋美齡對于我,永遠是一位公主。”<br>蔣介石:“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個陸軍師。”<br>美齡舞廳雖小,卻是抗戰(zhàn)風(fēng)云的歷史見證。 </p> 坐落在月湖東畔的那幢德國別墅,綠樹環(huán)繞,紅瓦覆頂,童話般的美麗,當(dāng)初由德國最時美洋行駐漢口合股皮貨生意人所建,也是宋美齡在雞公山十分喜歡居住的地方?,F(xiàn)在,這里是雞公山管理區(qū)地稅分局辦公的地方。 <br> <h3><font color="#010101">丹麥樓,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造型尊貴典雅,一如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端莊而秀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雞公山最漂亮的別墅,弧形門窗,扇形走廊,獨具一格,房內(nèi)設(shè)有壁爐,屋頂有煙囪,綠樹環(huán)繞,十分幽靜,房頂上還有八角小塔刺入天空,一派異國情調(diào)。</font></h3> <p>1946年1月,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來華調(diào)停國共沖突。宣化店談判后,馬歇爾擬赴雞公山一游,此別墅就是為他準(zhǔn)備的下榻之處,后因故未能成行,但后人仍稱其為“馬歇爾樓”,也是最名不副實的名人別墅。<br>屋內(nèi)集中展示馬歇爾赴華調(diào)處國共兩黨軍事沖突歷史的全過程以及他的生平,壁爐正上方懸掛著馬歇爾的照片。此樓現(xiàn)為馬歇爾國共調(diào)停歷史紀(jì)念館,被視為雞公山開發(fā)歷史的見證之作。</p> <h3><font color="#010101"><p>走過星湖,就是寶劍口北崗別墅群了。</p><p>這里是昔日洋人教會區(qū)的腹地,洋人別墅比較集中的地方。建筑年代較早,1925年所有建房的地基全蓋滿了別墅樓閣。李立生、施道格、馬丁遜三位傳教士的住房都建在這里,目前僅存遺址。</p></font></h3> 北崗別墅群的老照片。<br>此區(qū)目前還現(xiàn)存70余棟別墅,建筑規(guī)格都不低:別墅外墻都用條石、片石筑砌,廳前屋后多設(shè)有圈廊花園,房頂煙囪也雕著花紋;別墅內(nèi)部,客廳、臥室、廚房一應(yīng)俱全,每幢都鋪著深紅色木地板。 <h3><font color="#010101">解放后雞公山由部隊管理,每年盛夏,部隊首長們便會上山避暑,天氣一涼,這里便恢復(fù)了冷寂。到現(xiàn)在,山上還有軍事管理區(q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教堂 。 1907年,美籍傳教士李立生在雞公山建的第一幢教堂——信義教堂,石墻鐵皮頂,呈十字架結(jié)構(gòu),兩側(cè)均為尖拱形窗,飾以彩色玻璃。正面原有烽火臺形式的尖塔鐘樓,后為部隊所拆除,痕跡尚存。當(dāng)時歐美傳教士匯聚這里,用英語、瑞典語、挪威語和漢語輪流禮拜。樓前劉景向“雞公山竹枝詞”石牌上有詩云,“東嶺西溪人絡(luò)繹,喃喃都頌耶和華”生動地道出了當(dāng)年小教堂的繁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教堂的老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由于小教堂容納不下太多的信徒,1913年又建成了大教堂。它是昔日駐山教徒們團體祈禱的專用廳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F(xiàn)在部隊管轄區(qū)武漢軍區(qū)療養(yǎng)院大門旁側(cè)。我們?nèi)サ臅r候,該樓房處于拆建之中。</font></h3> 美國大樓。 這是1919年美國《豫鄂信義會》書中留下的《雞公山美國學(xué)?!返睦险掌?。<br>“該樓樓體為石木混合結(jié)構(gòu),正面為券形廊柱,樓房頂部筑一圓形小塔,直刺青天,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就是美文學(xué)校舊址。”美國大樓的檔案中,如是記述。<br> <h3><font color="#010101">然而,當(dāng)我們找到這里的時候,此樓已經(jīng)被某建筑公司團團圍住,正在進行大規(guī)模修建,不讓進去,看不見大樓的真面目,我們只好在心中默默祈禱,愿它能夠保持原樣,不變初心。</font></h3> <p>美國大樓也稱“美文學(xué)校、雞公山美國學(xué)?!?,是美國在華傳教士子女上學(xué)的地方。該校提供初等教育,學(xué)生畢業(yè)后送返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不少學(xué)生重返中國成為第二代傳教士。</p><p>美國人瑪格麗特出任首任校長,她曾記錄過當(dāng)年建房的場景:“當(dāng)一個陌生人在中國腹地的內(nèi)陸、地處中原的一座山上,發(fā)現(xiàn)一棟與眾不同的西式三層樓房時,無疑會感到驚奇!當(dāng)他知道這棟樓的地基是一小籃一小籃地將沙石運出,每塊石頭、磚、梁都是徒手運到工地時,則會更加驚嘆!”更難得的是,它曾持續(xù)辦學(xué)25年,學(xué)生人數(shù)最多時超過100人。后來因戰(zhàn)事不斷,學(xué)校一直處在遷徙和動蕩中,但無論遷到哪里,都始終使用“雞公山美文學(xué)校”這個名稱,而雞公山上的校址美國大樓也一直在使用并完好保留至今。<br>據(jù)悉,在美國北部的明尼蘇達州生活著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都是雞公山美文學(xué)校校友。