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鍋碗瓢盆交響曲——"母子宿舍"的回憶

佳怡瑞雪

<h1><b><font color="#ed2308">——摘自 我的 BLOG 之《悠悠歲月》文集</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b style=""> </b><b style="">寫于 2005-10-28 </b><b style=""> </b></font></h1><h1><b><font color="#ed2308"> 改于 2019-08-22</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物資豐富,生活水平今非昔比,國泰民安。僅就居住情況看,盡管房價持續上漲,但是如今絕大多數人家的住房還是越住越寬敞,小調大,單調套,二調三,......。毋庸細說,我們都有切身經歷。條件不斷改善,人心向往美好。可是要碰上原來在四棟“母子宿舍”住過的鄰居,大家還免不了念念不忘、津津樂道那段“鍋碗瓢盆共交響——其樂融融”的清貧生活歲月。</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期間,從中央到地方,全顧著鬧“革命”了,沒有哪個領導想得到、顧得上為老百姓(當然也包括他們自己)蓋房子。我并不是在問責哪些、哪位在崗領導,因為他們也“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今天在臺上呼風喚雨,明天可能就被打翻在地踏上千萬只腳。即便是文革中上臺的當權派——革委會領導們,也免不了陷于“革命”漩渦,若能在“抓革命”的同時切切實實地“促生產”,就應該說很有正事了。其它的都提不上日程。</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職工隊伍不斷擴大,建房規模和速度卻沒見相隨。1968年到1970年相繼分配來廠“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的幾屆大中專畢業生,到了七十年代陸續結婚、生兒育女。沒房子住,怎么辦?一大現實難題擺在領導面前,著實讓他們為難了一大陣子。就地取材行不行?不知是哪位領導靈機一動,或許是集思廣益,反正是誕生了一個沒辦法時的好辦法:把原來的四棟單身宿舍(即原來的男單身,人被合并到六棟男單身宿舍去了)改成“母子宿舍”吧。孩子是未來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最要緊;媽媽理所當然也要緊;爸爸就顧不上了(這是領導的初衷)。一個房間安排兩家,以解決“燃眉之急”。三層樓共計安排了一百三四十個“家庭”。</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此外,還有一處"二鍋爐房"、一溜小平房、排號為二十一棟的夜班宿舍的某一層等也改為"母子宿舍"。</font></b></h1> <h1><b style=""><font color="#808080">工廠分房有政策,按照年齡、學歷、工齡、獎勵加分等條件排隊。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度很高。住進這樣的房子不容易也很幸運啊!原本為的安排媽媽帶著孩子住,但是孩兒他爸也都擠進來了。這下子樓里可熱鬧了。</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我們夫妻是1976年5月分到4棟3樓7號屋的,至1981年12月“升級”搬到五棟單間,在“母子宿舍”共住了五年半。</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原來的一間屋子18平米左右,中間從門到窗戶打一道間壁分割成兩家。一家只有9平米,從走廊門進來還需要斜著分設進入各自屋里的二道門,自有面積又少了一塊兒。打間壁這事兒廠里就不管了,自己想“轍”吧!于是我們只好自力更生。沒有木料,一屋居住的兩家人齊心合力,千方百計弄來幾根木方(實際是以木板條或者大小不一的薄木板子為主,少有幾根細木方作為主干支撐),橫豎釘成大小不一的格子作為架子,豎起來想法固定在進門處和窗戶框上作為“墻”的基面。然后各自在自己家的那面“造墻壁”。條件好一點的,在木格子框架上釘膠合板,差的就釘大紙殼(拆的大盒子,記不得從哪兒弄到的了),或者框架下半部釘膠合板起個“骨干”作用,上半部用紙殼充面積,于是隔成“兩個世界”。有的人家材料少,隔扇夠不到天棚,“天上”還是“一個世界”。無奈也只好先暫時對付著。哈哈!權當兩家屋子上面自然形成空氣流通了!過后年年過年前往膠合板或紙殼上糊報紙,一方面是為了干凈,就象我們小時候住平房,年年過年前家里用白石灰刷墻一樣。同時也可以不斷增加“墻”的厚度,盡管只是多了一層一層的紙,但感覺起來似乎是又結實了一點。起碼心理上得到些許安慰。</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緊挨著間壁“墻” 的兩邊分別是兩家的床,床挨著窗戶。原來的三扇窗戶分給兩家,中間一扇一家一半,左右兩扇每家擁有一扇,可以自行開窗流通空氣。一張床幾乎占去屋子的一小半空間,其余的地方還得擺個桌、椅、柜之類的家具。純粹的活動空間不足兩平米,僅夠大人進出干活兒有個站腳的地兒,所以倆孩子只能在床上玩兒了。剛搬到這兒,兒子只有一歲半,他就愛在床上蹦來蹦去撒歡兒,他這一蹦,兩家中間的間壁“墻”就晃動,像要倒了似的。弄得我非常緊張。多虧隔壁住的是我們的航校同學,多有擔待;她家有個女孩兒,挺老實的。不然這間壁墻遲早會被晃倒或者推倒了。</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兒子 一歲半 1976年</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女兒 五歲半 1976年</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蝸居”簡陋至極,不過樂趣還是蠻多的。兩家人可以隔著“墻”聊天。一家開了半導體收音機,另一家“免費”收聽,如今時髦的詞兒叫“共享”。當然了,一家的孩子哭,也會吵得兩家人不得安寧。好在家家的孩子都處在好哭的年齡段,誰也不會討厭誰,聽多聽慣就充耳不聞了。難過的是晚上睡覺,一米五六的床上要睡下三四個人,真有點兒象在冰棍箱子里擺冰棍—— 直溜溜的,一個緊貼著一個。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出去“起夜”的(每層走廊中段設有公共衛生間),因為下了床再回來很可能就沒地方了。爸爸媽媽和孩子擠在一起,夏天簡直就跟籠屜里蒸包子似的,熱烘烘,喘不過氣來。</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我們都曾經歷過有了孩子卻沒房子住的困難、尷尬,如今畢竟住進了工廠分配的</font></b><b><font color="#808080">住房,有了"這才是自己的家"的欣慰。</font></b><b><font color="#808080">盡管存在諸多的不如意,但還是很知足的,吵點兒、鬧點兒、擠點兒、熱點兒算什么啊!</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nbsp;&nbsp;&nbsp; 長長的大走廊,每家門口有一個工廠給焊好的鋼板桌架,下面一個煤氣罐,上面一個爐具。原本不寬的走廊就更窄巴了,兩邊的人背對著做飯,中間過人必須側身。別看這樣,大家還是過得蠻有滋味兒。那個年月不時興“應酬”,大家幾乎同時上下班,所以每天做飯的時間比較集中,這時候最熱鬧啦!一個樓層24個房間住著四十幾家人,共用一個大水房,兩排水龍頭,洗衣服、洗尿布、洗米、洗菜、刷鍋、刷碗,進進出出,川流不息。爐灶前,邊做飯邊說說笑笑,走廊里“香味兒”四溢。說“香味兒”,其實不過就是土豆、白菜、蘿卜之類的東西。偶爾要是誰家燉點兒肉、做條魚,那滿走廊的人都能免費分享真正的誘人的香味兒。</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nbsp;&nbsp;&nbsp; 那時也沒時興“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雖然很清苦,但心態比較平衡,沒有奢望,每天忙忙碌碌,樂樂呵呵。鄰里們和睦相處,沒有人鬧什么糾紛。要是哪家丈夫對妻子不好,吵架甚至動粗,滿走廊的人立刻都能知道,大家那怒目而視的目光就會讓他難堪得抬不起頭來。大走廊這個環境頗能起到一些“輿論”監督的作用呢!可不象現在家家關門閉戶,鄰里之間少有來往。</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快到八十年代的時候,</font></b><b><font color="#808080">我們住的三樓有一家率先買了一臺黑白電視,盡管只有九英寸,但這個比收音機先進、有畫面活動的新東西著實吸引了滿走廊人的眼球。每天晚上吃完飯,一些人就堵到人家門口(屋里根本坐不下幾個人)伸脖子看。我記得當時正在演美國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去蹭看的都是孩兒他爸爸們。孩兒的媽媽們看孩子,忙家務,再說也不好意思擠去湊那個熱鬧。</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nbsp;&nbsp;&nbsp; 因為屋子和走廊都實在太窄巴,所以我家每天晚上通常都是孩兒他爸爸作飯,我在樓外一邊看孩子玩兒,一邊織點毛線活兒(當然啦,冬天除外)。那個年月工資少得可憐,每人每月不足四十元錢,兩個孩子送托兒所用去二十元,每月給公婆十元,我們的生活費就剩四十幾元,所以得掰著指頭算計著花,能夠自力更生的一概不花錢。</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買了一本《家庭日用大全》,里面有家具制作、服裝裁剪與縫紉、織物常識等內容。</font></b><br></h1><h1><br></h1> <h1><b><font color="#808080">參照書中內容,石杰學會了做木匠活,動手打家具。我倆自行設計樣式和尺寸,并畫出圖紙。</font></b></h1> <h1><font color="#808080"><b>一家人第一張合影中,我倆坐著的木扶手沙發椅和中間夾著的長方形小桌就是孩兒他爸爸打的第一件家具。屋里沒地方,每次干活兒要把所有需要的材料、工具搬到樓外;也</b><b>沒有電動工具,全憑自己的力氣鋸木料,推刨子,鑿榫,組接,砂紙磨光,包坐墊兒,把手和靠背刷亮油,……。樓上樓下來回搬動了足足兩個多月才竣工。</b></font></h1> <h1><b><font color="#808080">我學會了裁剪、縫紉。一臺鹿牌縫紉機是我和同事"打會兒"湊120元錢買的。《家庭日用大全》里面有服裝裁剪的圖樣。我就照葫蘆畫瓢,也會有點"創新"。</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照片中姐弟倆穿的外衣、女兒里邊穿的立領薄棉襖、兒子里邊翻領小襯衣都是我自己裁、做的。