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們,對于遙遠的雞公山,常?;隊繅衾@。</p><p>這是前些年他們曾集體回到雞公山學(xué)校舊址前的合影,兩張照片疊加,時光已逝,讓人感慨萬分,唏噓不已。</p> <h3><font color="#010101">雞公山另一龐大建筑瑞典大樓,是瑞典人于20世紀(jì)20年代中期興辦的瑞華學(xué)校,當(dāng)初校舍為三層草頂樓房,約在1926—1930年間建成瑞典大樓,作為瑞華學(xué)校校舍,專門吸收長江中下游洋商子女就學(xué)。此樓含地下室共四層,外形美觀大氣,巍峨壯觀,典雅和諧,頗有異國風(fēng)味。</font></h3> 這所樓房在日軍侵占時遭到破壞,50年代初修復(fù),現(xiàn)為鐵道部雞公山療養(yǎng)院。<br> <h3><font color="#010101">李立生為小兒子李敦禮所建的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旁邊還有美國醫(yī)學(xué)博士費德、施更生的別墅。</font></h3> 與這三座別墅隔路相望的,就是馬天生別墅。與李敦禮別墅一樣,也是父親為兒子建造的別墅,注冊時使用的是馬天生的名字。<br>馬天生是傳教士馬丁遜的獨子,1905年出生于雞公山,是美文學(xué)校的首批學(xué)生。12歲時隨父母在雞公山度過一個難忘的暑假。后來,他在明尼蘇達大學(xué)任教時,曾多次返回雞公山。2000年,他和姐姐成立了中美服務(wù)促進會,為雞公山美文學(xué)校校友及其后代訪問雞公山搭建了一座友誼的橋梁。 <h3><font color="#010101">加拿大圣公會別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北德國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漢口會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楊海翻別墅。</font></h3> 張棟臣別墅。<br> <h3><font color="#010101">盛公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還有許許多多隱在綠樹叢中童話般美麗的別墅</font>.........</h3> 山上還有中國人自己的別墅花園區(qū)—新店避暑山莊。是當(dāng)時平漢鐵路官員、湖北省軍政要員修建的十幾組風(fēng)格迥異的中式樓房。<br>由于別墅均位于山間雜草縱橫間,道路難辨,加上不少樓房年久失修,有的成為危房,至今尚未開發(fā),游人罕至,我們走了一半就回來了。這是我從網(wǎng)上找到的“臥虎樓”和“翠云樓”的圖片。果然如1934年7月的一篇雞公山游記稱贊它們的那樣,是“神仙世界”。<br> <h3><font color="#010101">山上起風(fēng)了,滿山搖動著各種不同顏色的綠,恍若大片的翡翠。白云從頭頂飄過, 在藍色的天空穿梭著純凈的光芒。</font></h3> 泛黃的落葉鋪滿了老別墅的臺階,帶起嘩嘩的響聲,像掀動陳舊的書頁,溫暖的陽光輕輕撫慰著滿目瘡痍的老屋。<br> <h3><font color="#010101">山中的每一棟老屋都年逾百年,裝滿了一個個家族的悲歡離合,交匯著地緣和血緣的傳奇。我分明聽到它們在呼吸,在回想,在訴說。</font></h3> 它們在遙望那些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定居,避暑,度假,經(jīng)商,傳教,繁殖的日日夜夜,那石墻,回廊,房間都盛滿體溫和生活氣息;<br>它們在追憶那些在風(fēng)景如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戰(zhàn)事頻繁的政治背景下,演繹刻骨銘心的愛和骨肉親情,雞公山優(yōu)美的生態(tài),曾經(jīng)喚醒內(nèi)心的情犢;<br>它們的目光定格在那一日:四周烽火連天,戰(zhàn)事告急,大難臨頭,他們丟下房屋,慌慌張張,帶著金銀細軟和家眷逃離,腳步踉蹌……. <h3><font color="#010101">它們曾經(jīng)輝煌過,就如一個人擁有過青蔥的歲月,如今著一身舊衣,讓我們看見的只是縈繞在樹枝上的山嵐。</font></h3> 我欽佩這些老別墅,欽佩它們在歲月的風(fēng)雨中堅守著自己,執(zhí)著的活在山上,等待著后人從不同的國度和地域趕來,尋找祖輩生活的氣息和痕跡,釋義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和定律。<br> <p>一百多年過去了,歷史的烽煙早已消散,許多生命在時光里逝去,而它們卻依然活在雞公山慈愛而博大懷抱中,活在那些傳說和不同版本的文藝作品中,把自己倔強的身影活成了一種文化。</p><p>世界在旋轉(zhuǎn),變幻,而這些默默站立的老別墅則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是一個民族的傷痕,是不同國度的建筑智慧結(jié)晶。<br></p><p>是的,它們是世界建筑藝術(shù)遺存,它們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昭苏县|
沙雅县|
合川市|
团风县|
宿迁市|
玉屏|
灵璧县|
新昌县|
高淳县|
永年县|
武安市|
马山县|
天长市|
浮山县|
北流市|
阜南县|
保靖县|
安国市|
孝昌县|
土默特左旗|
闵行区|
喀什市|
股票|
利辛县|
淮阳县|
广灵县|
南召县|
潼关县|
沽源县|
五常市|
崇义县|
贵溪市|
尤溪县|
屏南县|
广宁县|
博罗县|
金溪县|
徐州市|
行唐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