女兒的上衣是淡綠色細條絨,做好了我又在上邊縫了個小鴨子作為裝飾。兒子的衣服是黑白條布料,小西服樣子很前衛。</font></b><br></h1><h1><br></h1> <h1><b><font color="#808080">我們從不給孩子買零食。吃一根3分錢的冰棍,對于孩子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從幼兒園出來,聽著一聲聲“冰棍——冰棍——”的叫賣聲,有的小朋友纏著家長要買,兒子卻總是拉著我的手主動說:“媽媽,咱們不買冰棍,吃冰棍會拉肚子!”這樣自我解嘲的話讓我心酸不已。其實他何嘗不想吃一根啊!只是他那懂事的心理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幼小年齡。</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孩子一天天長大,床顯得越來越擠巴。每天晚上只好把兩個簡易沙發椅各轉個90°相對,中間立起一個方形大抽屜,上面加墊一塊長條洗衣板,放上鋪蓋,給兒子搭個睡覺的地方。</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兒子四周歲那年,年輕幼稚的我們以為幼兒園住的地方寬敞舒服,過集體生活對孩子也是鍛煉,于是果斷地把他送去"整托"(每周一早送進,周六晚接回),卻沒有體諒到兒子當時只有四歲,生活還不能自理,而且一周要有六天離開爸爸媽媽,離開親人,心理上該怎樣難以承受啊!每到星期一早晨領著他去幼兒園,他就邊下樓邊哭著說:“我去幼兒園,你們就好了,睡覺不擠了,再也不用搬椅子搭床了。”哭歸哭,他卻從不說不去。在整托班里,磊磊年齡是最小的。現在想起來,當時我們心也夠“狠”的了,但實在是出于無奈。</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屋子狹小,日子清貧,卻沒影響到倆娃娃的健康成長。</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兒子從"母子宿舍"到幼兒園整托,度過了他的幼年。上小學前我給他做了一件小格子的短袖衫,并去拍照留念。</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住房如此簡陋,生活如此清苦,但這一段日子卻給我們留下了饒有樂趣的記憶。</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1><h1><b><i style=""><font color="#ed2308">離開"母子宿舍"后</font></i></b></h1><h1><b><font color="#b04fbb"> ——摘自 我的BLOG 之《悠悠歲月》文集</font></b></h1><h1><b><font color="#b04fbb"> 寫于 2005-8-28</font></b></h1><h1><b><font color="#b04fbb"> </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文革"結束后,工廠開發了一新區,許多老職工搬進了兩居室住屋。</font></b><br></h1><h1><b style=""><font color="#808080"> 按照工廠調房政策,三十多歲的人陸續從半間蝸居搬出來,分到一個完整的單間。</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808080"> 1981年12月我們夫妻分到了五棟二樓二十三號,俗稱“大走廊”,也是原來的單身宿舍改的。雖然三家共用廚房,長走廊中間設有公共衛生間,不夠方便,但住屋有19平米,對于我們來說,這面積是“空前的大”。住上這么大的屋子,我們心中不由得涌起不曾奢望過的"真闊氣”的興奮感。擺放了工廠發的雙人鐵床,一個上下層的單人床,一家四口人終于都有自己舒適的住處了。屋子寬敞了,我們買了一個三人座位的長沙發。</font></b><b><font color="#808080">孩兒他爸動手打了一個三開門大衣柜,一頭沉寫字臺,上邊玻璃拉門、下面有抽屜和儲藏柜的書櫥,高低柜式的組合音響。從那時候起,家才算象個樣了。</font></b></h1><h1><br></h1><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兒女 祝 爸爸生日快樂!</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自己打的幾件家具伴隨我們生活二十多年,跟著我們搬了兩次家,2007年才隨著賣掉的房子舍棄了。除了大衣柜,其它家具都留有照片:</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二新區80棟,高低柜式的組合音響。</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女兒心靈手巧,會做毛絨小動物。她先把想象的小狗、小熊、小貓、小兔在紙上畫下來,涂上顏色,然后找來相應的廢舊絨布裁剪好,再巧妙地縫在一起,塞進棉花。用紐扣做眼睛。一個個小狗、小熊、小貓、小兔胖乎乎、毛茸茸的,栩栩如生,掛在墻上,擺在沙發靠背上,給房間增添了不少情趣。</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看下面照片中,弟弟手里的小熊貓就是她做的!</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二新區80棟 主臥,書櫥。</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二新區80棟 次臥 寫字臺</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國家開始恢復經濟建設,工廠千方百計籌集資金,擴建職工宿舍,讓我們盼到了更美好的日子。</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1986年8月按資格(年齡、工齡、學歷、職稱、職務)排隊,我們搬到了二新區80棟1門1樓2號(這是新樓),由大走廊的一屋調成兩屋一廚一衛,就在女兒讀高中的關鍵時刻我們有了自己的獨立門戶,為孩子創造了安靜的學習條件,作為父母真是感到十分欣慰。1989年、1993年倆孩子分別升入了本科大學(兒子保送到哈工大)。</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1989年7月7日,女兒參加高考。早晨我養的兩盆"對兒紅"開花了!吉祥兆頭!</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 晚上我拍了照。</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808080">二新區 80棟 主臥</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二新區 80棟 次臥</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1994年 安裝了電話</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1997年2月作為工廠獎勵住房,我們又調到了二新區88棟3門5樓3號,樓層、采光有了改善,而且面積擴大了,在南北兩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8平米的小餐廳,格局比原來雙陽的要好。</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二新區 88棟 南臥</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二新區 88棟 南臥室</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2003年8月我們搬進了旭升家園的住房,實用面積73.5平米。除了一南一北兩間大小適宜的臥室外,南北落地陽臺,豁亮的大明廳,廚房、餐廳、衛生間,居住、學習、作飯、吃飯、洗漱,感覺到身心很舒展。小區干凈整潔,有花壇、綠地、坐椅、健身器材,生活、休閑十分愜意。</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客廳</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餐廳 廚房</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1983年冬 兆麟公園 看冰燈</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1994年夏 姐弟倆 </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1995年 銀婚 (結婚囍25周年) 紀念</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2001年5月6日 兒子 婚禮上</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2006年夏 黃山</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2008年7月 垂釣 于北京 頤和園外</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2009年5月3日 兒女都長大了 </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2009.5.4 </font></b><b><font color="#ed2308">全家合影</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含飴弄孫之樂</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 <h1><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808080">結婚三十余年,我們倆相濡以沫,一步步甘苦與共的經歷,通向日益美好的明天,正象這新家園的名字一樣——旭日東升!</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改于 2019-8-23</font></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射洪县| 平度市| 平安县| 成都市| 东阳市| 柳江县| 青铜峡市| 赣榆县| 平山县| 聂荣县| 丹东市| 济宁市| 府谷县| 新巴尔虎左旗| 蓬莱市| 凤山县| 拉萨市| 读书| 明光市| 广饶县| 建昌县| 铁岭县| 连云港市| 尉氏县| 齐河县| 唐河县| 柳林县| 山东省| 连城县| 德化县| 屯门区| 榆社县| 泾川县| 万盛区| 郧西县| 呼图壁县| 工布江达县| 镇平县| 安龙县| 南雄市|